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势
2022-01-10抒情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3 编辑
【蹲着】和女儿上山锻炼,她给我演示了减肥的一个动作,深蹲。说是练瑜伽时老师教的。深蹲之后,大腿面酸痛,但有一种肌肉拉开后疲惫慢慢浸出的舒服感。印象里……
【蹲着】和女儿上山锻炼,她给我演示了减肥的一个动作,深蹲。说是练瑜伽时老师教的。深蹲之后,大腿面酸痛,但有一种肌肉拉开后疲惫慢慢浸出的舒服感。印象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33 编辑 <br /><br /> 【蹲着】
和女儿上山锻炼,她给我演示了减肥的一个动作,深蹲。说是练瑜伽时老师教的。深蹲之后,大腿面酸痛,但有一种肌肉拉开后疲惫慢慢浸出的舒服感。
印象里常见到的蹲姿,是老家墙根下捧着海碗吃面的乡邻。双腿叉开,裤腿挽着,一口一口吸着长面。姿势随意,就像兰州人吃牛肉面,非要蹲在门口,吃完之后,碗随手一放,扬长而去一样。也有的在门口的崖边上蹲着,深一口,浅一口地捞着碗,和崖下面的人长一句,短一句地说着东家西家的闲话。
蹲着,于他们而言,已是一种习惯。
但城里却很少有蹲着的人,他们不是坐着,就是横着,走着。也偶尔有爬着的,如一些乞讨者,于随意之外,多了一些无奈。
去年10月的一个下午,我去打印资料路过一个电信营业所。空旷的大厅静静的,没有常见的高峰期的人满为患。门口的水泥地上,绕一个宣传牌蹲着七八个小孩,上身弓着,头抵着,手里是黑的,灰的,白的手机。其中还有一个带着手套,手指露出,很投入。想来想去,原来他们是到这里来蹭网的。
他们大都不随身携带任何东西,还有的穿着校服。那蹲姿,就像偷吃稻谷的麻雀,战战兢兢,随时要夺路而逃的样子。而投入的神情,更是旁若无人,仿佛这世界只有他自己和手机。人来人往于他们无碍无挂,他们只是驰骋在网上的世界里。
从那些年轻的脸上看,应该是00后吧。虽然,我不喜欢标签什么什么后,也尽量不给别人贴。但有人说,90后是“最自我的一代”,00后是“最任性”的一代。最自我、最任性可以理解成“最孤独、最孤僻”吧!比如这个下午蹲在水泥地上的小孩,和他们的手机。
电信是上个世纪我们最温馨的回忆。那些排着队等待打长途、等待发电报的人流,他们的脸上是焦急、关切,还有淳朴的神情,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联络,报平安,和亲人,和朋友,等等。而眼前这些孩子们的神情,完全是网吧里游戏的模样,漠然,专注,或傻笑冷笑,或骂骂咧咧。一只手机,隔断了人与人的距离。
忽然之间,就想起了那个有内涵的段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拿着手机,她拿着手机。你在床的这头,她在床的那头。
小城地域逼仄,电信的门口就是一棵老旧的槐树。树冠擎天,阴凉蔽日。斑驳的阳光在努力做着穿越,让路人看到有云彩漂移的天空。但小孩宁愿低头耍手机,也不愿抬头看看蓝天。
后来,在公交车上,在宾馆大厅,甚至咖啡厅,也能见到小孩子那样的蹲者。虽然年龄各异,但表情相似,漠然而执着,专注而自若,一副云舒云卷、超然物外的洒脱样。
我想,于他们来说,网络世界或许更具归宿感,也更具安全感吧。要不,他们为什么宁愿呆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也不愿走出来呢? 【漂着】
漂,动词。漂浮,漂荡,漂移,等等。不管姿势如何,原则是不能沉下去。这,应该算漂的极致吧。比如水上漂,空中漂。
但现在,漂,已变为形容词,意味着一种状态,无根无系,随意自在。如北漂,南漂。
