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风物(上)
2022-01-11抒情散文何也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35 编辑
离开伏家峡,在一个川菜馆里就一碗米饭吃了些菜,算是午餐。 继续上路,汽车沿着葫芦河时宽时窄的河谷前行。说说地理,葫芦河是渭河上游一条最大的支流。这条河……
离开伏家峡,在一个川菜馆里就一碗米饭吃了些菜,算是午餐。 继续上路,汽车沿着葫芦河时宽时窄的河谷前行。说说地理,葫芦河是渭河上游一条最大的支流。这条河……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9:35 编辑 <br /><br /> 离开伏家峡,在一个川菜馆里就一碗米饭吃了些菜,算是午餐。 继续上路,汽车沿着葫芦河时宽时窄的河谷前行。
说说地理,葫芦河是渭河上游一条最大的支流。这条河和它的那些支流都大多来自高耸在东边西边和南边的山峁之间。
秦安县是葫芦河流域出现最早农业文明的地方。大地湾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万年的栗黍旱作农业的标志——黍子,也就是今天仍然广为种植的糜子。傍着葫芦河河岸,它们都因了这条水的滋养而根深叶茂。
在进县城的高速路上,一座城堡出现在前方的山梁上。这是从照片与视频里早已稔熟的建筑。也是西地常见的一种建筑。
迎恩堡子?我问。
是的,迎恩堡子,秦安近代史上最具规模的一座土宫殿。司机说。
这座建筑连接着一个遥远的传说。迎恩堡的所在地是神明川村,一个遥远而纯粹的名字。它是清朝时期“陇上铁汉”、原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的故乡。中日甲午之战前夕,他是支持光绪皇帝的主战派。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请诛李鸿章疏》。这段历史,在清史中也有记载。“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振聋发聩之言,赢得了“陇上铁汉”的美名。
这位曾经的翰林院编修自此就成了清代以来最著名的谏官,直至今日。
那时,葫芦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农业耕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河流两岸那些山岗定然也没有如此荒凉,一定还芳草青青。所以,当地人才有财力与技术建造一座宏伟的土宫殿。
从此开始,那些沿河、顺山建造堡子的人,那些最早种植栗黍的人的身影便清晰地出现在了秦安历史的地平线上。
但是,这座堡子之前的地址是谁选下的呢?
是哪位王?还是头领?他要选一个高处,从那个地方,可以俯瞰他小小的王国,那些田畴与村落,那些山间的青草与牛羊。当然,重要的是能够有一个居高临下的地方。那时,相对四周环伺的匪盗、战祸、游牧之人,之事,农耕为主的文明是一种更为稳定更为丰盈的文明。这个富于活力的文明,在与县城商业气息的融合中一次次地取得了胜利。
从此,这样的心理似乎便成就了堡子建筑的定制,重要的建筑,能够彰显权力的建筑,建在高高的山上,心无旁骛,俯视众生与尘寰。
清光绪31年,也就是1905年,历经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当时还在陇西南安书院讲学的安维峻以变法停科为由,决定辞馆归里。这年,他已经53岁了。在神明川村,他在关帝庙里开办私塾,课读子侄。闲睱之余,经常会凝视庙门前的一块匾额。这是一块落款时间为乾隆49年的匾额。当年,西地发生了震惊乾隆皇帝的石峰堡事变。回汉陷入绵延不断的战火,而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曾经的战场。百余年来,秦安战乱频仍。安维峻的幼年,正值同治间兵荒马乱之际,他不得不流离迁徙,半耕半读。关帝庙外,还是当年残破的古堡。他下决心要修筑一座就像石峰堡那样坚固的堡寨,以保护乡民的安全。后来,任承允在《安公晓峰墓志铭》中写道,“柏崖退老,闭门谢客。虽不复问世事,而如修堡砦、拒悍匪……里社中义有可为,唯力是视。”
