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朝北,理想朝南
2022-01-10叙事散文雨潇凌
文/雨潇凌如果有人问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江南。我会深情地看着他,假装思考的脱口而出,在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或者还没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或者更早的某年某月某天。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如此迷恋江南。我会故作悲伤,泪眼婆娑地告诉他,在我还不……
文/雨潇凌
如果有人问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迷恋江南。我会深情地看着他,假装思考的脱口而出,在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或者还没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或者更早的某年某月某天。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如此迷恋江南。我会故作悲伤,泪眼婆娑地告诉他,在我还不知道有江南这个地方的时候,从盘古开天辟地的混沌中一直流传着一句充满悲情诗意而古老沧桑的话语,在我第一次走近村口那一条流淌沉睡的河流,我看见河流尽头群山追逐着流水的影子,激荡起遥远的哀嚎——到远方去,到远方去。
我确信在二十多年的流光岁月里,没有听过这样来自远方神秘莫测的声音,那只是一个用来敷衍反反复复出现在我生活中、不想回答却又不能不回答的问题的谎言。
可是有一天,当我真正踏上江南这片土地的时候,我终于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我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在某天夜里,当我静静地走在江南某个小城的巷子里,经过小桥流水,口中吐出了六个字:生死都付江南。我以为,这就叫命中注定。
我没有想过会到江南。但是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身不由己。但我的确到过江南,而且呆过很长很长的时间。
80后一代人,被打上了时代的标签,因为联结着新旧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如果可以选择,我还是会选择80后。因为我发现,人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选择。
我出生在农村,那时候的天很蓝很蓝。梦想只是散落在田埂和草丛中支离破碎的瓦砾,没有人拾起,更没有人想要去拾起。日子总是过得平淡如水,没有半点波澜。
80年代的农村就是这样一种状况。村子里的人春种秋收,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想着能够吃饱穿暖,就并没有太多的奢望。即便是对于子女的教育,也依然只是停留在旧社会传统束缚服上。80年代末,农村教育依然非常落后,能上学的孩子不多,能上完小学的孩子更是寥寥无几,更不用说还继续念初中。但是我一直没有整明白为什么那些同伴就可以这样轻易的辍学,过早的开始人生社会流浪。
但是,我仍然觉得能上学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那时候学校在离村子很远的一个小镇上,每天要走很长很长的土路才能到达。要是碰上下雨天,路上就全是泥巴,只能把裤管卷到膝盖上方,淋着雨、踩在泥巴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趟过去。可是,不管什么时候回忆起来,却总是非常甜蜜,连艰苦的影子都找不见。每天和同村伙伴一起出发,一路上追逐着打闹,时光就这么飞逝而过。不知不觉间,周围上学的同学就越来越少,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周而复始地走在泥土路上,一直走了六年。在六年的时光里,我时刻想念那些一起上学而中途离开的同学和玩伴,很悲伤。
上小学,我印象里是懵懵懂懂的。没有太多的家庭作业,却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六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很多事,遇见过很多人,有多少悲欢离别,我已然全不记得。只是感觉认识的字越来越多了,而且是一天一天地多起来,而人不似以前那么活泼开朗。脑子里装满了关于在田间劳作和乡间流传的各种鬼怪传说。
90年代初,我升入中学。学校在离小镇更远的县城里,有将近五公里的路程,需要骑车才能到达。那时候,自行车还不是很普及,所以象我这样的同龄人,一般上是不会骑自行车的。为了方便上学,我又不得不开始拼命学习骑自行车。多少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我想是数也数不清的,只隐约记得当全身上下青一块紫一块儿之后,我就能骑着自行车在公路上飞驰,象鸟儿一样飞翔。