姐家的孩子考上本地的一所高职,上了半学期就不去了。他说每次拿到父母打来的生活费,心里就不舒服。离开学校,他去了新疆。和每个不再读书的农村孩子一样,打工,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2014年的夏天,我收到他的电话,说现在一个建筑工地拧铁丝,见习工资有2000,虽然并不高,但他说,“新疆的天很高,每天早上抬头就能看到湛蓝的天空。”通完电话,心情复杂,有沮丧,也有快慰,至少他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乐观。
今年过年,他回家相亲,却没有结果。他现在的境况,扣完五险一金,实际拿到的将近3000。和小城相比,这个算是中等收入了,但还是徘徊在生存线边缘,距离过上安稳体面的生活还远。
现在建筑行业的一个小工,一般每天120元,一个大工,有技术的每天收入180。他们每天8个小时,和砖,石,泥,沙相处,简单明了。但几年下来,也就是这些坚硬之物,会把青春,梦想,自信,磨损得干干净净,让他们渐渐地变成一只漂在故乡之外的空心人。只有一具疲惫的身心,硬撑着。
漂,成了一种无奈的常态。一种按部就班的常态。
农民工,曾经被社会关注过,热议过。关注过他们的生存,热议过他们的情感。但却没人关注他们的漂的状态。他们把孩子、老人留在日渐破败的老家,自己却不愿意种地,尽孝。曾经活力无限的乡村,已经沦为一具空壳,死气沉沉。尽管在春节他们会衣锦怀乡,但正月十五一过,他们的眼神就飘忽不定。他们不想再去打工,但没有回乡创业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对外边的世界既怕又爱,却宁死也不希望常呆在乡村里。
小城的大街小巷,到处聚集着开三轮车、架子车的民工,三三两两。每次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在外漂着的老乡。我曾经问过,就这样一直不回家在外面漂着?他们也不知道,说是混一天算一天。
秋天的小城多雨,坑坑洼洼的水面上,漂浮着一片片小虫子。没人在乎它们的生死,也没人关心它们将漂向何处。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可能在阳光后的某一个瞬间,它们会复活,还会低若尘埃地呼吸,但谁又会在乎呢?
在渭河岸边,我曾经见过数十亩的荷塘,无论规模,还是气势,都像李老十笔下的《十万残荷》。秋日里的残荷,遮盖起自己惨败的一面,挣扎着向上,向前。那分明就是画家本人不屈服的内心。一瞬间,我也被征服,震撼。
老荷虽残,却不落魄,也不漂浮。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生活。
和女儿上山锻炼,她给我演示了减肥的一个动作,深蹲。说是练瑜伽时老师教的。深蹲之后,大腿面酸痛,但有一种肌肉拉开后疲惫慢慢浸出的舒服感。
印象里常见到的蹲姿,是老家墙根下捧着海碗吃面的乡邻。双腿叉开,裤腿挽着,一口一口吸着长面。姿势随意,就像兰州人吃牛肉面,非要蹲在门口,吃完之后,碗随手一放,扬长而去一样。也有的在门口的崖边上蹲着,深一口,浅一口地捞着碗,和崖下面的人长一句,短一句地说着东家西家的闲话。
蹲着,于他们而言,已是一种习惯。
但城里却很少有蹲着的人,他们不是坐着,就是横着,走着。也偶尔有爬着的,如一些乞讨者,于随意之外,多了一些无奈。
去年10月的一个下午,我去打印资料路过一个电信营业所。空旷的大厅静静的,没有常见的高峰期的人满为患。门口的水泥地上,绕一个宣传牌蹲着七八个小孩,上身弓着,头抵着,手里是黑的,灰的,白的手机。其中还有一个带着手套,手指露出,很投入。想来想去,原来他们是到这里来蹭网的。
他们大都不随身携带任何东西,还有的穿着校服。那蹲姿,就像偷吃稻谷的麻雀,战战兢兢,随时要夺路而逃的样子。而投入的神情,更是旁若无人,仿佛这世界只有他自己和手机。人来人往于他们无碍无挂,他们只是驰骋在网上的世界里。
从那些年轻的脸上看,应该是00后吧。虽然,我不喜欢标签什么什么后,也尽量不给别人贴。但有人说,90后是“最自我的一代”,00后是“最任性”的一代。最自我、最任性可以理解成“最孤独、最孤僻”吧!比如这个下午蹲在水泥地上的小孩,和他们的手机。
