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 母 杨 福 兰
2022-01-10叙事散文不亦乐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00 编辑
祖 母 杨 福 兰不亦乐乎杨福兰是我的祖母的姓名。祖母有六个儿子,一个养子,两个儿子夭折。健康成长的五个儿子结婚生子,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的国策,民……
祖 母 杨 福 兰不亦乐乎杨福兰是我的祖母的姓名。祖母有六个儿子,一个养子,两个儿子夭折。健康成长的五个儿子结婚生子,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的国策,民……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6:00 编辑 <br /><br />祖 母 杨 福 兰不亦乐乎
杨福兰是我的祖母的姓名。
祖母有六个儿子,一个养子,两个儿子夭折。健康成长的五个儿子结婚生子,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的国策,民众又不懂如何避孕,祖母就有了很多孙子和孙女。祖母还有五个女儿,她们给祖母生了一大堆外孙和外孙女。祖母亲自照看过很多孙子和孙女,外孙和外孙女,但她的孙辈中真正能说出她的姓名的只有我一个,可能因为我是长孙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祖孙两代太过亲近,亲近到只知她是祖母,忽略了她的姓名。
祖母比祖父幸福。祖父只见过一个很小的孙子和一个更小的孙女——我和我的大妹妹,而祖母亲手抱过的孙儿无数。祖父1952年病逝,年过六旬,祖母1983年无疾而终,年愈九旬,祖母比祖父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了30多年。
祖母当了十多年大清的子民,后来,在民国生活了近40年,再后来,在新中国生活了30多年,她是“三朝元老”。
祖母是广东蕉岭广福乡人,不识字,除了客家话,任何别的语言,她都说不出,听不懂。她是劳动妇女,除了下地干活,就是生儿育女。祖父是读过书的人,教书,当郎中,参加北伐,当保长,什么差事都愿干,就是不愿种田。耕种家里的12亩地就成了祖母日思月虑苦心经营的大事。土改前,祖母带着一家老小早出晚归辛勤耕耘。她任劳任怨,从未说过一个“苦”字。她就是祖父的“长工”,但她却一直认为自己是“主人翁”。
1952年,南方的土改结束,祖父戴着一顶“地主”的帽子去见孙中山了。家里没地了,祖母和她的儿媳们翻身得解放,再不用在地里做牛做马了。她们来到江西,投靠儿子和丈夫。
第一次来到城里,远离家乡,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祖母觉得别扭,只想回老家。可儿媳们却觉得这外面的世界太奇妙了,太好了,那老家是人呆的地方吗?祖母有三个儿子在江西,他选择了我父亲,因为我的父母,我和妹妹,平日里在家都讲客家话,我们家是个客家人聚集的小世界,祖母只有在客家话的语境里才感到舒心。祖母还有一个儿子在福建的南平尤溪,这个儿子也想孝敬母亲,也想享受一下有母亲在身边的温馨,就把祖母接了过去。祖母在尤溪生活了几个月,度日如年,难受极了,因为儿媳是福州人,不会说客家话。祖母偷偷地求别人帮她写信,寄到江西。父亲收到信后,立刻叫我母亲,不远万里,去把祖母接了回来。
好像是在1963年还是1964年的某一天,街道居委会的大姐来到我们家。她通知我们尽快送祖母回原籍,说上面下达了红头文件,地富分子必须回原籍,不能在城里生活。我父母听到这个通知后,决定送祖母到尤溪叔叔家暂避风头。祖母却说她早就想回老家了,要我们赶紧送她回去。这人老了,会变得很固执。祖母觉得,自己没有欺侮过别人,没有做过亏心事,只有老家的人才知道,别个地方的人就不知道了,真当她是“黄世仁他妈”了,只有回老家去,才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别说,老人家想得挺实在的。其实,祖母真想回老家。她的夫家,娘家,还有几个女儿的家,都在那个方圆不足十里的地方,许多亲朋好友和一块长大的老姐妹十多年没见了,怪想念的。最叫祖母留恋的是,那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说客家话。