从村庄到县城,一切都变得异常新鲜,不管是周围同学的穿着还是言谈举止,都让我感觉自己好象是来自于另外一个陌生的地方,与他们的世界完全隔绝的陌生地方。我试图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但是我发现我很难被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仿佛我与他们始终隔着一堵隐形的高墙。后来,我在语文课本里读到,这叫生活背景决定论。
当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被问到“你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我清楚记得我的整个脑子是混沌没有知觉的。而教室里很多同学的声音在耳边此起彼伏——“我想当科学家!”,“我要当医生,我想成为作家”……这是我第一次在理想面前束手无策,我甚至都不知道它的真实面目,它为什么而来,将去何方。所有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随着那一堂语文课,被埋葬在记忆的深海里,静水流深。
时光流逝,我发觉很多小时候发生过的事情,已经完全没有了印象。惟独一点,记忆深刻的就是,从上初中起,我变得更加沉默。我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两耳不理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农村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没有人知道这句话从何而来,但是却深深地刻在父辈的心上,至少是刻在了父亲身上。因为,从小学开始,他就一直给我灌输这样的思想:不读书,就只能出卖苦力,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当时年幼,并不能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而且,周围很多同龄人都已经开始在社会上自力更生,他们能象成年人一样获得更多的自由,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独立的经济来源。
我甚至曾经羡慕过他们这样的生活,可是,我依旧留在了教室里,却不是因为父亲的耳提面命,只是我喜欢看书、写字。从上小学开始,只要一空下来,我就会在地上胡乱涂鸦。直到现在,依然保留着这个习惯。而选择继续念书的结果,是我和周围同龄人的隔膜越来越深,随着他们踏入社会的时间和我继续求学的时间同时向下延伸。即便是小时亲如兄弟的朋友,也终于抵挡不过生活的残酷。如今,当我站在他们对面,除了无语,还是无语,而且还有很多的不安和悲伤汹涌起伏。我早已看不见他们曾经决心坚守到死的理想,只有被生活压迫得面目模糊的冷漠深情和世俗里寻常可见的欲望。
上高中后,我又不得不重新面对一个新的问题——贫穷。这种因为家庭和社会背景所产生的悬殊,成为比初中三年更突出的社会缩影,横生生地摆放在我面前。也是在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父亲一直以来严格要求的原因。穷则思变。我一直以为这种道理不是从书本里得来的,而是经历人生沉浮后自然而然就有的结论。可是,若干年后,我再回头,发现它的源头还是在书本里。这一点上,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比谁都更有盖棺定论的力量。而实现这个“变”的过程中,要比其他人克制更多,承受更多。这也是所有外出求学的农村学子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生存手段。这种克制是一种压迫式的主动承担,甚至是扭曲而变形的,但是理所当然,即便是因此丧失很多,包括青春或者身体。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自己如此渴望地要看书。不仅是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周围环境不允许,更多的是这种强烈的看书欲还没有真正苏醒。它曾经被尘封在生命的泥淖里经过了千年万年,但是,终于还是破土而出,重现人间,慰藉了我孤独受伤的心灵。上高中后,虽然依然贫穷,但是精神的成熟主导了物质的进退,所以我一而再再而三地从有限的生活费用里节余出有限的人民币,开始不动声色的购书、阅读。每阅读一次,距离心中的岛屿就近一分。
高二的时候,我想到要出门远行。这是在那年春天某节地理课上,我望着窗外淡蓝色的天空突如其来的触动。按照常理,这种想法是断然杜绝的。因为当时的环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海。所有的中心,都聚焦在升学问题上。学校和社会都不允许学生有半点非分之想。理想,在这个时候,表现得惊人一致和坦荡——考上重点大学。因为,考入重点学会后,以后的就业就会一马平川,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实现社会与人生转折的一次完美对接。