电信是上个世纪我们最温馨的回忆。那些排着队等待打长途、等待发电报的人流,他们的脸上是焦急、关切,还有淳朴的神情,他们来这里只是为了联络,报平安,和亲人,和朋友,等等。而眼前这些孩子们的神情,完全是网吧里游戏的模样,漠然,专注,或傻笑冷笑,或骂骂咧咧。一只手机,隔断了人与人的距离。
忽然之间,就想起了那个有内涵的段子,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拿着手机,她拿着手机。你在床的这头,她在床的那头。
小城地域逼仄,电信的门口就是一棵老旧的槐树。树冠擎天,阴凉蔽日。斑驳的阳光在努力做着穿越,让路人看到有云彩漂移的天空。但小孩宁愿低头耍手机,也不愿抬头看看蓝天。
后来,在公交车上,在宾馆大厅,甚至咖啡厅,也能见到小孩子那样的蹲者。虽然年龄各异,但表情相似,漠然而执着,专注而自若,一副云舒云卷、超然物外的洒脱样。
我想,于他们来说,网络世界或许更具归宿感,也更具安全感吧。要不,他们为什么宁愿呆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也不愿走出来呢? 【漂着】
漂,动词。漂浮,漂荡,漂移,等等。不管姿势如何,原则是不能沉下去。这,应该算漂的极致吧。比如水上漂,空中漂。
但现在,漂,已变为形容词,意味着一种状态,无根无系,随意自在。如北漂,南漂。
姐家的孩子考上本地的一所高职,上了半学期就不去了。他说每次拿到父母打来的生活费,心里就不舒服。离开学校,他去了新疆。和每个不再读书的农村孩子一样,打工,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2014年的夏天,我收到他的电话,说现在一个建筑工地拧铁丝,见习工资有2000,虽然并不高,但他说,“新疆的天很高,每天早上抬头就能看到湛蓝的天空。”通完电话,心情复杂,有沮丧,也有快慰,至少他找到了一种属于自己的乐观。
今年过年,他回家相亲,却没有结果。他现在的境况,扣完五险一金,实际拿到的将近3000。和小城相比,这个算是中等收入了,但还是徘徊在生存线边缘,距离过上安稳体面的生活还远。
现在建筑行业的一个小工,一般每天120元,一个大工,有技术的每天收入180。他们每天8个小时,和砖,石,泥,沙相处,简单明了。但几年下来,也就是这些坚硬之物,会把青春,梦想,自信,磨损得干干净净,让他们渐渐地变成一只漂在故乡之外的空心人。只有一具疲惫的身心,硬撑着。
漂,成了一种无奈的常态。一种按部就班的常态。
农民工,曾经被社会关注过,热议过。关注过他们的生存,热议过他们的情感。但却没人关注他们的漂的状态。他们把孩子、老人留在日渐破败的老家,自己却不愿意种地,尽孝。曾经活力无限的乡村,已经沦为一具空壳,死气沉沉。尽管在春节他们会衣锦怀乡,但正月十五一过,他们的眼神就飘忽不定。他们不想再去打工,但没有回乡创业的勇气和信心。他们对外边的世界既怕又爱,却宁死也不希望常呆在乡村里。
小城的大街小巷,到处聚集着开三轮车、架子车的民工,三三两两。每次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在外漂着的老乡。我曾经问过,就这样一直不回家在外面漂着?他们也不知道,说是混一天算一天。
秋天的小城多雨,坑坑洼洼的水面上,漂浮着一片片小虫子。没人在乎它们的生死,也没人关心它们将漂向何处。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可能在阳光后的某一个瞬间,它们会复活,还会低若尘埃地呼吸,但谁又会在乎呢?
在渭河岸边,我曾经见过数十亩的荷塘,无论规模,还是气势,都像李老十笔下的《十万残荷》。秋日里的残荷,遮盖起自己惨败的一面,挣扎着向上,向前。那分明就是画家本人不屈服的内心。一瞬间,我也被征服,震撼。
老荷虽残,却不落魄,也不漂浮。留得残荷听雨声,这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生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