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非计酬)
2022-01-10抒情散文马晓俊
纵观艺术家罗发辉先生的作品,展现出:孤苦而压抑的童年,饥饿的风景,灵肉交欢的玫瑰,以及性感却被冷落的尤物,忘情亢奋的大头像。观者在被剥离的同时又被吞噬。恍然之间,才感觉到——“你的身体是个仙境。”罗发辉好像对宏大的叙事题材和表现方式并不太感……
纵观艺术家罗发辉先生的作品,展现出:孤苦而压抑的童年,饥饿的风景,灵肉交欢的玫瑰,以及性感却被冷落的尤物,忘情亢奋的大头像。观者在被剥离的同时又被吞噬。恍然之间,才感觉到——“你的身体是个仙境。”
罗发辉好像对宏大的叙事题材和表现方式并不太感兴趣,而是善于展示精神与肉身的不平衡,把灵魂与肉体、现实与虚幻、实存与虚无、隐秘与公开融为一体,寻找敏锐而细微的感受,创作出符合自己的精致品性的艺术风格。这些看似矛盾对立的东西,既具有模糊性,也有拓展性,还有暧昧的关系,还可以抚摸到绘画语言具体的褶皱。这正是灵魂来去的自由,畅通无阻,艺术经历划过夜空的轨迹,就是一种体验生命本真的裸呈。
1999年以来,罗发辉暂停画以前那些忧伤、孤独而背离性感的人体,停画的还有如瓷娃娃的大美人,被花朵包围的灰色丽人,以及看似受萨尔瓦多•达利影响的风景画。那些寂寥的风景,像覆盖有一层凹凸起伏的皮肤,有饱满的肉感,包括老房子、山涧流水和苍老而漂泊的浮云,这些风景却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然后,罗发辉创作出幽暗而夸张的《玫瑰》,还有性感的《尤物》在独自歌唱。
其中,《玫瑰》是单纯而另类的后现代作品,早已享誉国内外,是许多重要展览的一道大菜。很多人非常喜爱它,却为什么面对作品颇为尴尬,哑然失语?
罗发辉的《玫瑰》从构图布局、表现形式、绘画语言和精神情感等诸多方面都有悖于大众文化观念和传统审美情趣。艺术家顿悟渐修,渐修顿悟,渐修渐悟,真实的体验已入佳境。画家运用新颖、丰富而多变的油画造型语汇,创造出虚妄而空灵的语境。以不变的玫瑰应万变的表现,以万变的内涵应不变的花,演绎了看花却不在花的花花世界。表现了本我,超越自我,凌驾于艺术之上的新天地。
远观其作品,巨大的正方形,画面中央为深色团。近看,是玫瑰。众多的作品是花的海洋,是玫瑰的世界。有“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各具不同的形态,每朵花都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构图很饱满,一幅画就是一朵大花,一朵花就占据整幅画,有些花膨胀扩开,甚至,已经挤出了画面之外。许多作品是花心的特写放大,花心对着观众开放,边缘羽化,画家的笔力着重于花心的精雕细琢,使之更加具体。整个形势由花心向外辐射,同时,大的花瓣表现为如口唇的皱褶包裹,呈漩涡状向内凝聚。如此,注意力被领引到画面的中心,花心是花眼,才是画面的重点,抓住人的视线。再看,感觉是黑洞,是深渊,是陷阱,也是险境,神秘而深不可叵测,穿透于画面,如磁铁般有强大的吸引力,饥渴状,有吞噬感。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妙不可言,变幻恍惚不定,像生命本身被赋予生机,像流光异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画家为何把《玫瑰》作为艺术图式而建立精神家园?是造型的巧合?是形象符号设计的启示?是玫瑰花的特殊意旨?是诗人北岛的《时间的玫瑰》?是歌手庞龙的《你是我的玫瑰花》或田震的“铿锵玫瑰”?还是如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花原本是植物的生殖器。是源泉。是新生。是希望。是让人兴奋刺激的美丽景观。花儿招蜂引蝶,蝴蝶翩跹,蜜蜂酿蜜糖。历来,花儿比喻为少女,女人是花朵。玫瑰花娇艳,浓香四溢,是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全世界纯洁情爱的标志。
可是,罗发辉的《玫瑰》却很怪诞,从西方移植过来之后,开始大量地繁殖和复制,并且使DNA已经发生变异(楚桑在《罗发辉的变异》中已作阐述)。其作品没有地域和时间,也不会有本质、规律、必然的界线,更多为探索性和实验性。玫瑰的枝、叶和刺都已清除,只选中看似孤独却不愿孤芳自赏的花。这些大花很性感,花心慢慢地异化,是男欢女爱的化身。有些花无现实的色彩、质感、姿态、神情和意味,却幻化为女性成熟而肉感的器官,让人想入非非。当然,《玫瑰》借用的两性话题也是艺术作品背后的一种精华。
一谈到肉体,自然就会联想到“性”。很多人在公众场合谈论性,普遍提起“遮羞布”。其实,性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人类的繁衍生息也离不开性行为,因此围绕“性”这个古老而又带着现代气息的课题,人们总是感到有点儿力不从心。人们既依赖于性所带来的兴奋、愉悦和生育,又害怕性的泛滥而招致灭顶之灾。从宋明理学统治主流意识形态以来,改变了原始圣洁的女性生殖崇拜,而使得“万恶淫为首”的非理性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性的问题被蒙蔽起来,“谈性色变”,好像谈性就是乱伦。“女权主义”与“大男子”的争斗,此消彼涨,男女的性别也未得到正视。“性”成为极其敏感的禁地。许多人对性的认识很欠缺,美学中的“性感”也误以为是“性交”,有关性的诸多书籍和影视也屡遭查封和禁锢。在许多国度的伦理道德中,“性”潜含有下流、淫秽、色情、强暴、偷情、乱伦、颓废、丑陋、恶心、龌龊和肮脏,是罪恶之源。
我却认为,罗发辉的《玫瑰》表现出人的灵魂对爱的无穷渴望,假借了甜蜜的性意象。很多评论家对此点到为止,由性的经验、欲望、幻想和内心的体验而引发人的观念改变,却羞于启齿,避而不谈。哲学家马斯洛在《人本论》中说过:凡是饮食男女,七情六欲,从性到爱都是每个正常人的真实需要。“性”和“爱”作为一种文化也应该交流,并非色情活动。古今中外,有众多的艺术讴歌浪漫的爱情,爱情是“性与爱”的天然融合,异性的魅力是情爱的源泉。其实,“性”在艺术中只是借用肉身的载体,更多指内心的需要和人性的外张,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一切欲望的代名词。显而然,这些欲望包含普天之下广大的物质追求和男女的肉身交合,也包含艺术价值和精神的取向。(李旭先生写了《欲望的深度》。)特里萨•德•劳雷蒂斯认为:“女人始终是基本的表现主题,不管是被直接作为欲望的对象还是借以表达期望。这种与力量和创造性密切相连的欲望是推动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动力。”
《玫瑰》艺术地营造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作品是梦里情人的大眼睛,是朦胧的睡眼,花瓣是眼帘,花心为瞳孔。作品是激动的心,是跳动的脉搏。作品是少女柔美而颤抖的嘴唇,着色不多,甚至有意淡化,黑、白、灰、红、黄、绿、蓝、紫的不同颜色,充满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青春活力,渴望有情人的缠绵热吻。毫不掩饰自身真实而具体的愿望。玫瑰是女人细软的性器,美满的交媾之后的阴户,性的能量被释放和转化。巨大的花瓣描绘为阴唇,高潮充血般的饱满而充实的形体,仿佛可以窥见挺起的阴蒂。花的子房更像子宫。《玫瑰》是容器,能海纳百川;是高温的熔炉,能熔化万物;是美丽的神话传说。
花儿开放,阴户也神秘地打开,同时打开的也是男人怪异的世界,通向梦幻的洞穴。重新想象女性的身体,敞开了女性容纳事物的宽度和深度的空间,敞开了一个充满幻想、欢笑和幽默的天地。孔洞里似乎幽暗、温暖、滋润、松软、娇嫩和光滑。其中有浓稠的黏液,粘糊糊的。是花蜜?是分泌物?是经血?是精液?是标记?整个作品就是欲望之海。暖色的玫瑰更是激情万丈。消魂的性爱翻云覆雨,灵肉的融合,天堂的逍遥,使人涌起冲动,让人遐想连篇。
最初,玫瑰颇具花本身的形象。接着,玫瑰变为阴冷的铅灰色,有对抗的姿态。是视觉感受的需要?是夜晚私密的场景?是情爱的反思?是纵欲后的空虚失落?是肉体被袭的隐忧?花悬浮于画,花的体积、明暗对比和光感都很强烈。然而,花瓣却变得坚硬而冰冷,金属般的铮铮作响,棱角分明,像尖尖的刺,像锋利的刀刃。温情的玫瑰花却变得面目狰狞,张牙舞爪。是灵肉的难融?是性爱的缺失?是玫瑰的自卫?是花的怒发冲冠?
