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古巷道
2022-01-10叙事散文刘居荣
安定古巷道刘居荣定西城坐落在禹贡九州、雍州之西陲,古为戎地,故开埠较迟。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因这一代处于宋代与西夏的边缘地带,经常遭受西夏人骚扰,故设立通远军,以努札堡为定西城,以防止西夏入侵。北宋元丰五年(1082),西河大经……
安定古巷道
刘居荣
定西城坐落在禹贡九州、雍州之西陲,古为戎地,故开埠较迟。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因这一代处于宋代与西夏的边缘地带,经常遭受西夏人骚扰,故设立通远军,以努札堡为定西城,以防止西夏入侵。
北宋元丰五年(1082),西河大经制官七军总领李宪,奏请将努札堡以西属通远军后,李宪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修筑努札堡,这就是现在的定西城。定西城位于东西两河交汇处,扼东西北三路要冲,因其在军事、政治及地理上的优势而兴起。古定西城分为宋城及明城两部分,宋城称为大城;明城称为关城。合内外城,形似凤凰单展翅,因此定西城还有凤凰城一说。
陇中定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西夏时,称为西市新城。宋代元丰四年八月丁丑(二十三日)李宪总揽七军收复。同年十月,宋神宗赐名定西。距今大概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处于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小城里,以巷命名的就有大同巷、文昌巷、中和巷、水门巷、石头巷、许公巷、百页巷、延寿巷、南仓巷、崇福巷等几个地名。它们大都有一段所非同寻常的古老的历史渊源呢。
位于今安定区西关小学东侧的大同巷,呈南北走向,大约有200米长。又叫回回巷,因清朝同治七年以前为回民聚居的地方而得名。据王黼堂《安定县乡土志》记载:“本城西门外共居回民五十户”。同治此巷梗阻。光绪时南来北往之商旅不进县城,直接由分道口经南门、回回巷去兰州,道路畅通无阻,因名大同。亦取儒家宣扬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文昌巷,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接水门巷,南接石头巷,西口通北大街。巷内王作枢于清朝同治甲戌(1874)成进士,其子王黼堂于光绪丁酉(1897)为拔贡,因文风昌盛而得名。
中和巷在原稍家坑,今欧康家园。数十年前原西端有路尚可通南大街,明代叫中和街。水门巷顾名思义,就是因近处巷道有排水浅门而得名。明代正统中知县杜让增扩县城时,在东城门西侧约七八十米处城墙下挖一方形水门洞,用于雨季时节城内排水。百年后的万历时“水门侧其宜浅出也,今亦多於塞”。这有《万历新修安定县志》所绘的水门图为佐证。石头巷处于今定西市二院家属院和安定区文化馆之间,南通东大街,北连文昌巷。从明代以来一城之水流经此巷再通水门巷宜浅出外流。为防止雨水冲刷,巷道全用石头铺砌而得名。在东大街中段南侧,巷道短小弯曲不规则喻牛胃,故名百页。民国时彭楚城任县长时取名。
在县城东大街南侧,与百页巷比邻,就是南台巷。南台又叫御史台。据《通典·职官·御史台》语:“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因此巷内明代中叶出过御史官刘宪而命名。南仓巷在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国民党第八战区军仓库始于民国26年在此修建,粮仓在城南关而得名。
崇福巷在县城南关南仓巷南侧。巷东西向,长近200米,现在统称南大街。巷内原有坐东向西寺院一所。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悟瑁法师赴京请英宗朱祁镇为寺院敕赐有“崇福寺”金字牌匾,取崇佛得福之意而名。
榆林巷在县城南大街北侧,巷长约200米。巷内至今有植于明代晚期的古榆树一棵在张姓院子。主干高大约4米,总高约9米,周长4·30米,树冠原占地20平方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一次雨后,榆树周围有一股青烟久而不散,当地父老乡情言榆树显灵,从此这里称榆林巷,后来有人盖一进三院榆爷庙供奉。1956年庙被拆除,原称榆灵含迷信而取谐音榆林为巷名。在县城西门外,又名秦家巷。郭杰三所编县志“经营房通西大路,又名镇龙巷”。解放前的营房旧址即今定西中学。此路东西走向。西端的西河沿东岸,清代光绪四年创建有龙王庙以镇洪水,故名。另一说县城南山一名南安山,一名镇龙山,山下南北向巷道以山得名,亦称镇龙巷。明代恽应冀曾经记述“南安昂然若龙首,县治迎而立焉”。
