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梁野共白头
2022-01-11叙事散文柳藏
在闽西莽莽山林间,梁野山拔地而起,高耸、巍峨。寒冬吹溯风时,高高的山巅总是白白的尖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有时不见霜雪,却风冷如刀削,人们便相互传递信息,风是梁野山下来的!梁野山高冷、严峻,像一个不苟言笑、心事重重、常年脸色铁青的族长。……
在闽西莽莽山林间,梁野山拔地而起,高耸、巍峨。寒冬吹溯风时,高高的山巅总是白白的尖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有时不见霜雪,却风冷如刀削,人们便相互传递信息,风是梁野山下来的!梁野山高冷、严峻,像一个不苟言笑、心事重重、常年脸色铁青的族长。
关于梁野山的种种,丰富了大山的形象。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越来越多的细节,使它生动起来。梁野山周围的文人墨客,笔里行间,总有些若有若无的山野之气。山上山下、乃至远在天边的人们,有意无意的将大山神话。发达的交通和信息传媒,则试图剥去梁野山的神秘面纱,将它的大美展示给世人。
山脉源自于地壳运动。原始之初,山峦天成,无姓无名。它是远古人们生存的依靠,是旅客商人心中惊悚的关隘,是兵家政客划分地域的标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日积月累,周遭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多,与山有关的文化积淀也越来越丰富,大山无数次的出现在记录者的口中或笔下,为了省事,它便有了最初的名字。经过历世辗转、演绎,更多的象形、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诞生,山便有了人和神的气韵,日益坚固,最终有了不可动摇的特定称呼。
这座屹立于闽粤赣边陲的客家大山,拥有天然的绝美瀑布群,绵延跌落数公里,如飞天白练,飘逸于森绿之上,还有山巅的巨型风动石,以及奇石、异草等种种美妙。
当地人对梁野山有两种称谓。一是喊梁山,无野字;二是直呼梁野,而无山字。前者与《水浒传》中的山重名,难免有掠美之情。后者则以野字区别。梁野山因“野”而美,野水、野石、野树、野花、野草……连佛也野。
水自不必说,云礤瀑布是最好的证明。水流清澈见底,自山岩上倾泄而下,高差跌荡,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瀑布三五成群,形成了水潭,圈出了河界,孤立了一座座岩,养育着一丛丛菖蒲;花儿在岸边点缀。野性的水在岩石上奔跑,集中倾泄,或披洒散漫,夜以继日的冲刷,将岩壁劈开宽大的分汊,开凿出巨型的槽梁。通天瀑是观瀑的绝佳景点,山谷狭长,地形逼仄,瀑布触手可及,高耸、宽广的黑色岩壁上,涧流披天盖地,水气沁人心脾。从喧嚣城市来的人们,置身此情此景,自然心生大欢喜,陶醉、迷失于瀑布之下。从侧旁“之”字形攀梯缓缓登上瀑顶,奔涌的溪流渐渐收束。蓦然回首,瀑布恰似仙人持箕,将水经过短暂而凶猛的汇合之后,施施然泼洒出去,箕缝漏洒,将天地间泅染成水淋淋,漫天的珠玉,大若鸽卵,细密如雾,一片龙啸虎吟,将游人心中的尘埃浣洗,涤荡出一片空灵。