后来,玫瑰变得阴性、乖巧而柔媚,花的边缘溢出了画。不知是花随画家的变化而变化,还是花的变化改变了艺术家。
冷色的玫瑰冷艳,是冷美人,冷若冰霜,娇艳动人。花心深暗而暖,红得发紫,与冷色的花瓣形成对比。“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歌德问。朦胧的玫瑰更显娇羞,更是甜美,如雾城重庆和成都平原的大雾笼罩而虚无和弥散。花开,冰清玉洁,是女子的春情萌动。少女献出了爱,情窦初开,却迷茫无比。失贞的女子失魂落魄,往事如风,“强要留住一抹红”。有些花瓣上有亮晶晶的小液滴,是护花使者的功劳?是少女的热血?还是胭脂泪的伤悲?怎一个“少女之心”的表达。
有些花已失去水灵,呈现柔弱枯萎的病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毕竟是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生苦短。是黛玉葬花,娇滴滴的,唤起人的无穷遐思。真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让人顿生怜花惜玉的恻隐之心。
让我想到:“《远方有玫瑰花凋谢》——玫瑰花开。在远方。红装。素裹。不见蜜蜂。不见蝴蝶。花儿毕竟开了。娇艳欲滴。风吹了一夜。花儿谢了。玫瑰香依在。”
一些《玫瑰》有酸、甜、苦、辣、咸的异味,有忧郁、无奈、惨淡、破落和衰败的感觉。梦幻、清冷而苍凉得让人自信不足,不愿接近,不敢青睐。让人焦虑和绞痛,感觉到一切掩饰不住的过眼云烟。
再后来,有一些玫瑰花已彻底地质变。弹性更强,更加肉感。画面轻松,构图非常饱满。有些花瓣都已虚无,画面只有花心一团。像丰满圆润的女人体,凹凸起伏毕现,线条优美,肌肤光滑细嫩。变成润泽的果冻,被蜜制过,滋润而黏糊糊的,藕断丝连。像胀鼓鼓的塑料膜,膜瓣柔软透明,又很轻飘。像宝石、珍珠、水晶、玛瑙、玉、瓷或玻璃制品,温润、剔透而晶亮,却又很脆弱。像用硅胶或橡皮做的芭比娃娃,或硅胶做的女性阴具,有弹性的酮体质感,折射出诱人的光。画家点上闪烁的高光,微妙的光感使玫瑰花的虚假更加精彩,装腔作势,一本正经,故作姿态,却又恍惚不定。
许多玫瑰的花瓣暴露出明显的血丝和有微弱暗红色的斑点,血丝和斑点与花心的颜色一致,是画面的点睛之笔。是色彩的对比与呼应?是象征?是艺术观念?是无病呻吟的娇媚?是感伤?可以肯定,是艺术家有意而为之,表现的却绝不是略施粉黛的雅致。斑点像青春痘,像伤痕,更似疥疤,渗出汁液。这些花心和斑点是暗示?有糜烂和伤痕累累的创痛之感。有《我的阴道, 我的村庄》诗性的叙述:“我的阴道是绿色的、流水轻盈的温柔田野。牛羊哞叫,太阳升起,夕阳休憩,可爱的情郎用柔软的金色稻草轻轻地抚摸着它。……我的阴道唱着百灵鸟的歌,羊铃鸣响的歌,秋日旷野的歌,田园之歌,阴道之歌,回家之歌。我的阴道,是那生气盎然、清凉湿润的村庄。……但是,士兵们用长枪、棍子、扫帚插入,强把酒瓶塞进,皮开肉绽,撕心裂肺。他们连续七天轮奸,那里发出粪便和腌肉的恶臭,......我变成了一条流淌毒液和脓汁的河流。所有的庄稼都已死去,鱼也死去。”这也让我想到画家杨少斌作品中人的身上渗出汁液的斑点,以及刘炜作品中那些肉岌岌、粘牙牙、烂乎乎的溃疡感觉。把大众认可的美丽玫瑰“化神奇为腐朽”,然后又将之“化腐朽为神奇”。正如评论家栗宪庭先生在《意象的花》中引用鲁迅的话:“溃烂之处,艳若桃李”。
巨大的花,是硕大的阴户。花是植物洞开心扉的窗口,女人的性器是开放的玫瑰。阴器是男女灵肉的交合点。玫瑰花被放大展览,女人的阴部在张扬。是官能的刺激?是情爱的宣泄?玫瑰依旧大胆地暴露、娇情地绽放、煽情地招惹,充满诱惑地夸张,不理旁人的看待,也好像有施暴欲望的不安分的心情。世界妇女运动倡导女性:性的文化、解放、自由和权力,从性奴役中解放出来,充分享受性爱的精神。先驱玛格丽特•桑格提倡通过避孕把妇女从性压抑和生殖中得到解脱,认为“女人只有掌控了自己的身体,掌握做爱的主动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愉快地享受性爱带来的快乐。”那么,这些玫瑰是否有性爱的感受和体验,在反对性暴力,抵制和消除对性别的歧视和虐待?“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难道是“若为自由故,生命和爱情皆可抛”的气派?是“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的悲壮?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慨?是漂亮的消失?是爱的悲歌?是情感的质疑?是道义的亵渎?是艺术的调侃?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泼皮、玩世、无奈、游戏、嬉笑和打闹?是对爱的向往,却不敢爱得死去活来。是想纵情,却不知人世间情为何物。是想纵欲,却惧怕玩火自焚。爱情在此已无圣洁可言,也看不见玫瑰的灿烂,闻不到花的芳香。给人难言的尴尬,让人焦灼,忐忑不安。
2004年,罗发辉开始画“云雨”系列,花更加巨大,演变成一望无际的大风景。我感觉到,那是大地母亲的展示。亦或那些是更加宽容的风景,是肉乎乎的玫瑰翻版,也是他早期那些“漂移的云”的再生,或许是肉身“翻云覆雨”滚动的一种简称,只不过有偏离以前明确的性意向。这类形象依然使人联想到人体,表现为广大的天空、空旷的平原、漂浮的云朵、开阔的湖泊和深沉的峡谷,以及花朵的撕裂与剖析,在大大小小的自然形状中找到了对人体的感觉相类似之处,也应证了佛洛伊德的理论。画面越发有浸润、通透、模糊、酣畅淋漓的感觉,把油彩水墨化,也就有向“中国化”靠近的趋势。画面呈现出轻松、愉快的状态,在无意中去表现一种有意识的效果,而在有意识中表达一种无意识的结果,寻求一种内里的心境式图境。这些硕大的花瓣构成超然的风景,像玫瑰的升华。看这些画,有一种空灵的感觉,有一股默默地气息穿透于观者的身心,被洗涤了一番。但是,画家自己说,“这些风景就是风景,没有主观意愿的借用或替代。”只是有些画面有肌理痕迹,形式上依然像肌肤或器官,表现上却像水墨浸润,应该是艺术家生活真实体验与绘画经验的产物——由玫瑰演化成的风景更加漂亮,更加鬼魅。艺术、名声、金钱和生活都在明显地或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着改变,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样,整个世界、广阔大地和繁华建筑的城市中间及上空都释放着更加深远的忧伤,漂浮着浮华的美丽,有强大的精神,展示出更加巨大的欲望。
星利女士说——发辉喜欢饱满、丰润和浑圆的形象,直白寓意于性爱的花。玫瑰性感的花瓣、腐烂的疤痕冒着虚假与做状的危险,大量的高光使其晶莹剔透,充满诱惑与眷恋。花心逐渐淡化隐约,反增阴柔的舒适与怪异。看似舒张松散的状态,却与他的气质和情绪自然相扣。画面越发简练、纯粹,看似与早期的画风越走越远,其实和他越来越近了。
初看《玫瑰》,画面制作平滑光洁、阴郁内敛、精细温情、柔和典雅,像是女画家的细腻气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敏感、脆弱和异化的物象,造型、形式、色彩、笔触、动感和语序的精到,视角切入、塑造方式、语序灵动和笔触消融,绵软有力的厚度,像用手抚摩出来一般,却应是男性艺术家的身心体验,是男人锐利的感悟,其力度是用阳具般的画笔和心思所为,更多是从自己的精神领域和原生状态出发。正如画家所言——每天画画时都能兴奋,就像做爱,只是每次方式不同。男人原本是奇怪的“视觉动物”,男性是好色之徒,色即空。男人是富有直觉的人,是神奇而感性的视觉者。
