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文学与时间:悠悠天地独怆然

2022-01-11抒情散文剑鸿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4 编辑

 剑鸿一离开乡村和土地以后,一些原始而美妙的过程,会逐渐在生命的记忆里凸显出来,变得日益清晰鲜亮——一颗普普通通的黄豆或者白菜种子,从你的手里随意洒落,……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8:04 编辑 <br /><br /> 
 
  剑鸿
  一
  离开乡村和土地以后,一些原始而美妙的过程,会逐渐在生命的记忆里凸显出来,变得日益清晰鲜亮——
  一颗普普通通的黄豆或者白菜种子,从你的手里随意洒落,落在故乡贫瘠的土壤里,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可能染上某种病菌,来不及发芽就腐烂成泥;可能被地下不知名的虫子偷偷啮噬,也可能被哪一只贪吃的鸟儿从泥土中翻起,成为它的早餐或晚餐。某个露水深重的早晨,你扛着锄头或挑着粪桶走过田间地头,忽然就发现点点迷人的新绿,这样的奇迹在晨露夕照中孕育,长大,开花、结果,生命的诞生过程一旦进入记忆,一辈子也忘不了,抹不掉。尽管它们时常会因你的奔忙而被忽视。
  一滴晨露,在新鲜的阳光下闪耀,不经意照亮你的眼睛。这个时候,你可能正路过一片草丛,几只蛐蛐还在歌唱;你也可能赶着牛儿走向旷野,蹄声清脆,新的一天在晨曦中缓缓打开。对你而言,这一天是清澈透明的,因为你知道,没有远行的计划来逼迫你,也没有重要的日程安排来催促你。最重要的是,早晨如此安静,安静得周围没有一个人影,无论如何都没有人干扰你,嘲笑你。于是,你可以毫无顾忌地接受一滴露珠的蛊惑,走近它,凝视它,默默守候它,看着它在阳光下化成一缕薄烟消散。
  一轮月亮悄悄从东山升起,毫不引人注意,因为落日的余晖还赖在天际,斜斜泼洒在故乡的小河里,泼洒在村庄苍老的脊梁上。转瞬之际,暮色降临,天地开始模糊,橘林只剩下一些轮廓,巷子一条条变得幽深,整个世界进入日月交替的短暂幽暗时期。你只消转身忙碌一两件细小的事情,比如把小鸡呼唤回笼,或点亮灶台上一盏油腻腻的煤油灯。你会发现,月亮忽然明亮起来,天空清澈,一些星星渐次闪烁,星月光华如水,到处流淌。
  我经常沉迷在这样的过程里,如痴如迷,因为我常常感到,只有在这样的过程里,我才能看见时间,并紧紧与她拥抱,在她的抚慰里获得美妙的遐思体验和通往生命最深处的灵感。
  二
  当这些都成为过往,时间成为稀缺资源,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陷入了一种被称为日常生活的事物里。这个被称为日常生活的东西,其实是一节半封闭式的车厢。我们登上这节车厢,就开始了繁复的空间旅行。无论是工作、娱乐,还是行走、返乡,我们所接触所面对的,只是一大堆炫目的空间性事物,繁华的城市、喧闹的街道,起伏的山川和汹涌的河流,还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话语和面孔。它们以声音和颜色的形式,证明着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就连象征时间运行的日月星辰和春秋寒暑,也化为一系列的色彩和图形。我们被这些空间化的事物无情地俘虏,心灵和思维也同时被碎片化。
  更深更远的悲哀在于,我们沉迷在这样的空间性存在里,不可自拔而又无处可逃。隐藏在日常生活尘埃之下的那条长长的时间轨道,逐渐被掩埋、被淡化,被遗忘。我们似乎再也没有能力、没有耐心去关注一抹晚霞的变化,去窥探一滴露珠的消失,或者去跟随遥远的一道星光。优雅的过程关注代之以匆匆一瞥,深入的沉思和遐想被麻木的忽略所取代。吊诡的是,空间性的事物繁殖越快,这种淡化和遗忘就愈加迅速。回首前尘,我们好像经历了无数事情,但一经沉思和检索,就会发现,我们的内心所剩无几。而一旦时间的大限来临,所有的空间性事物都不过是一堆绚丽的虚无。
  表面上看,是我们把时间抛到了一边,而实际上是我们被时间抛到一边,成了时间河流里的悬浮物。我们有时也假装忘记时间,但时间一直在哪里,从来不停留,不放过任何人。几千年前老子那声沉重的忠告还在回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我们逐渐听懂这句话的画外音,迷恋于空间性的事物,最终的结果是令人耳聋目盲。但盲的不是目,聋的也不是耳,而是我们的心。
  如果说空间表达的是肉体意义上一种内部和外部的关系,那么,时间所表述的就是灵魂意义上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只有立足于这种关系,我们和世界的联系才能得到真正地加深,因为时间才是生命最为幽深的本质和内核。可惜的是,我们一直追随工具化的时钟,以各种空间变换的方式挤满每天的行程,安排每天的生活,我们以为自己把握了时间,其实什么也没有把握,只是悬浮在时间里,受时间的支配,丢失了时间的真正本质。
