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禄王,眠睡德州梦亦香
2022-01-10叙事散文王之了
客居山东德州,得知德州市北郊有一处古苏禄国国王陵墓,据说它是我国大陆上少见的外国王陵之一。并且,当时留下守陵的两位王子所繁衍的后裔,现在已达到三、四千人,在王陵周围形成一个大大的村落——小营村。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上午,约友人一同前往。苏……
客居山东德州,得知德州市北郊有一处古苏禄国国王陵墓,据说它是我国大陆上少见的外国王陵之一。并且,当时留下守陵的两位王子所繁衍的后裔,现在已达到三、四千人,在王陵周围形成一个大大的村落——小营村。选择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上午,约友人一同前往。
苏禄王墓园虽不像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园一样宏大,但却如中国古代帝王陵园一样庄严、肃穆、安静、祥和。我们从宁静整洁的神道迤逦前行,穿过启功老先生题写的“芳名远播”的神道牌坊,来到墓前的享殿(祠堂)。享殿正中,挂着苏禄王的全身端坐画像:面带慈容,眼露祥和。红唇微启,长髯飘胸。敦厚的朝靴,威严的官帽,粉色的官袍。官袍的前襟上绣着金色的舞动的麒麟。据记载,这身官服,是明成祖朱棣所赐,同时赐予的还有一身绣着金龙紫蟒的朝服。这表明他已被朱棣封为异姓王。这幅画像,就是由当时宫廷画师亲手画下来的。画像的两边,是一副红底金字的小篆体对联:“梯山航海朝丹阙,赤绶金章辞凤楼”,概括了他不远万里从菲律宾群岛来到明朝都城北京晋见明成祖朱棣的壮举和懿行。
在交通条件还很落后的明朝,有一位思想并不落后的封建皇帝,他就是明成祖朱棣。他用他的智慧夺得君位,用他的武功绥靖邦域,用他的思想征服四夷。在他的同时代,南洋菲律宾群岛上的苏禄国,也有一位思想并不落后的国王——巴都葛叭哈喇。他仰慕明王朝的强大与繁荣,敬佩明成祖的胸襟与报负,于1417年8月(明永乐十五年)亲率西王、峒王及臣下、眷属近四百人,梯山航海,历尽千辛万苦,从福建泉州登陆,经苏州、杭州,沿大运河北上至北京,朝见一代英王明成祖朱棣。
那是一次隆重的晋见与接见。晋见者心怀崇敬,容止谦谦;接见者亲切和善,仪态端端。封国王,赐衣冠。临长城,登燕山。商国策,效先贤。大国有大国的风度,小邦有小邦的懿范。通友情,通心意;达至理,达心愿。真诚互递,信赖互传……
苏禄王一行在北京访问了二十七天,至九初,辞归南下。秋风萧瑟,吹来雁阵惊寒;运河水清,托起友谊、互信的大船。苏禄王常年生活在赤道附近,不习北方水土、气候,身染伤寒,行至德州,病加沉重,于是停船上岸,一行人住进驿馆。至九月半,医治无效,在驿馆怅然而逝。明成祖闻讯,“不胜痛悼”,派员致祭,并命以王“礼”葬之,谥号“恭定王”,封其长子承袭王爵,命其率众归国继承王位。同意苏禄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等十余人留居德州看守坟墓。
享殿的后面,就是苏禄王的封土墓。历经了五百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一座异国王陵,仍安然地在这里享受着奉祀,享受着宁静,享受着和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的四周,有青翠的松柏拱卫,有嫩绿的榆柳环绕。两层长方形的墓基,宽宽阔阔。一块两米多高的墓碑,是敦厚坚硬的花岗岩的质地。方方正正的基座,象征着堂堂正正的人品和威德;镂空的龙首龙身的碑帽,象征着尊贵与吉祥。碑身上雕刻着“故苏禄国恭定王墓”字样。墓冢高五米左右,封土上长满了初春后的小草,一片生机盎然。墓周围的空地上,是人工种植的花花草草,井然有序,宁静祥和。它们悄悄地生长,陪伴墓穴里主人那甜美的梦。墓的右前方,是一丛茂盛的迎春花,花枝紧簇,夺人眼目。是上天赏赐给这位异乡之王的一缕春光、一缕清香。
我们的脚步轻轻,话语轻轻,生怕惊醒了这位异乡之王香甜的梦。他睡得踏实,睡得安祥,尽管在异国他乡,也同样享受着如在自己家园里一样的尊重。他眠睡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的土地上,眠睡在一个以“和”字为根、以“和谐”为本的文化大国的土地上,“和”的血液贯穿在历史的每一个链条上,灌溉着中华广袤的土地,灌溉着华夏世世代代子孙的心灵。