——通常游览完通天瀑之后,再上行一两百米,梁野山旅游便结束行程了。实则不然,尽头出口再上行,进入云礤村,一派平缓、秀丽的田园风光。古色古香的村落,竹篱笆、白院墙,人们在大树下乘凉,几个老妇人卖薯包子、炸油饼。卵石砌就的水渠和绿色藤蔓遮掩的溪流蜿蜒并行,人跣足水中,溪水欢快流淌。上溯水渠的尽头,转个弯,水声澎湃,“新”的瀑布展现。一帘瀑水如练,从近90度的岩壁凌空直坠,恣情纵意。瀑布下必定有水潭,外沿则有横行石阶。人或戏水,或在石阶上行走,堪称人在画中,画在活动。右侧有小路往上,约三十米,又是一道瀑布,与下面的瀑布首尾相连。高空跌水相似,情景却大为不同。瀑布边上树木峙立。石壁上的花在溅水中颤动,几个老鼋一样的大岩石,趴在白沙之中。自然静谧而活泼。夏季来到的孩子们,如果第一道瀑布还能忍住,到达这里,则再也无法接受约束了,往往连衣服也不脱,直接跃入水中。人们或与孩子一起玩水,或团坐在岸沿闲聊。右侧仍有路,用不着多考虑,继续往上走。毫无悬念,上方又是一叠瀑布,高差却不大。一棵树躺在水边,黄石巨岩横卧,供人们奔跑,坐或躺。高空俯看,三叠瀑布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游人在瀑布中,经历达一百多米落差的攀爬,三重瀑布叠叠相重,叠叠不同,跌水冲刷、鸟鸣树林、人语欢笑,享受天籁之音。如下段瀑布群旅游洗尘浣心,此处观瀑则忘尘涤神,天人合一。倘若以为到达此处,游览算是到尽头了,实际上却错了。从瀑布溯流上行,经过一段艰辛路程,坡势渐缓,水流均匀,脚下岩石平展如砥,长达里余,颇似闽东“白水岩”。溪岸成千上万的黄花菜,灿烂水边,像是避乱的客家先民。更有凤仙、建兰三五而居,临水摇曳,似君子隐山谷,幽香自绽。
说起梁野山,倘若只有瀑布的记忆,那便是水般失之厚重、逝之无痕,仅得形而不得其神。水之柔美,水之逸情,水之灵气,固然濡湿现代城市人的焦燥性情。山上众多奇石、孤石、趣石,更是天地造化的大美。
大凡大山都是石头作骨架、土壤为皮肤。山体为石,才足够坚固,不容易被自然的风刀削低削平。土壤是山的肌肤,供草木生长,使山体呼吸吐纳,保持健康。中国西北不少地区雨水稀少,山上草木难以生长,土壤便渐渐被剥离。日久天长,山峰枯死、风化、崩塌、沙化。戈壁上的山,赤红或灰褐,是一座座死寂的城。漫漫的沙漠则是山被天地的焚化炉变成了粉末,那些微末的颗粒,原本都是山石。
梁野山石以古母石为代表。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梁山之巅,伫立数丈宽大的巨石,推了还会摇动。右侧一个逾人高的石块,如子嗣援附,颇似母子相依。它的形成和存在都是个奇迹,无论如何,人们也想象不出,为什么在那么高的山顶,会有这么巨大的风动石?千百年来临崖而立,欲坠未坠,实在是人间奇观。
无法想象,便是神佛之力。古母石有定光佛的传说。定光佛是客家人的守护神。传说古母石原来位于山下永平乡的萝斗坑,为村口的风水石。定光和尚成佛前到此地化斋,遭遇为富不仁者欺辱。为了惩恶扬善,他施展法术,将此石放置到了梁山顶。传说故事既有人间的世态炎凉,又有腿当柴烧、变化石头的神通,令人遐想。古母石有了人性和神性,便有了不一般的意义。然而,在梁野山上,古母石仅仅是障眼法般的存在,眼中只有古母石,人则会变成被烧掉的“木桌腿”。大山将大美之石收藏在不动声色处,寻常看不见,山底也看不见。唯有接近山顶的平缓处,那些漫不经心的,或立或卧的巨石,是大自然运用风刀霜钻、鬼斧神工,花费千百年时间塑造的作品,以坚硬的姿态呈现,似凝固的精魂神魄,充满魂兮归来的原始呼唤。
巨石重达数十甚至上百上千吨。或群体相依,组合造型。钻石排列,如剑龙脊背,直刺苍穹。高矮交错,似匪寨高墙,巨人踞此射击。石石聚凑,仿佛谋逆,几欲拨剑而起。石石交叠,若兽交媾,形成天然之兴。孤石则冷傲独处。或翘首望天,或面崖俯看,姿态独异,似高士谋,如仙者居。当然,还有巨岩构成的石壁,供人们行走,险峭的山巅石路,被人们踩出痕迹,山峰塔尖般的烘托,令攀登者因畏惧而心生尊重、因惊险而迸发豪情。
成千上万的巨石,在山峰上沉睡,又似横戟而卧的勇士们,仿佛只要古母石一声呼喝,便会睁目跃起,呐喊着冲下山,奔向人间!