景叔送祖母回到老家,他的几个姐姐争着要把老娘接去,可祖母哪家都不愿去。她说她还能自理,还是在自个儿家呆着吧,叫她们几姐妹有时间来看看就行了。景叔临走时,拜托村干部关照老娘。村干部叫景叔别把老太太扔在这里,说不肖子孙会招报应的。景叔说,没办法,老太太思乡心切,一定要回家乡住住,请他们让她在家乡住两年。村干部说,住两年当然可以,万一出了什么事,可别怪他们。景叔离开祖母时,心里特难受,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来。祖母知道儿子心里难过,安慰他说,没事,本乡本土,乡里乡亲,不会有什么事,要他回去转告大家,她在家乡会过得很好。
在老家,祖父和祖母德高望重,乡亲们叫祖父“章公”,称祖母为“杨伯”。客家人对长辈的称呼听起来很不合理。祖母是女性,却被尊称为“伯”。还有更叫人稀里糊涂的,客家话管妈叫“奶奶”,管奶奶叫“妈妈”,我就是这样叫着长大的。开初几个月,很多人来拜访,访客的第一句话就是:杨伯归来啦。
祖母把土改时分给我家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去,一大家人住不下,祖母一人住,就成大房子了。一人住寂寞,左邻右舍给祖母送来小鸡和小兔。几个月后,小鸡长大了,下蛋了,兔子也长大了,成兔爹兔妈了。祖母觉得养小动物不过瘾,找生产队长,提出要帮生产队放牛。队长听老太太说要放牛,挺奇怪的,因为放牛是没人愿意干的事,放牛很烦人,成天要跟着它,一下没看住,这牛就跑到田里糟蹋庄稼了,还有,放牛这差事,工分很低。小队长想了半天,答应了老太太。不过,他再三对祖母交代,是她自己要去放牛的,要她跟她的儿子们说清楚。祖母满口答应。其实,祖母就是想到处走走,一天到晚,一个人呆在屋里,闷得难受。这放牛可自由了,想到河边玩,就把牛赶到河边,想到山上溜溜,就把牛牵到山上。放牛时,还能摘野果,採兔草,拾柴火,可以干很多事。祖母有时还会把牛赶到大队部附近的林子里。大队部是个大宅子,有池塘,有亭子,有全村独一无二的三层楼房。这是我们家的祖宅。祖母看见这座宅子,倍感亲切,她在宅子里生活了几十年。她想,自家的宅子成了村里的“政府大楼”,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她想到这,就会笑,笑得很灿烂。不久,祖母托人写信给儿子们,叫他们不要寄钱给她了,说她丰衣足食,每天都很开心,不要挂念她。
文革初期,斗争矛头直指地富反坏右,祖母也上台挨批,因为祖父的那顶地主帽子落到了祖母的头上。大队干部偷偷地告诉祖母不要怕,在台上站累了就说一声。祖母说,她不怕,不会累。后来,斗争矛头转向当权派,干部们挨批,他们对祖母的关照成为一条罪状。祖母说,那些小孩不懂事。文革还没结束,祖母已年逾古稀。她不想一个人过了,大姑把她接去了。其他几个姑姑也想接她去,但祖母更愿意住在大姑家,因为大姑的儿子经常跟他的舅舅们通信,祖母可以经常从这个外孙嘴里听到儿孙们的消息。祖母在大姑家没有闲着,大姑的孙子和孙女都是她带大的,祖母带过的曾外孙有七、八个。
因为祖母在老家,我们每年都得有人回老家探望她。我们回去的时候,是祖母感觉最幸福的时刻。我们离开祖母的时候,是我们心里最难过的时刻,这时祖母会笑着说,明年再回来,她会等我们。回去次数最多的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大妹,还有尤溪的叔叔。祖母80岁时,大妹同二弟专程从赣北来到闽西,要接祖母回江西,祖母欣然同意,她太想念外面的子孙了。可是,年纪不饶人,班车行驶不到40里地,祖母已不省人事,大妹急得大哭,又把祖母送了回去。从此,老太太绝了与儿孙们再次团聚的念想,日日夜夜,一门心思等候子孙能够回来看望她。
1982年,祖母已90高龄。那年春节,她的子孙后代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家,祝福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是老祖母平生头一回做寿。看见这么多子孙来到自己身边,祖母真开心啊!老人家穿上了新衣服、新鞋子,戴着一顶新帽子,一连几日,笑容满面,精神抖擞,在客厅里四平八稳地走来走去,一会摸摸这个孙女的脸,一会拽着那个孙子的手,用客家话不停地问:几多岁了,什么名啊?孙子孙女听不懂客家话,老太太听不懂普通话,我成了老太太的翻译。祖母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一点不糊涂,因为她热爱劳动,思想淳朴,性格开朗。
1983年夏,祖母逝世。去世前,她没有丝毫不良感觉,她没有打搅任何人。其实,她是睡着了,没有醒过来。她离开时,一定是心满意足。
中国有句格言,家喻户晓,叫“母以子贵”。祖母的几个儿子个个学有所成,忠厚老实,安分守己。祖母的几个女儿个个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祖母有很多孙子孙女,很多外孙外孙女,他们聪明好学,人才辈出。
祖母太伟大了!
