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何人不起故园情
2022-01-10叙事散文范廷伟
似乎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怀恋和追想,往往是因着事物的逝去或者远离。例如小时候我对背井离乡一词中“井”的理解得是很肤浅,仅仅停留在了对字面的片面理解上。后来经查阅有关资料才得知,古代井田制时八家共一井,因此用以指井田和房舍,泛……
似乎记得有人曾经说过,人们对某种事物产生怀恋和追想,往往是因着事物的逝去或者远离。例如小时候我对背井离乡一词中“井”的理解得是很肤浅,仅仅停留在了对字面的片面理解上。后来经查阅有关资料才得知,古代井田制时八家共一井,因此用以指井田和房舍,泛指故土家园。元曲大家马致远在杂剧《汉宫秋》中的“背井离乡,卧雪眠霜,”常指被迫远离家乡到外地谋生,餐风饮露、颠沛流离,生活着实不易。
背井离乡从字面来看,难道是背着水井离开家乡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可是这水井虽然背不走,却是可以扳倒的。关于扳倒井的传说很多,山东高青县 “扳倒井”美酒故事说得是,相传宋朝初创,太祖赵匡胤领兵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历经磨难。一日鏖战后,兵至山东高青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饮水枯竭,人困马乏,将士群情躁动。忽见一井,井水晶莹清澈、清凉宜人,无奈井深难以汲取,情急之下,赵匡胤伸双臂,使神力,欲将井扳倒。真命天子,自有天助,太祖神力到处,神井轰然而倾。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见此神奇,观者无不瞠目,顿时山呼万岁,欢声雷动。将士淋漓畅饮,个个神清气爽,全军士气顿时高涨。由此,赵匡胤大军倍添神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旗帜指处,所向披靡,终成一代伟业。太祖登基,感念神井溢水助战之恩,亲笔御书“扳倒井”,并封此井为“大宋第一井”。天子册封,世人以得饮为荣,为遂心愿,不计路遥千百里汲取者,络绎于途。宫廷御用酒师以此井水酿酒,贡奉太祖,扳倒井酒由此得名。
在汉语里,“井”实在是个纯洁而美丽的字眼,对井的记念和牵挂,也是对故土家园的一种朴素、恒久如一的炽烈感情。早先的农田叫“井田,”市街叫“市井,”家庭院落叫“天井,”田间小路叫“井径”等等,还有一个诗人说井是大地的肚脐,人们对于井的顶礼膜拜由此可见一斑。北周时代庾信《征调曲》曾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小学读书时,学过的课本中有篇课文,介绍在江西瑞金的那口著名的“红井”旁边,有一块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石碑,同样也是用以教育人们饮水思源。当年那些漂泊颠沛、流离失所的人们,童年时代无不接受了故土井水的沾濡与滋润,人们对故乡的水井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远行前,总不忘抓一把故乡井中的泥土带在身旁,想家时就看一看,称为“乡井土”也叫“老娘土。”对于飘零于异域的游子们来说,一口故园的老井,是积淀在心的浓浓乡情的醇香,是父母们翘首以待的期盼,是亲人们痛而割舍的愧疚,在滋润了游子的往昔生活后,也一定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深深怀恋的根须。那根须柔弱而坚韧,撩拨得他定是日日思念、夜夜做梦,天涯夜凉,故乡路遥,梦见起故乡和童年,想必也是百感丛集,千念并袭,那故园井水的清凉温润,仿佛一剂上天所赐的灵丹妙药,能释解他沉疴痼疾般的乡愁,也能慰藉安妥他焦渴躁烦的灵魂。
故乡的井分为苦水井和甜水井,庄稼里的废井则被人们叫做野井。苦水井多分布在村内的街头巷尾,一般水质稍苦或咸些,不适宜人们饮用,只能用作刷锅洗碗洗衣服,人们怕孩子玩耍时落井,,一些苦水井被人们盖上青石板封住了井口,多垒在了屋墙或庭院中,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甜水井呢?多是分布在村子的四角,这些甜水井的水质清亮,甘淡适口,非常适宜于做饭熬粥或者待客泡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住一个村落同饮一口井水,人们在脾气性格、生活情趣等多个方面都非常的相近,培养了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勤劳的性格。据老人们说井水是水脉相通的,打一口新井和早先的一口甜水井方向一致,这口新井必是甜水井;方向稍有偏差,无疑则成了一口苦水井。那些常年在田地无人清淘的野井旁边,夏日因了井水的湿润,倒也青草葳蕤,蒿菰遍生,满目风景;只有人们点种栽秧、施肥喷药时才能想起野井的存在。有个别人因为生活纠纷、婚恋不顺等去意已决投井自杀时,经常将野井作为可靠的选择,一是地点比较严密,有庄稼等高杆作物的掩映,不易被人发现;二是不玷污人们赖以为生的的甜水井,省得死后留下骂名被人耻笑,不过为了方便家人寻找,会留下一双鞋子放在井边。