梁野山总面积14356公顷,山脊向不同方向延伸,一道道浑厚的脊梁,舒展在宽广的大地上,以丰富独特的物种资源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罕见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大量珍稀动植物,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格律严谨,以光照强弱、干湿度、特定海拔气压等条件,将各类草木严格的分布在不同区域。梁野山天然生态系统令人惊叹,阔叶乔木姿态迥异,分布万亩的红豆杉群,成千上万的珙桐群落,簇拥茂密的银杏林……高处则乔木罕见,多是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低调、收敛。树与树之间密密簇拥,绝少有独出于群的高枝。常见一些扭成躺椅状的树,拧着粗短的主干,平举着枝条。这些灌木颇似早期迁徒的客家人,在残酷的时事动荡中,牢牢抱团,互相援助,顽强生存。
山风烈处,便多是砾石、沙岩。苛刻的生存条件,花草狭缝求生,背风处,石缝间,山岸下……只要给予一寸土壤,总会有一些坚韧的花草,顽强的活着,从岩缝中探出来,甚至赤裸着部分根茎,开出色泽鲜艳的花儿来。号称救命粮的火棘有着红色的果实,吸引人们攀崖采摘。五岭龙胆花蓝叶绿,钻石状的棱角,花朵色泽层层浸染。无处不在的是高山杜鹃,骄傲的展示它们的存在。有时在一整片的岩石上,突然便冒出一株杜鹃花,那般抢眼。或许是高寒之地的环境原因,此处的花,色彩更加鲜艳夺目。这一丛,那一簇,在坚硬的花岗岩层表面,开得自在,开得悠然。映着远处的山峦起伏,衬着低处阡陌交错,灰黑岩石上的小小花儿,凝聚着天地灵气,像是无所羁绊的精灵。
梁野山的美,在于水、石、花、草,也饱含古寺、土寨、岩洞的人文风情。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士,以诗以歌以画,满怀激情,表达万千。只是面对大山,纵其笔墨才情,仅仅描绘微末一角,或泛泛影像。不同季节的山,不同角度的美,是灵动的,易变的。人的笔墨落在纸面,容易变成抽象和怪诞,有时更类似于盲人摸象。那些滂沱大雨时行走于山顶的行人,白云于足下缥缈,下方雷鸣电闪如金龙狂暴,须臾之间,云雾蒸腾,又见七色彩虹环笼山峰,其瑰丽何以言状?冬寒雾淞,多少好“摄”之徒,冒着生命危险,来记录冰霜雪剑,拍摄花白的古母石,附在岩壁上的雪花,方向一致,宛若几欲遁迹的歹人。其时大美,无以言表。
爬梁野山,拜古母石,似朝圣。山间小道,势陡且险,登顶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当人们缘山附壁,经过长时间的攀爬,与山一番角力,耗费数小时终于登顶,汗水淋淋的到达古母石,放下背包,抚摸、拥抱古母石,心中是满满的回归之情,又必定有着不一般的祈愿。短暂歇息后,心若有所释,仿似祈愿得还,背起包折返,面对更加艰苦的下山过程。此后再行走山下,仰望古母石,心里便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好象亲手将心中的彩环,结束在了山巅。
梁野山山系属武夷山脉,处在最南端,紧联着广东南岭山脉的东头,它既是尽头,又是起点。将视野放宽,武夷山脉或南岭山脉处在遥远的地域,山峰或高或矮,高出地平线,遥遥相隔,各自独立。但是,每座山峰作为山脉的一部分,它们在地下是相连的,像一张巨大的网,从南极到北极,从东部到西部,脉脉连通,无处不在。如此说来,梁野山不是尽头,也不是起点,更似球体上的一个凸点。
