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路线图——三姑(下)
2022-01-10抒情散文仰望或者倾听
中国古代的婚姻,多是从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开始,然后循着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路线,滑向一个我们习惯上的认知层面——称心如意到白头。三姑的新婚之夜,却掀起一阵阵喘息的风暴,不是那种快乐的、复杂的喘息,即使隔着岁月浩淼的河流,我的耳朵依然能……
中国古代的婚姻,多是从新郎用秤杆挑起新娘的红盖头开始,然后循着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的路线,滑向一个我们习惯上的认知层面——称心如意到白头。
三姑的新婚之夜,却掀起一阵阵喘息的风暴,不是那种快乐的、复杂的喘息,即使隔着岁月浩淼的河流,我的耳朵依然能够触摸到:是三姑父内部能量枯竭的告警,是生命严重透支的虚脱。我的三姑父——很慈善的一个男人,经常面带笑容,说话慢声细语——像个女孩子。可能因为哮喘的缘故,他尽可能地节俭着语言,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微笑的功能。他的母亲,一直是家庭的统治者(父亲早逝),代表着家族的公众形象。三姑遭遇着中国传统的婆媳关系,即使以后分家了,三姑和三姑父留守着老屋,她的婆婆依然经常驾幸,有时随手抓起一片泛着湿润气息的落叶,便训导三姑洒扫庭除。还好,三姑怀孕了,生下一个儿子。“孩子是大人的命”,经年之后,我对这句俗语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望着我的女儿,生活是如此的踏实,和醇厚,有一种晴朗的安好。
三姑的第一个孩子叫发展,记忆中是一个很顽皮的男孩。记得有一年春节,他在大门楼的过道里偷偷地卷纸烟。他摸出藏好的纸条,围着右手的食指转一两圈,抽出食指就是烟筒了,他把下面拧紧,接着变戏法似的,一捏一捏地,往烟筒里放烟丝,就像科学家用镊子在小心翼翼地采集某种标本。他卷烟的路子和大人不一样,却也富于想像。点着了,他猛吸一口,便模仿他的父亲剧烈地咳嗽(三姑父是不抽烟的),曲背弓腰,右手扶着影壁墙,可怎么听,他的声音都是一挂脆响的鞭炮。那一年他四岁?五岁?我记不清了。他六岁的时候生命就停止了发展。是大脑炎,一开始以为是头疼感冒,后来竟至昏迷抽痉,全家人慌了,送到医院呼吸衰竭,已是乙脑晚期。一个把卷烟当作游戏的男孩,在和我们捉迷藏,藏在一个很隐秘的地方,任我们把白天喊得漆黑,玩心正盛的他,怎么也不肯出来,自己陷溺于漫无边际的黑暗之中。 黄泉路上无老少。发展的夭折,对三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她半夜里被恶梦困扰,又被三姑父的喘息声惊醒,我不敢想像,她耳边汹涌着的风暴,和内心的惊悸。也许在那一个时刻,她推醒了自己的丈夫,在喘息的噪音里,他们开始着生命的制造,也使得三姑对明天有了新的期待。
上帝带走了发展,又送来了团结。多年之后,皈依基督的三姑如是说。 王龙一出生,乳名就叫了团结。二叔的儿子叫团结,和发展同岁,已经是个帅哥了。王龙过百日那天,仪式特别隆重。姑的裤子,姨的袄,妗妗的花鞋(穿到老),还有姥姥的虎头“绑”(鞋),所有的词语都是温暖的,都是长寿的同义词。二婶(王龙的大姑)和我的姑姑们手忙脚乱地,给王龙穿衣戴帽,正好凑齐了一句民谚:“姑穿上,姨提上,小孩子活到八十上。”三姑和三姑父对王龙更是百般疼爱,用我们那里的话说,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口里怕化了”。我知道,王龙的小学还没有毕业,光学名就改了三次:王勇、王彪、王龙。改来改去,不外乎高大威猛,百毒不侵(三姑后来知道乙脑是一种夏秋季传染病,由蚊等吸血昆虫传播病毒)。 许是受王龙茁壮成长的引导,或者为了填补内心的巨大空洞,三姑不听任何人的劝说,和三姑父东躲西藏,又强生了一个女婴。