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桑 情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桑情
  卫华

  
  临近傍晚的时候,我才赶到那个处于县界的村庄。
  天空是晴朗的,将近秋分,仍然是酷热难忍。远远地望去,天边的夕阳还在喷射火热的激情,一路上我不敢停车,路旁没有浓密的树荫,唯有趁早赶到那里才是我的目的。
  这时的村口很少看见有闲散的人走动,只是偶尔看见一两个农人躬身背着一捆桑树枝,走在回家的路上。那些经年的桑树枝很干燥,它可是现在农家柴灶最好的用柴,砍柴的季节还没有到,再者现在砍柴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封山育林好多年了。那些山坡上都是郁郁葱葱,没有人舍得砍。
  我下乡来是十分注意这些的,几个姐姐家都是勤劳的人,液化气是不舍得用的,一罐气要用上好几个月,家中的庭院里多是堆放着桑树枝或者干柴。
  看见炊烟了,我就知道快到村庄了。不过,现在年轻一辈庄稼人也有的讲究享受生活。试想,一个一身散发着柴火味的人站在你的面前,你肯定是不喜欢的,特别是那些小伙子,在姑娘面前很要强的。
  乡村里能看见炊烟的时候还是多的,可是现在临近傍晚时分,我只看见有一户人家烟囱上炊烟袅袅。
  看来,我到达乡村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他们大部分还在山上、田里忙着,或者在外面的工地上劳碌着。村庄的家家户户都是大院子,门户大都敞着,唯有正屋门上的铁锁告诉你,主人还没有回家。
  “旺旺”,弄里传来几声狗的叫声,看来我这个陌生人惊动了它们。
  那些家中有孩子的,在小学或中学读书的回来了。他们就在院子里,或者玩耍,或者做作业。还不到烧晚饭的时间,冷冷清清的院落,你是看不见什么家的气氛。我看见姐姐的家门是打开着,便把摩托车直接骑进了院子里,院子里静静的,唯有那辆自行车斜靠着墙。它告诉我,侄女已经回来了。
  “微微”,我喊了一声。车熄火后,停在荫蔽的地方,我身上的汗就出来了。骑车的时候是不觉得,可是这会儿就不一样了。没有人回答,我走进厅上,看着凌乱的衣物,都是干净的,大概是侄女刚刚收回来的。
  厨房里,还算整齐,可盆里几个碗没有洗。中午可能是来不及了,那时洗米的水到这个时候有些发酵了。我耸了耸鼻子,看看橱柜,也没有什么什么菜,侄女可能是去买菜了,要么是去菜园了。
  我没有看见姐,想喝水,瓶子里是空的。我只得把车篮里的那半瓶矿泉水喝干了。我就在那里转悠着,夕阳斜射着,眼前的屋角遮挡着,偶有一丝刺眼的光芒,我不得不闪开了。飞檐的影子落在地上,像一只刚刚回家的乌鸦。
  有人经过,看见我了,于是走上坡来。一位中年的男人说话了,“老师,现在来的啊?”
  哦,原来是我的一位学生家长。我赶紧迎上去,递上一支烟,平时我可不吸烟。他接过去,在手心敲了敲说:你姐他们出去做事了,可能是去摘叶了。
  我“哦”的一声,他怕我不相信,还补充一句,“你不知道的……”
  “吧嗒”,他随手点上了火。吸了一口,吐出来。我顺势往后移了移,我不吸烟,受不了这股烟味。
  他好像也是做事回来,嗓子有些沙哑,润润嗓子,他说:“你姐家的蚕桑养得可多了,春蚕不算,这最后的一季蚕,还要养两张呢!”