安维峻是第一位从村子里走出去的“王”。至今人人称作“安老爷”。
据说,安维峻回来后的第一个夏天,就在村里的庙中度过的。还是据说,更多时候在庙里奋笔疾书。再据说,关帝庙慢慢有了僧,又陆续有了僧舍。后来,就来了一个头陀,带着铁镣,拜见安老爷。再后来,已经是光绪33年了。
这一年,也就是回乡的第三年,安维峻开始组织村民扩建旧堡子。他要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让追随自己的念想早日实现。旧堡所在的山叫白鹤山,山上野草茂密,山脚河水潺潺。旧堡是先人的先人修造的,年代久远已不知岁月。于是,安维峻一方面将旧堡加高增厚,另一方面沿山而下扩大堡子的面积。如此,一直筑到山脚,将关帝庙也包裹其中。为了解决吃水问题,还在堡子的门前打了一口深14米的大井,取名“爷庙井”,并沿用至今。
据说当年修筑堡子的土是熟土,把清油倒入碡窝内,也不会渗光。重修后的堡子坚固完整,旧堡和新堡自然连成一体,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
一个属于王的宫殿就此诞生了。
堡墙高6.6米,宽2米,墙头之上可以自由行走。三道堡门,进入下堡洞一道,进入上堡一道,上堡退口处还有一道。墙角筑有6个炮台,堡墙周围分布着均匀的炮眼。内外女儿墙分别高2米,外女儿墙上凿有瞭望孔和射击眼。内外女儿墙中间有通道,可供村民在道中巡逻,递送东西,换防行走。堡的退口处叫做“板头儿”,隔10丈悬崖与后山相连。如若堡子攻破,可在此处架一木板,供人从堡墙退下时逃跑。
两年之后,堡子修成,朝廷的文书也随后送到。礼部奏安维峻充礼学馆顾问,学部奏充学会与议官。远离官宦的安维峻以年事高迈未去赴任。但他有感于皇恩浩荡,于是就把堡子取名为“迎恩堡”。
所有这些建筑都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眼前的建筑,是上世纪渐渐恢复的。
现在,我来到了迎恩堡前。
山下,正在大兴土地,盖房子,用水泥铺路,铺停车场,原来农耕的村庄正在演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休闲小镇。村庄周围是农庄和麦田,再外面是公路,再再外面是流向渭河的葫芦河。
说说地理,葫芦河是渭河上游一条最大的支流。这条河和它的那些支流都大多来自高耸在东边西边和南边的山峁之间。
秦安县是葫芦河流域出现最早农业文明的地方。大地湾遗址发掘出了距今6万年的栗黍旱作农业的标志——黍子,也就是今天仍然广为种植的糜子。傍着葫芦河河岸,它们都因了这条水的滋养而根深叶茂。
在进县城的高速路上,一座城堡出现在前方的山梁上。这是从照片与视频里早已稔熟的建筑。也是西地常见的一种建筑。
迎恩堡子?我问。
是的,迎恩堡子,秦安近代史上最具规模的一座土宫殿。司机说。
这座建筑连接着一个遥远的传说。迎恩堡的所在地是神明川村,一个遥远而纯粹的名字。它是清朝时期“陇上铁汉”、原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的故乡。中日甲午之战前夕,他是支持光绪皇帝的主战派。他以鲜有的勇气和刚直,在短短的十四个月的任期内,连续六十五道上疏,直言谏诤。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请诛李鸿章疏》。这段历史,在清史中也有记载。“李鸿章平日挟外洋以自重,固不欲战,有言战者,动遭呵斥,闻败则喜,闻胜则怒。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欲食他鸿章之肉。而又谓和议出自皇太后,太监李莲英实左右之。臣未敢信。何者?皇太后既归政,若仍遇事牵制,将何以上对祖宗,下对天下臣民?”振聋发聩之言,赢得了“陇上铁汉”的美名。
这位曾经的翰林院编修自此就成了清代以来最著名的谏官,直至今日。
那时,葫芦河沿岸的河谷地带农业耕作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准。河流两岸那些山岗定然也没有如此荒凉,一定还芳草青青。所以,当地人才有财力与技术建造一座宏伟的土宫殿。
从此开始,那些沿河、顺山建造堡子的人,那些最早种植栗黍的人的身影便清晰地出现在了秦安历史的地平线上。
但是,这座堡子之前的地址是谁选下的呢?