《中国当代美术史85—89》一书,将罗发辉归为上个世纪“八五”新美术思潮运动的开拓者之列。高铭潞先生评价说:第五代油画家先锋人物罗发辉,是一位画法细腻的画家,色彩感觉敏锐而微妙,作品特别善于运用冷色调的对比,膨胀的激情深藏于笔下,格调灵透而温润。王林先生说:“罗发辉的作品在细部的描绘上有丰富的变化,其间包含温馨与柔情,使他的作品耐看,空灵而不虚弱,简练而不单薄,充满怜惜和梦想。尽管人在浩瀚的空间中是渺小的。”周春芽先生说,罗发辉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善于运用色彩,他的画法细腻,最大特点是色彩柔和、谐调、沉着。
巨大的玫瑰、冰冷而虚假的花,有弹性的花瓣、神秘的花心、花眼孔穴里的黏液、暗红的斑点、晶莹剔透的膜瓣和闪烁的高光,给人脑海里刻录下挥之不去的强烈印象。可以感觉到那充盈的肉体、横飞的物欲和空虚的精神相混杂的大千世界。人们早已“让道德和精神见鬼去吧”,况且何为人间正道?
我仿佛感觉到,罗发辉的《玫瑰》是社会失衡和国家动荡的产物。是“甜蜜而放纵的性”与“苦涩而饥渴的爱” 之间的反复纠缠,充满欲望。让人隔岸观火,却“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耶”。《玫瑰》表现得心醉神迷,以热烈动情的迷恋经历着痛苦而又同时被痛苦所陶醉,以超出善恶的欣喜快乐享受着满足的爱。似乎也有点儿“严肃的脱衣舞”的意味,让封闭保守的文化思想、审美情感和道德伦理受到摧毁,甚至滞后的法律政治受到冲击,失去往日的魅力和权威。让人清除腐败,进入虚空,获得新文化丰富的表达,进而改造我们的传统和文化,重建文化主体而获得新生。
让我想到:“《绞痛》——放纵,就会心疼。压抑,便会痛心。绝不治疗,就让它长痛。”
其实,罗发辉的绘画艺术也并不是孤立的,他的“玫瑰”、“大花”、“云雨”几个系列有几分忧郁和运用假借的手法,与美国女艺术家朱蒂•芝加哥和乔治亚•奥基芙(GeorgiaO'keeffe)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芝加哥的作品明确表现女性的阴部,并通过标题点明她画的就是女阴。把幽闭内敛的“阴”部光明正大地开放出来,画面的女阴被处理得像穿云透雾的阳光或绽放的鲜花,又像上帝或圣像头上的光环。她的《阴道的神殿、坟墓,洞穴或花朵》直接把女阴比喻为花,造型和色彩处理也更像“花朵”,同时,却还把它比喻为“神殿”、“坟墓”和“洞穴”。通常,奥基芙也只选取一两朵大花,比如《幽暗的鸢尾花》等作品,花有一种张扬的美丽,展示了一种黯然的隐私,即爱和贞洁的交接点,以及情人在触碰时的无羞涩感。
当然,楚桑先生说,罗发辉借用了乔治亚•奥基弗的原创,但却按照他所理解的后现代形式,经过观念发酵后精心地改造,颠覆了奥基弗朴素的想法,建立起他个人与发生在海外的新绘画思想的直接联系。假如说《玫瑰》是篡改的结果,不完全独立,后来罗发辉却画了系列人物画,应该是这种审美方式的演绎和延伸,有独创的特质。说是人物的人体和头像也不是,而可能塑造的是那些隐秘服务于性事的性感《尤物》系列,表现的如表层为模仿人体肌肤质感的硅橡胶材料,内部采用聚氨酯软质泡沫,体态逼真的人体。还有眼睛和嘴唇处于或饥渴或亢奋状态的大脸和《艳》系列。
艺术作品表现人体生殖器官和男女性关系,也许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但是,不同时代的表现方式却有很大的悬殊。男女生殖器官被人们欣赏和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时代。当时人们对自己的生殖能力感到莫名其妙,不可思议,有许多部落以此为图腾,并加以美化和赞赏。比如,对男根的崇拜,对乳房和女阴的崇拜。那时,生殖器官往往被夸张,是鲜明而生动的,毫无掩饰,和盘托出。后来,人类对生殖器官的欣赏也逐步转为含蓄、抽象而微妙,生殖器官已经作为隐私,更多地处于法律、道德规范之下。当然,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古今中外表现类似内容的浩如烟海。
我看过一个介绍:有位女士,高坐于教堂的讲台,公开向来宾们展示她隐蔽的阴部。她一边动手“剥开”自己的外阴而暴露出内阴,一边讲解它的秘密,甚至把手插入来显示阴道的伸缩性。居然还让人们零距离观看她的阴部,鼓励他们亲手接触和抚摸。她说,这样做是为了打消社会对女阴的特殊看法与好奇心,破除人们对它的神秘、羞辱和恐惧。她把隐秘的“阴部”敞开成“阳部”,这个行为题为《剥开》。我们不难发现,罗发辉的有些《玫瑰》也有被掰开和等待开启的姿态。
还有,《阴道独白》(The Vagina Monologues)是美国当代女作家伊娃•恩斯特(Eve Ensler)编写的独幕话剧。1997年在美国获奥比奖(Obie Award)。该剧以独特的形式与深刻内涵在全球公开上演,是国际性“妇女战胜性暴力”(Victory over Violence)的运动,也可称之为“玫瑰行动”。用“阴道”作为述说主体,让全天下的人都倾听女人大声地讲出阴道的际遇。作者采访了两百多名世界各地的女性,囊括了普通妇女、性服务者、老人及孩童,并记录下18段关于阴道的感受。其中,经典词语:“阴道。我说出来了。”伊娃•恩斯勒说,“阴道”是一个搅起焦虑、难堪、轻蔑和厌恶的词。不说出来就不被看见、承认和记忆。话剧展示了女性独特的器官——“女阴”,从小到大各种正负面艰难的经历:有羞涩、恐惧、阉割、初潮、月经、手淫、抑郁、封闭、压抑、贞洁、生育、神话、性欲,以及受到百般的侵扰、歧视和无端的伤害。女性逐渐变成一种“性符号”和“道德标志”,被商品化,变成男性施暴泄欲的工具,同时,表现出女性弱势群体在社会角色中的无奈和坚忍不拔。其主题是唤醒女性对自己身心的惊觉,让世人尊重女性。戏剧从多角度表现了女阴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广泛意义,无疑也是直面人性、道德和法律的又一次深刻的挑战。或许,罗发辉先生也是一种挑战,许多《玫瑰》也仿佛是不同女阴的不同状态,即展现人性的不同境遇。
其实,《玫瑰》是艺术而不是生殖器官,有相对独立的审美造型,有性文化的含义而非色情梦想。它成为绘画艺术语言、生活和身体的一部分,变得完整、可敬和神圣,与思维相连,点燃我们的精神。耻辱消失,暴力终止,是看得见的真实。并非满足一些人浸透的意淫,并非是“下半身”的事物,也非性科学的图解,画家亦非性学专家,亦非简陋的花卉画家。正如罗发辉说:“本意来讲我描述的是性和类似于性的事物发生时的神经触动所呈现的东西,我说神经而不是精神,是因为神经更接近源头。我是呈现了肉欲神经触动,没有直接画肉欲,然后神经触动引发精神快感的体验。”作品肯定不是鼓吹“性开放”,不是传播消极的思想,而是冲破了原有的审美视觉场,重新审视和寻觅新的艺术家园。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就如何看待一件艺术作品的问题上,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期待,这就导致了文化差异的形成,每个观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出自我的含义。倘若从“卫道士”的角度去看,许多艺术都会遭遇非议和责难,那些似乎有失“体统”的绘画作品中反而可以获取更有意义和有益的东西。在具象的题材里,罗发辉几乎是以抽象的方式在进行着个人表达。他关注的不是故事,而只在意画面本身,至于画面背后的故事,那应该是评论家和观众的事。正如,大众对《蒙娜丽莎》的欣赏,更多关注神秘的微笑,画里画外的故事更是久传不衰。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常被忽略,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东西却更容易成为争论的热点。正好在此争端不休中,作品被不断地传播、错译、释读和认知,其艺术地位与价值便得到新的确立和界定。