苏禄王去世后,明成祖不但对他以王“礼”葬之,而且对留下来的王妃、王子也是以王“礼”待之:除了陵园占地之外,还拨付给祭田二顷三十八亩,用于每年的祭祀之用。地方政府还供给他们一切生活费用。为尊重苏禄王后裔信奉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朱棣皇帝又从济南府历城县拨来三户回族人,供其使役。苏禄王去逝的第二年,朱棣皇帝下令建造苏禄王祠庙。一年内,建成正殿五楹,供奉苏禄王画像及其遗物。相继建成东西配殿各三楹,御碑亭一座,仪门一间,大门三间,牌楼一座,神道两侧翁仲、牛、马、羊、狮、豹、华表各一对……俨然一位明帝国立过赫赫战功的王侯的礼遇。这里除了有明成祖“威服四夷”的政治目的外,更是明王朝对苏禄王后裔的怜悯与同情,更是中华民族对友好邻邦的理解和尊重,对友谊与和平的推崇和敬重。
异国他乡的“孤儿寡母”,在德州这块热土上,生活得自在、安适,如同明王朝其它异姓王一般,受到皇帝的优待,受到当地人的崇爱。他们与德州百姓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孤儿不孤,寡母犹欢。苏禄王的二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长大成人后,与德州当地伊斯兰人结为婚姻,生活过得幸福、安康。他们依恋这块虽不是生育他们却养育他们长大的土地,他们眷恋这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异乡百姓,毅然放弃南归的想法,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下来。苏禄王去世后的一百五十年后,即明神宗万历年间,苏禄王的后裔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照顾和尊重这些异乡人民的宗教信仰,万历皇帝颁旨,在苏禄王祠庙的东南角,修建一处清真寺,并赏赐镇寺之宝——红漆宝瓶一尊,嵌于清真寺寺顶。这件宝瓶是明宣德年间制成的祭红器,属稀世珍宝,至今仍在寺顶上发着耀眼的红光。
既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关心他们的精神信仰。这是从生活平等走向民族平等,从民族平等走向精神平等。这也许是他们永久居留下来的内在因素和精神支柱。
苏禄王王妃葛木宁卒后就葬在距王墓约百米左右的东南方向,其墓高略低于王墓的高度,封土上长满了柔韧的苇草,纤纤弱弱,萋萋婉婉。若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她就如这苇草一般柔弱,让人垂怜;若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她就如这苇草一般坚韧,让人敬重。她的左右前方,分别葬着她与苏禄王共同的血脉: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不知道是人们有意为之,还是自然造化使然:温哈喇的墓,封土上尽是蓬蒿,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就如同苏禄王的后裔一样繁盛与荣昌;安都鲁的墓,封土上长满了尽是德州常见的各种小草,平凡而入俗,纤细而伟大,就如同苏禄王的后裔一样,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华夏民族普通的一员。
历史到了清朝的乾康盛世,苏禄王的后裔们已在德州这块土地上繁衍发展了三百多年。三百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不算长,但足可抵得上美利坚的建国史。生活的安定富庶,人口的繁衍增加,苏禄王的后裔们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村落——北营村。
他们的祖先安葬在这里,他们的灵魂凝聚在这里,他们的身影融入了德州当地的芸芸众生之中,他们的血液融合在华夏民族汩汩荡荡的血液里!
清雍正九年(1731年),苏禄王八代孙(即温哈剌和安都鲁的七人孙)温崇凯、安汝奇向雍正皇帝提出了加入中国国籍的请求。雍正帝派人查清他们的人口情况后,欣然批准他们“入籍德州”,并赐“温”、“安”二姓。至此,他们就以苏禄回人的身份成为德州的正式居民,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正式的一员。
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替,并没有影响到苏禄王后裔的繁衍和发展,这就是华夏民族的包容与豁达,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和谐与仁爱!
