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逃离城市

2022-01-10叙事散文何足道哉

逃离城市终于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工作,离开了酷暑难捱的城市。在一个有些多云的天气里,我们一家人决定,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不管前边是风还是雨,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寻找一份清凉与惬意。驶出热浪滚滚的城区,驱车奔驰在绿树掩映的高速路上,心情顿时凉爽了许……
逃离城市
  终于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工作,离开了酷暑难捱的城市。
  在一个有些多云的天气里,我们一家人决定,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不管前边是风还是雨,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寻找一份清凉与惬意。
  驶出热浪滚滚的城区,驱车奔驰在绿树掩映的高速路上,心情顿时凉爽了许多。整个人儿如飞翔在蓝天上的鸟儿,如遨游在海洋中的鱼儿,感觉到了久违的自由、放松、快乐。
  路边的田野编织着如诗的风景,在田间劳作的人们又将这美丽的风景生动起来,明亮起来。无边的田园就是一幅巨大的画布,那些勤劳而智慧的画师们将深黄浅绿,万紫千红涂抹在画布上,描绘着人间最为美丽的画卷。那一抹浅黄,是即将成熟的小麦。那一片深绿,是长势正旺的玉米。那举着淡紫色小花,在微风中微笑的是一些中草药材。还有那一地一地的香瓜,西瓜,不但在圆着农民朋友们的丰收梦,也使这幅美丽的构图多了一点灵活,少了些许单调。绿树环绕的红砖碧瓦,田间小路上来来往往的摩托车,电动车讲述着农民们的富足进步。公路两边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太阳伞,有戴着草帽的老人,有放暑假在家的少女,脸上洋溢着鲜活的微笑,守着一筐一筐的香瓜,或是西瓜,一边说笑着,一边招揽着生意。
  车辆就在这图画般的风景中行进着,转过一个弯,进入了山区,满眼苍翠扑面而来。
  浓浓的绿色伴着湿湿的空气映入眼帘,袭入脸颊。清新的空气中混合着一股绿叶和青草的味道,深深吸一口,五脏六腑仿佛被洗涤了,净化了。人,被深深陶醉了。公路在山中蜿蜒着,跳跃着,绕过一座青山,眼前又出现一座高峰。薄纱似的轻雾在耳畔,鬓边萦绕,飘渺。似母亲温润的唇,像婴儿柔软的手。自然的魅力叫我们回归纯真,重拾快乐。
  远处的山峰总是那么美丽而神秘,妙曼的身姿若隐若现。在群山中飘来荡去的云雾像洁白的哈达,缠绕在山峰的颈上,腰畔。将一座一座山峰妖娆成绰约的仙女,深情地迎接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山,越来越陡峭,越来越险峻,越来越高耸。驱车前行,眼看一座山峰耸立前面,似乎挡住了前进的道路,然而,当行驶到山面前的时候,却又闪出一条缝隙,现出一条路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回路转,在大山的里面,我们就这样与大山相伴而行。而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则如痴情的少年,被那美丽、被那神秘、被那妖娆、被那绰约深深吸引,深深陶醉。
  终于走进大山的怀抱,被团团绿色所包围。
  山里的树密不透风,山里的绿色浓得化不开。沿着人工开凿出来的小路拾阶而上,仿佛钻进了美丽的童话世界。这里多样性的植物,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绿色世界。高大挺拔的松树沿山而生,重重叠叠,莽莽苍苍,遮天蔽日。槐树,柳树,杨树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乔木掺杂其间,或亭亭玉立、或崎岖盘旋、或虬枝老干、或清新雅致;或奇绝、或古朴,或卧、或坐。无一不成趣、无一不成诗、无一不成画。
  除了人工铺就的山间小路,小路的两边是绝不会露出一点点泥土或是山石的,这里是那些灌木,蔓生植物,野草的天地。它们在高大树木的庇护下纵情着、恣肆着、烂漫着。你用你的柔情缠绕松柏的腰畔,我用我的爱恋覆盖泥土的胸膛;你点燃一点鲜红的火焰,我吐出一缕金黄的清香,你露出一丝迷人的微笑,我绽放一朵美丽的朝阳……走在这样幽静的密林里,你纯粹得像一个刚刚出生婴儿。走在这样幽静的密林里,就像走在自己的心脏里,不敢有一点的放肆,生怕把这个纯粹的世界惊醒。
