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农民,岁月成珠——东大门里那只小黑狗的故事
2022-01-10叙事散文yangyizhuo
一、后院一只小黑狗后院是个好地方,不能卖,一提卖我就来病。母亲说。早在几年前,我就想把后院卖掉:我们兄弟几个都不在老家住,再者,前面已经盖了新房,父母也很少来后院,原来也养个牛,种点菜,现在就在荒废着。我认为应当卖了,省心。不然,还要修缮……
一、后院一只小黑狗
后院是个好地方,不能卖,一提卖我就来病。母亲说。 早在几年前,我就想把后院卖掉:我们兄弟几个都不在老家住,再者,前面已经盖了新房,父母也很少来后院,原来也养个牛,种点菜,现在就在荒废着。 我认为应当卖了,省心。不然,还要修缮惦记。如若坍塌了,更麻烦。但父母不原意,他们也说了一些理由,说那个地方不错,院子也方正,直到今天才说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后院东边北屋底下,可能埋着点“什么东西”。 据母亲说,当年四姑奶奶年轻时,在那里烧火做饭,不知从哪里跑来一只小黑狗,卧到灶堂底下就不见了……姑奶奶就说,那底下肯定埋着点什么东西,应当是个黑罐。罐子里面有什么,不得而知。 姑奶奶远嫁他乡,许多年才回来一次,再来我们家时,就偷偷告诉我母亲这个巨大秘密,而现在我母亲已经近七十岁的“奶奶”了。 我想,母亲不想让我卖掉后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里。于是,我就作势兴冲冲的站起来:那,我们还赶紧去挖啊! 然而,母亲又说:人家(指那些能掐会算的神仙人物)又说了,这个财运啊,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是你的,着急也没用,挖不到的。而且,这个东西在地下会走。 哦,原来这真是只神奇的小黑狗,来无影去无踪,不但在地面上会跑,而且还会在地下走动。真正是个宝贝东西啊。 二、我家原有一个东大门
原来我们是东大门,大门是木头的,后来“斗地主”给斗了走了。父亲说。 ——我们这里原称叫做“方家庙街”,北边街口是个庙,庙不大,起脊房修得挺高。也不记得里面供的什么神,反正每到过年过节时,人们就拿了米去里面上供。庙前东西两个大门,我们是东大门…… 父亲讲到这里,母亲插嘴问一句,也正是我心里疑问:为什么修这么大门? 为了进出大车方便啊!父亲说,那时候还没有胶皮轱辘大车,是那种木头轱辘外面包了铁皮,对了,就是你们现在在电视看到的那种。 据父亲说,那时候,二千多人口的村子,像我们这种大车整个村里只有四辆。从家里往外拉粪,地里往家里拉粮食都用这种大车——他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家要修大门。 那时候人们都穷,大多数买不起“头雇”(在我们这里,做农活的牲口叫做“头雇”)穷人家做活全靠人拉肩扛。有再富裕点的,一家一条腿,几家合买一头牛。这头牛要公共喂,一家喂一天,干活打伙干。 “那我们家是很富裕的了?”我觉得很开心了,自己祖上曾经富足过,是件很骄傲的事情。 ——也不是,那时候我们也不富裕……评的时候都是看面子,讲关系,有人背后出坏,结果给我们凭了个富农,那时候讲“成分”,可把我们家斗惨了,那个在门也“斗”了走了。 说起这一段来,父亲看上去心有余悸,又有些小心翼翼,他不肯说自己家庭是不是真的富裕,而又不停的强调:我们并不富,后来你爷爷费了好大劲才改成中农,后来,又费劲改成下中农。这里面划分的多了,地方,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贫下中农……他扳了手指细数着往事,眼睛里有光,似乎有些兴奋又多在感慨,我以前就多次听他讲当年论成分、挨批斗,受气难过的许多事。 西大门呢?他们起家特别快,外村来人直接打听“猛一富”说的就是他们。他们这院里有能人。当时,人家不定从哪里听到消息了,就对下面家里人说,“咱们该吃吃,该喝喝。牛宰了吃肉,骡子卖钱,花!什么时候把家都败光了,咱就好了。结果呢,运动来了,评成分的时候,给人家评了个“贫农”。
三、你们还有个姑姑,饿死的,我刨坑把她埋了