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迁徙,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新觉罗氏与苏禄回人,在某一背景上也是相似的:苏禄回人是早于爱新觉罗氏二百年入觐中原而留居德州的,而爱新觉罗氏则是在二百年后入主中原而统治天下的。从政治的角度,他们进入中原的角色不同;但从民族的角度,他们的角色是相同的:一个在南洋,一个在塞外。一个是苏禄回人,一个是女真满人。踩着历史的鼓点,踏着时代的琴弦,先后进入中原。是中原的文化融合了他们的血脉,是中原的文化繁衍了他们的思想。雍正皇帝批准他们“入籍德州”,就如同批准他们自己的民族“入主中原”一样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政治是一块有形的石头,坚硬却容易破碎;文化是一根无形的细线,柔弱却能穿透历史。德州的苏禄回人,历经明、清、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六百年的历史,改朝换代,生生死死,他们却受到了明成祖时期同样的礼遇,享受着各民族一样的平等和尊重,享受着各民族一样的宁静和祥和。
在配殿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菲律宾的政府官员和皇室后裔多次来德州拜谒苏禄王陵、走访苏禄王后人的文字和照片资料。文字表达真情,照片露出喜悦。二十多年来最为隆重的两次是:1980年7月,菲律宾驻华大使雷椰斯先生来到德州,专程拜谒苏禄王墓,并看望苏禄王第十六代孙温寿岭和安庆山。1995年12月,菲律宾苏禄王后裔苏丹太子基兰拜谒先祖墓,并真诚地写下留言:“衷心地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山东省政府和德州市的官员和百姓,感谢他们对苏禄王的尊敬和奉祀”。这是大海对高山的致谢,是白云对蓝天的致谢;这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的致谢,一个民族对一个民族的致谢!
据说,小营村温安二姓已经发展到四千多口人。偌大的一个村子,偌大的一个家族,共守着一个祖先的陵墓,共守着一个精神家园。走出苏禄王的墓园,我们来到小营村的街面上。正值中午,村小学刚刚放学,我们拦住几个蹦蹦跳跳的小学生:“请问你贵姓?”
“我姓安!”
“我姓温!”
他们并不躲闪,蹦蹦跳跳地答着,又蹦蹦跳跳走开了,脸上闪烁着一脸的天真,一脸的幸福,一脸的阳光灿烂。
敲开一家大门,看到的是一幅典型的鲁北民居:高大的院墙,围住了里面青堂瓦舍。一面宽阔的影壁墙,阻挡住外面射进来的所有目光。影壁墙上勾画着一幅鲜艳的《富贵牡丹图》,让人读出了家庭的和谐与富足。院子里长着一株高大的枣树,铜枝绿叶,里面深藏着一朵朵金黄的如星星一般的小小的花朵。开门的老人姓安,是苏禄王三子安都鲁的后裔。他把我们让进正房的厅堂,让我坐在那把古老的太师椅上,兴致勃勃地递烟,兴致勃勃地叙说先祖的辉煌历史,兴致勃勃地讲起几十年来的美好生活。作为德州的普通百姓,他很知足;作为苏禄回人的后裔,他很满意。当我离开他的家门时,又一次注目他家影壁墙上那幅《富贵牡丹图》,从心底里默默地祝愿他们的生活富贵如花。
从墓园的神道回返,正路过神道边上的那座御制碑楼。那块朴拙的碑石上,雕刻着明成祖朱棣亲笔撰写的碑文。碑文虽已模糊,尚能辨识。其中有这样的赞誉:“若王,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可谓得其所归矣”。“平原之冈,佳城苍苍。永固厥封,千载之藏”。这里既有对苏禄王前来朝贺的高度赞誉,也有对苏禄王后世子孙的真诚、庄重的承诺。
“梯航特觐中朝主,冠带何殊异姓王”。这是清代学士程士贞凭吊苏禄王墓时留下的诗句。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异乡的国王在归途中身染沉疴,身丧异邦,只好枕着大运河的波涛,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站在神道中央,回望着苏禄王的墓园,回望着小营村,有感于胸,赋得七绝一首:
