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看电影《Persepolis》
2022-01-10经典散文
[db:简介]
看完电影,脑海中不断翻腾着这些字眼:自由、热爱、清醒、焦虑、责任、迷茫、朋克、希望、流亡……记得三毛以前曾在一篇游记里这样写过一位伊朗女同学:“说起她的祖国,她的眼泪一直隐忍,在眼眶里打转。”
伊朗这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近几十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Persepolis》(又名《在伊朗长大》)是一部以黑白色调为主、风格独特的动画片,一部让人笑中含泪的悲喜剧。故事背景讲1979年伊斯兰教革命后,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苦不堪言。从统治伊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巴列维王权统治被推翻,到伊斯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失败,再到毫无意义的两伊战争。在革命、暴动和战争中,玛嘉用她的眼睛,用回忆述说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讲述了祖国伊朗的真实面貌,整个故事没有用过多悲伤情绪去展现,而是通过幽默而犀利的简单画面去诠释表达。
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革命,给伊朗民众带来的冲击却是伊朗民众所始料未及的——它将伊朗人民的生活重新带回了严厉教条下的“中古时代”!玛嘉生长的家族曾遭受迫害,后来随着伊斯兰革命的胜利,他们又生活在毛拉的统治下。伊朗在独裁专制和极端保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侵犯人权、剥夺独立思想,人民普遍遭到洗脑,小女孩玛赞面对推翻巴列维政权的那场革命,先是趣盎然,继而困惑疑问,然后因为叔叔的死亡而愤怒,最后则是无奈,她将一切不满无奈地发泄到疯狂的摇滚乐、秘密舞会、酒和写着“朋克永远不死”的T 恤上。应该说这一切是沉重的,但影片却选择了一种黑色幽默、犀利嘲讽的风格,甚至那些反抗也充满了普世观念里共有的愤怒青年的叛逆特征,例如小玛赞在黑市买打口带的情节,相信能引起很多中国青年的会心一笑。
故事里的祖母是个坚定的、女家长式的人物,这个角色也是影片幽默的源泉之一。小姑娘玛嘉的骨血里始终流淌着反叛精神,她继承了祖母的意志,将自由视为与生俱来的权利,并充满勇气地随时准备着挑战社会。
复杂的革命与战争这样的宏大主题,虽是本片的主要背景,但电影并没有局限在意识形态和宗教压迫的创伤上,令人感受到沉重和无奈的,是14岁的玛赞独自一人在奥地利的生活。在伊朗的玛赞虽然受制于原教旨主义的清规戒律,但内质是聪明、勇敢、生机勃勃的,到了开放自由的西方,长成大女孩的玛赞却遭遇文化失根的困惑,她参加摇滚舞会,与艺术家朋友一起吸大麻,谎称自己是法国人,谈了几场未果的恋爱,不断地搬家,流浪街头……不断在东西方文化、在开放与封闭的两极间游走。这时的玛赞令观者心酸。于是她又回到了伊朗。但是在自己的国家,她依然不能找到归宿感,甚至更加格格不入。
伊朗电影向来以善于推敲人性细微、捕捉生活细节誉名。《Persepolis》选择了简约质朴的黑白版画风格,有一种回归本源的力量感,特别是大量黑色块的巧妙运用,把主人公激烈的独立精神和黑色幽默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影片使人清楚地感受到玛赞对于伊朗的热爱,虽然那是一个让她伤心和失望的国度,但玛赞是伊朗人,即使这个国家目前依然满布疮痍,战争的阴影依然没有从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心中消失,压抑的公民自由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可是只要一戴起那块头巾,玛赞就是一个真正的伊朗女人!她的命运依然和那块故土牵绊在一起。对于玛赞来说,她对伊朗永远是满怀信心的,这里面有坚实的爱和信念。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伊朗女子的黑面头巾既像中国旗袍一样具有神秘美感,又如同崔健歌唱中呐喊的《一块红布》一样充满警世意味。问题是,当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现代科技势不可阻挡地席卷到世界每个角落的时候,宗教彻底掌握人类灵魂的时代还有多久?
伊朗人民是否会成为与风车舞斗的最后的唐吉珂德? (2008、4)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