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民谣:秋天里坠落的一片枯叶
2022-01-10叙事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1 编辑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置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古诗源 桓帝初小麦童谣>这是秋天里……
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夫何在西击胡。吏置马,君具车,请为诸君鼓咙胡。------<古诗源 桓帝初小麦童谣>这是秋天里……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1 编辑 <br /><br /> 小麦青青大麦枯,
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
吏置马,
君具车,
请为诸君鼓咙胡。
------<古诗源 桓帝初小麦童谣>
这是秋天里颤颤微微从高空坠落的一片枯叶。尽管筋脉清晰,温润透亮,但它已经逐渐开裂,附不住任何东西,只有肃杀般的张力蔓延在枯黄之中。一切都是不死的,所以有了歌唱。一切又都有终结,所以歌声嘎然而止。比如民谣。或者童谣。
民谣者,民间歌谣。和农事、天气等谚语不同,大部分民谣自流布之日就与国家的时事政治有关。来自民间的它们,将自己泥土一样裹在顺口溜的外衣下,以无形之形口碑相传。歌也好,怨也好,都戏谑地吐露出底层民众不屈的心声,好象当年劳作着并痛苦着的“吭育”“吭育”之声。在皮鞭交织的阴影里,他们弱小的话语权很快就淹没在所谓的牢骚之中。于是,民谣出现了,童谣唱开了。它们飘过旷野,混杂在泥土里,流淌在河水中,歪曲地体呈着社会衰堕时的民意。
最早的民谣当数《诗经》里的风土之曲---“国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置之卷首,毫无疑问,它希冀表白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此而始,民谣的视角走向田野,走向民间,沉郁而低远,质朴而恬静。在走出田野后的不断流散里,民谣演变成了春秋时代世俗生活活力与温情的伴音。“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意悠闲,淡泊从容。民谣者,人民真正的歌谣。
由歌而怨而愤,在历经了社会跌宕起伏后,民谣从内容上发生了扭曲。在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它以羚羊挂角之态来去无痕,恣意撒播。“足寒伤心,民怨伤国”,不畅的民意无处宣泄,惑众的谣言就诞生了,而借儿童之口传出,大概有童言无忌顺其自然的意思。民谣者,人民无奈的谣言。
“上帝能看见我的哭泣和沉默,我脸上有时露出的微笑。但他从我这里什么也听不见”。越过时代边缘的民谣,它的生命已经不象大自然那么纯洁了。比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比如,“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些沉默着的民意,是那么的愤愤不平,又是那么的刚硬不屈,甚至作为一种宣泄,也在裂开着嘴露出一丝酸楚的苦涩。春秋笔法在这里得到了极其完美的传承。
汉桓帝时代,社会动荡不堪,民不聊生。收获的田野里,只有羸弱的妇女和小孩在艰难地劳作。因着纷争的战乱,青壮劳力远离家乡“在西击胡”。他们的家园荒芜了,他们的精神沦丧了。精着身儿的儿童奔跑在田间地边,就像一个个精灵,咬住了社会的毒瘤,唱着喊着,成为久远的预言家。但是,一切良善、纯朴、安宁、仁慈的东西已经开始消亡和断裂,他们的声音那么弱小,那么贫瘠,以至于只能在底层流传。这种呼叫,仿佛洛扎诺夫式的随想,“成就不了爱,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上忍受煎熬。成就不了爱,我们就会在那个世界里受到惩罚。”这就是童谣的力量,丧钟一般响着,一直贯穿到汉灵帝时代的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借用这种谶语式的民谣,张角率众揭竿而起,举国响应。历经频繁的战乱和改朝换代,一个新的王朝在另一个王朝的垂死挣扎里诞生了。“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这也是民谣的影响力,好象秋天的一片坠叶,在预示着更加肃杀的冬的到来之时,也期待着春的温暖。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和《桓帝初小麦童谣》不一样,彭德怀在“大跃进”时期畅写的这首歌谣,尽管有着脱胎的痕迹,但却有着换骨的借用。更加纯朴,更加震撼,也更让人产生敬意。一个在儿童口里传唱,一个从国家元帅嘴中喊出。变化了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消除悲剧:冒进,假话,是要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承受者往往是底层民众而已。其实,令人肃然起敬的并不是喧嚣过后的沉寂,而是反思,深刻的反思:重构灵魂的安泰,找寻失去的关切。