杨福兰是我的祖母的姓名。
祖母有六个儿子,一个养子,两个儿子夭折。健康成长的五个儿子结婚生子,因为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的国策,民众又不懂如何避孕,祖母就有了很多孙子和孙女。祖母还有五个女儿,她们给祖母生了一大堆外孙和外孙女。祖母亲自照看过很多孙子和孙女,外孙和外孙女,但她的孙辈中真正能说出她的姓名的只有我一个,可能因为我是长孙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祖孙两代太过亲近,亲近到只知她是祖母,忽略了她的姓名。
祖母比祖父幸福。祖父只见过一个很小的孙子和一个更小的孙女——我和我的大妹妹,而祖母亲手抱过的孙儿无数。祖父1952年病逝,年过六旬,祖母1983年无疾而终,年愈九旬,祖母比祖父在这个世界上多活了30多年。
祖母当了十多年大清的子民,后来,在民国生活了近40年,再后来,在新中国生活了30多年,她是“三朝元老”。
祖母是广东蕉岭广福乡人,不识字,除了客家话,任何别的语言,她都说不出,听不懂。她是劳动妇女,除了下地干活,就是生儿育女。祖父是读过书的人,教书,当郎中,参加北伐,当保长,什么差事都愿干,就是不愿种田。耕种家里的12亩地就成了祖母日思月虑苦心经营的大事。土改前,祖母带着一家老小早出晚归辛勤耕耘。她任劳任怨,从未说过一个“苦”字。她就是祖父的“长工”,但她却一直认为自己是“主人翁”。
1952年,南方的土改结束,祖父戴着一顶“地主”的帽子去见孙中山了。家里没地了,祖母和她的儿媳们翻身得解放,再不用在地里做牛做马了。她们来到江西,投靠儿子和丈夫。
第一次来到城里,远离家乡,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祖母觉得别扭,只想回老家。可儿媳们却觉得这外面的世界太奇妙了,太好了,那老家是人呆的地方吗?祖母有三个儿子在江西,他选择了我父亲,因为我的父母,我和妹妹,平日里在家都讲客家话,我们家是个客家人聚集的小世界,祖母只有在客家话的语境里才感到舒心。祖母还有一个儿子在福建的南平尤溪,这个儿子也想孝敬母亲,也想享受一下有母亲在身边的温馨,就把祖母接了过去。祖母在尤溪生活了几个月,度日如年,难受极了,因为儿媳是福州人,不会说客家话。祖母偷偷地求别人帮她写信,寄到江西。父亲收到信后,立刻叫我母亲,不远万里,去把祖母接了回来。
好像是在1963年还是1964年的某一天,街道居委会的大姐来到我们家。她通知我们尽快送祖母回原籍,说上面下达了红头文件,地富分子必须回原籍,不能在城里生活。我父母听到这个通知后,决定送祖母到尤溪叔叔家暂避风头。祖母却说她早就想回老家了,要我们赶紧送她回去。这人老了,会变得很固执。祖母觉得,自己没有欺侮过别人,没有做过亏心事,只有老家的人才知道,别个地方的人就不知道了,真当她是“黄世仁他妈”了,只有回老家去,才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别说,老人家想得挺实在的。其实,祖母真想回老家。她的夫家,娘家,还有几个女儿的家,都在那个方圆不足十里的地方,许多亲朋好友和一块长大的老姐妹十多年没见了,怪想念的。最叫祖母留恋的是,那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幼,只说客家话。
景叔送祖母回到老家,他的几个姐姐争着要把老娘接去,可祖母哪家都不愿去。她说她还能自理,还是在自个儿家呆着吧,叫她们几姐妹有时间来看看就行了。景叔临走时,拜托村干部关照老娘。村干部叫景叔别把老太太扔在这里,说不肖子孙会招报应的。景叔说,没办法,老太太思乡心切,一定要回家乡住住,请他们让她在家乡住两年。村干部说,住两年当然可以,万一出了什么事,可别怪他们。景叔离开祖母时,心里特难受,强忍着,不让泪水落下来。祖母知道儿子心里难过,安慰他说,没事,本乡本土,乡里乡亲,不会有什么事,要他回去转告大家,她在家乡会过得很好。