我们祖辈生活的村子很大,在村外有三个甜水井。记得我们经常担水的那口大水井坐落在村头的麦田之中,高高的井台由大青石砌成,石质鲜青,用井水一浸,更加清泽润湿;圆井方口,井身子大小就像那牛车的大轱轳。孩子们常常趴在宽大的井沿之上,伸着小脑袋向井底张望,小脑袋围凑成一个小圆圈,便能见到那清洁的漾漾的井水,井水清浅,像一面镜子,照得见枝柯、蓝天和流云。大水井旁边陪伴着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槐树,谷雨以后,温馨甜润的槐花便次第绽满了老槐树的枝头。每逢炎炎夏季,浓浓的树叶阴影将大圆井遮得严严密密,真是个纳凉的好场所。四周是一望无限的碧田,黄土、村舍、古槐、飞鸟、麦田,围绕在又大又圆且布满青苔的水井之周,确实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那口井从来没有干涸过,雨量大的年份,井水旺旺的,人们几乎不用绳子,用手掂着水桶低头就可以提出水来。井位稍浅的时候,学着担水的孩子们用井绳钩住水桶打水,常常把水桶掉在井里,再由父母亲耗用半天时间把水桶打捞出来,而大人们用扁担钩子钩住水桶,便可以轻易而举地提上水来,让那些孩子们羡慕得直伸舌头扮鬼脸。
担水是故乡人每天早晚的必修功课。记忆中,他们担水的时间基本上固定在了早晨出工前或傍晚收工后,脚步沉沉稳稳地迈动着,一只手轻扶了槐木扁担,另一只手则随了脚步而美妙地甩动着。倘若桶里盛满了水,那扁担便会在肩上颤悠着、跳跃着,忽忽闪闪地吱嘎出一串串极富节奏的韵律来。那个时候,担水的人们身影或隐在早晨的薄雾中,或融入傍晚的烟霞中,令人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刚刚学着担水的我,像经典豫剧《朝阳沟》的银环一样,担两个半桶水还像酒后的醉汉一样东摇西晃,一路歪歪斜斜,惹得路上担水的人们哈哈大笑。今边有时担水的人较多,便须耐心地等待,人们都会自觉地你推我让。那些将扁担横在两是水桶之间小憩的人在一边看风景时,便会随口聊上一段家长里短,信口讲讲或荤或素的笑话,那些爽朗清脆的笑声,在井口荡来荡去,也就有一些诗意和一段故事洒落在井边或井里。时隔多少年了,正是这些零星朴素的美好记忆,这些一鳞半爪的童年故事,构成了我对故乡老井的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
十多年前的故乡,早已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三通”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但人们从水龙头下接水时,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欢快、担水的乐趣,更听不到扁担所吱嘎出的那些无字歌谣,甚至有二十岁的农村青年没有亲眼见过真正意义上的“井,”这既是中国经济结构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的趋势。相比较而言,还有一些比较偏远贫穷的省份,人的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例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喊叫水乡,是一个“人行百里不见水”的死亡地带。正如名字所称,那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黄土,看不到一点绿色。没有雨水,终年都没有收成。当地的居民带着访客来到自家的田里,看见的人不禁感叹,这就是田吗?为什么什么都没有?那里的人盼望走出去,走出那块贫瘠的土地,想看一看沙漠外面的蓝天和大树。海原县沙沟村位于著名的西海固地区,那里的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四面环山,居民居住的地方只是沙漠前面那一堆堆黄土坡上面。那里的人喝的是雨水,四季都穿同一件衣服。可是,在那样一个极度干旱的地区,却少有雨水。于是他们把水用完一遍再用一遍,用到已经黑掉的水仍旧不会倒掉。他们四季只有一床被子,冬天的时候为了御寒,在床最底下用羊粪来增加热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水可以洗一次澡那是一件很幸运的事。那是一块穷到骨头里的地方,一片贫瘠,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得很低贱。其实生命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显示着顽强。