这情形仿佛人与人的关系,彼此生活在天南地北,看似毫不相关,实际上却联系紧密,脉息相连。“每个人都是你岛屿世界的岬角”,你以为彼此离得很远,实则近在身边,一个转身就可能碰面。我与梁野共白头,因为山下生活着我深爱的人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座山,伴随着生命无限延伸。
关于梁野山的种种,丰富了大山的形象。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越来越多的细节,使它生动起来。梁野山周围的文人墨客,笔里行间,总有些若有若无的山野之气。山上山下、乃至远在天边的人们,有意无意的将大山神话。发达的交通和信息传媒,则试图剥去梁野山的神秘面纱,将它的大美展示给世人。
山脉源自于地壳运动。原始之初,山峦天成,无姓无名。它是远古人们生存的依靠,是旅客商人心中惊悚的关隘,是兵家政客划分地域的标志。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谓。日积月累,周遭生活的人们越来越多,与山有关的文化积淀也越来越丰富,大山无数次的出现在记录者的口中或笔下,为了省事,它便有了最初的名字。经过历世辗转、演绎,更多的象形、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诞生,山便有了人和神的气韵,日益坚固,最终有了不可动摇的特定称呼。
这座屹立于闽粤赣边陲的客家大山,拥有天然的绝美瀑布群,绵延跌落数公里,如飞天白练,飘逸于森绿之上,还有山巅的巨型风动石,以及奇石、异草等种种美妙。
当地人对梁野山有两种称谓。一是喊梁山,无野字;二是直呼梁野,而无山字。前者与《水浒传》中的山重名,难免有掠美之情。后者则以野字区别。梁野山因“野”而美,野水、野石、野树、野花、野草……连佛也野。
水自不必说,云礤瀑布是最好的证明。水流清澈见底,自山岩上倾泄而下,高差跌荡,形成大大小小的瀑布。瀑布三五成群,形成了水潭,圈出了河界,孤立了一座座岩,养育着一丛丛菖蒲;花儿在岸边点缀。野性的水在岩石上奔跑,集中倾泄,或披洒散漫,夜以继日的冲刷,将岩壁劈开宽大的分汊,开凿出巨型的槽梁。通天瀑是观瀑的绝佳景点,山谷狭长,地形逼仄,瀑布触手可及,高耸、宽广的黑色岩壁上,涧流披天盖地,水气沁人心脾。从喧嚣城市来的人们,置身此情此景,自然心生大欢喜,陶醉、迷失于瀑布之下。从侧旁“之”字形攀梯缓缓登上瀑顶,奔涌的溪流渐渐收束。蓦然回首,瀑布恰似仙人持箕,将水经过短暂而凶猛的汇合之后,施施然泼洒出去,箕缝漏洒,将天地间泅染成水淋淋,漫天的珠玉,大若鸽卵,细密如雾,一片龙啸虎吟,将游人心中的尘埃浣洗,涤荡出一片空灵。
——通常游览完通天瀑之后,再上行一两百米,梁野山旅游便结束行程了。实则不然,尽头出口再上行,进入云礤村,一派平缓、秀丽的田园风光。古色古香的村落,竹篱笆、白院墙,人们在大树下乘凉,几个老妇人卖薯包子、炸油饼。卵石砌就的水渠和绿色藤蔓遮掩的溪流蜿蜒并行,人跣足水中,溪水欢快流淌。上溯水渠的尽头,转个弯,水声澎湃,“新”的瀑布展现。一帘瀑水如练,从近90度的岩壁凌空直坠,恣情纵意。瀑布下必定有水潭,外沿则有横行石阶。人或戏水,或在石阶上行走,堪称人在画中,画在活动。