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端砚

2022-01-09经典散文
[db:简介]
赋古风一首,且为小引。
------------------------------------
思君君不至,空留相思心。
明月照流黄,夜夜不得知。

                        
文房四宝当中,砚排在第一位。砚用于研墨,盛放磨好的墨汁和掭笔。因为磨墨,所以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因为盛墨汁,所以有一个凹陷。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之濡也”。因为砚多为小台形制,故而称为砚台。制作砚台的材料多为石质,也有玉,泥,陶,瓷,铜,铁之属。然而,别的材料都不如石。其中,来自广东端溪的端砚,来自安徽歙县的歙砚(其实来自广西婺源的龙尾歙砚),来自甘肃南部的洮河砚,来自河南洛阳的澄泥砚(澄泥砚为泥所制),这四种砚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又称作端溪石砚,因其色紫又称紫石砚,位列四大名砚之首。另有“南端北易”之说,“易”指河北易水砚。在形制上,唐代用邺城铜雀台遗迹上的砖所做砖砚也曾流行一时,还有用秦代的残砖和汉代的瓦当做砚台的,但是都因为质地所限,其发墨效果不佳。在魏晋六朝和隋唐,陶质的多足砚台也很流行,这种陶砚到晚唐北宋演化为瓷砚。在很多收藏家手中多有所见。

中国最早的砚在原始社会时期开始形成,七十年代末在陕西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套绘画工具,其中石砚、研棒及砚盖,距今约7000年左右。殷商时期开始出现书写用的文书砚,其材质也以石材为主,刚开始时以笔直接蘸石墨写字,后来因为不方便,无法写大字,人类便想到了可先在坚硬东西上研磨成汁。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战国墨砚,是鹅卵石打磨制成,算是中国发现较早的砚台。

端砚的产生应用是在唐代开始的,唐朝李肇的《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到了中唐,端砚开始成为文人用砚的主要对象,中唐大诗人刘禹锡有诗句“端州石砚人间重”,由此可见一斑。后来到了五代,北宋,端砚开始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首选用砚,其价值也开始飞速上涨。砚也开始成为文人的收藏对象,苏东坡曾经收藏一方唐代许敬宗砚,在被贬黄州时在民间得吕道人沉泥砚,苏轼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绍圣二年,苏轼写信给黄庭坚:“或谓居士:‘吾当往端溪,可为公购砚。’居士曰:‘吾两手,其一解写字,而有三砚,何以多为?’”苏轼有诗纪念亡友石昌言:“非人磨墨墨磨人!”经过很长时间的历史,砚台已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文具,而成为了集雕刻,绘画于一身的精美工艺品,成为文人墨客收藏的对象。北宋末何蘧《春渚纪闻》记载宋徽宗召米芾写字,米芾看到皇帝桌上有名砚,一写完字,就抱上砚台跪请曰:“此砚经臣濡染,不可复以进御,取进止。”让皇帝把砚台赐给他,皇帝答应他,米芾舞蹈以谢,又恐皇上后悔,便急着把砚台抱回,连衣服都染黑了。徽宗叹气说:“颠名不虚得也。”
元代,由于统治阶级的审美风格明显区别于两宋,砚台的风格也显得粗狂豪放,制作多不拘泥细节,而形制却浑厚沉重。到了明清两代,砚台制作趋于精良,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各种雕刻,绘画开始应用。期间,藏砚也成为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文化行为。董其昌,乾隆等都是砚台的收藏鉴赏名家。
砚台的鉴别是收藏的重要环节,掌握鉴赏技巧,深入细致的甄别以后再下手购买才能不至于损失经济,其鉴别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看砚的质、工、品,铭,饰与新旧,是否经过修补等。如果砚已经修补过,其补过的地方颜色与砚的原色总会有些差别。
二、摸,拿到一方砚,可用手摸一模。如果摸起来感觉像小孩皮肤一样光滑细嫩,说明石质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觉,则说明其石质较差。
三、敲,将砚面用五指托空,轻轻击打,鼓用手指弹砚,闻其声。若是端砚,以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体现出端砚地的嫩与老。而歙砚敲击则以清脆的“铛、铛”金属声为最好,如果发出“噗、噗”的声音,就说明该歙砚多泥质,或石质有暗伤痕,为下品。
四,洗,砚最好要经过清洗再辨认。尤其是古代的砚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砚的自然美纹,也分辨不清砚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砚的墨痕,看砚石是否有伤痕和修补过的痕迹
五、掂,用手掂砚的分量。同样大小的石砚,一般来设砚石重的校结实,颗粒细,轻的说明胶结松。掂的方法尤其对歙砚比较适用。
六、刻,一方砚的好与差,首先寿虑的是石质的好坏。对砚石熟悉者只要在砚石上轻轻地刻上儿道,马上就会辨别出砚石的优与劣。

鄙人于本月初在省城古玩店购得清代端砚一方,其形制颇为文雅,长16厘米,宽10厘米,厚度2厘米。随形留材,上着浮雕双福祥云纹,包浆厚重深沉,通体紫色,敲击之声乃干木声,唯缺少优质石品,略有遗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