万里英魂葬异乡,
绵绵子嗣自荣光。
朝纲更替浑不觉,
眠睡德州梦亦香。
苏禄王墓园虽不像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园一样宏大,但却如中国古代帝王陵园一样庄严、肃穆、安静、祥和。我们从宁静整洁的神道迤逦前行,穿过启功老先生题写的“芳名远播”的神道牌坊,来到墓前的享殿(祠堂)。享殿正中,挂着苏禄王的全身端坐画像:面带慈容,眼露祥和。红唇微启,长髯飘胸。敦厚的朝靴,威严的官帽,粉色的官袍。官袍的前襟上绣着金色的舞动的麒麟。据记载,这身官服,是明成祖朱棣所赐,同时赐予的还有一身绣着金龙紫蟒的朝服。这表明他已被朱棣封为异姓王。这幅画像,就是由当时宫廷画师亲手画下来的。画像的两边,是一副红底金字的小篆体对联:“梯山航海朝丹阙,赤绶金章辞凤楼”,概括了他不远万里从菲律宾群岛来到明朝都城北京晋见明成祖朱棣的壮举和懿行。
在交通条件还很落后的明朝,有一位思想并不落后的封建皇帝,他就是明成祖朱棣。他用他的智慧夺得君位,用他的武功绥靖邦域,用他的思想征服四夷。在他的同时代,南洋菲律宾群岛上的苏禄国,也有一位思想并不落后的国王——巴都葛叭哈喇。他仰慕明王朝的强大与繁荣,敬佩明成祖的胸襟与报负,于1417年8月(明永乐十五年)亲率西王、峒王及臣下、眷属近四百人,梯山航海,历尽千辛万苦,从福建泉州登陆,经苏州、杭州,沿大运河北上至北京,朝见一代英王明成祖朱棣。
那是一次隆重的晋见与接见。晋见者心怀崇敬,容止谦谦;接见者亲切和善,仪态端端。封国王,赐衣冠。临长城,登燕山。商国策,效先贤。大国有大国的风度,小邦有小邦的懿范。通友情,通心意;达至理,达心愿。真诚互递,信赖互传……
苏禄王一行在北京访问了二十七天,至九初,辞归南下。秋风萧瑟,吹来雁阵惊寒;运河水清,托起友谊、互信的大船。苏禄王常年生活在赤道附近,不习北方水土、气候,身染伤寒,行至德州,病加沉重,于是停船上岸,一行人住进驿馆。至九月半,医治无效,在驿馆怅然而逝。明成祖闻讯,“不胜痛悼”,派员致祭,并命以王“礼”葬之,谥号“恭定王”,封其长子承袭王爵,命其率众归国继承王位。同意苏禄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等十余人留居德州看守坟墓。
享殿的后面,就是苏禄王的封土墓。历经了五百九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一座异国王陵,仍安然地在这里享受着奉祀,享受着宁静,享受着和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它的四周,有青翠的松柏拱卫,有嫩绿的榆柳环绕。两层长方形的墓基,宽宽阔阔。一块两米多高的墓碑,是敦厚坚硬的花岗岩的质地。方方正正的基座,象征着堂堂正正的人品和威德;镂空的龙首龙身的碑帽,象征着尊贵与吉祥。碑身上雕刻着“故苏禄国恭定王墓”字样。墓冢高五米左右,封土上长满了初春后的小草,一片生机盎然。墓周围的空地上,是人工种植的花花草草,井然有序,宁静祥和。它们悄悄地生长,陪伴墓穴里主人那甜美的梦。墓的右前方,是一丛茂盛的迎春花,花枝紧簇,夺人眼目。是上天赏赐给这位异乡之王的一缕春光、一缕清香。
我们的脚步轻轻,话语轻轻,生怕惊醒了这位异乡之王香甜的梦。他睡得踏实,睡得安祥,尽管在异国他乡,也同样享受着如在自己家园里一样的尊重。他眠睡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泱泱大国的土地上,眠睡在一个以“和”字为根、以“和谐”为本的文化大国的土地上,“和”的血液贯穿在历史的每一个链条上,灌溉着中华广袤的土地,灌溉着华夏世世代代子孙的心灵。