是哪位王?还是头领?他要选一个高处,从那个地方,可以俯瞰他小小的王国,那些田畴与村落,那些山间的青草与牛羊。当然,重要的是能够有一个居高临下的地方。那时,相对四周环伺的匪盗、战祸、游牧之人,之事,农耕为主的文明是一种更为稳定更为丰盈的文明。这个富于活力的文明,在与县城商业气息的融合中一次次地取得了胜利。
从此,这样的心理似乎便成就了堡子建筑的定制,重要的建筑,能够彰显权力的建筑,建在高高的山上,心无旁骛,俯视众生与尘寰。
清光绪31年,也就是1905年,历经千余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当时还在陇西南安书院讲学的安维峻以变法停科为由,决定辞馆归里。这年,他已经53岁了。在神明川村,他在关帝庙里开办私塾,课读子侄。闲睱之余,经常会凝视庙门前的一块匾额。这是一块落款时间为乾隆49年的匾额。当年,西地发生了震惊乾隆皇帝的石峰堡事变。回汉陷入绵延不断的战火,而他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曾经的战场。百余年来,秦安战乱频仍。安维峻的幼年,正值同治间兵荒马乱之际,他不得不流离迁徙,半耕半读。关帝庙外,还是当年残破的古堡。他下决心要修筑一座就像石峰堡那样坚固的堡寨,以保护乡民的安全。后来,任承允在《安公晓峰墓志铭》中写道,“柏崖退老,闭门谢客。虽不复问世事,而如修堡砦、拒悍匪……里社中义有可为,唯力是视。”
安维峻是第一位从村子里走出去的“王”。至今人人称作“安老爷”。
据说,安维峻回来后的第一个夏天,就在村里的庙中度过的。还是据说,更多时候在庙里奋笔疾书。再据说,关帝庙慢慢有了僧,又陆续有了僧舍。后来,就来了一个头陀,带着铁镣,拜见安老爷。再后来,已经是光绪33年了。
这一年,也就是回乡的第三年,安维峻开始组织村民扩建旧堡子。他要修建一座属于自己的城堡,让追随自己的念想早日实现。旧堡所在的山叫白鹤山,山上野草茂密,山脚河水潺潺。旧堡是先人的先人修造的,年代久远已不知岁月。于是,安维峻一方面将旧堡加高增厚,另一方面沿山而下扩大堡子的面积。如此,一直筑到山脚,将关帝庙也包裹其中。为了解决吃水问题,还在堡子的门前打了一口深14米的大井,取名“爷庙井”,并沿用至今。
据说当年修筑堡子的土是熟土,把清油倒入碡窝内,也不会渗光。重修后的堡子坚固完整,旧堡和新堡自然连成一体,面积增加了将近一倍。
一个属于王的宫殿就此诞生了。
堡墙高6.6米,宽2米,墙头之上可以自由行走。三道堡门,进入下堡洞一道,进入上堡一道,上堡退口处还有一道。墙角筑有6个炮台,堡墙周围分布着均匀的炮眼。内外女儿墙分别高2米,外女儿墙上凿有瞭望孔和射击眼。内外女儿墙中间有通道,可供村民在道中巡逻,递送东西,换防行走。堡的退口处叫做“板头儿”,隔10丈悬崖与后山相连。如若堡子攻破,可在此处架一木板,供人从堡墙退下时逃跑。
两年之后,堡子修成,朝廷的文书也随后送到。礼部奏安维峻充礼学馆顾问,学部奏充学会与议官。远离官宦的安维峻以年事高迈未去赴任。但他有感于皇恩浩荡,于是就把堡子取名为“迎恩堡”。
所有这些建筑都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眼前的建筑,是上世纪渐渐恢复的。
现在,我来到了迎恩堡前。
山下,正在大兴土地,盖房子,用水泥铺路,铺停车场,原来农耕的村庄正在演变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休闲小镇。村庄周围是农庄和麦田,再外面是公路,再再外面是流向渭河的葫芦河。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