或许很多人默认了这种人生模式下的特有规律,无论贫穷而是富贵。但是经历这场残酷的战斗,前前后后为之准备的时间、精力、人员等物资储备,却远远超过了这场考试本身的重量和意义。所以,当我在考场中看到有同学当场昏倒,或者在考试前后目睹同学从楼顶决然一跃的场景时,我的心里异常悲怆。只要再回首曾经那段岁月,依然会让我觉得如临冰窖。
那年夏天,我高中三年里唯一的朋友,就是这样在学校教学楼前,纵身跳下,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他才不过十八岁。
无独有偶,在我上大学的第一年,就有隔壁班的女同学从宿舍顶楼跳楼,鲜红的液体经过雨水的浸透,染红了整个广场。死因很简单,男朋友重新找了一个家境显贵的女孩。而当时,我正在为交纳学费的事情犯愁。刚入学时,是父亲动挪西凑,勉强凑起了学费,才顺利入学。但是第二年,父亲赋闲在家,断了经济来源,学费就没有着落。纵使我利用所有空余的时间去校外兼职,距离学费的天文数字,依然遥遥无期。而周围女同学却早已浓妆艳末,穿金戴银,出入各种名流场所。每到周末,就有无数的奔驰、宝马停在学校门口迎接她们。她们的生活是很多人企慕不及的,至少在整个大学四年,一直是校园里永恒的热点话题。但是我宿舍隔壁的另外一个同学,就没能象我一样,能暂时躲避在优秀学生的庇护下够苟延喘“生息”,直接到了卷起被褥回家的地步。他那年来学校报道的时候,也是带着一身铺盖卷空着手而来,当着全体报道的新生家长跪在学校教导处跟前,朝着她猛烈地磕头,请求让他先上学。学校实在拗不过他,暂时让他勉强入了学。我清楚记得,那天当他抬头时,他黝黑饥瘦的脸因为长时间处在亢奋状态下而严重扭曲变形,他却毫不在意额头因为用力过猛而破裂流下的鲜红血液,和泪水混在一起,打湿了他的脸和衣襟。
那位同学走的时候,是在深夜,没有人知道。他临上车前,只给我一个人发了一条短信:狗日的,大学;我操你,社会。我看着这句话的时候,眼泪纵横,止都止不住。那可能是我从小到大流泪最汹涌的一次,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他的离去,很快被生活所淹没,而我依旧在学生会社团活动和文字书本里左右为难。我不想因为这些无休无止的活动而耽误看书和兼职的时间,但是为了适应付各种社交和维持在学校老师同学面前的好学生的形象,我又别无选择。这样的矛盾和冲突,成为大学生活里难以忘却的悲哀。
大四毕业那年,学校毅然地扣留了我的毕业证书,因为学费没有缴清。正当我踌躇无措时,不知道父亲从那里凑足了那一笔对于家里来说近乎天文数字的学费。当他把那一叠钞票递到我手里时,我突然有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不是钱重,而是父亲一瞬间苍老了十年的错觉,让我恍若隔世。他什么话也没说,就默默地走了。很多年以来,这种眼神交流成了我和他之间最直接凛冽的语言。
我以为找工作,硬件无非两条,一是专业技术,二是兴趣特长。而我所依靠的,也仅只能是这两条。毕业前一个月,我被武汉一家网络公司录取,做文案策划。而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次,仅仅维持了不到十天,就转到了浙江绍兴一家民营企业。吸引我的唯一原因是,过去做编辑。
有时候我在想,选择了文字就意味要放弃专业,这曾让我思考过很久。但是从我找工作的经历看,我的那些思考都是枉然白费,无端损杀了我无数的脑细胞。而,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进入职场后,我所面临的窘迫更胜过从前。这种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的差异,成为我与周围同事之间非常清晰的界线。如果说我以前嫌弃过家庭出身,那么现在,我反道庆幸我是农村出身,因为在伤痕累累中,我可以依然寻求着贴近土地,保持内心纯净的理想。
只是身处职场,我必须选择妥协,必须接受其中所有的挫折和规则。我用了半年的时间,去寻找其中的突破口,尽量让自己表现得谦卑,以此捍卫内心深处的执着理想。但是我发现,虽然我在短时间内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成绩,但因为从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不愿苟同职场的气息,成为压抑阻止我前进步伐的头号杀手。如果不同流,不,应该说是除了同流,根本就没有让我独流的机会。因为,职场不允许特例独行,哪怕是精神上的也不行,必须严格遵守等级制度。在这种情况下,诸如爱情,事业,梦想都成为一种遥而不及的奢望。
可是,毕竟我还是来了,亲身实践了当年我在高二上地理课上想要出门远行的念头。只是没有想到,踏上江南却要经历这么多的波折和痛苦。如果说踏上江南只是一个遥远梦,那它也是在夹缝里求生存的一个梦,终将满身伤痕,躲藏在暗处泣血,最终渐渐地连暗处也没有办法驻足,只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接受红尘洗礼。
[ 本帖最后由 雨潇凌 于 2010-6-10 16:49 编辑 ] 回忆, 江南, 理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