在“玫瑰花园”中,艺术家把变态的玫瑰作为艺术形象的载体,找到了新奇的绘画形式和美感,颠覆解构了传统的文化艺术语境和概念,重新组建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且不断地提升、丰富、纯化和异化,甚至把《玫瑰》越来越禅化和符号化。画家绘制出融入异国情调的景致,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格调、感怀和魄力。或许,罗发辉在《玫瑰》中只是借用“性”这种表面的假象,进而挑明事态的真相,展现出画花非花、谈性非性、说爱非爱的超大风景。
艺术家不是神,而是制造神话的人。他们不满足于已认知的世界,是做白日梦的人。眼睛看着你,思想在天外,重构精神家园。《玫瑰》是具象的,是意象的,也是抽象的,更是心象的艺术,直探入人的灵魂。用心灵触摸艺术,走自由心路。《玫瑰》是风花雪月,透视出戏剧化的悲情、神秘梦幻、恍惚变化和亦真亦幻。让人沉思,使人的思想走向深远……
如果你有才情,绘画就充满思想。如果你有灵性,作品就与你同行。假如你是天才,艺术便一文不值。假如你运用逻辑去解析作品,一切便是“废画”,就是对艺术的亵渎。想象艺术,你便获得真正的自由。不要只用肉眼看作品,用心去触摸吧!
让我想到:“《聆听上帝的笑声》——人一旦思考,上帝就会发笑。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了。但我却聆听到上帝的笑声。”
固然,绘画作品更加感性,美术应该排出文学性,文艺作品对灵魂的触动却是殊途同归。绘画是凝固的诗,诗是艺术的魂,灵魂即生命。生命注重此在,在于亲身的体验、血液的再造和情感的升华,而不是历史和记忆,也不是将来。《玫瑰》表面充满迷惑或无望,却有明白之心。正如罗发辉所言:“艺术家往往在无依和失意中无法参与现实的实际事情,缠绵于精神感情中的困惑又使我们在前景面前失去往日的记忆和纯洁的信念”。
有一次,我问罗发辉先生在国外最深的感受。“中国的艺术家没有自信,自信心从哪儿来?”沉默寡言的画家说。的确,当今中国的很多艺术家显得非常压抑,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格精神和艺术思想,就像封闭而压抑的“性”。“正统”的艺术机构动辄要求作品歌功颂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思想,却对人的内心不予关注,反而采取操纵、排挤和压制的行为。“双百方针”、“多元化”只是响亮的口号。人的自由何在?艺术的本真是什么?从艺术史来看,某个时代的艺术插图终究会因该时代的消逝而失去原有的社会政治意义,只有超越时空才能因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获得永生。评论家关鸿的《毕加索的追求:艺术与女性》中写道(被作家耿素丽在《毕加索:现代绘画之父的情欲世界》一书引用)——“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一些至情至上的伟人。他们的情感欲望的强度、广度和深度是一般人无法比拟和难以理解的,这是最强大最神秘的生命原动力。正因为他们有无穷的欲望和激情,所以才有无穷的创造力”。其实,情是艺术的动力火车,爱是灵感的导火线。有一种病:“阳痿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发,发而无力,力不从心,心不在焉,焉能美哉?呜呼,何以壮哉?”目前,我国的诸多艺术不是正处在阳衰的时期吗?
今日之中国,诸多艺术处于低谷。我们的艺术传统早已被撞破,被五花八门地解构,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其评价标准已失去权威,外国的艺术又无法直接进入我们的生活。我国的艺术也不能是外国的翻版。现在,全球的艺术评价标准被西方强权所控制,新的艺术形式又严重地缺少受众,新的艺术思想体系及其配套的评价原则还有待创立。当下的中国艺术家到底何去何从?怎样建构一个艺术帝国?在艺术的王国里如何遨游?到底要开辟怎样的艺术新天地?
罗发辉的《玫瑰》与约定俗成的审美思维定势相悖,玫瑰恰好是东西方观念的交汇点。画家极其审慎地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和情感体验用意味深长的视觉方式加以塑造;把艺术看着是适合自己表达思想的一种最恰当的手段;把中外的文艺思想、审美情感和表现形式巧妙地熔为一炉,铸成一种新图像,产生新观念,探寻出新形象思维的空间。
也许,画家并非把“性与爱”的颠倒错位作为切入点,也无意于花的美丽与忧伤、真实与虚假。如果历史的文本化成一条河流,那么主宰历史的肯定不是河流本身,而只是河流上泛起的或真实或虚幻的泡沫而已。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历史就是表达,“没有表达的,就没有出现过”。《玫瑰》什么都是又全都不是。大像无形,得意而忘形。或许,在那里的存在状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挤压和悄然的展露,作品只是绘画语言或视觉符号,只是一种图景方式,一种经历感受,一种道具,一种符咒赋语,一种邂逅期许,一种权力胆识,一种欲望姿态,一种幻象或一种禅意。绘画是视觉艺术,图像才是力量。语言文字和性并不是《玫瑰》最好的注脚,自然言不尽意。
在浮华和雾障中,玫瑰似乎心神不定和动荡不安,有淡淡的哀伤和无名的惆怅。我越来越觉悟到这些精美的“玫瑰”不是花。罗发辉先生的《玫瑰》与约定俗成的审美思维定势相悖,与当今中国“正统”的文化艺术机制不相符合;独辟蹊径,无畏艰辛和冒险,却不同凡响;拒绝了世俗和平庸,当刮目相看。画家着魔地陷入艺术本质的深渊,而且,愈走愈远,走向莽荒,走向天际。艺术家正大跨度地迈向艺术殿堂,义无返顾地向绘画的一种极致登攀,那定然是若干人不可企及的又一座辉煌的艺术巅峰。 1999-2006年于俊子画室 ??(注:文章标题引用第45届格来美最佳男歌手约翰•梅尔的歌曲《Your body is a wonderland》,周晓枫的散文也引用过。罗发辉的作品图片:http://oil.ara.cn/096.htm?np=0&keyword=罗发辉&sort=pro
)
【电子信箱】junzi162004@yahoo.com.cn ??
