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在纸上旅行

2022-01-10抒情散文敬一兵
在纸上旅行——兼谈我的散文观■敬一兵五花八门的理由,一次又一次,把我推上了旅行的道路。刚开始旅行,还有新鲜感,即便只是在外逗留一夜,那一夜也十分兴奋。而白天自然就更兴奋。生活上的原始味道,视野里闯进来的陌生人和陌生美,让我有了逃脱樊笼的解放……
       在纸上旅行

          ——兼谈我的散文观

              ■敬一兵

  五花八门的理由,一次又一次,把我推上了旅行的道路。

  刚开始旅行,还有新鲜感,即便只是在外逗留一夜,那一夜也十分兴奋。而白天自然就更兴奋。生活上的原始味道,视野里闯进来的陌生人和陌生美,让我有了逃脱樊笼的解放和惬意,虽然其中掺合有感伤与漂泊的元素。旅行的次数多了,新鲜感也就被风带走了,留给我的是麻木、疲乏和厌倦,情形就像刚完事的性爱,所有的感觉都在消退中萎缩了。走得再远,也感觉走不出季节的合围。爬得在高,还是爬不出生活环境的底部。这样的旅行,哪怕就是可以飞起来,它的翅膀,依旧无法携起我沉重的肉身。是的,我们时常折腾的,不是思想,而是身体。

  现在,只有一种形式的旅行,能够像鸟儿那样,让我有飞的感觉,并且,让我在轻盈中,飞得很高,很远,高远到连阳光都无法到达。这种旅行形式,就是让我穿上文字的鞋子,在纸上行走。俞平伯,还有川端康成,他们都沿着纸质的道路,旅行到了天堂。他们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我很羡慕。真的,我羡慕他们在天堂里用文字获得了永生,更羡慕他们获得永生后,不是喜悦,而是更加沉默的五官。他们的五官,应该就是写作的五官。

  我喜欢把写散文,叫做在纸上旅行。

  许多时候,身体的行走,不如思想的行走来得厚实、率真、爽快和惬意。这个判断,来自于年复一年我在纸上行走时,从我身后文字的脚印里传递出来的感觉。

  文字的脚印,轮廓和线条都在生长,在呼吸。我最先留在纸上的文字,一直在招摇,像一个幼稚的小孩,总是希望引起母亲的注意。之后铺垫上去的文字,印迹里就多了慌乱和徘徊的情形,制造的坑洼,深浅不一,把潜伏在里面的一蹴而就的焦虑,统统都泄露出来了。这些落在纸上的我旅行的文字脚印,越看越像是逃避和漂泊凝聚成的无数沙砾,钻进肌肤和血肉的缝隙里,让我终日忧郁和惶然。它们始终散发出腾腾的热气,没有野桃花的芳馥,缺少从瓦楞间冒出来的炊烟的质地,更找不到从冬天的一团新鲜牛粪上飘过来的滋味。没有了原本的质地和滋味,文字再招摇,再热气腾腾,也没有引起我感官的震惊。这不是感官敷衍我,而是在纸上旅行的遥远感,突然像冥想一样降临,阻断了我从纸的这一头,走向另外一头的路径。好在,纸上的脚印,是可以收回来的,这是身体的旅行无法办到的。我没有丢弃幼稚的文字,而是把它们全都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像俞平伯,像李广田,也像川端康成那样咀嚼。这一嚼,就嚼出了我最初在纸上旅行的味道——假饰多于真实,干燥多于湿润,没有照应的空洞多于寂静的实在。望着窗户外面的梧桐,我一边咀嚼,一边消化,新的文字脚印,又落在了纸上。冰冷的身体,又渐渐有了热气。

  每天,即使是从很远的地方坐火车或者汽车去上班,那些扑面而来的树木,桥梁,纵横交错的路,还有路边站立的房屋,都成了我烂熟的朋友,毫不费力我就可以把它们的鼻子眼睛,描绘得一清二楚。一路上,我的所有精力都耗费在了与它们打招呼上了,所以一点也不觉得路途的遥远。在纸上旅行,即便我旅行的距离,比上班的地方还要近得多,因为纸面空旷,没有树木或房屋的阻拦,可以让我选择的路径实在是多得无以计数,一切都显得十分新鲜,散文一样新鲜,这反而让我产生了旅行的遥远感。遥远感在雪白的纸上,成了唯一的路标。我有点无所适从,甚至没有了目的地、结果这样的目标,当然也就失去了与之关联的行动或实践的本质,除了匆忙、陌生和遥远制造出来的多少有点自由和浪漫的气息外。