民谣,就这样与一个时代紧密地相联在一起,并作为底层生存形态的生命昂然前行,它洞见一切废墟,正视一切荒坟,在希望中超越着绝望,在绝望中探求着希望。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
吏置马,
君具车,
请为诸君鼓咙胡。
------<古诗源 桓帝初小麦童谣>
这是秋天里颤颤微微从高空坠落的一片枯叶。尽管筋脉清晰,温润透亮,但它已经逐渐开裂,附不住任何东西,只有肃杀般的张力蔓延在枯黄之中。一切都是不死的,所以有了歌唱。一切又都有终结,所以歌声嘎然而止。比如民谣。或者童谣。
民谣者,民间歌谣。和农事、天气等谚语不同,大部分民谣自流布之日就与国家的时事政治有关。来自民间的它们,将自己泥土一样裹在顺口溜的外衣下,以无形之形口碑相传。歌也好,怨也好,都戏谑地吐露出底层民众不屈的心声,好象当年劳作着并痛苦着的“吭育”“吭育”之声。在皮鞭交织的阴影里,他们弱小的话语权很快就淹没在所谓的牢骚之中。于是,民谣出现了,童谣唱开了。它们飘过旷野,混杂在泥土里,流淌在河水中,歪曲地体呈着社会衰堕时的民意。
最早的民谣当数《诗经》里的风土之曲---“国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置之卷首,毫无疑问,它希冀表白的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由此而始,民谣的视角走向田野,走向民间,沉郁而低远,质朴而恬静。在走出田野后的不断流散里,民谣演变成了春秋时代世俗生活活力与温情的伴音。“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意悠闲,淡泊从容。民谣者,人民真正的歌谣。
由歌而怨而愤,在历经了社会跌宕起伏后,民谣从内容上发生了扭曲。在茶楼酒肆街头巷尾,它以羚羊挂角之态来去无痕,恣意撒播。“足寒伤心,民怨伤国”,不畅的民意无处宣泄,惑众的谣言就诞生了,而借儿童之口传出,大概有童言无忌顺其自然的意思。民谣者,人民无奈的谣言。
“上帝能看见我的哭泣和沉默,我脸上有时露出的微笑。但他从我这里什么也听不见”。越过时代边缘的民谣,它的生命已经不象大自然那么纯洁了。比如,“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比如,“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些沉默着的民意,是那么的愤愤不平,又是那么的刚硬不屈,甚至作为一种宣泄,也在裂开着嘴露出一丝酸楚的苦涩。春秋笔法在这里得到了极其完美的传承。
汉桓帝时代,社会动荡不堪,民不聊生。收获的田野里,只有羸弱的妇女和小孩在艰难地劳作。因着纷争的战乱,青壮劳力远离家乡“在西击胡”。他们的家园荒芜了,他们的精神沦丧了。精着身儿的儿童奔跑在田间地边,就像一个个精灵,咬住了社会的毒瘤,唱着喊着,成为久远的预言家。但是,一切良善、纯朴、安宁、仁慈的东西已经开始消亡和断裂,他们的声音那么弱小,那么贫瘠,以至于只能在底层流传。这种呼叫,仿佛洛扎诺夫式的随想,“成就不了爱,我们就会在这个世界上忍受煎熬。成就不了爱,我们就会在那个世界里受到惩罚。”这就是童谣的力量,丧钟一般响着,一直贯穿到汉灵帝时代的黄巾起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借用这种谶语式的民谣,张角率众揭竿而起,举国响应。历经频繁的战乱和改朝换代,一个新的王朝在另一个王朝的垂死挣扎里诞生了。“小民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轻。”这也是民谣的影响力,好象秋天的一片坠叶,在预示着更加肃杀的冬的到来之时,也期待着春的温暖。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获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和《桓帝初小麦童谣》不一样,彭德怀在“大跃进”时期畅写的这首歌谣,尽管有着脱胎的痕迹,但却有着换骨的借用。更加纯朴,更加震撼,也更让人产生敬意。一个在儿童口里传唱,一个从国家元帅嘴中喊出。变化了的时代,并没有真正消除悲剧:冒进,假话,是要付出代价的,只不过承受者往往是底层民众而已。其实,令人肃然起敬的并不是喧嚣过后的沉寂,而是反思,深刻的反思:重构灵魂的安泰,找寻失去的关切。
民谣,就这样与一个时代紧密地相联在一起,并作为底层生存形态的生命昂然前行,它洞见一切废墟,正视一切荒坟,在希望中超越着绝望,在绝望中探求着希望。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