苏禄王去世后,明成祖不但对他以王“礼”葬之,而且对留下来的王妃、王子也是以王“礼”待之:除了陵园占地之外,还拨付给祭田二顷三十八亩,用于每年的祭祀之用。地方政府还供给他们一切生活费用。为尊重苏禄王后裔信奉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朱棣皇帝又从济南府历城县拨来三户回族人,供其使役。苏禄王去逝的第二年,朱棣皇帝下令建造苏禄王祠庙。一年内,建成正殿五楹,供奉苏禄王画像及其遗物。相继建成东西配殿各三楹,御碑亭一座,仪门一间,大门三间,牌楼一座,神道两侧翁仲、牛、马、羊、狮、豹、华表各一对……俨然一位明帝国立过赫赫战功的王侯的礼遇。这里除了有明成祖“威服四夷”的政治目的外,更是明王朝对苏禄王后裔的怜悯与同情,更是中华民族对友好邻邦的理解和尊重,对友谊与和平的推崇和敬重。
异国他乡的“孤儿寡母”,在德州这块热土上,生活得自在、安适,如同明王朝其它异姓王一般,受到皇帝的优待,受到当地人的崇爱。他们与德州百姓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孤儿不孤,寡母犹欢。苏禄王的二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长大成人后,与德州当地伊斯兰人结为婚姻,生活过得幸福、安康。他们依恋这块虽不是生育他们却养育他们长大的土地,他们眷恋这些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异乡百姓,毅然放弃南归的想法,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下来。苏禄王去世后的一百五十年后,即明神宗万历年间,苏禄王的后裔人口不断增加。为了照顾和尊重这些异乡人民的宗教信仰,万历皇帝颁旨,在苏禄王祠庙的东南角,修建一处清真寺,并赏赐镇寺之宝——红漆宝瓶一尊,嵌于清真寺寺顶。这件宝瓶是明宣德年间制成的祭红器,属稀世珍宝,至今仍在寺顶上发着耀眼的红光。
既关心他们的物质生活,也关心他们的精神信仰。这是从生活平等走向民族平等,从民族平等走向精神平等。这也许是他们永久居留下来的内在因素和精神支柱。
苏禄王王妃葛木宁卒后就葬在距王墓约百米左右的东南方向,其墓高略低于王墓的高度,封土上长满了柔韧的苇草,纤纤弱弱,萋萋婉婉。若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她就如这苇草一般柔弱,让人垂怜;若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她就如这苇草一般坚韧,让人敬重。她的左右前方,分别葬着她与苏禄王共同的血脉:次子温哈喇,三子安都鲁。不知道是人们有意为之,还是自然造化使然:温哈喇的墓,封土上尽是蓬蒿,蓬蓬勃勃,蒸蒸日上,就如同苏禄王的后裔一样繁盛与荣昌;安都鲁的墓,封土上长满了尽是德州常见的各种小草,平凡而入俗,纤细而伟大,就如同苏禄王的后裔一样,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成为华夏民族普通的一员。
历史到了清朝的乾康盛世,苏禄王的后裔们已在德州这块土地上繁衍发展了三百多年。三百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并不算长,但足可抵得上美利坚的建国史。生活的安定富庶,人口的繁衍增加,苏禄王的后裔们在这里形成了自己的村落——北营村。
他们的祖先安葬在这里,他们的灵魂凝聚在这里,他们的身影融入了德州当地的芸芸众生之中,他们的血液融合在华夏民族汩汩荡荡的血液里!
清雍正九年(1731年),苏禄王八代孙(即温哈剌和安都鲁的七人孙)温崇凯、安汝奇向雍正皇帝提出了加入中国国籍的请求。雍正帝派人查清他们的人口情况后,欣然批准他们“入籍德州”,并赐“温”、“安”二姓。至此,他们就以苏禄回人的身份成为德州的正式居民,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正式的一员。
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替,并没有影响到苏禄王后裔的繁衍和发展,这就是华夏民族的包容与豁达,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和谐与仁爱!