我们并没有生长、生活在江南水乡,也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干旱。我们的优势不在于历史,不在于经济,而是自然环境。不管西海固地区多努力,花多少年的时间,也不会在那样贫穷的土地创造出另外一个天堂。其实钱对于他们来说实际意义已经不大,他们需要衣服,食物,和水。唯一的希望是雨水下的多一点,希望他们过的好一点。虽然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不愿意背井离乡,多么的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可是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去闯荡生活,无非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微微地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而背井离乡在城市里打工。虽然现在不用“卧雪眠霜”,工地上工厂里还有有个窝棚可以猫身的,但是其中的辛苦和劳累也并非是我们所能身感同受的。每天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吃穿住用,生活状态恶劣到不能想象的地步。试想一个人每年绝大部分时间背井离乡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工作,他愿意这样地过日子吗?但是一家老小要生活啊,土地上的微薄收入根本不足以糊口,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乱收费,孩子要上学,大人要穿衣,老人要看病,这些钱从哪儿来?所以他们虽然不愿意过这种悲惨的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但是他们每办法,他们必须要来到城市拼自己的生活、拼自己的人生。
无论故乡贫穷或是富庶,无论对故乡是挚爱或是忿恨,只要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就摆脱不了游子的莼鲈之忆、故林之恋。村舍相望之中,故乡是人们心中永远不会衰老的一个甜梦,不然怎会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绵绵乡情?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会有“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悠悠思绪?不然怎会有“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的脉脉浮想?记忆里故乡的老井,一如尘封已久的美酒,安宁而恬静,在灰墙青瓦、杂以茅舍,闪逝着童嫩稚真的梦境中,已经开始散发着独有的美丽与芬芳!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背井离乡从字面来看,难道是背着水井离开家乡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可是这水井虽然背不走,却是可以扳倒的。关于扳倒井的传说很多,山东高青县 “扳倒井”美酒故事说得是,相传宋朝初创,太祖赵匡胤领兵南征北战,驰骋沙场历经磨难。一日鏖战后,兵至山东高青地界时,正值烈日炎炎,饮水枯竭,人困马乏,将士群情躁动。忽见一井,井水晶莹清澈、清凉宜人,无奈井深难以汲取,情急之下,赵匡胤伸双臂,使神力,欲将井扳倒。真命天子,自有天助,太祖神力到处,神井轰然而倾。一股清泉,喷涌而出。见此神奇,观者无不瞠目,顿时山呼万岁,欢声雷动。将士淋漓畅饮,个个神清气爽,全军士气顿时高涨。由此,赵匡胤大军倍添神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旗帜指处,所向披靡,终成一代伟业。太祖登基,感念神井溢水助战之恩,亲笔御书“扳倒井”,并封此井为“大宋第一井”。天子册封,世人以得饮为荣,为遂心愿,不计路遥千百里汲取者,络绎于途。宫廷御用酒师以此井水酿酒,贡奉太祖,扳倒井酒由此得名。