右侧有小路往上,约三十米,又是一道瀑布,与下面的瀑布首尾相连。高空跌水相似,情景却大为不同。瀑布边上树木峙立。石壁上的花在溅水中颤动,几个老鼋一样的大岩石,趴在白沙之中。自然静谧而活泼。夏季来到的孩子们,如果第一道瀑布还能忍住,到达这里,则再也无法接受约束了,往往连衣服也不脱,直接跃入水中。人们或与孩子一起玩水,或团坐在岸沿闲聊。右侧仍有路,用不着多考虑,继续往上走。毫无悬念,上方又是一叠瀑布,高差却不大。一棵树躺在水边,黄石巨岩横卧,供人们奔跑,坐或躺。高空俯看,三叠瀑布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游人在瀑布中,经历达一百多米落差的攀爬,三重瀑布叠叠相重,叠叠不同,跌水冲刷、鸟鸣树林、人语欢笑,享受天籁之音。如下段瀑布群旅游洗尘浣心,此处观瀑则忘尘涤神,天人合一。倘若以为到达此处,游览算是到尽头了,实际上却错了。从瀑布溯流上行,经过一段艰辛路程,坡势渐缓,水流均匀,脚下岩石平展如砥,长达里余,颇似闽东“白水岩”。溪岸成千上万的黄花菜,灿烂水边,像是避乱的客家先民。更有凤仙、建兰三五而居,临水摇曳,似君子隐山谷,幽香自绽。
说起梁野山,倘若只有瀑布的记忆,那便是水般失之厚重、逝之无痕,仅得形而不得其神。水之柔美,水之逸情,水之灵气,固然濡湿现代城市人的焦燥性情。山上众多奇石、孤石、趣石,更是天地造化的大美。
大凡大山都是石头作骨架、土壤为皮肤。山体为石,才足够坚固,不容易被自然的风刀削低削平。土壤是山的肌肤,供草木生长,使山体呼吸吐纳,保持健康。中国西北不少地区雨水稀少,山上草木难以生长,土壤便渐渐被剥离。日久天长,山峰枯死、风化、崩塌、沙化。戈壁上的山,赤红或灰褐,是一座座死寂的城。漫漫的沙漠则是山被天地的焚化炉变成了粉末,那些微末的颗粒,原本都是山石。
梁野山石以古母石为代表。海拔一千五百多米的梁山之巅,伫立数丈宽大的巨石,推了还会摇动。右侧一个逾人高的石块,如子嗣援附,颇似母子相依。它的形成和存在都是个奇迹,无论如何,人们也想象不出,为什么在那么高的山顶,会有这么巨大的风动石?千百年来临崖而立,欲坠未坠,实在是人间奇观。
无法想象,便是神佛之力。古母石有定光佛的传说。定光佛是客家人的守护神。传说古母石原来位于山下永平乡的萝斗坑,为村口的风水石。定光和尚成佛前到此地化斋,遭遇为富不仁者欺辱。为了惩恶扬善,他施展法术,将此石放置到了梁山顶。传说故事既有人间的世态炎凉,又有腿当柴烧、变化石头的神通,令人遐想。古母石有了人性和神性,便有了不一般的意义。然而,在梁野山上,古母石仅仅是障眼法般的存在,眼中只有古母石,人则会变成被烧掉的“木桌腿”。大山将大美之石收藏在不动声色处,寻常看不见,山底也看不见。唯有接近山顶的平缓处,那些漫不经心的,或立或卧的巨石,是大自然运用风刀霜钻、鬼斧神工,花费千百年时间塑造的作品,以坚硬的姿态呈现,似凝固的精魂神魄,充满魂兮归来的原始呼唤。
巨石重达数十甚至上百上千吨。或群体相依,组合造型。钻石排列,如剑龙脊背,直刺苍穹。高矮交错,似匪寨高墙,巨人踞此射击。石石聚凑,仿佛谋逆,几欲拨剑而起。石石交叠,若兽交媾,形成天然之兴。孤石则冷傲独处。或翘首望天,或面崖俯看,姿态独异,似高士谋,如仙者居。当然,还有巨岩构成的石壁,供人们行走,险峭的山巅石路,被人们踩出痕迹,山峰塔尖般的烘托,令攀登者因畏惧而心生尊重、因惊险而迸发豪情。
成千上万的巨石,在山峰上沉睡,又似横戟而卧的勇士们,仿佛只要古母石一声呼喝,便会睁目跃起,呐喊着冲下山,奔向人间!