三姑那双被青草上的露珠滋润了的嫩手,已经被玉米棉花咬得满是裂口,就是看一眼,眼睛也被扎得疼痛,红肿。我的三姑父,早些年还能下地干点轻活,譬如浇地看看机器,打麦场上坐着马扎接接麦子,后来他就忙着喘气了,待在家里,守着大瓶小瓶的药丸,他的生命就是一盘散沙,无论怎样的仙丹圣水都无法使它凝固,只能一点一点地散失,直到裸露干涸的河床。 那段岁月,是三姑最为艰难的时候。可她居然挺过来了。现在想来,这种交换的婚姻,多像农村的一种板凳,它是马扎。左右各有两根短木条分别交叉,成对称图形,一根细钢筋横穿两个交叉点,拧好两端(不可太紧),下面四个点再用两根木条横向(和中间的钢筋平行)固定。这种马扎的线条,看似并行不悖,实则盘根错节,它们支撑着的凳面是平整的,开合自如,也极为牢固。譬如三姑捱不下去了,哭闹着回了婆家。二婶就跟二叔吵架,这样的动作,就像木匠抓起一把锤子,往马扎钢筋的某端抡了几下,马扎又松松紧紧的,适合休息,或者安放。我的二婶比二叔小五岁(三姑父比三姑大十岁),个子却高出一头,他们的吵架一直是家庭频道的保留节目,寒暑易节,雷打不动。作为马扎的一根短短的木条,三姑必须服从它既定的秩序,即使1998年三姑父去世了,三姑也必须待在王家,连改嫁的可能都没有(后来,他们给三姑找了一个王家的表弟,倒插门)。在我的想像力无法抵达的地方,我的三姑支撑着一个四口的家庭,和她自身的困窘。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流淌是它的宿命,至于它有多长的流程,其实不可预知,甚至,随时都有断流的可能。我们常常夸夸其谈,一滴水的归宿是大海。可是,有多少水消失在水中,悄无声息;或者,倏忽间的挥发,留不下一点水渍。 三姑父走了,他走的时候无声无息,没有惊动任何人。出殡的时候,从他的一个堂叔那里知道,那天晚上,三姑父围着宅子,艰难地转了五圈,他说他只是睡不着随便转转。第二天清晨,村里的人都醒了,三姑父却扶着天井里的一棵白杨,永远地睡着了(心脏病并发)。他特特选择了端午节,是叫人们每年都记起这一天。1998年的这一天夜晚,我正在一个小县城里,搜肠刮肚,幻想用诗歌来征服爱情。三姑痛苦之时,我却高举着诗歌约会。这像我少年时在洪沟河上重重的一摔,成为我内心的隐痛。 难道是三姑父生前的喘息,影响了他死后的不安。因为是土葬,入土月余,三姑父被人举报,三姑只好又将三姑父火化了。那段日子,三姑的表情变得迟钝和茫然,生活的意义悬挂在了荒凉的南山之上(那里有她的长子和丈夫),最后和树上的落叶一起飘坠。她的恍惚,使南山成为那些夜晚的全部。按照祖上的规矩,我的三姑百年之后,南山是她的归宿,不知三姑父喘息的风暴是不是已经平息,一家人可以安然成眠。 对于三姑父的死,我只能像史铁生那样说:三姑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三姑父回去。但愿,每天早晚做功课的三姑也能这样认为。
我想,如果我去河埠,我不会再抄那条近道的。那是怎样的一条近道啊,它是一条绳子,被河流生生地截断了,我宁愿它是一条绳子,丢弃在荒野里,腐烂,或者被杂草埋藏。
三姑的第一个孩子叫发展,记忆中是一个很顽皮的男孩。记得有一年春节,他在大门楼的过道里偷偷地卷纸烟。他摸出藏好的纸条,围着右手的食指转一两圈,抽出食指就是烟筒了,他把下面拧紧,接着变戏法似的,一捏一捏地,往烟筒里放烟丝,就像科学家用镊子在小心翼翼地采集某种标本。他卷烟的路子和大人不一样,却也富于想像。点着了,他猛吸一口,便模仿他的父亲剧烈地咳嗽(三姑父是不抽烟的),曲背弓腰,右手扶着影壁墙,可怎么听,他的声音都是一挂脆响的鞭炮。那一年他四岁?五岁?我记不清了。他六岁的时候生命就停止了发展。是大脑炎,一开始以为是头疼感冒,后来竟至昏迷抽痉,全家人慌了,送到医院呼吸衰竭,已是乙脑晚期。一个把卷烟当作游戏的男孩,在和我们捉迷藏,藏在一个很隐秘的地方,任我们把白天喊得漆黑,玩心正盛的他,怎么也不肯出来,自己陷溺于漫无边际的黑暗之中。 黄泉路上无老少。发展的夭折,对三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当她半夜里被恶梦困扰,又被三姑父的喘息声惊醒,我不敢想像,她耳边汹涌着的风暴,和内心的惊悸。也许在那一个时刻,她推醒了自己的丈夫,在喘息的噪音里,他们开始着生命的制造,也使得三姑对明天有了新的期待。