在汉语里,“井”实在是个纯洁而美丽的字眼,对井的记念和牵挂,也是对故土家园的一种朴素、恒久如一的炽烈感情。早先的农田叫“井田,”市街叫“市井,”家庭院落叫“天井,”田间小路叫“井径”等等,还有一个诗人说井是大地的肚脐,人们对于井的顶礼膜拜由此可见一斑。北周时代庾信《征调曲》曾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小学读书时,学过的课本中有篇课文,介绍在江西瑞金的那口著名的“红井”旁边,有一块刻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的石碑,同样也是用以教育人们饮水思源。当年那些漂泊颠沛、流离失所的人们,童年时代无不接受了故土井水的沾濡与滋润,人们对故乡的水井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在远行前,总不忘抓一把故乡井中的泥土带在身旁,想家时就看一看,称为“乡井土”也叫“老娘土。”对于飘零于异域的游子们来说,一口故园的老井,是积淀在心的浓浓乡情的醇香,是父母们翘首以待的期盼,是亲人们痛而割舍的愧疚,在滋润了游子的往昔生活后,也一定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深深怀恋的根须。那根须柔弱而坚韧,撩拨得他定是日日思念、夜夜做梦,天涯夜凉,故乡路遥,梦见起故乡和童年,想必也是百感丛集,千念并袭,那故园井水的清凉温润,仿佛一剂上天所赐的灵丹妙药,能释解他沉疴痼疾般的乡愁,也能慰藉安妥他焦渴躁烦的灵魂。
故乡的井分为苦水井和甜水井,庄稼里的废井则被人们叫做野井。苦水井多分布在村内的街头巷尾,一般水质稍苦或咸些,不适宜人们饮用,只能用作刷锅洗碗洗衣服,人们怕孩子玩耍时落井,,一些苦水井被人们盖上青石板封住了井口,多垒在了屋墙或庭院中,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而甜水井呢?多是分布在村子的四角,这些甜水井的水质清亮,甘淡适口,非常适宜于做饭熬粥或者待客泡茶。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住一个村落同饮一口井水,人们在脾气性格、生活情趣等多个方面都非常的相近,培养了他们善良的品质和勤劳的性格。据老人们说井水是水脉相通的,打一口新井和早先的一口甜水井方向一致,这口新井必是甜水井;方向稍有偏差,无疑则成了一口苦水井。那些常年在田地无人清淘的野井旁边,夏日因了井水的湿润,倒也青草葳蕤,蒿菰遍生,满目风景;只有人们点种栽秧、施肥喷药时才能想起野井的存在。有个别人因为生活纠纷、婚恋不顺等去意已决投井自杀时,经常将野井作为可靠的选择,一是地点比较严密,有庄稼等高杆作物的掩映,不易被人发现;二是不玷污人们赖以为生的的甜水井,省得死后留下骂名被人耻笑,不过为了方便家人寻找,会留下一双鞋子放在井边。
我们祖辈生活的村子很大,在村外有三个甜水井。记得我们经常担水的那口大水井坐落在村头的麦田之中,高高的井台由大青石砌成,石质鲜青,用井水一浸,更加清泽润湿;圆井方口,井身子大小就像那牛车的大轱轳。孩子们常常趴在宽大的井沿之上,伸着小脑袋向井底张望,小脑袋围凑成一个小圆圈,便能见到那清洁的漾漾的井水,井水清浅,像一面镜子,照得见枝柯、蓝天和流云。大水井旁边陪伴着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槐树,谷雨以后,温馨甜润的槐花便次第绽满了老槐树的枝头。每逢炎炎夏季,浓浓的树叶阴影将大圆井遮得严严密密,真是个纳凉的好场所。四周是一望无限的碧田,黄土、村舍、古槐、飞鸟、麦田,围绕在又大又圆且布满青苔的水井之周,确实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那口井从来没有干涸过,雨量大的年份,井水旺旺的,人们几乎不用绳子,用手掂着水桶低头就可以提出水来。井位稍浅的时候,学着担水的孩子们用井绳钩住水桶打水,常常把水桶掉在井里,再由父母亲耗用半天时间把水桶打捞出来,而大人们用扁担钩子钩住水桶,便可以轻易而举地提上水来,让那些孩子们羡慕得直伸舌头扮鬼脸。
担水是故乡人每天早晚的必修功课。记忆中,他们担水的时间基本上固定在了早晨出工前或傍晚收工后,脚步沉沉稳稳地迈动着,一只手轻扶了槐木扁担,另一只手则随了脚步而美妙地甩动着。倘若桶里盛满了水,那扁担便会在肩上颤悠着、跳跃着,忽忽闪闪地吱嘎出一串串极富节奏的韵律来。那个时候,担水的人们身影或隐在早晨的薄雾中,或融入傍晚的烟霞中,令人有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刚刚学着担水的我,像经典豫剧《朝阳沟》的银环一样,担两个半桶水还像酒后的醉汉一样东摇西晃,一路歪歪斜斜,惹得路上担水的人们哈哈大笑。今边有时担水的人较多,便须耐心地等待,人们都会自觉地你推我让。那些将扁担横在两是水桶之间小憩的人在一边看风景时,便会随口聊上一段家长里短,信口讲讲或荤或素的笑话,那些爽朗清脆的笑声,在井口荡来荡去,也就有一些诗意和一段故事洒落在井边或井里。时隔多少年了,正是这些零星朴素的美好记忆,这些一鳞半爪的童年故事,构成了我对故乡老井的所有怀念中最温馨、也最动情的部分。