罗发辉好像对宏大的叙事题材和表现方式并不太感兴趣,而是善于展示精神与肉身的不平衡,把灵魂与肉体、现实与虚幻、实存与虚无、隐秘与公开融为一体,寻找敏锐而细微的感受,创作出符合自己的精致品性的艺术风格。这些看似矛盾对立的东西,既具有模糊性,也有拓展性,还有暧昧的关系,还可以抚摸到绘画语言具体的褶皱。这正是灵魂来去的自由,畅通无阻,艺术经历划过夜空的轨迹,就是一种体验生命本真的裸呈。
1999年以来,罗发辉暂停画以前那些忧伤、孤独而背离性感的人体,停画的还有如瓷娃娃的大美人,被花朵包围的灰色丽人,以及看似受萨尔瓦多•达利影响的风景画。那些寂寥的风景,像覆盖有一层凹凸起伏的皮肤,有饱满的肉感,包括老房子、山涧流水和苍老而漂泊的浮云,这些风景却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然后,罗发辉创作出幽暗而夸张的《玫瑰》,还有性感的《尤物》在独自歌唱。
其中,《玫瑰》是单纯而另类的后现代作品,早已享誉国内外,是许多重要展览的一道大菜。很多人非常喜爱它,却为什么面对作品颇为尴尬,哑然失语?
罗发辉的《玫瑰》从构图布局、表现形式、绘画语言和精神情感等诸多方面都有悖于大众文化观念和传统审美情趣。艺术家顿悟渐修,渐修顿悟,渐修渐悟,真实的体验已入佳境。画家运用新颖、丰富而多变的油画造型语汇,创造出虚妄而空灵的语境。以不变的玫瑰应万变的表现,以万变的内涵应不变的花,演绎了看花却不在花的花花世界。表现了本我,超越自我,凌驾于艺术之上的新天地。
远观其作品,巨大的正方形,画面中央为深色团。近看,是玫瑰。众多的作品是花的海洋,是玫瑰的世界。有“九百九十九朵玫瑰”?花各具不同的形态,每朵花都是一个传奇的故事。构图很饱满,一幅画就是一朵大花,一朵花就占据整幅画,有些花膨胀扩开,甚至,已经挤出了画面之外。许多作品是花心的特写放大,花心对着观众开放,边缘羽化,画家的笔力着重于花心的精雕细琢,使之更加具体。整个形势由花心向外辐射,同时,大的花瓣表现为如口唇的皱褶包裹,呈漩涡状向内凝聚。如此,注意力被领引到画面的中心,花心是花眼,才是画面的重点,抓住人的视线。再看,感觉是黑洞,是深渊,是陷阱,也是险境,神秘而深不可叵测,穿透于画面,如磁铁般有强大的吸引力,饥渴状,有吞噬感。作品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和冲击力,妙不可言,变幻恍惚不定,像生命本身被赋予生机,像流光异彩,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画家为何把《玫瑰》作为艺术图式而建立精神家园?是造型的巧合?是形象符号设计的启示?是玫瑰花的特殊意旨?是诗人北岛的《时间的玫瑰》?是歌手庞龙的《你是我的玫瑰花》或田震的“铿锵玫瑰”?还是如作家波德莱尔的“恶之花”?
花原本是植物的生殖器。是源泉。是新生。是希望。是让人兴奋刺激的美丽景观。花儿招蜂引蝶,蝴蝶翩跹,蜜蜂酿蜜糖。历来,花儿比喻为少女,女人是花朵。玫瑰花娇艳,浓香四溢,是东西方文化思想碰撞的火花,是全世界纯洁情爱的标志。
可是,罗发辉的《玫瑰》却很怪诞,从西方移植过来之后,开始大量地繁殖和复制,并且使DNA已经发生变异(楚桑在《罗发辉的变异》中已作阐述)。其作品没有地域和时间,也不会有本质、规律、必然的界线,更多为探索性和实验性。玫瑰的枝、叶和刺都已清除,只选中看似孤独却不愿孤芳自赏的花。这些大花很性感,花心慢慢地异化,是男欢女爱的化身。有些花无现实的色彩、质感、姿态、神情和意味,却幻化为女性成熟而肉感的器官,让人想入非非。当然,《玫瑰》借用的两性话题也是艺术作品背后的一种精华。
一谈到肉体,自然就会联想到“性”。很多人在公众场合谈论性,普遍提起“遮羞布”。其实,性是人类的一个永恒话题,人类的繁衍生息也离不开性行为,因此围绕“性”这个古老而又带着现代气息的课题,人们总是感到有点儿力不从心。人们既依赖于性所带来的兴奋、愉悦和生育,又害怕性的泛滥而招致灭顶之灾。从宋明理学统治主流意识形态以来,改变了原始圣洁的女性生殖崇拜,而使得“万恶淫为首”的非理性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性的问题被蒙蔽起来,“谈性色变”,好像谈性就是乱伦。“女权主义”与“大男子”的争斗,此消彼涨,男女的性别也未得到正视。“性”成为极其敏感的禁地。许多人对性的认识很欠缺,美学中的“性感”也误以为是“性交”,有关性的诸多书籍和影视也屡遭查封和禁锢。在许多国度的伦理道德中,“性”潜含有下流、淫秽、色情、强暴、偷情、乱伦、颓废、丑陋、恶心、龌龊和肮脏,是罪恶之源。
我却认为,罗发辉的《玫瑰》表现出人的灵魂对爱的无穷渴望,假借了甜蜜的性意象。很多评论家对此点到为止,由性的经验、欲望、幻想和内心的体验而引发人的观念改变,却羞于启齿,避而不谈。哲学家马斯洛在《人本论》中说过:凡是饮食男女,七情六欲,从性到爱都是每个正常人的真实需要。“性”和“爱”作为一种文化也应该交流,并非色情活动。古今中外,有众多的艺术讴歌浪漫的爱情,爱情是“性与爱”的天然融合,异性的魅力是情爱的源泉。其实,“性”在艺术中只是借用肉身的载体,更多指内心的需要和人性的外张,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一切欲望的代名词。显而然,这些欲望包含普天之下广大的物质追求和男女的肉身交合,也包含艺术价值和精神的取向。(李旭先生写了《欲望的深度》。)特里萨•德•劳雷蒂斯认为:“女人始终是基本的表现主题,不管是被直接作为欲望的对象还是借以表达期望。这种与力量和创造性密切相连的欲望是推动人类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动力。”
《玫瑰》艺术地营造出一道奇特的风景线。作品是梦里情人的大眼睛,是朦胧的睡眼,花瓣是眼帘,花心为瞳孔。作品是激动的心,是跳动的脉搏。作品是少女柔美而颤抖的嘴唇,着色不多,甚至有意淡化,黑、白、灰、红、黄、绿、蓝、紫的不同颜色,充满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旺盛的青春活力,渴望有情人的缠绵热吻。毫不掩饰自身真实而具体的愿望。玫瑰是女人细软的性器,美满的交媾之后的阴户,性的能量被释放和转化。巨大的花瓣描绘为阴唇,高潮充血般的饱满而充实的形体,仿佛可以窥见挺起的阴蒂。花的子房更像子宫。《玫瑰》是容器,能海纳百川;是高温的熔炉,能熔化万物;是美丽的神话传说。
花儿开放,阴户也神秘地打开,同时打开的也是男人怪异的世界,通向梦幻的洞穴。重新想象女性的身体,敞开了女性容纳事物的宽度和深度的空间,敞开了一个充满幻想、欢笑和幽默的天地。孔洞里似乎幽暗、温暖、滋润、松软、娇嫩和光滑。其中有浓稠的黏液,粘糊糊的。是花蜜?是分泌物?是经血?是精液?是标记?整个作品就是欲望之海。暖色的玫瑰更是激情万丈。消魂的性爱翻云覆雨,灵肉的融合,天堂的逍遥,使人涌起冲动,让人遐想连篇。
最初,玫瑰颇具花本身的形象。接着,玫瑰变为阴冷的铅灰色,有对抗的姿态。是视觉感受的需要?是夜晚私密的场景?是情爱的反思?是纵欲后的空虚失落?是肉体被袭的隐忧?花悬浮于画,花的体积、明暗对比和光感都很强烈。然而,花瓣却变得坚硬而冰冷,金属般的铮铮作响,棱角分明,像尖尖的刺,像锋利的刀刃。温情的玫瑰花却变得面目狰狞,张牙舞爪。是灵肉的难融?是性爱的缺失?是玫瑰的自卫?是花的怒发冲冠?