上帝带走了发展,又送来了团结。多年之后,皈依基督的三姑如是说。 王龙一出生,乳名就叫了团结。二叔的儿子叫团结,和发展同岁,已经是个帅哥了。王龙过百日那天,仪式特别隆重。姑的裤子,姨的袄,妗妗的花鞋(穿到老),还有姥姥的虎头“绑”(鞋),所有的词语都是温暖的,都是长寿的同义词。二婶(王龙的大姑)和我的姑姑们手忙脚乱地,给王龙穿衣戴帽,正好凑齐了一句民谚:“姑穿上,姨提上,小孩子活到八十上。”三姑和三姑父对王龙更是百般疼爱,用我们那里的话说,是“捧在手里怕冻着,含在口里怕化了”。我知道,王龙的小学还没有毕业,光学名就改了三次:王勇、王彪、王龙。改来改去,不外乎高大威猛,百毒不侵(三姑后来知道乙脑是一种夏秋季传染病,由蚊等吸血昆虫传播病毒)。 许是受王龙茁壮成长的引导,或者为了填补内心的巨大空洞,三姑不听任何人的劝说,和三姑父东躲西藏,又强生了一个女婴。三姑那双被青草上的露珠滋润了的嫩手,已经被玉米棉花咬得满是裂口,就是看一眼,眼睛也被扎得疼痛,红肿。我的三姑父,早些年还能下地干点轻活,譬如浇地看看机器,打麦场上坐着马扎接接麦子,后来他就忙着喘气了,待在家里,守着大瓶小瓶的药丸,他的生命就是一盘散沙,无论怎样的仙丹圣水都无法使它凝固,只能一点一点地散失,直到裸露干涸的河床。 那段岁月,是三姑最为艰难的时候。可她居然挺过来了。现在想来,这种交换的婚姻,多像农村的一种板凳,它是马扎。左右各有两根短木条分别交叉,成对称图形,一根细钢筋横穿两个交叉点,拧好两端(不可太紧),下面四个点再用两根木条横向(和中间的钢筋平行)固定。这种马扎的线条,看似并行不悖,实则盘根错节,它们支撑着的凳面是平整的,开合自如,也极为牢固。譬如三姑捱不下去了,哭闹着回了婆家。二婶就跟二叔吵架,这样的动作,就像木匠抓起一把锤子,往马扎钢筋的某端抡了几下,马扎又松松紧紧的,适合休息,或者安放。我的二婶比二叔小五岁(三姑父比三姑大十岁),个子却高出一头,他们的吵架一直是家庭频道的保留节目,寒暑易节,雷打不动。作为马扎的一根短短的木条,三姑必须服从它既定的秩序,即使1998年三姑父去世了,三姑也必须待在王家,连改嫁的可能都没有(后来,他们给三姑找了一个王家的表弟,倒插门)。在我的想像力无法抵达的地方,我的三姑支撑着一个四口的家庭,和她自身的困窘。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流淌是它的宿命,至于它有多长的流程,其实不可预知,甚至,随时都有断流的可能。我们常常夸夸其谈,一滴水的归宿是大海。可是,有多少水消失在水中,悄无声息;或者,倏忽间的挥发,留不下一点水渍。 三姑父走了,他走的时候无声无息,没有惊动任何人。出殡的时候,从他的一个堂叔那里知道,那天晚上,三姑父围着宅子,艰难地转了五圈,他说他只是睡不着随便转转。第二天清晨,村里的人都醒了,三姑父却扶着天井里的一棵白杨,永远地睡着了(心脏病并发)。他特特选择了端午节,是叫人们每年都记起这一天。1998年的这一天夜晚,我正在一个小县城里,搜肠刮肚,幻想用诗歌来征服爱情。三姑痛苦之时,我却高举着诗歌约会。这像我少年时在洪沟河上重重的一摔,成为我内心的隐痛。 难道是三姑父生前的喘息,影响了他死后的不安。因为是土葬,入土月余,三姑父被人举报,三姑只好又将三姑父火化了。那段日子,三姑的表情变得迟钝和茫然,生活的意义悬挂在了荒凉的南山之上(那里有她的长子和丈夫),最后和树上的落叶一起飘坠。她的恍惚,使南山成为那些夜晚的全部。按照祖上的规矩,我的三姑百年之后,南山是她的归宿,不知三姑父喘息的风暴是不是已经平息,一家人可以安然成眠。 对于三姑父的死,我只能像史铁生那样说:三姑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三姑父回去。但愿,每天早晚做功课的三姑也能这样认为。
我想,如果我去河埠,我不会再抄那条近道的。那是怎样的一条近道啊,它是一条绳子,被河流生生地截断了,我宁愿它是一条绳子,丢弃在荒野里,腐烂,或者被杂草埋藏。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