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原创】面对现实,民生就倍儿温暖
2022-01-11抒情散文stbeijun
昨天,我返乡过参加党组织活动,媒体记者为我们拍了照。我将照片(见插图)转发到朋友圈里,并题跋“参加活动啦……”。不想,这个平淡无奇的帖子赢得大量的“小红心”。点赞亲们的头像,在帖子下面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片。于是我在亲们头像组合图的下面发表……
昨天,我返乡过参加党组织活动,媒体记者为我们拍了照。我将照片(见插图)转发到朋友圈里,并题跋“参加活动啦……”。不想,这个平淡无奇的帖子赢得大量的“小红心”。点赞亲们的头像,在帖子下面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片。
于是我在亲们头像组合图的下面发表感谢信——迎“双节”感言:上午,我感受了组织的温暖;下线,我感受了亲们的温暖。所以,倍儿温暖!
对一次组织活动感叹“倍儿温暖”,是因为一,感受到组织对民生服务的持续加温;二感受到坊间对这种服务规范监督的持续加温。
比如,亲们聊到中小学学生的家长被“义工”之尴尬——在本次国级“环检”过程中,学校附近维护校门、临近斑马线的义工五步一哨,令人瞩目。路人当时将这些哨位视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位置,其实不然。现任家长们在会上聊到,就算平时学校遇到什么“上级任务”之类的难题,也会将相关的学校责任,摊派到家长身上。像低年级学生打扫教室卫生的问题,学生父母或其祖辈越俎代庖的现象多了去。
又比如,亲们又聊到住宅小区门禁“人脸识别”的问题。如今,一些原先在边境管理或出入特种区域管理中才应用的高科技检验措施,已经飞入平常百姓家。很多高级住宅的门禁已从刷卡、指纹验证阶段,进入刷脸阶段。可惜,这种验证手段的进步遭遇到隐私保护“滑铁卢”。近日,某住宅小区在进行“人脸识别”门禁设置咨询时,遭到法律界业主的拒绝。后来,门禁倡导单位的沟通并未消除业主的顾忌,使该门禁变成烂尾门。
再比如,亲们还聊到省城老年人在社区“有饭吃”的问题——社区所辖老年人只要交微不足道的餐费,就能享用到政府补贴的午餐;上海则按年龄段划分,来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餐饮服务。可惜,这些只是一线城市才有可能发生的故事。像咱三四线城市,想要将要“社区养老”的崇高理想变成现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资源的挪用,使之成为退休人员由社区管理工作的缩影:服务能力和服务对象的规模对比,太悬殊!
……。
民生服务早已成为文明城市的标配之一,也是最融合民俗的社会进步标志之一。封面《祈福图》讲的,是大大马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视察时,融入民俗活动的故事——在那达慕的祈福仪式上,他用无名指粘上马奶向外弹了三下,祝福祖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幸福。这种服务民众又顺应民意的胸襟,是“我党没有私利”思想的民俗版,更是现代社会服务领域规则的应有之义。
相比之下,上述聊天中的几个“比如”故事,就投机得多,而且还设置拒接留言“门禁”。这种小动作,是猥琐的,也是服务行业所唾弃的。
运动式的服务内容,当然也是服务对象点评的范围。“运动”了却拒接“裁判”的哨声,太呆萌了(此处应添加呆萌表情包)!这就像在服务型的诶皮皮上,做得不好了,还不让人家点击“差评”,是不是很任性呢?
走形了,又忌讳矫正,这对双方都很不负责任。至少在走形这一方,将走形当原形,路人看了觉得怪异但被忌口,自己自然就以为是美若天仙了。这才是根本性的吃亏。原因当然是不听“路”人言。
任何服务行业,白眼甚至报复“差评”点击,都是很费成本的。相反,在逆耳的差评面前能“快半步”,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相关法规有机链接或者融合,才是最佳的服务态度。
比如,学生家长被“义工”的问题若及早纳入法制轨道,就不会有日前网红的《爸爸在家长会上崩溃大哭》视频。又比如,社区“人脸识别”门禁的倡导者如果法制意识够前卫,就不会遭遇在民间的法律高手打脸。再比如,社区老人“有饭吃”的问题如果能被视为最文明的工程,就不会出现挪用填肚子的钱去填路面或是建筑物立面之法律白痴。
法律法规永远滞后现实生活,却是服务领域行业进步的契机。服务业能及时将“上级的新精神”有机地衔接现有的法律法规,或在现有法律基础上派生出新规则(同样要接受监督),才是上级温暖能够普惠的关键,更是能得到普惠对象共鸣的关键。
近日,住建部等十三部门印发的《关于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居民步行五至十分钟到达为原则,建立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这是什么精神?这就是社区网格建设法制化的精神。社区这回总算摸到服务辖区老幼对象的钥匙了;当然,开锁时的润滑油还是个问题,尤其是补贴老人午餐的炒菜食用油。
晌午,关于温暖的话题终于降温,因为饭点这个民生现实话题已经逼近,所以大家决定面对现实。
但无论如何,本次组织活动中关于民生的聊天,确实倍儿温暖。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