  我笑了,我知道姐的脾气。好强,不服输,对自己的男人要求很高的。家中的事情是两个人是拼着干。可是那话外音是蚕室壮大了?我有些不相信。在哪里养蚕,我环视了一下院子。家长与我聊了一番,说说他的孩子现在在外面读书,现在都无法回来帮他摘桑叶,他很忙,他得走了。
  院子里又静下来了,我掇了条长凳子,坐在走廊上,那里已经晒不到,我就在那里看夕阳。淡黄色的光芒越来越热烈,我看见屏风墙的影子斜斜的,可是姐姐还没有回来。
  静,还是静。我有些坐不住了,我还得回程呢!再迟些,赶到城里可要天黑了。
  我走进一间蚕室,怔住了。这个蚕室已经是够大了,在村里也是不小的蚕室了,可看着已经收拾干净的蚕室,我有些怀疑,他们还在哪里养蚕哪?
  我站在庭院里,怔怔地不知道想什么。
  养这么多的蚕,他们真厉害。朴实的农家人除了田里的庄稼收获以外,那么每年的茶叶采摘、制作可以换现钱,再就是蚕宝宝的丝可以换钱了。我是不常来这里,妻子说她的姐姐是一个十分勤做的人。以前蚕价格不高,养蚕划不来,可是她都要养,因为可以兑现钱;现在蚕的价格不错了,她姐姐家一季蚕就要养五六张,甚至七八张都有过。
  养这么多的蚕,妻子说难以想象,这蚕怎么养,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桑叶啊。家中的房子够大的,妻子未出嫁时还去帮忙摘过桑叶,后来出嫁了看到姐姐这样忙碌,妻子实在没有体力,就不去帮了。这几年
  忙季的时候,姐就到邻县请人,那时是一天三四十元的帮工,现在可是要七八十元一天了,还要管人家的吃住。那几年的蚕茧的价格飞涨,请人也划算,农家人就是缺少现钱。不过这一年养蚕下来,人可就吃不住劲了,瘦黑是无法说的。姐比妻只是大两岁,可是现在很多人都说姐要比妻大七八岁了。
  “姨夫,”我听到了有人叫我。是侄女回来了,小学放学回家后,都是她帮妈妈烧饭,爸爸常年带领施工队在外面浇灌水泥。大的是儿子,在县城的学校里读初中,要到周末才会回来。家里就是母女两个人,主要的家务事都是姐一个人干了。
  我问起她的妈妈呢,她说还在桑叶地里摘叶呢。黄色越来越深,我看看蚕室,“哪里还养蚕啊?”
  侄女指着新房的后面说:“那里还有一个大蚕室呢。”这时我才注意,大厅的旁边又开了一扇门,一直是关闭,我没有注意。
  那里不是后山坡吗?怎么开了蚕室了。我纳闷了。我打开门一看,哇!惊讶不亚于我看见什么新奇的东西:哪里还有什么后山坡,一个很宽大的蚕室,里面的架、匾、竹竿有规律的摆放着,扁中是绿叶,蚕宝宝正在蚕食呢!
  我仔细地一听,还真的是那么回事,悉悉索索的,声音还不小呢。屋角还有两大箩筐的桑叶,已经清理过了。这个蚕室够大了,比起原来的蚕室还要宽敞。那位家长没有骗我,姐的蚕室是越来越大了,加上外面的那间蚕室,忙时养个七八张蚕纸是没有问题的。
  这几年我离开县界的学校,平常时间就很少来到这里,我也就不清楚他们的情况了。我走到窗子的旁边,那已经不是一般的木质门窗,而是铝合金的门窗。如果以往我不会去关注这是蚕室,而现在我才明白这里的养蚕条件已经大大好于过去了。两个孩子都要读书,这钱可是从养蚕得来。
  “家里就在这里养蚕了,”我问了侄女。以往的蚕室就是我今天刚来时看到的那个,其实那个蚕室在这个以蚕桑为主要副业的村庄里是颇具规模的大蚕室了。
  “春蚕多的时候,是两个蚕室一起使用的”,侄女对我说。我一听脑袋都要大了,这是怎样的规模,怪不得村中的人都说姐是全村里最勤劳的。他们夫妻两个起早摸黑的,而且我那连襟更是在这养蚕事情以外,还是远近有名的包工头。他从最初的一根扁担和两个畚箕,到现在自己的当头,足迹遍及周边的县,业务是越做越大。
