编在草上的光阴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稻子收割之后,有着阳光一样肤色的稻草堆成草垛,散发着清幽的气息。一个个草垛蹲守打谷场、树林里、屋舍旁,宛如时光的看台,不知收藏了多少孩子捉迷藏的快乐,见证了多少青年男女人约黄昏后的甜蜜。
一天又一天,草垛瘦了下去。稻草以另外一种温情的形式,融入乡村岁月。
草绕是稻草最简朴的变形。一根筷子或者小木棒,将一束稻草拦腰一挽,转动起来,有了劲,草绞了草,往外拉,更多的草参与进来,形成一股细细的流水,到手臂再也不可伸展了,环过来一折,两股有劲的草绞在一起,变成一根糙糙的“麻花”。这样的“麻花”,短短的,半人高,捆绑荒草、树枝、秸秆刚刚好。用草绕捆稻草,颇有以夷制夷的味道,也有“大水冲了龙王庙”的趣味。打草绕靠的是感觉,力道要恰到好处。劲小了,松垮垮的,一扯就断;劲大了,草绕僵硬,不易分开。用力适度,草绕才整齐、结实。
打长的草绕子,需要两个人合作,还需要一种像拖拉机摇把一样的木制工具——“搅绕子”。 一个人在草堆跟前专门负责喂草,让草由掌心到虎口“鱼贯而入”,有序地往前走。另一个人用“搅绕子”的一端钩住草,一手抓住“搅绕子”摇把的套圈,一手转动摇把给草上劲,倒退着走。草堆上的草蓬蓬松松地被扯起,不由自主地拧在一起,有点像湖面上难得一见的龙吸水的场景。经验丰富、配合默契的人才会绞出光洁、匀称的草绕子,犹如一条金色游龙,见头不见尾。
粮囤打好了,草垛码好了,顶部覆上一层草,再甩过几根草绕缠上去,下端的草绕压进底部,或者用石块压住,大风就干瞪眼了。扎篱笆时,将长草绕对折,编小辫一样,一根木棍、树枝从两股草绕的缝隙间穿过,插在土埂上,新鲜的篱笆墙上就有了一条蜿蜒的长蛇。
化身草绳,稻草要像杂技演员一样,将身体扭曲到极限。稍稍洒些水,滋润后的稻草柔顺了。掌心里再蘸点水,或者吐口唾沫,取上五六根,分作两股,放在两掌中间反复揉搓,自然地两股绞成了一股。绳头成形了,就坐到屁股底下,用点力拉着搓,也无须绷多紧,搓到草的尾部时续上几根接着搓。搓一截抬一下屁股,草绳往后面挪一点。慢慢地,一条盘龙一样的草绳搓出来了,紧凑,成型,不扭曲,不粗糙。
没有麻绳、塑料绳、尼龙绳的年代,粗细不一的草绳多么风光呀!拴簸箕、搭棚架、盖草房、扎草帘、牵牲畜……都用草绳。上学的孩子书包里大多藏着一根草绳,课间,放学后,掏出草绳,大家比赛着跳绳。也有穷苦的懒汉拿草绳当裤腰带用的。腰缠草绳,在农村是忌讳的。只有家里老人了,孝子孝孙才披麻戴孝,腰间束一根草绳。
扎个稻草人,立在稻田里,吓唬偷嘴的麻雀,是农民的狡黠。稻草人穿着旧衣裳,戴一顶破草帽,臂缠几根布带,以一根竹竿为脚,站立在田野。风儿吹拂,稻草人摇摆起来,布带飘动起来,远远望去,活像如今广场上跳健身舞的女子。
真正劳心费力的是编扎草鞋、草焐、草窝一类的物件,没有巧妙的心思和精湛的手艺,是编织不成的。
整理好几捆稻草,用木榔头反复捶打,直到捶熟了。熟的程度全凭手感。捶少了草硬,依旧桀骜不驯,难以弯曲缠绕;捶多了草烂,仿佛伤了筋骨,缺了韧性,做的东西也不会结实。