父母这一代人最深刻的记忆,怕是饥饿。他们经常说起六零年挨饿时候的事情。 母亲说,那时候社员们都吃食堂,去领两个窝头,回来就是一家几口人的饭。哪里够吃?要掰碎了,掺了野菜吃,唬弄肚子。她记忆最深的,是自己从队里领来两个窝头,走到半路上,被旁边一个坏小子抢走了,只好哭着回家…… 父亲说,这种事多了去了。我们东边XX家,他去队里食堂领窝头,走到半道上自己都吃了,他娘在家就饿死了。 他说,我还有个妹妹,她就是饿死的。躺在床上,苍蝇落到脸上都不动,没有力气……她死,是我提了锨挖坑把她埋了。——说到这里,父亲呼地站起来,喘着粗气,眼圈有些泛红,他很激动,愤怒又委屈。显然,这么多年来,这事是他心里一块疤了,一直没有平复。 他活了下来,那些年里,算来他是个十岁多点的孩子,不爱学习,早早下学,他力气不小去队里挣工分。队里老社员都有一套本事:他们在打麦扬场时,把裤角扎紧,上面把领口敞开,麦粒扬起来,故意让它们落到脖子里,又一直滚到裤腿里去。回到家里就抖开裤角,有粮食吃。初冬季节,刨萝卜。大早晨下地,新拔出来的萝卜裹着稀泥,带着冰茬儿。精明社员瞅队长不注意时,赶紧偷偷往自己裤腰里塞,为了一口吃的,哪里还顾得上冷凉? 吃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依赖,或者叫做心理恐慌。 前两年父亲住院,大夫检查说,“血糖太高,要控制饮食。少吃面食,不能喝粥,不能吃油腻,注意少盐少糖……” 看着餐盘里的一小撮凉菜,他很又气恼:这叫吃饭? 一时病重的时候,他会烦躁叫道:算了,不看了。回家给口子吃行了。
结语:父母农民 多年以前,我的一个近枝老哥,他是著名的聪明人,听说他现在做生意很好,村里走出的,极阔绰那类。他原来也曾极爱着写些东西,我曾向他请教,被他一句点醒:你就写你的父母啊!他们就是最典型的农民形象。 结语也是开篇:我想做成一个系列,关于父母往事的。逡巡几日,还整出两句话叫做“生如沙砾,岁月成珠”。 近在眼前的破旧后院,遥不可及的东大门,还有那只神秘的小黑狗……生命渺小如沙砾,在时光的包裹、浸润、打磨下,竟然可以成为粒粒珍珠,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宝贝。
后院是个好地方,不能卖,一提卖我就来病。母亲说。 早在几年前,我就想把后院卖掉:我们兄弟几个都不在老家住,再者,前面已经盖了新房,父母也很少来后院,原来也养个牛,种点菜,现在就在荒废着。 我认为应当卖了,省心。不然,还要修缮惦记。如若坍塌了,更麻烦。但父母不原意,他们也说了一些理由,说那个地方不错,院子也方正,直到今天才说出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后院东边北屋底下,可能埋着点“什么东西”。 据母亲说,当年四姑奶奶年轻时,在那里烧火做饭,不知从哪里跑来一只小黑狗,卧到灶堂底下就不见了……姑奶奶就说,那底下肯定埋着点什么东西,应当是个黑罐。罐子里面有什么,不得而知。 姑奶奶远嫁他乡,许多年才回来一次,再来我们家时,就偷偷告诉我母亲这个巨大秘密,而现在我母亲已经近七十岁的“奶奶”了。 我想,母亲不想让我卖掉后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里。于是,我就作势兴冲冲的站起来:那,我们还赶紧去挖啊! 然而,母亲又说:人家(指那些能掐会算的神仙人物)又说了,这个财运啊,该是谁的,就是谁的。不是你的,着急也没用,挖不到的。而且,这个东西在地下会走。 哦,原来这真是只神奇的小黑狗,来无影去无踪,不但在地面上会跑,而且还会在地下走动。真正是个宝贝东西啊。 二、我家原有一个东大门
原来我们是东大门,大门是木头的,后来“斗地主”给斗了走了。父亲说。 ——我们这里原称叫做“方家庙街”,北边街口是个庙,庙不大,起脊房修得挺高。也不记得里面供的什么神,反正每到过年过节时,人们就拿了米去里面上供。庙前东西两个大门,我们是东大门…… 父亲讲到这里,母亲插嘴问一句,也正是我心里疑问:为什么修这么大门? 为了进出大车方便啊!父亲说,那时候还没有胶皮轱辘大车,是那种木头轱辘外面包了铁皮,对了,就是你们现在在电视看到的那种。 据父亲说,那时候,二千多人口的村子,像我们这种大车整个村里只有四辆。从家里往外拉粪,地里往家里拉粮食都用这种大车——他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家要修大门。 