十多年前的故乡,早已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三通”工程的顺利实施,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生活,但人们从水龙头下接水时,根本体会不到劳动的欢快、担水的乐趣,更听不到扁担所吱嘎出的那些无字歌谣,甚至有二十岁的农村青年没有亲眼见过真正意义上的“井,”这既是中国经济结构发展带来的变化,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必然的趋势。相比较而言,还有一些比较偏远贫穷的省份,人的饮水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例如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的喊叫水乡,是一个“人行百里不见水”的死亡地带。正如名字所称,那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那里有一望无际的黄土,看不到一点绿色。没有雨水,终年都没有收成。当地的居民带着访客来到自家的田里,看见的人不禁感叹,这就是田吗?为什么什么都没有?那里的人盼望走出去,走出那块贫瘠的土地,想看一看沙漠外面的蓝天和大树。海原县沙沟村位于著名的西海固地区,那里的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四面环山,居民居住的地方只是沙漠前面那一堆堆黄土坡上面。那里的人喝的是雨水,四季都穿同一件衣服。可是,在那样一个极度干旱的地区,却少有雨水。于是他们把水用完一遍再用一遍,用到已经黑掉的水仍旧不会倒掉。他们四季只有一床被子,冬天的时候为了御寒,在床最底下用羊粪来增加热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水可以洗一次澡那是一件很幸运的事。那是一块穷到骨头里的地方,一片贫瘠,人在那样的环境下生活得很低贱。其实生命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显示着顽强。
我们并没有生长、生活在江南水乡,也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干旱。我们的优势不在于历史,不在于经济,而是自然环境。不管西海固地区多努力,花多少年的时间,也不会在那样贫穷的土地创造出另外一个天堂。其实钱对于他们来说实际意义已经不大,他们需要衣服,食物,和水。唯一的希望是雨水下的多一点,希望他们过的好一点。虽然传统的中国人是多么的不愿意背井离乡,多么的不愿离开自己的家乡。可是时代变了,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去闯荡生活,无非是为了生存或者为了微微地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而背井离乡在城市里打工。虽然现在不用“卧雪眠霜”,工地上工厂里还有有个窝棚可以猫身的,但是其中的辛苦和劳累也并非是我们所能身感同受的。每天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各种权益得不到保障。吃穿住用,生活状态恶劣到不能想象的地步。试想一个人每年绝大部分时间背井离乡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工作,他愿意这样地过日子吗?但是一家老小要生活啊,土地上的微薄收入根本不足以糊口,还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乱收费,孩子要上学,大人要穿衣,老人要看病,这些钱从哪儿来?所以他们虽然不愿意过这种悲惨的背井离乡的打工生活,但是他们每办法,他们必须要来到城市拼自己的生活、拼自己的人生。
无论故乡贫穷或是富庶,无论对故乡是挚爱或是忿恨,只要是远离故乡的游子,就摆脱不了游子的莼鲈之忆、故林之恋。村舍相望之中,故乡是人们心中永远不会衰老的一个甜梦,不然怎会有“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的绵绵乡情?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会有“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悠悠思绪?不然怎会有“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的脉脉浮想?记忆里故乡的老井,一如尘封已久的美酒,安宁而恬静,在灰墙青瓦、杂以茅舍,闪逝着童嫩稚真的梦境中,已经开始散发着独有的美丽与芬芳!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