相对于打草帘,打草鞋是个技术活。草帘平整,打的过程中无需弯曲变形。长而扁的一条,垂在茅厕前,遮一点隐私;挂在猪圈门口,给猪挡一点寒风。而草鞋,有鞋帮、鞋带,前后掌大小不一。手拙一点的,根本打不好,勉强打成也不合脚,还硌脚。纯粹用稻草配合麻绳打的草鞋,相当于今天的凉鞋,透气防滑,轻便舒适。在编织过程中添些芦花、布条一类柔软的辅料,就是蒲鞋了,手感软和,保暖养脚,类似于如今的棉鞋。
编扎草焐和草窝,需要用一把铁制的管状锥子型的工具。将一束稻草整理好,用稻草一节一节拧住,扎紧,固定好。一边添草,一边将“管锥”插进草把的缝隙里,将草从“管锥”里引过来,扎紧盘着的草把。如此循环往复,慢慢就见了雏形,圆圆的底儿好了,像一块大大的烧饼。换个方向添草往上扎草把,螺旋盘升,身板就直立起来了,像个胖胖墩墩的帅小伙。那一股一股扎紧的稻草,像健美力士凸显的肌肉,透着力道呢。要收口了,渐渐地减些草,密密地扎,封好头,考究的人还在收口处扎上精细的麻绳。
如此穿扎,根据需要,大小随意,形状各异。平面的,可以当坐垫、缸盖。垂直的,成草焐,成草窝。像茶叶筒子的草焐,有筒有盖,衬上碎布或者芦花,放进钢精锅、陶罐,保温效果蛮好。巧手的人还会在上面留一个可以拎的草绳结,方便提着挪动。草窝子,像一艘小船,可以让小孩锻炼站立;冬天,在草窝隔档的下面搁个火盆,两个人坐里面烘火,身体就不冷了。
短短的稻草,在农民的手中,被捶打得光洁、柔润,编织成绿色环保的生活必需品,闪着独特的光芒。贫寒的日子,农民以自己的智慧将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何尝不是一种富足?
草垛堆起来,又矮下去,仿佛日头升起来,又落下去,起起落落间,光阴流逝。流走的光阴里,很多的时光以及时光背后的幸福,再也找不回了。
一天又一天,草垛瘦了下去。稻草以另外一种温情的形式,融入乡村岁月。
草绕是稻草最简朴的变形。一根筷子或者小木棒,将一束稻草拦腰一挽,转动起来,有了劲,草绞了草,往外拉,更多的草参与进来,形成一股细细的流水,到手臂再也不可伸展了,环过来一折,两股有劲的草绞在一起,变成一根糙糙的“麻花”。这样的“麻花”,短短的,半人高,捆绑荒草、树枝、秸秆刚刚好。用草绕捆稻草,颇有以夷制夷的味道,也有“大水冲了龙王庙”的趣味。打草绕靠的是感觉,力道要恰到好处。劲小了,松垮垮的,一扯就断;劲大了,草绕僵硬,不易分开。用力适度,草绕才整齐、结实。
打长的草绕子,需要两个人合作,还需要一种像拖拉机摇把一样的木制工具——“搅绕子”。 一个人在草堆跟前专门负责喂草,让草由掌心到虎口“鱼贯而入”,有序地往前走。另一个人用“搅绕子”的一端钩住草,一手抓住“搅绕子”摇把的套圈,一手转动摇把给草上劲,倒退着走。草堆上的草蓬蓬松松地被扯起,不由自主地拧在一起,有点像湖面上难得一见的龙吸水的场景。经验丰富、配合默契的人才会绞出光洁、匀称的草绕子,犹如一条金色游龙,见头不见尾。
粮囤打好了,草垛码好了,顶部覆上一层草,再甩过几根草绕缠上去,下端的草绕压进底部,或者用石块压住,大风就干瞪眼了。扎篱笆时,将长草绕对折,编小辫一样,一根木棍、树枝从两股草绕的缝隙间穿过,插在土埂上,新鲜的篱笆墙上就有了一条蜿蜒的长蛇。