那时候人们都穷,大多数买不起“头雇”(在我们这里,做农活的牲口叫做“头雇”)穷人家做活全靠人拉肩扛。有再富裕点的,一家一条腿,几家合买一头牛。这头牛要公共喂,一家喂一天,干活打伙干。 “那我们家是很富裕的了?”我觉得很开心了,自己祖上曾经富足过,是件很骄傲的事情。 ——也不是,那时候我们也不富裕……评的时候都是看面子,讲关系,有人背后出坏,结果给我们凭了个富农,那时候讲“成分”,可把我们家斗惨了,那个在门也“斗”了走了。 说起这一段来,父亲看上去心有余悸,又有些小心翼翼,他不肯说自己家庭是不是真的富裕,而又不停的强调:我们并不富,后来你爷爷费了好大劲才改成中农,后来,又费劲改成下中农。这里面划分的多了,地方,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贫下中农……他扳了手指细数着往事,眼睛里有光,似乎有些兴奋又多在感慨,我以前就多次听他讲当年论成分、挨批斗,受气难过的许多事。 西大门呢?他们起家特别快,外村来人直接打听“猛一富”说的就是他们。他们这院里有能人。当时,人家不定从哪里听到消息了,就对下面家里人说,“咱们该吃吃,该喝喝。牛宰了吃肉,骡子卖钱,花!什么时候把家都败光了,咱就好了。结果呢,运动来了,评成分的时候,给人家评了个“贫农”。
三、你们还有个姑姑,饿死的,我刨坑把她埋了
父母这一代人最深刻的记忆,怕是饥饿。他们经常说起六零年挨饿时候的事情。 母亲说,那时候社员们都吃食堂,去领两个窝头,回来就是一家几口人的饭。哪里够吃?要掰碎了,掺了野菜吃,唬弄肚子。她记忆最深的,是自己从队里领来两个窝头,走到半路上,被旁边一个坏小子抢走了,只好哭着回家…… 父亲说,这种事多了去了。我们东边XX家,他去队里食堂领窝头,走到半道上自己都吃了,他娘在家就饿死了。 他说,我还有个妹妹,她就是饿死的。躺在床上,苍蝇落到脸上都不动,没有力气……她死,是我提了锨挖坑把她埋了。——说到这里,父亲呼地站起来,喘着粗气,眼圈有些泛红,他很激动,愤怒又委屈。显然,这么多年来,这事是他心里一块疤了,一直没有平复。 他活了下来,那些年里,算来他是个十岁多点的孩子,不爱学习,早早下学,他力气不小去队里挣工分。队里老社员都有一套本事:他们在打麦扬场时,把裤角扎紧,上面把领口敞开,麦粒扬起来,故意让它们落到脖子里,又一直滚到裤腿里去。回到家里就抖开裤角,有粮食吃。初冬季节,刨萝卜。大早晨下地,新拔出来的萝卜裹着稀泥,带着冰茬儿。精明社员瞅队长不注意时,赶紧偷偷往自己裤腰里塞,为了一口吃的,哪里还顾得上冷凉? 吃对于他们这一代人来说,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依赖,或者叫做心理恐慌。 前两年父亲住院,大夫检查说,“血糖太高,要控制饮食。少吃面食,不能喝粥,不能吃油腻,注意少盐少糖……” 看着餐盘里的一小撮凉菜,他很又气恼:这叫吃饭? 一时病重的时候,他会烦躁叫道:算了,不看了。回家给口子吃行了。
结语:父母农民 多年以前,我的一个近枝老哥,他是著名的聪明人,听说他现在做生意很好,村里走出的,极阔绰那类。他原来也曾极爱着写些东西,我曾向他请教,被他一句点醒:你就写你的父母啊!他们就是最典型的农民形象。 结语也是开篇:我想做成一个系列,关于父母往事的。逡巡几日,还整出两句话叫做“生如沙砾,岁月成珠”。 近在眼前的破旧后院,遥不可及的东大门,还有那只神秘的小黑狗……生命渺小如沙砾,在时光的包裹、浸润、打磨下,竟然可以成为粒粒珍珠,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宝贝。
0c76c1ac-5a48-4f0b-90db-0ee6546a2201.jpg (310.58 KB, 下载次数: 83)
2020-10-14 08:13 上传
56cf268094cc4ffaba62c8101e606dab.png (1.22 MB, 下载次数: 81)
2020-10-14 08:14 上传
51090671472d46e0a342c5332276d638.png (1015.33 KB, 下载次数: 77)
2020-10-14 08:14 上传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