位于大城小学北侧之巷道就是有名的安定县四大驿站之一的延寿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巷道仍然宽而笔直。后来居民日增,道狭窄而弯曲。旧名马站巷,即蒙语驿传“站赤”之汉名,并有官马饮水池。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此处及通安、西巩、称钩已有驿站之设。明清两代称延寿驿,西接称钩驿,东连西巩驿,南抵通安驿。延寿驿顺治时有马42匹,夫23名,年拨银1232两9钱2分。驿站名取延年益寿;或以驿站自元迄明清,历久之意。延寿驿清代又名匾台上,因巷内马姓人秀才多,也有中过武举着,家中挂有匾额数块,故名。
许公巷在定西市汽车站附近。因纪念许珌得名。许珌(1614——1671),字天玉,号天堂,福建神州府侯官县(民国并为闽侯县)人。康熙四年(1665)选授安定县知县,爱民惠政。卒后葬县城东山脚下。后因310国道改建经过其墓,1998年8月16将其灵柩迁移到凤凰山脚台地新茔。道光廿八年(1848)知县胡荐夔于县城东郊(今汽车站南端西侧百米处)建正殿三楹及廊庑、墙垣,设许公祠,并募资置祭田四十亩。当时工部尚书兼书画家张祥河(1785——1862)曾经在许公祠题楹联“老铁官声高陇坂,双松诗歌妙渔洋”。许公巷的现地址是从原许公祠相邻处入口,至汽车站南侧出口,再从汽车站对面入口至铁路。越过铁路再向前,就到原许公墓地。这两段巷道长约500余米,居民100多户,是定西县以历史名人为巷道之名独具纪念意义的居民区。
扯几把云彩做锦被,捧几把月光铺床帏,摘几朵花儿付流水,哼几声曲儿涮酒杯。
沧海桑田,千余年风雨岁月,定西古巷道,留下了人们回味无尽的故事。低头荒草藏枯骨,侧耳天边哭冤鬼。定西城,方圆百里古战场,难猜测,地下三尺埋着谁?右一座将军墓,左一方古战垒,铁甲早就冷透,篝火不见余灰,漫天黄沙寻不见,只闻遥遥号角吹!……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定西古巷道早已永远珍藏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了。
如今,到处林立着的是高楼大厦,一派现代小都市化的新城,让人耳目一新。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1-4-15 16:53 编辑 ]
刘居荣
定西城坐落在禹贡九州、雍州之西陲,古为戎地,故开埠较迟。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因这一代处于宋代与西夏的边缘地带,经常遭受西夏人骚扰,故设立通远军,以努札堡为定西城,以防止西夏入侵。
北宋元丰五年(1082),西河大经制官七军总领李宪,奏请将努札堡以西属通远军后,李宪为了军事上的需要,修筑努札堡,这就是现在的定西城。定西城位于东西两河交汇处,扼东西北三路要冲,因其在军事、政治及地理上的优势而兴起。古定西城分为宋城及明城两部分,宋城称为大城;明城称为关城。合内外城,形似凤凰单展翅,因此定西城还有凤凰城一说。
陇中定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西夏时,称为西市新城。宋代元丰四年八月丁丑(二十三日)李宪总揽七军收复。同年十月,宋神宗赐名定西。距今大概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处于丝绸之路重要通道的小城里,以巷命名的就有大同巷、文昌巷、中和巷、水门巷、石头巷、许公巷、百页巷、延寿巷、南仓巷、崇福巷等几个地名。它们大都有一段所非同寻常的古老的历史渊源呢。
位于今安定区西关小学东侧的大同巷,呈南北走向,大约有200米长。又叫回回巷,因清朝同治七年以前为回民聚居的地方而得名。据王黼堂《安定县乡土志》记载:“本城西门外共居回民五十户”。同治此巷梗阻。光绪时南来北往之商旅不进县城,直接由分道口经南门、回回巷去兰州,道路畅通无阻,因名大同。亦取儒家宣扬的《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文昌巷,在东大街北侧。呈东西走向,东接水门巷,南接石头巷,西口通北大街。巷内王作枢于清朝同治甲戌(1874)成进士,其子王黼堂于光绪丁酉(1897)为拔贡,因文风昌盛而得名。