化身草绳,稻草要像杂技演员一样,将身体扭曲到极限。稍稍洒些水,滋润后的稻草柔顺了。掌心里再蘸点水,或者吐口唾沫,取上五六根,分作两股,放在两掌中间反复揉搓,自然地两股绞成了一股。绳头成形了,就坐到屁股底下,用点力拉着搓,也无须绷多紧,搓到草的尾部时续上几根接着搓。搓一截抬一下屁股,草绳往后面挪一点。慢慢地,一条盘龙一样的草绳搓出来了,紧凑,成型,不扭曲,不粗糙。
没有麻绳、塑料绳、尼龙绳的年代,粗细不一的草绳多么风光呀!拴簸箕、搭棚架、盖草房、扎草帘、牵牲畜……都用草绳。上学的孩子书包里大多藏着一根草绳,课间,放学后,掏出草绳,大家比赛着跳绳。也有穷苦的懒汉拿草绳当裤腰带用的。腰缠草绳,在农村是忌讳的。只有家里老人了,孝子孝孙才披麻戴孝,腰间束一根草绳。
扎个稻草人,立在稻田里,吓唬偷嘴的麻雀,是农民的狡黠。稻草人穿着旧衣裳,戴一顶破草帽,臂缠几根布带,以一根竹竿为脚,站立在田野。风儿吹拂,稻草人摇摆起来,布带飘动起来,远远望去,活像如今广场上跳健身舞的女子。
真正劳心费力的是编扎草鞋、草焐、草窝一类的物件,没有巧妙的心思和精湛的手艺,是编织不成的。
整理好几捆稻草,用木榔头反复捶打,直到捶熟了。熟的程度全凭手感。捶少了草硬,依旧桀骜不驯,难以弯曲缠绕;捶多了草烂,仿佛伤了筋骨,缺了韧性,做的东西也不会结实。
相对于打草帘,打草鞋是个技术活。草帘平整,打的过程中无需弯曲变形。长而扁的一条,垂在茅厕前,遮一点隐私;挂在猪圈门口,给猪挡一点寒风。而草鞋,有鞋帮、鞋带,前后掌大小不一。手拙一点的,根本打不好,勉强打成也不合脚,还硌脚。纯粹用稻草配合麻绳打的草鞋,相当于今天的凉鞋,透气防滑,轻便舒适。在编织过程中添些芦花、布条一类柔软的辅料,就是蒲鞋了,手感软和,保暖养脚,类似于如今的棉鞋。
编扎草焐和草窝,需要用一把铁制的管状锥子型的工具。将一束稻草整理好,用稻草一节一节拧住,扎紧,固定好。一边添草,一边将“管锥”插进草把的缝隙里,将草从“管锥”里引过来,扎紧盘着的草把。如此循环往复,慢慢就见了雏形,圆圆的底儿好了,像一块大大的烧饼。换个方向添草往上扎草把,螺旋盘升,身板就直立起来了,像个胖胖墩墩的帅小伙。那一股一股扎紧的稻草,像健美力士凸显的肌肉,透着力道呢。要收口了,渐渐地减些草,密密地扎,封好头,考究的人还在收口处扎上精细的麻绳。
如此穿扎,根据需要,大小随意,形状各异。平面的,可以当坐垫、缸盖。垂直的,成草焐,成草窝。像茶叶筒子的草焐,有筒有盖,衬上碎布或者芦花,放进钢精锅、陶罐,保温效果蛮好。巧手的人还会在上面留一个可以拎的草绳结,方便提着挪动。草窝子,像一艘小船,可以让小孩锻炼站立;冬天,在草窝隔档的下面搁个火盆,两个人坐里面烘火,身体就不冷了。
短短的稻草,在农民的手中,被捶打得光洁、柔润,编织成绿色环保的生活必需品,闪着独特的光芒。贫寒的日子,农民以自己的智慧将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何尝不是一种富足?
草垛堆起来,又矮下去,仿佛日头升起来,又落下去,起起落落间,光阴流逝。流走的光阴里,很多的时光以及时光背后的幸福,再也找不回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