梁野山总面积14356公顷,山脊向不同方向延伸,一道道浑厚的脊梁,舒展在宽广的大地上,以丰富独特的物种资源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罕见的森林生态系统,孕育了大量珍稀动植物,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格律严谨,以光照强弱、干湿度、特定海拔气压等条件,将各类草木严格的分布在不同区域。梁野山天然生态系统令人惊叹,阔叶乔木姿态迥异,分布万亩的红豆杉群,成千上万的珙桐群落,簇拥茂密的银杏林……高处则乔木罕见,多是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低调、收敛。树与树之间密密簇拥,绝少有独出于群的高枝。常见一些扭成躺椅状的树,拧着粗短的主干,平举着枝条。这些灌木颇似早期迁徒的客家人,在残酷的时事动荡中,牢牢抱团,互相援助,顽强生存。
山风烈处,便多是砾石、沙岩。苛刻的生存条件,花草狭缝求生,背风处,石缝间,山岸下……只要给予一寸土壤,总会有一些坚韧的花草,顽强的活着,从岩缝中探出来,甚至赤裸着部分根茎,开出色泽鲜艳的花儿来。号称救命粮的火棘有着红色的果实,吸引人们攀崖采摘。五岭龙胆花蓝叶绿,钻石状的棱角,花朵色泽层层浸染。无处不在的是高山杜鹃,骄傲的展示它们的存在。有时在一整片的岩石上,突然便冒出一株杜鹃花,那般抢眼。或许是高寒之地的环境原因,此处的花,色彩更加鲜艳夺目。这一丛,那一簇,在坚硬的花岗岩层表面,开得自在,开得悠然。映着远处的山峦起伏,衬着低处阡陌交错,灰黑岩石上的小小花儿,凝聚着天地灵气,像是无所羁绊的精灵。
梁野山的美,在于水、石、花、草,也饱含古寺、土寨、岩洞的人文风情。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士,以诗以歌以画,满怀激情,表达万千。只是面对大山,纵其笔墨才情,仅仅描绘微末一角,或泛泛影像。不同季节的山,不同角度的美,是灵动的,易变的。人的笔墨落在纸面,容易变成抽象和怪诞,有时更类似于盲人摸象。那些滂沱大雨时行走于山顶的行人,白云于足下缥缈,下方雷鸣电闪如金龙狂暴,须臾之间,云雾蒸腾,又见七色彩虹环笼山峰,其瑰丽何以言状?冬寒雾淞,多少好“摄”之徒,冒着生命危险,来记录冰霜雪剑,拍摄花白的古母石,附在岩壁上的雪花,方向一致,宛若几欲遁迹的歹人。其时大美,无以言表。
爬梁野山,拜古母石,似朝圣。山间小道,势陡且险,登顶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当人们缘山附壁,经过长时间的攀爬,与山一番角力,耗费数小时终于登顶,汗水淋淋的到达古母石,放下背包,抚摸、拥抱古母石,心中是满满的回归之情,又必定有着不一般的祈愿。短暂歇息后,心若有所释,仿似祈愿得还,背起包折返,面对更加艰苦的下山过程。此后再行走山下,仰望古母石,心里便有了不一样的情愫,好象亲手将心中的彩环,结束在了山巅。
梁野山山系属武夷山脉,处在最南端,紧联着广东南岭山脉的东头,它既是尽头,又是起点。将视野放宽,武夷山脉或南岭山脉处在遥远的地域,山峰或高或矮,高出地平线,遥遥相隔,各自独立。但是,每座山峰作为山脉的一部分,它们在地下是相连的,像一张巨大的网,从南极到北极,从东部到西部,脉脉连通,无处不在。如此说来,梁野山不是尽头,也不是起点,更似球体上的一个凸点。
这情形仿佛人与人的关系,彼此生活在天南地北,看似毫不相关,实际上却联系紧密,脉息相连。“每个人都是你岛屿世界的岬角”,你以为彼此离得很远,实则近在身边,一个转身就可能碰面。我与梁野共白头,因为山下生活着我深爱的人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座山,伴随着生命无限延伸。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