中和巷在原稍家坑,今欧康家园。数十年前原西端有路尚可通南大街,明代叫中和街。水门巷顾名思义,就是因近处巷道有排水浅门而得名。明代正统中知县杜让增扩县城时,在东城门西侧约七八十米处城墙下挖一方形水门洞,用于雨季时节城内排水。百年后的万历时“水门侧其宜浅出也,今亦多於塞”。这有《万历新修安定县志》所绘的水门图为佐证。石头巷处于今定西市二院家属院和安定区文化馆之间,南通东大街,北连文昌巷。从明代以来一城之水流经此巷再通水门巷宜浅出外流。为防止雨水冲刷,巷道全用石头铺砌而得名。在东大街中段南侧,巷道短小弯曲不规则喻牛胃,故名百页。民国时彭楚城任县长时取名。
在县城东大街南侧,与百页巷比邻,就是南台巷。南台又叫御史台。据《通典·职官·御史台》语:“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因此巷内明代中叶出过御史官刘宪而命名。南仓巷在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国民党第八战区军仓库始于民国26年在此修建,粮仓在城南关而得名。
崇福巷在县城南关南仓巷南侧。巷东西向,长近200米,现在统称南大街。巷内原有坐东向西寺院一所。明代正统十二年(1447)悟瑁法师赴京请英宗朱祁镇为寺院敕赐有“崇福寺”金字牌匾,取崇佛得福之意而名。
榆林巷在县城南大街北侧,巷长约200米。巷内至今有植于明代晚期的古榆树一棵在张姓院子。主干高大约4米,总高约9米,周长4·30米,树冠原占地20平方米。相传清朝咸丰年间一次雨后,榆树周围有一股青烟久而不散,当地父老乡情言榆树显灵,从此这里称榆林巷,后来有人盖一进三院榆爷庙供奉。1956年庙被拆除,原称榆灵含迷信而取谐音榆林为巷名。在县城西门外,又名秦家巷。郭杰三所编县志“经营房通西大路,又名镇龙巷”。解放前的营房旧址即今定西中学。此路东西走向。西端的西河沿东岸,清代光绪四年创建有龙王庙以镇洪水,故名。另一说县城南山一名南安山,一名镇龙山,山下南北向巷道以山得名,亦称镇龙巷。明代恽应冀曾经记述“南安昂然若龙首,县治迎而立焉”。
位于大城小学北侧之巷道就是有名的安定县四大驿站之一的延寿驿。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巷道仍然宽而笔直。后来居民日增,道狭窄而弯曲。旧名马站巷,即蒙语驿传“站赤”之汉名,并有官马饮水池。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此处及通安、西巩、称钩已有驿站之设。明清两代称延寿驿,西接称钩驿,东连西巩驿,南抵通安驿。延寿驿顺治时有马42匹,夫23名,年拨银1232两9钱2分。驿站名取延年益寿;或以驿站自元迄明清,历久之意。延寿驿清代又名匾台上,因巷内马姓人秀才多,也有中过武举着,家中挂有匾额数块,故名。
许公巷在定西市汽车站附近。因纪念许珌得名。许珌(1614——1671),字天玉,号天堂,福建神州府侯官县(民国并为闽侯县)人。康熙四年(1665)选授安定县知县,爱民惠政。卒后葬县城东山脚下。后因310国道改建经过其墓,1998年8月16将其灵柩迁移到凤凰山脚台地新茔。道光廿八年(1848)知县胡荐夔于县城东郊(今汽车站南端西侧百米处)建正殿三楹及廊庑、墙垣,设许公祠,并募资置祭田四十亩。当时工部尚书兼书画家张祥河(1785——1862)曾经在许公祠题楹联“老铁官声高陇坂,双松诗歌妙渔洋”。许公巷的现地址是从原许公祠相邻处入口,至汽车站南侧出口,再从汽车站对面入口至铁路。越过铁路再向前,就到原许公墓地。这两段巷道长约500余米,居民100多户,是定西县以历史名人为巷道之名独具纪念意义的居民区。
扯几把云彩做锦被,捧几把月光铺床帏,摘几朵花儿付流水,哼几声曲儿涮酒杯。
沧海桑田,千余年风雨岁月,定西古巷道,留下了人们回味无尽的故事。低头荒草藏枯骨,侧耳天边哭冤鬼。定西城,方圆百里古战场,难猜测,地下三尺埋着谁?右一座将军墓,左一方古战垒,铁甲早就冷透,篝火不见余灰,漫天黄沙寻不见,只闻遥遥号角吹!……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定西古巷道早已永远珍藏在人们遥远的记忆中了。
如今,到处林立着的是高楼大厦,一派现代小都市化的新城,让人耳目一新。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1-4-15 16:53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