后来,玫瑰变得阴性、乖巧而柔媚,花的边缘溢出了画。不知是花随画家的变化而变化,还是花的变化改变了艺术家。
冷色的玫瑰冷艳,是冷美人,冷若冰霜,娇艳动人。花心深暗而暖,红得发紫,与冷色的花瓣形成对比。“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歌德问。朦胧的玫瑰更显娇羞,更是甜美,如雾城重庆和成都平原的大雾笼罩而虚无和弥散。花开,冰清玉洁,是女子的春情萌动。少女献出了爱,情窦初开,却迷茫无比。失贞的女子失魂落魄,往事如风,“强要留住一抹红”。有些花瓣上有亮晶晶的小液滴,是护花使者的功劳?是少女的热血?还是胭脂泪的伤悲?怎一个“少女之心”的表达。
有些花已失去水灵,呈现柔弱枯萎的病态。“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毕竟是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生苦短。是黛玉葬花,娇滴滴的,唤起人的无穷遐思。真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让人顿生怜花惜玉的恻隐之心。
让我想到:“《远方有玫瑰花凋谢》——玫瑰花开。在远方。红装。素裹。不见蜜蜂。不见蝴蝶。花儿毕竟开了。娇艳欲滴。风吹了一夜。花儿谢了。玫瑰香依在。”
一些《玫瑰》有酸、甜、苦、辣、咸的异味,有忧郁、无奈、惨淡、破落和衰败的感觉。梦幻、清冷而苍凉得让人自信不足,不愿接近,不敢青睐。让人焦虑和绞痛,感觉到一切掩饰不住的过眼云烟。
再后来,有一些玫瑰花已彻底地质变。弹性更强,更加肉感。画面轻松,构图非常饱满。有些花瓣都已虚无,画面只有花心一团。像丰满圆润的女人体,凹凸起伏毕现,线条优美,肌肤光滑细嫩。变成润泽的果冻,被蜜制过,滋润而黏糊糊的,藕断丝连。像胀鼓鼓的塑料膜,膜瓣柔软透明,又很轻飘。像宝石、珍珠、水晶、玛瑙、玉、瓷或玻璃制品,温润、剔透而晶亮,却又很脆弱。像用硅胶或橡皮做的芭比娃娃,或硅胶做的女性阴具,有弹性的酮体质感,折射出诱人的光。画家点上闪烁的高光,微妙的光感使玫瑰花的虚假更加精彩,装腔作势,一本正经,故作姿态,却又恍惚不定。
许多玫瑰的花瓣暴露出明显的血丝和有微弱暗红色的斑点,血丝和斑点与花心的颜色一致,是画面的点睛之笔。是色彩的对比与呼应?是象征?是艺术观念?是无病呻吟的娇媚?是感伤?可以肯定,是艺术家有意而为之,表现的却绝不是略施粉黛的雅致。斑点像青春痘,像伤痕,更似疥疤,渗出汁液。这些花心和斑点是暗示?有糜烂和伤痕累累的创痛之感。有《我的阴道, 我的村庄》诗性的叙述:“我的阴道是绿色的、流水轻盈的温柔田野。牛羊哞叫,太阳升起,夕阳休憩,可爱的情郎用柔软的金色稻草轻轻地抚摸着它。……我的阴道唱着百灵鸟的歌,羊铃鸣响的歌,秋日旷野的歌,田园之歌,阴道之歌,回家之歌。我的阴道,是那生气盎然、清凉湿润的村庄。……但是,士兵们用长枪、棍子、扫帚插入,强把酒瓶塞进,皮开肉绽,撕心裂肺。他们连续七天轮奸,那里发出粪便和腌肉的恶臭,......我变成了一条流淌毒液和脓汁的河流。所有的庄稼都已死去,鱼也死去。”这也让我想到画家杨少斌作品中人的身上渗出汁液的斑点,以及刘炜作品中那些肉岌岌、粘牙牙、烂乎乎的溃疡感觉。把大众认可的美丽玫瑰“化神奇为腐朽”,然后又将之“化腐朽为神奇”。正如评论家栗宪庭先生在《意象的花》中引用鲁迅的话:“溃烂之处,艳若桃李”。
巨大的花,是硕大的阴户。花是植物洞开心扉的窗口,女人的性器是开放的玫瑰。阴器是男女灵肉的交合点。玫瑰花被放大展览,女人的阴部在张扬。是官能的刺激?是情爱的宣泄?玫瑰依旧大胆地暴露、娇情地绽放、煽情地招惹,充满诱惑地夸张,不理旁人的看待,也好像有施暴欲望的不安分的心情。世界妇女运动倡导女性:性的文化、解放、自由和权力,从性奴役中解放出来,充分享受性爱的精神。先驱玛格丽特•桑格提倡通过避孕把妇女从性压抑和生殖中得到解脱,认为“女人只有掌控了自己的身体,掌握做爱的主动权,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愉快地享受性爱带来的快乐。”那么,这些玫瑰是否有性爱的感受和体验,在反对性暴力,抵制和消除对性别的歧视和虐待?“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难道是“若为自由故,生命和爱情皆可抛”的气派?是“宁为玉碎,也不为瓦全”的悲壮?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感慨?是漂亮的消失?是爱的悲歌?是情感的质疑?是道义的亵渎?是艺术的调侃?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泼皮、玩世、无奈、游戏、嬉笑和打闹?是对爱的向往,却不敢爱得死去活来。是想纵情,却不知人世间情为何物。是想纵欲,却惧怕玩火自焚。爱情在此已无圣洁可言,也看不见玫瑰的灿烂,闻不到花的芳香。给人难言的尴尬,让人焦灼,忐忑不安。
2004年,罗发辉开始画“云雨”系列,花更加巨大,演变成一望无际的大风景。我感觉到,那是大地母亲的展示。亦或那些是更加宽容的风景,是肉乎乎的玫瑰翻版,也是他早期那些“漂移的云”的再生,或许是肉身“翻云覆雨”滚动的一种简称,只不过有偏离以前明确的性意向。这类形象依然使人联想到人体,表现为广大的天空、空旷的平原、漂浮的云朵、开阔的湖泊和深沉的峡谷,以及花朵的撕裂与剖析,在大大小小的自然形状中找到了对人体的感觉相类似之处,也应证了佛洛伊德的理论。画面越发有浸润、通透、模糊、酣畅淋漓的感觉,把油彩水墨化,也就有向“中国化”靠近的趋势。画面呈现出轻松、愉快的状态,在无意中去表现一种有意识的效果,而在有意识中表达一种无意识的结果,寻求一种内里的心境式图境。这些硕大的花瓣构成超然的风景,像玫瑰的升华。看这些画,有一种空灵的感觉,有一股默默地气息穿透于观者的身心,被洗涤了一番。但是,画家自己说,“这些风景就是风景,没有主观意愿的借用或替代。”只是有些画面有肌理痕迹,形式上依然像肌肤或器官,表现上却像水墨浸润,应该是艺术家生活真实体验与绘画经验的产物——由玫瑰演化成的风景更加漂亮,更加鬼魅。艺术、名声、金钱和生活都在明显地或不知不觉之中发生着改变,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这样,整个世界、广阔大地和繁华建筑的城市中间及上空都释放着更加深远的忧伤,漂浮着浮华的美丽,有强大的精神,展示出更加巨大的欲望。
星利女士说——发辉喜欢饱满、丰润和浑圆的形象,直白寓意于性爱的花。玫瑰性感的花瓣、腐烂的疤痕冒着虚假与做状的危险,大量的高光使其晶莹剔透,充满诱惑与眷恋。花心逐渐淡化隐约,反增阴柔的舒适与怪异。看似舒张松散的状态,却与他的气质和情绪自然相扣。画面越发简练、纯粹,看似与早期的画风越走越远,其实和他越来越近了。