  在我的记忆和感觉里,纸上的旅行,至少有一半的情趣,是来自于被自由和浪漫的元素充分搅拌后过滤出来的新鲜感。只要留心纸上的旅行,就一定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纸上的旅行,不单纯是目的地和结果的问题,过程,我从习惯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的过程,才是主要的。这样的过程,总是让我在以为是生活中自明的、已知的、甚至是漠视的事理中,感受到了惊异。比如在纸上旅行,我终于发现,用文字再次走过我曾经只关心目的和结果的一次普通的吃饭过程,竟然有着想象之外的丰满与精彩。慢慢咀嚼饭粒,会嚼出饭粒粘乎乎的性感张力;细细品味,会品出饭粒幸福的甘甜;如果与红烧肉一道嚼食,情形就更妙,不同的味道掺合在一起,既有了把玩的趣致,又能够知遇到绿叶衬红花的精妙,还能够生发出吃红烧肉下饭,就像单身汉遇上了心仪的女人的那种滋味。纸上的旅行,就是不断知遇陌生的过程。描述陌生,体验陌生,让我忘记了目的和结果,所有的情趣,都集中在了观察,仔细地观察之中了。这样来看,单纯把写作看成是发表的目的和功利的结果,不仅偏颇,而且幼稚,更为可悲的是,浪费了纸上旅行的大好机会,让自己与许多的陌生美,擦肩而过。

  只有疯子,才会偶尔跳到纸上,漫无目的地行走。如果一定要给纸上的旅行规定一个目的,以避免自己成为疯子,那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这个人生最本质的疑问,就是纸上旅行,或者寻觅的目的。

  在纸上旅行,要向何处去?我还真不知道。一张白纸,上面什么也没有,要往哪里走,确实是件头疼的事情。向高出走,高处是白云蓝天,没有尽头。往低处去,低处是地狱,深渊一样的地狱。沿了纸的平面走,平面的边缘,连接了更广阔的世界。我能够明白的是,它的归属,与我的人生归属,应该是一样的,不管我怎样努力避免,都会走到死亡的面前。所以,我更情愿把要向何处去这个问题反过来问,那就是来自何方。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困扰,我常常在纸上旅行的时候,就会从对过去的忧虑中,产生出对将来的忧虑,并且伴随有浓郁的乡愁和漂泊的意味。这样势必就导致我在纸上旅行的时候,出现了徘徊,在纸上的道路既遥遥无期又近在咫尺之间,徘徊。不断的行走,在逐渐驱赶了我的冲动、茫然和波动之后,只在我的眼帘中,留下了等待的情形。等待即徘徊,徘徊即等待,这个动即静、静即动的道理,让我明白了人生处处有青山这句话的真谛所在。我在纸上旅行,就是等待纸上的青山出现,就是等待一种仁厚之爱的出现。或者说,我在用文字的方式,让身体,还有我的心,靠近爱。这是一种核质,写作必须具备的核质。少了这种核质,文字就没有了生命,我的纸上旅行,也就没有了生命。

  说到生命,自然就要牵连出梦想。很多时候,我都是顺从了梦想才度过了我的人生。这不是说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而是我在纸上行走,身不由己就沉沦到了对梦的追逐里面去了。在纸上旅行,一不留神,我的脚就会陷进纸的内部(如果它有内部的话),感觉到自己像是踩到了许多人潮湿的头发,软棉棉的衣服,瓷罐、书本、鹅毛笔、眼镜、烟灰缸或者其它先人留下的遗物,还有失去了欲望的阴惨忧郁的泥泞。这些东西用异常质感的姿势,裹住我的双足,使劲把我拖向深渊,就像我在梦中时常遇到的情形一样。一张纸就是一个梦,白雪般覆盖在我旅行的路上,随时随地都准备着为我呈现出时间的骨骼,先人的筋脉,饥饿或繁荣的呼吸模样,以及不停地向我转过来的一座城池、一截旧墙、一个堕落或者失意的窗户的脸庞。意外就是这样发生的。明明自己是在纸上旅行,走着走着,就进到了历史里面去了。难怪平时我看不见历史的梦,原来历史的梦,都藏在了纸里面。这些藏在纸里的梦,轮廓是野生的,形状是自然的,就连它们呼出来的气,都有原生态的味道,不用刻意或做作,就成了吸引我追逐和捕获的冲动。不断捕获,反反复复捕获,我也只能够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抓住它们身上的几个鳞片。看来,要想全部捕获,非得花大力气,用各种可以想到的方法,比如想象,比喻,联想,映衬,对比,反差,倒置,白描,彩描或者意识流等等,以及细致、细致、再细致和深入、深入、再深入的态度,才有可能呈现出它们的完整面目。自然就是这样,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采用单一的办法,是不能够领略到其全部的轮廓,除非综合使用各种办法。写作,说白了,就是对自然的呈现(人也是自然),过分强调用一种手段来呈现,是形而之下的,也是片面的。

  身体的旅行,常常碰到的是自己和自身。纸上的旅行,也是这样。纸上的旅行,并非不同于身体的旅行,身体的旅行,并非不同于人生的过程,然而这些说法,都毋宁说一切形式的旅行,正好是人生的缩影。如是,我便感到了踏实,感到了我热爱纸上旅行的全部理由所在。

[ 本帖最后由 敬一兵 于 2009-1-4 09:50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