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两篇
2022-01-10经典散文
[db:简介]
散步者
我已经几次写过与散步有关的文字,因为我就是一个散步者。
我喜欢在暮晚散步,天宇幽暗,而不是黑暗。有隐约的光色。这个时刻,是心灵与天地最为无间的时刻。这种心灵的状态,是一种融合的状态。而不是宾主历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散步是化解抑郁的最佳方式。
年轻的普鲁斯特喜欢在黄昏散步。晚年的卢梭喜欢在下午。契诃夫的几篇小说,都有散步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有《带阁楼的房子》,霞光消失前的林荫道。里尔克隐居穆佐,没事就到田间转悠。屈原行吟泽畔,也是一种散步——苦涩的散步。苏东坡贬谪黄州,曳杖而行,是另一种散步。陶渊明呢?我想象不出。二十多年的乡居岁月,隆冬岁暮,日入群动息,黄昏寂寥,难道不出去走走吗?逍遥游的庄子呢?古代的人,他们隐匿得太多,只有生命中那几根最鲜明的线条留了下来,我们便利用这些线条,对他们进行反复勾勒。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我们自己热爱的生命形象,重新进行虚构和创造。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误读。在特定的情况下,过于追求真实,反而索然无味。比如,艺术。再比如,爱情。
散步,可以信步而行,也可以目的明确。散步者,能有效的利用自身,与狂奔者不同。狂奔是一种极端状态。兰波,海子。过度的生命速度,几乎是不可控的。那是一种倾泻和漫溢,而不是积蓄与吸纳。茨维塔耶娃也给人这种感觉。对我个人而言,我更爱艾米莉•狄金森,不过这个女人,一生又几乎足不出户。茨维塔耶娃、普拉斯,这样的女人,你需要承受。狂奔者,过于自我。而漫跑,容易忽略事物的细节。漫跑者,侧重于生理体验,对精神生活缺乏深入持久的追求。一母同胞的两姐妹,《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漫跑;《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狂奔。
托尔斯泰散步回家,在路边发现一朵牛蒡花。托尔斯泰坚信,这世间,总有一种美好的东西,是暴力无法摧毁的。这种信念,感动过中国作家巴金。
散步者,也许无意间就已经接近了某些不可知之物。
2014-8-1
晚苹果
花香像少女,果香像少妇。都很美。一种是纯美,天真;一种是优美,成熟。花香让人恍然感到,仿佛还有很多好日子,正要到来或已经到来。果香则带有回忆性,一个即将或已经消失的世界,像一本书,随手放在书架,还没来及仔细翻阅,就已经页沿微黄。我属牛。据说,属牛的人喜欢怀旧。
果香中,我喜欢杏和苹果。但杏易坏,苹果则耐久。一个苹果,放很长时间,缩了,闻一闻,还很香。
少年时代,爱幻想,希望拥有一个果园和两间小木屋。柿树园。深秋或初冬,柿叶通红,哗啦啦的往下落。叶子落光了,柿子还在枝上,比叶子更红。黄昏,夕阳西下,整个世界一片通红。人在小木屋前静静站着,看鸟儿一只接一只的归巢,翅膀微红。以前爱幻想,好色。现在,有时还会想入非非,所以,处世多显天真,不能应付复杂人事。现在,仍好色。齐白石晚年画辣椒、画南瓜、画白菜、画牵牛花,五彩缤纷,色彩更为繁艳。——真是热爱生活啊!同样的苹果,我会偏爱红色的,喜欢那抹釉子般的明丽。柿子熟了,还要焐一焐,才能完全去涩。我把柿子放在纸箱里,再放入几个红苹果,一周过去,苹果香味全无,柿子则奇甜。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会更注重事物的内涵。我们既要知道什么样的苹果好看,也要知道什么样的苹果好吃。这样,我们才能更为理智和宽和的对待这个世界。真正香甜的苹果,其实是那些有虫眼的,节节疤疤的。可是,这种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就像美国作家安德森在小说《纸丸》中所言:“只有少数人懂得这种歪瓜裂果的滋味”。这类果实,让我想到《庄子》中那种畸形怪状的人,他们“畸於人而侔於天”。
立秋,细雨绵绵。晚饭后在书房徘徊,无聊中便从书架上找一些书名来凑对联。由牡丹亭找到桃花扇,由杜牧的樊川找到李商隐的玉谿,由剑南诗稿找到河东文集。找来找去,找到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这是郁氏小说中,我最为喜欢的一篇。那阵阵初秋暮晚的桂花香,浓烈到让人无奈的程度,是某种隐隐的悸动。由郁氏的迟桂花,又找到了俄罗斯作家布宁的《安东诺夫苹果》,安东诺夫苹果,即是晚苹果,深秋方熟。迟桂花对晚苹果,差强人意。布宁也是一种喜欢怀旧的人。这篇小说本来就是一篇怀旧的作品。布宁终生记得晚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相对来说,苹果的芬芳大家都比较熟悉,蜂密的芬芳就较为微妙了,而“秋凉的芬芳”,则实在难以言传。
深秋,天空高远,晚苹果的芳香从果园阵阵飘来。布宁写道:“天气多凉呀,露水多重呀,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呀!”写这篇作品时,布宁还年轻,青春犹在。