初看《玫瑰》,画面制作平滑光洁、阴郁内敛、精细温情、柔和典雅,像是女画家的细腻气质。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敏感、脆弱和异化的物象,造型、形式、色彩、笔触、动感和语序的精到,视角切入、塑造方式、语序灵动和笔触消融,绵软有力的厚度,像用手抚摩出来一般,却应是男性艺术家的身心体验,是男人锐利的感悟,其力度是用阳具般的画笔和心思所为,更多是从自己的精神领域和原生状态出发。正如画家所言——每天画画时都能兴奋,就像做爱,只是每次方式不同。男人原本是奇怪的“视觉动物”,男性是好色之徒,色即空。男人是富有直觉的人,是神奇而感性的视觉者。
《中国当代美术史85—89》一书,将罗发辉归为上个世纪“八五”新美术思潮运动的开拓者之列。高铭潞先生评价说:第五代油画家先锋人物罗发辉,是一位画法细腻的画家,色彩感觉敏锐而微妙,作品特别善于运用冷色调的对比,膨胀的激情深藏于笔下,格调灵透而温润。王林先生说:“罗发辉的作品在细部的描绘上有丰富的变化,其间包含温馨与柔情,使他的作品耐看,空灵而不虚弱,简练而不单薄,充满怜惜和梦想。尽管人在浩瀚的空间中是渺小的。”周春芽先生说,罗发辉在创作中始终保持平静的心态,善于运用色彩,他的画法细腻,最大特点是色彩柔和、谐调、沉着。
巨大的玫瑰、冰冷而虚假的花,有弹性的花瓣、神秘的花心、花眼孔穴里的黏液、暗红的斑点、晶莹剔透的膜瓣和闪烁的高光,给人脑海里刻录下挥之不去的强烈印象。可以感觉到那充盈的肉体、横飞的物欲和空虚的精神相混杂的大千世界。人们早已“让道德和精神见鬼去吧”,况且何为人间正道?
我仿佛感觉到,罗发辉的《玫瑰》是社会失衡和国家动荡的产物。是“甜蜜而放纵的性”与“苦涩而饥渴的爱” 之间的反复纠缠,充满欲望。让人隔岸观火,却“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耶”。《玫瑰》表现得心醉神迷,以热烈动情的迷恋经历着痛苦而又同时被痛苦所陶醉,以超出善恶的欣喜快乐享受着满足的爱。似乎也有点儿“严肃的脱衣舞”的意味,让封闭保守的文化思想、审美情感和道德伦理受到摧毁,甚至滞后的法律政治受到冲击,失去往日的魅力和权威。让人清除腐败,进入虚空,获得新文化丰富的表达,进而改造我们的传统和文化,重建文化主体而获得新生。
让我想到:“《绞痛》——放纵,就会心疼。压抑,便会痛心。绝不治疗,就让它长痛。”
其实,罗发辉的绘画艺术也并不是孤立的,他的“玫瑰”、“大花”、“云雨”几个系列有几分忧郁和运用假借的手法,与美国女艺术家朱蒂•芝加哥和乔治亚•奥基芙(GeorgiaO'keeffe)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芝加哥的作品明确表现女性的阴部,并通过标题点明她画的就是女阴。把幽闭内敛的“阴”部光明正大地开放出来,画面的女阴被处理得像穿云透雾的阳光或绽放的鲜花,又像上帝或圣像头上的光环。她的《阴道的神殿、坟墓,洞穴或花朵》直接把女阴比喻为花,造型和色彩处理也更像“花朵”,同时,却还把它比喻为“神殿”、“坟墓”和“洞穴”。通常,奥基芙也只选取一两朵大花,比如《幽暗的鸢尾花》等作品,花有一种张扬的美丽,展示了一种黯然的隐私,即爱和贞洁的交接点,以及情人在触碰时的无羞涩感。
当然,楚桑先生说,罗发辉借用了乔治亚•奥基弗的原创,但却按照他所理解的后现代形式,经过观念发酵后精心地改造,颠覆了奥基弗朴素的想法,建立起他个人与发生在海外的新绘画思想的直接联系。假如说《玫瑰》是篡改的结果,不完全独立,后来罗发辉却画了系列人物画,应该是这种审美方式的演绎和延伸,有独创的特质。说是人物的人体和头像也不是,而可能塑造的是那些隐秘服务于性事的性感《尤物》系列,表现的如表层为模仿人体肌肤质感的硅橡胶材料,内部采用聚氨酯软质泡沫,体态逼真的人体。还有眼睛和嘴唇处于或饥渴或亢奋状态的大脸和《艳》系列。
艺术作品表现人体生殖器官和男女性关系,也许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但是,不同时代的表现方式却有很大的悬殊。男女生殖器官被人们欣赏和崇拜,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原始时代。当时人们对自己的生殖能力感到莫名其妙,不可思议,有许多部落以此为图腾,并加以美化和赞赏。比如,对男根的崇拜,对乳房和女阴的崇拜。那时,生殖器官往往被夸张,是鲜明而生动的,毫无掩饰,和盘托出。后来,人类对生殖器官的欣赏也逐步转为含蓄、抽象而微妙,生殖器官已经作为隐私,更多地处于法律、道德规范之下。当然,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讲,古今中外表现类似内容的浩如烟海。
我看过一个介绍:有位女士,高坐于教堂的讲台,公开向来宾们展示她隐蔽的阴部。她一边动手“剥开”自己的外阴而暴露出内阴,一边讲解它的秘密,甚至把手插入来显示阴道的伸缩性。居然还让人们零距离观看她的阴部,鼓励他们亲手接触和抚摸。她说,这样做是为了打消社会对女阴的特殊看法与好奇心,破除人们对它的神秘、羞辱和恐惧。她把隐秘的“阴部”敞开成“阳部”,这个行为题为《剥开》。我们不难发现,罗发辉的有些《玫瑰》也有被掰开和等待开启的姿态。
还有,《阴道独白》(The Vagina Monologues)是美国当代女作家伊娃•恩斯特(Eve Ensler)编写的独幕话剧。1997年在美国获奥比奖(Obie Award)。该剧以独特的形式与深刻内涵在全球公开上演,是国际性“妇女战胜性暴力”(Victory over Violence)的运动,也可称之为“玫瑰行动”。用“阴道”作为述说主体,让全天下的人都倾听女人大声地讲出阴道的际遇。作者采访了两百多名世界各地的女性,囊括了普通妇女、性服务者、老人及孩童,并记录下18段关于阴道的感受。其中,经典词语:“阴道。我说出来了。”伊娃•恩斯勒说,“阴道”是一个搅起焦虑、难堪、轻蔑和厌恶的词。不说出来就不被看见、承认和记忆。话剧展示了女性独特的器官——“女阴”,从小到大各种正负面艰难的经历:有羞涩、恐惧、阉割、初潮、月经、手淫、抑郁、封闭、压抑、贞洁、生育、神话、性欲,以及受到百般的侵扰、歧视和无端的伤害。女性逐渐变成一种“性符号”和“道德标志”,被商品化,变成男性施暴泄欲的工具,同时,表现出女性弱势群体在社会角色中的无奈和坚忍不拔。其主题是唤醒女性对自己身心的惊觉,让世人尊重女性。戏剧从多角度表现了女阴的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广泛意义,无疑也是直面人性、道德和法律的又一次深刻的挑战。或许,罗发辉先生也是一种挑战,许多《玫瑰》也仿佛是不同女阴的不同状态,即展现人性的不同境遇。