  站在细枝上鸣叫的鸟儿,是这里最为多情的歌手,不论白天黑夜,也不管游人多少,对着苍天翠地,高山峡谷,用那婉转的歌喉,清脆的嗓音,不停地吟唱,专注而痴情。密林深处潺潺的流水,在黑暗中倾诉着孤独与寂寞。千百年来就这样在寂寞中咀嚼在岁月的孤独,用孤独的泪水哺育了满山的绿色。我们享受着这满山的绿色与一地清凉,我们应该感谢吸纳酷暑,吐出清凉的树木,我们更不能忘记那孤独的小溪。
  游人很多,但感觉不到吵闹、喧哗。是那层层叠叠的绿,将人们的说话声吸纳了。上山和下山的游人相向而行,自觉遵循右侧通行的原则,虽然山间只有一条蜿蜒的小路,也不会拥挤。累了,就在路旁选择一块宽敞的空地,席地而坐,拿出水与食物,补充能量,准备继续上山或者下山。有一家子人领着一个约五六岁的孩子,在我们的身边坐下,看见我们刚刚四岁的小孙女在奶奶的怀里喝水,都笑了。他们说:刚刚在山顶,还有人说我们的孩子是今天这里最小的游客,刚到山腰,记录就被你们打破了。他们笑了,我们笑了,上山下山的人也都笑了,快乐的笑声传出很远,惊动了枝上几只啼叫的鸟儿,扑啦啦飞走了。
  山路越来越险峻,越来越窄,游人渐渐稀少,山,越发显得幽静、肃穆。在山林的密集处,有一座道观闪现在眼帘,屋檐下悬挂一个大大的牌匾,上书“三徳观”三个大字。“三德观”是这里最为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水的青砖灰瓦,雕梁红柱,斗拱飞檐,古色古香。在陡峭的山崖辟地而建,于典雅之中透出几分峻峭,几分凝重。小路与道观之间是一条深不见底的沟壑,一块巨大的青石板搭成的空中飞桥,将山间小路和道观连接,即是空中通道,又是天然屏障。我们真的很难想象出,在这样陡峭的山路中,人们是怎样修建一座这样的道观,又是如何将这样一块巨大的石板运来,搭在山路与道观的门口,成为一座“天桥”。石桥两侧没有任何的栏杆,顺着石桥走进去,战战兢兢,不敢低头,更不敢四下里看,好在石桥很短,几步就跨过去。道观被一条沟壑隔开,与山路不相连,道观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过了石桥,就会看见这是一个非常典雅精致的道观,面积不大,典型的四合院建筑,院子两侧栽着几株苍劲虬枝的老树,正中则立着一个巨大的香炉,尚有幽香在袅袅飘散,似乎在为前来拜访的游人讲述那悠悠往事。
  一位道长操着一口纯正的北京话为道观里的游人们讲述着这道观的历史。原来这“三德”即为“天德”,“地德”,“人德”的意思。对于道家学说鲜有研究,对道长所讲一时难以明白其中的奥秘,只是觉得这“三德”的含义既极其深奥又一目了然,也许这就是道家学说的魅力所在。道家学说虽然不懂,但道观的清雅凉爽却令我们如坐春风,心神具爽。
  这道观似乎只有这一位道长,藏在这大山深处,藏在莽莽苍苍的山林里,显得有些过于偏僻与闭塞了。这也许是道观能够完好保存至今的原因,也是游人至此,无不肃然起敬的原因。我想,更加值得可尊敬的应该是那位道长,孤身一人,面对深山密林,晨看朝阳起。暮送霞光逝,长风短雨消磨无边的寂寞。是什么叫他坚持到现在呢?
  我们自然无法回答,当然也不会去向道长询问,走进风景容易,走进寂寞也不难,但能够耐得住寂寞,把寂寞当做一种风景,长久留在心里,去阅读、却参悟,就难了。
  酷暑难耐,我们自然要寻找避暑纳凉之地,走进大自然的怀抱,用一种自然的清凉与平和,使我们日益烦躁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可以整理一下我们的心绪,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也就不枉上苍许我一地清凉了。
  忽然想起了刘禹锡《陋室铭》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马鞍山不是一座多么有名的高山大川,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慕名而来,或许是因为那一山的绿色,或许是因为那个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道观,那位仙风道骨的道长。
  山与绿色相伴,山往往会与佛、道结缘。我们在绿色中感悟博大精深的佛家、道家文化,岂不是善之善者也。
  2014-7-2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