  哪里来这么多的桑叶啊,我想起妻子说的。他们从最初的成家与丈夫的父母住在一起,人多拥挤。从艰难的熬日子,到独立门户。姐的一家走过了传统创业道路,当年我与还是女友的妻子来到这个村落时,姐的一家还与叔伯的一家挤在一个平房里。那时想养蚕赚钱,根本就没有地方,除了起早摸黑在四处打散工,寻找几个现钱,养蚕,几个妯娌一起合伙,那时矛盾也多,常是吵架。那几年的蚕桑价格不怎么样,可是也是生计的来源之一。夫妻俩个常为养蚕的事发愁,还不断争吵。
  这一晃,有十年过去了,变化是不一样。姐一家早就独立门户,有了这么大的院落,如果我没有看到,那是难以想象的。农村就是这样,有可能的话尽量把面铺得大一些,那么农家那些工具的摆放,以及猪圈与牛栏等设施就有了施展的余地,更多的是还配有现代的农业机械。
  走在这样的院落里,我所羡慕的县城里那些独家独院的居所还是太小气了,这里简直就是一户大的庄院啊。
  我沿着阶梯走上了这座三层的楼顶,远远看去,少许的炊烟已经飘出来,那些肯定是和姐的家一样,才刚刚有人回家。做晚饭是还没有开始,农家人最先要安排的是猪食。伺候好这几头猪也是一件大事,猪肉的价格上涨了,毛猪的价格就贵了,这些农家的猪肉更是得到城里人的亲睐。现在的城里人都兴吃农家自己养的猪肉,那样的猪没有吃什么配制饲料,是典型的农家菜疏等方式培养的。
  想想看那些陈年的腊肉香,猪的品质是很重要的一点。每年我的同事们都是在这县界的村庄购买猪腿回去腌制,而我也沾了这样的好事,每年也是少不了纯粹的农家猪肉。当然我无需去购买,妻子的两个姐姐都在乡村,少不了要给我们一些腊肉。
  房子的周边地方都是姐姐家的,姐夫的兄弟很多,但都勤劳。我看到一片地几乎都是栽种桑树,唯有那老枫树的下面才是一片菜园。这几年家里的粮食只要够吃就可以了,所以多余的田地,除了栽了桑树就是桑树,唯有蚕价不好的那几年返过耕。
  农家人只要勤劳,致富不是难事,只是要变成现钱的机会不是很多,唯有这养蚕是最好的,当然还有茶叶,那就是春季,过了就没有了。农家人不能依靠单纯一样的赚钱手段,出外打工在现在远远没有以往那样的热闹了,他们明白自己的劳力在外面不值钱,只有那些年轻人才会经不住花花世界的诱惑才会出去,他们多少得有技能。
  我站的位置下面就是蚕室,这么大的房子怎么建出来的。以前这里原先可是一片山坡啊,说出来,谁都不会相信,这座房子是姐与姐夫两个人硬生生地挖出来的。
  那时我在学校里就听说了,在县界的河里曾经出现过一座土山,挡住了河水的流动,最后是村里请人来搬运的。这样的杰作是谁呢,后来我才清楚。不过当时我是不知道是建这个蚕室,只是听见人们的夸赞,说姐与姐夫的蛮干。
  被人赞美的话,谁都是喜欢听的。夫妻两个你挖,我铲;你拉,我推,三个月的时间,把后山坡的旱地挖出一大片来。泥土往哪里堆放,真的是应了愚公移山的方式,就堆放在河道里。他们也不管是对还是不对,那么多的土方,唯有让流水来帮忙了。村里也没有他们的办法,河道堵塞总不是办法,于是在冬季开挖河道时,请铲车挖走这座土山。
  这都是因为桑情的缘故,姐姐家的桑树也是迅速地扩张起来,家中每年养的蚕纸也是越来越多,两个孩子的读书不再发愁交学费了。他们又在想着怎么培养孩子了,这不一个儿子今年考取了重点高中了,看来这桑情就是好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