在老家,祖父和祖母德高望重,乡亲们叫祖父“章公”,称祖母为“杨伯”。客家人对长辈的称呼听起来很不合理。祖母是女性,却被尊称为“伯”。还有更叫人稀里糊涂的,客家话管妈叫“奶奶”,管奶奶叫“妈妈”,我就是这样叫着长大的。开初几个月,很多人来拜访,访客的第一句话就是:杨伯归来啦。
祖母把土改时分给我家的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过去,一大家人住不下,祖母一人住,就成大房子了。一人住寂寞,左邻右舍给祖母送来小鸡和小兔。几个月后,小鸡长大了,下蛋了,兔子也长大了,成兔爹兔妈了。祖母觉得养小动物不过瘾,找生产队长,提出要帮生产队放牛。队长听老太太说要放牛,挺奇怪的,因为放牛是没人愿意干的事,放牛很烦人,成天要跟着它,一下没看住,这牛就跑到田里糟蹋庄稼了,还有,放牛这差事,工分很低。小队长想了半天,答应了老太太。不过,他再三对祖母交代,是她自己要去放牛的,要她跟她的儿子们说清楚。祖母满口答应。其实,祖母就是想到处走走,一天到晚,一个人呆在屋里,闷得难受。这放牛可自由了,想到河边玩,就把牛赶到河边,想到山上溜溜,就把牛牵到山上。放牛时,还能摘野果,採兔草,拾柴火,可以干很多事。祖母有时还会把牛赶到大队部附近的林子里。大队部是个大宅子,有池塘,有亭子,有全村独一无二的三层楼房。这是我们家的祖宅。祖母看见这座宅子,倍感亲切,她在宅子里生活了几十年。她想,自家的宅子成了村里的“政府大楼”,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她想到这,就会笑,笑得很灿烂。不久,祖母托人写信给儿子们,叫他们不要寄钱给她了,说她丰衣足食,每天都很开心,不要挂念她。
文革初期,斗争矛头直指地富反坏右,祖母也上台挨批,因为祖父的那顶地主帽子落到了祖母的头上。大队干部偷偷地告诉祖母不要怕,在台上站累了就说一声。祖母说,她不怕,不会累。后来,斗争矛头转向当权派,干部们挨批,他们对祖母的关照成为一条罪状。祖母说,那些小孩不懂事。文革还没结束,祖母已年逾古稀。她不想一个人过了,大姑把她接去了。其他几个姑姑也想接她去,但祖母更愿意住在大姑家,因为大姑的儿子经常跟他的舅舅们通信,祖母可以经常从这个外孙嘴里听到儿孙们的消息。祖母在大姑家没有闲着,大姑的孙子和孙女都是她带大的,祖母带过的曾外孙有七、八个。
因为祖母在老家,我们每年都得有人回老家探望她。我们回去的时候,是祖母感觉最幸福的时刻。我们离开祖母的时候,是我们心里最难过的时刻,这时祖母会笑着说,明年再回来,她会等我们。回去次数最多的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大妹,还有尤溪的叔叔。祖母80岁时,大妹同二弟专程从赣北来到闽西,要接祖母回江西,祖母欣然同意,她太想念外面的子孙了。可是,年纪不饶人,班车行驶不到40里地,祖母已不省人事,大妹急得大哭,又把祖母送了回去。从此,老太太绝了与儿孙们再次团聚的念想,日日夜夜,一门心思等候子孙能够回来看望她。
1982年,祖母已90高龄。那年春节,她的子孙后代从四面八方回到老家,祝福她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是老祖母平生头一回做寿。看见这么多子孙来到自己身边,祖母真开心啊!老人家穿上了新衣服、新鞋子,戴着一顶新帽子,一连几日,笑容满面,精神抖擞,在客厅里四平八稳地走来走去,一会摸摸这个孙女的脸,一会拽着那个孙子的手,用客家话不停地问:几多岁了,什么名啊?孙子孙女听不懂客家话,老太太听不懂普通话,我成了老太太的翻译。祖母身体健康,耳聪目明,思路清晰,一点不糊涂,因为她热爱劳动,思想淳朴,性格开朗。
1983年夏,祖母逝世。去世前,她没有丝毫不良感觉,她没有打搅任何人。其实,她是睡着了,没有醒过来。她离开时,一定是心满意足。
中国有句格言,家喻户晓,叫“母以子贵”。祖母的几个儿子个个学有所成,忠厚老实,安分守己。祖母的几个女儿个个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祖母有很多孙子孙女,很多外孙外孙女,他们聪明好学,人才辈出。
祖母太伟大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