其实,《玫瑰》是艺术而不是生殖器官,有相对独立的审美造型,有性文化的含义而非色情梦想。它成为绘画艺术语言、生活和身体的一部分,变得完整、可敬和神圣,与思维相连,点燃我们的精神。耻辱消失,暴力终止,是看得见的真实。并非满足一些人浸透的意淫,并非是“下半身”的事物,也非性科学的图解,画家亦非性学专家,亦非简陋的花卉画家。正如罗发辉说:“本意来讲我描述的是性和类似于性的事物发生时的神经触动所呈现的东西,我说神经而不是精神,是因为神经更接近源头。我是呈现了肉欲神经触动,没有直接画肉欲,然后神经触动引发精神快感的体验。”作品肯定不是鼓吹“性开放”,不是传播消极的思想,而是冲破了原有的审美视觉场,重新审视和寻觅新的艺术家园。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就如何看待一件艺术作品的问题上,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行为规范和心理期待,这就导致了文化差异的形成,每个观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解读出自我的含义。倘若从“卫道士”的角度去看,许多艺术都会遭遇非议和责难,那些似乎有失“体统”的绘画作品中反而可以获取更有意义和有益的东西。在具象的题材里,罗发辉几乎是以抽象的方式在进行着个人表达。他关注的不是故事,而只在意画面本身,至于画面背后的故事,那应该是评论家和观众的事。正如,大众对《蒙娜丽莎》的欣赏,更多关注神秘的微笑,画里画外的故事更是久传不衰。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通常被忽略,隐藏于作品背后的东西却更容易成为争论的热点。正好在此争端不休中,作品被不断地传播、错译、释读和认知,其艺术地位与价值便得到新的确立和界定。
在“玫瑰花园”中,艺术家把变态的玫瑰作为艺术形象的载体,找到了新奇的绘画形式和美感,颠覆解构了传统的文化艺术语境和概念,重新组建形成独特的风格,并且不断地提升、丰富、纯化和异化,甚至把《玫瑰》越来越禅化和符号化。画家绘制出融入异国情调的景致,体现了一位艺术家的格调、感怀和魄力。或许,罗发辉在《玫瑰》中只是借用“性”这种表面的假象,进而挑明事态的真相,展现出画花非花、谈性非性、说爱非爱的超大风景。
艺术家不是神,而是制造神话的人。他们不满足于已认知的世界,是做白日梦的人。眼睛看着你,思想在天外,重构精神家园。《玫瑰》是具象的,是意象的,也是抽象的,更是心象的艺术,直探入人的灵魂。用心灵触摸艺术,走自由心路。《玫瑰》是风花雪月,透视出戏剧化的悲情、神秘梦幻、恍惚变化和亦真亦幻。让人沉思,使人的思想走向深远……
如果你有才情,绘画就充满思想。如果你有灵性,作品就与你同行。假如你是天才,艺术便一文不值。假如你运用逻辑去解析作品,一切便是“废画”,就是对艺术的亵渎。想象艺术,你便获得真正的自由。不要只用肉眼看作品,用心去触摸吧!
让我想到:“《聆听上帝的笑声》——人一旦思考,上帝就会发笑。尼采说:上帝已经死了。但我却聆听到上帝的笑声。”
固然,绘画作品更加感性,美术应该排出文学性,文艺作品对灵魂的触动却是殊途同归。绘画是凝固的诗,诗是艺术的魂,灵魂即生命。生命注重此在,在于亲身的体验、血液的再造和情感的升华,而不是历史和记忆,也不是将来。《玫瑰》表面充满迷惑或无望,却有明白之心。正如罗发辉所言:“艺术家往往在无依和失意中无法参与现实的实际事情,缠绵于精神感情中的困惑又使我们在前景面前失去往日的记忆和纯洁的信念”。
有一次,我问罗发辉先生在国外最深的感受。“中国的艺术家没有自信,自信心从哪儿来?”沉默寡言的画家说。的确,当今中国的很多艺术家显得非常压抑,无论是经济,还是人格精神和艺术思想,就像封闭而压抑的“性”。“正统”的艺术机构动辄要求作品歌功颂德,有重大的社会主题思想,却对人的内心不予关注,反而采取操纵、排挤和压制的行为。“双百方针”、“多元化”只是响亮的口号。人的自由何在?艺术的本真是什么?从艺术史来看,某个时代的艺术插图终究会因该时代的消逝而失去原有的社会政治意义,只有超越时空才能因其自身的艺术价值而获得永生。评论家关鸿的《毕加索的追求:艺术与女性》中写道(被作家耿素丽在《毕加索:现代绘画之父的情欲世界》一书引用)——“伟大的艺术家都是一些至情至上的伟人。他们的情感欲望的强度、广度和深度是一般人无法比拟和难以理解的,这是最强大最神秘的生命原动力。正因为他们有无穷的欲望和激情,所以才有无穷的创造力”。其实,情是艺术的动力火车,爱是灵感的导火线。有一种病:“阳痿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发,发而无力,力不从心,心不在焉,焉能美哉?呜呼,何以壮哉?”目前,我国的诸多艺术不是正处在阳衰的时期吗?
今日之中国,诸多艺术处于低谷。我们的艺术传统早已被撞破,被五花八门地解构,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失去往日的风采,其评价标准已失去权威,外国的艺术又无法直接进入我们的生活。我国的艺术也不能是外国的翻版。现在,全球的艺术评价标准被西方强权所控制,新的艺术形式又严重地缺少受众,新的艺术思想体系及其配套的评价原则还有待创立。当下的中国艺术家到底何去何从?怎样建构一个艺术帝国?在艺术的王国里如何遨游?到底要开辟怎样的艺术新天地?
罗发辉的《玫瑰》与约定俗成的审美思维定势相悖,玫瑰恰好是东西方观念的交汇点。画家极其审慎地把自己的思想、感觉和情感体验用意味深长的视觉方式加以塑造;把艺术看着是适合自己表达思想的一种最恰当的手段;把中外的文艺思想、审美情感和表现形式巧妙地熔为一炉,铸成一种新图像,产生新观念,探寻出新形象思维的空间。
也许,画家并非把“性与爱”的颠倒错位作为切入点,也无意于花的美丽与忧伤、真实与虚假。如果历史的文本化成一条河流,那么主宰历史的肯定不是河流本身,而只是河流上泛起的或真实或虚幻的泡沫而已。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说历史就是表达,“没有表达的,就没有出现过”。《玫瑰》什么都是又全都不是。大像无形,得意而忘形。或许,在那里的存在状态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挤压和悄然的展露,作品只是绘画语言或视觉符号,只是一种图景方式,一种经历感受,一种道具,一种符咒赋语,一种邂逅期许,一种权力胆识,一种欲望姿态,一种幻象或一种禅意。绘画是视觉艺术,图像才是力量。语言文字和性并不是《玫瑰》最好的注脚,自然言不尽意。
在浮华和雾障中,玫瑰似乎心神不定和动荡不安,有淡淡的哀伤和无名的惆怅。我越来越觉悟到这些精美的“玫瑰”不是花。罗发辉先生的《玫瑰》与约定俗成的审美思维定势相悖,与当今中国“正统”的文化艺术机制不相符合;独辟蹊径,无畏艰辛和冒险,却不同凡响;拒绝了世俗和平庸,当刮目相看。画家着魔地陷入艺术本质的深渊,而且,愈走愈远,走向莽荒,走向天际。艺术家正大跨度地迈向艺术殿堂,义无返顾地向绘画的一种极致登攀,那定然是若干人不可企及的又一座辉煌的艺术巅峰。 1999-2006年于俊子画室 ??(注:文章标题引用第45届格来美最佳男歌手约翰•梅尔的歌曲《Your body is a wonderland》,周晓枫的散文也引用过。罗发辉的作品图片:http://oil.ara.cn/096.htm?np=0&keyword=罗发辉&sort=pro
)
【电子信箱】junzi162004@yahoo.com.cn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