其实,苹果的芳香无意间闻到才最为美好。清晨,无意间看到一朵新开的花,仿佛这个日子会一直挂着几滴清亮的露水——仿佛人生可以重新有一个美好的开始。一首抒情的老歌,在黄昏的街头,无意间听到,整个喧嚣的世界,会一下子静下来,只剩下一种美好的声音和旋律。世界永远充满缺憾,人应该在缺憾中享受美好,享受种种意外的芬芳。
2014-8-11
我已经几次写过与散步有关的文字,因为我就是一个散步者。
我喜欢在暮晚散步,天宇幽暗,而不是黑暗。有隐约的光色。这个时刻,是心灵与天地最为无间的时刻。这种心灵的状态,是一种融合的状态。而不是宾主历然。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散步是化解抑郁的最佳方式。
年轻的普鲁斯特喜欢在黄昏散步。晚年的卢梭喜欢在下午。契诃夫的几篇小说,都有散步的场景。我印象最深的有《带阁楼的房子》,霞光消失前的林荫道。里尔克隐居穆佐,没事就到田间转悠。屈原行吟泽畔,也是一种散步——苦涩的散步。苏东坡贬谪黄州,曳杖而行,是另一种散步。陶渊明呢?我想象不出。二十多年的乡居岁月,隆冬岁暮,日入群动息,黄昏寂寥,难道不出去走走吗?逍遥游的庄子呢?古代的人,他们隐匿得太多,只有生命中那几根最鲜明的线条留了下来,我们便利用这些线条,对他们进行反复勾勒。
很多时候,我们会对我们自己热爱的生命形象,重新进行虚构和创造。传承是一种伟大的误读。在特定的情况下,过于追求真实,反而索然无味。比如,艺术。再比如,爱情。
散步,可以信步而行,也可以目的明确。散步者,能有效的利用自身,与狂奔者不同。狂奔是一种极端状态。兰波,海子。过度的生命速度,几乎是不可控的。那是一种倾泻和漫溢,而不是积蓄与吸纳。茨维塔耶娃也给人这种感觉。对我个人而言,我更爱艾米莉•狄金森,不过这个女人,一生又几乎足不出户。茨维塔耶娃、普拉斯,这样的女人,你需要承受。狂奔者,过于自我。而漫跑,容易忽略事物的细节。漫跑者,侧重于生理体验,对精神生活缺乏深入持久的追求。一母同胞的两姐妹,《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漫跑;《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狂奔。
托尔斯泰散步回家,在路边发现一朵牛蒡花。托尔斯泰坚信,这世间,总有一种美好的东西,是暴力无法摧毁的。这种信念,感动过中国作家巴金。
散步者,也许无意间就已经接近了某些不可知之物。
2014-8-1
晚苹果
花香像少女,果香像少妇。都很美。一种是纯美,天真;一种是优美,成熟。花香让人恍然感到,仿佛还有很多好日子,正要到来或已经到来。果香则带有回忆性,一个即将或已经消失的世界,像一本书,随手放在书架,还没来及仔细翻阅,就已经页沿微黄。我属牛。据说,属牛的人喜欢怀旧。
果香中,我喜欢杏和苹果。但杏易坏,苹果则耐久。一个苹果,放很长时间,缩了,闻一闻,还很香。
少年时代,爱幻想,希望拥有一个果园和两间小木屋。柿树园。深秋或初冬,柿叶通红,哗啦啦的往下落。叶子落光了,柿子还在枝上,比叶子更红。黄昏,夕阳西下,整个世界一片通红。人在小木屋前静静站着,看鸟儿一只接一只的归巢,翅膀微红。以前爱幻想,好色。现在,有时还会想入非非,所以,处世多显天真,不能应付复杂人事。现在,仍好色。齐白石晚年画辣椒、画南瓜、画白菜、画牵牛花,五彩缤纷,色彩更为繁艳。——真是热爱生活啊!同样的苹果,我会偏爱红色的,喜欢那抹釉子般的明丽。柿子熟了,还要焐一焐,才能完全去涩。我把柿子放在纸箱里,再放入几个红苹果,一周过去,苹果香味全无,柿子则奇甜。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会更注重事物的内涵。我们既要知道什么样的苹果好看,也要知道什么样的苹果好吃。这样,我们才能更为理智和宽和的对待这个世界。真正香甜的苹果,其实是那些有虫眼的,节节疤疤的。可是,这种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就像美国作家安德森在小说《纸丸》中所言:“只有少数人懂得这种歪瓜裂果的滋味”。这类果实,让我想到《庄子》中那种畸形怪状的人,他们“畸於人而侔於天”。
立秋,细雨绵绵。晚饭后在书房徘徊,无聊中便从书架上找一些书名来凑对联。由牡丹亭找到桃花扇,由杜牧的樊川找到李商隐的玉谿,由剑南诗稿找到河东文集。找来找去,找到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这是郁氏小说中,我最为喜欢的一篇。那阵阵初秋暮晚的桂花香,浓烈到让人无奈的程度,是某种隐隐的悸动。由郁氏的迟桂花,又找到了俄罗斯作家布宁的《安东诺夫苹果》,安东诺夫苹果,即是晚苹果,深秋方熟。迟桂花对晚苹果,差强人意。布宁也是一种喜欢怀旧的人。这篇小说本来就是一篇怀旧的作品。布宁终生记得晚苹果、蜂蜜和秋凉这三者的芬芳。相对来说,苹果的芬芳大家都比较熟悉,蜂密的芬芳就较为微妙了,而“秋凉的芬芳”,则实在难以言传。
深秋,天空高远,晚苹果的芳香从果园阵阵飘来。布宁写道:“天气多凉呀,露水多重呀,生活在世界上又是多么美好呀!”写这篇作品时,布宁还年轻,青春犹在。
其实,苹果的芳香无意间闻到才最为美好。清晨,无意间看到一朵新开的花,仿佛这个日子会一直挂着几滴清亮的露水——仿佛人生可以重新有一个美好的开始。一首抒情的老歌,在黄昏的街头,无意间听到,整个喧嚣的世界,会一下子静下来,只剩下一种美好的声音和旋律。世界永远充满缺憾,人应该在缺憾中享受美好,享受种种意外的芬芳。
2014-8-11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