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迁徙,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爱新觉罗氏与苏禄回人,在某一背景上也是相似的:苏禄回人是早于爱新觉罗氏二百年入觐中原而留居德州的,而爱新觉罗氏则是在二百年后入主中原而统治天下的。从政治的角度,他们进入中原的角色不同;但从民族的角度,他们的角色是相同的:一个在南洋,一个在塞外。一个是苏禄回人,一个是女真满人。踩着历史的鼓点,踏着时代的琴弦,先后进入中原。是中原的文化融合了他们的血脉,是中原的文化繁衍了他们的思想。雍正皇帝批准他们“入籍德州”,就如同批准他们自己的民族“入主中原”一样顺理成章,合情合理。
政治是一块有形的石头,坚硬却容易破碎;文化是一根无形的细线,柔弱却能穿透历史。德州的苏禄回人,历经明、清、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近六百年的历史,改朝换代,生生死死,他们却受到了明成祖时期同样的礼遇,享受着各民族一样的平等和尊重,享受着各民族一样的宁静和祥和。
在配殿的资料中,我们看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菲律宾的政府官员和皇室后裔多次来德州拜谒苏禄王陵、走访苏禄王后人的文字和照片资料。文字表达真情,照片露出喜悦。二十多年来最为隆重的两次是:1980年7月,菲律宾驻华大使雷椰斯先生来到德州,专程拜谒苏禄王墓,并看望苏禄王第十六代孙温寿岭和安庆山。1995年12月,菲律宾苏禄王后裔苏丹太子基兰拜谒先祖墓,并真诚地写下留言:“衷心地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是山东省政府和德州市的官员和百姓,感谢他们对苏禄王的尊敬和奉祀”。这是大海对高山的致谢,是白云对蓝天的致谢;这是一个国家对一个国家的致谢,一个民族对一个民族的致谢!
据说,小营村温安二姓已经发展到四千多口人。偌大的一个村子,偌大的一个家族,共守着一个祖先的陵墓,共守着一个精神家园。走出苏禄王的墓园,我们来到小营村的街面上。正值中午,村小学刚刚放学,我们拦住几个蹦蹦跳跳的小学生:“请问你贵姓?”
“我姓安!”
“我姓温!”
他们并不躲闪,蹦蹦跳跳地答着,又蹦蹦跳跳走开了,脸上闪烁着一脸的天真,一脸的幸福,一脸的阳光灿烂。
敲开一家大门,看到的是一幅典型的鲁北民居:高大的院墙,围住了里面青堂瓦舍。一面宽阔的影壁墙,阻挡住外面射进来的所有目光。影壁墙上勾画着一幅鲜艳的《富贵牡丹图》,让人读出了家庭的和谐与富足。院子里长着一株高大的枣树,铜枝绿叶,里面深藏着一朵朵金黄的如星星一般的小小的花朵。开门的老人姓安,是苏禄王三子安都鲁的后裔。他把我们让进正房的厅堂,让我坐在那把古老的太师椅上,兴致勃勃地递烟,兴致勃勃地叙说先祖的辉煌历史,兴致勃勃地讲起几十年来的美好生活。作为德州的普通百姓,他很知足;作为苏禄回人的后裔,他很满意。当我离开他的家门时,又一次注目他家影壁墙上那幅《富贵牡丹图》,从心底里默默地祝愿他们的生活富贵如花。
从墓园的神道回返,正路过神道边上的那座御制碑楼。那块朴拙的碑石上,雕刻着明成祖朱棣亲笔撰写的碑文。碑文虽已模糊,尚能辨识。其中有这样的赞誉:“若王,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可谓得其所归矣”。“平原之冈,佳城苍苍。永固厥封,千载之藏”。这里既有对苏禄王前来朝贺的高度赞誉,也有对苏禄王后世子孙的真诚、庄重的承诺。
“梯航特觐中朝主,冠带何殊异姓王”。这是清代学士程士贞凭吊苏禄王墓时留下的诗句。当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异乡的国王在归途中身染沉疴,身丧异邦,只好枕着大运河的波涛,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站在神道中央,回望着苏禄王的墓园,回望着小营村,有感于胸,赋得七绝一首:
万里英魂葬异乡,
绵绵子嗣自荣光。
朝纲更替浑不觉,
眠睡德州梦亦香。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