  三
  十二三岁的时候,我能凭借阳光落在墙缝间的影子,准确判断出时钟的指向。那时,我正坐在巷子里的竹椅上,捧着一本书。这本书可以似懂不懂,不需要抓紧时间读完,一页一页地翻下去,阳光照得每一个字都闪闪发光,我喜欢这种光明透心的感觉,喜欢看着文字在阳光里沐浴,仿佛要走出书页的样子。那些时光,像一条长长的隧道,带我走进无穷的想象和无穷的未来。
  这只是一种有关时间的个人体验。这种关于时间的体验从来没有中断,纵贯古今,被无数人以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无论是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还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是“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沉”的默观,还是“长空淡淡孤岛没、万古销沉自此中”的浩叹,还有诗人们唱咏的春秋流变、苦蝉悲鸣、如川逝水,无不是对于时间的表达。时间观念以及由此所生的体悟,一直参与着文学的构建。
  人们为什么愿意乐此不彼地表达时间,并将其细致地留存下来?那是因为,对时间的感觉,是衡量我们在世的最基本的感觉。只有时间才能帮助我们拨开复杂的生存表象,赋予我们遐想和反思的能力。流动而悄无声息的时间,将现在带给过去,又将未来带到现在,以其亘古不老的力量,驱除了空间性存在的分散、重复和琐碎,向我们揭示出事物流变的永恒性和无可挽留。藉此,我们自然而然地想到那些已经溜走和尚未溜走的时间,发现自身存在的渺小。通过对时间的沉思,我们看到生命的整体性,完成有关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冬天去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萨特说,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框在时间里面。我们无法逃离时间的无助、恐惧和悲凉。由这种恐惧和悲凉,激发了我们对于时间的敬畏和感悟,也激发了文学的书写。我们害怕时间丢失得太快,害怕时间席卷一切,最后席卷我们自己。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挽留时间,找回属于自己的时间。史铁生在地坛找到了属于他的时间,获得了生存的勇气和活下去的答案。他建立对时间的理解,同时建立和世界、和自然、和其它人的联系。
  人们表达时间的另一个理由,是因为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特权。海德格尔发现了个体生命的时间性特征,认为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乃在于人类才拥有时间意识,而动物不具有。一条鱼或者一只鸟儿永远也不会感悟到死亡是一个必然来临的节日,它们不可能知道苏格拉底和康德描绘过的星空,依然浩瀚而且灿烂;苏轼和李白仰望过的明月,依然高悬于我们的头顶。
  四
  远离静谧而安宁,走进花花绿绿的世界,我们蓦地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片绚烂的喧嚣里。无数的空间碎片向我们袭来,幽深的街道、大大小小的房子,扁平的广告,人造的景观,毫无情感的话语……这些空间性的碎片吸引眼球和耳朵,从来不吸引人的心灵,它们以各种方式切割我们的时间,让我们沦落成时间的遗忘者。
  你可能会认为自己并不是遗忘者,因为你早晨是被闹钟闹醒的,因为你还能感受到了晨昏和春秋,你偶尔还会想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但是,这些都不是时间的完整形式。完整的时间形式是浩渺而恒定的,是永远闪烁头顶的星光,是那一轮几千年还存在的月亮,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旷野。这种完整的时间形式,才能赋予人与天地同在的存在感和神圣感,赋予人一抹暗淡的价值和意义,才能时时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与生存相关的最为紧要的事情。
  文学的存在,多少修复了一点时间的完整性。在文学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摆脱公共时间为我们规定的秩序,可以勇敢地表达和留存一份属于自己的对时间的特殊体验,然后用个体的时间衡量标尺,去完成整个世界的重构,这种体验只属于你自己。文学,还可能以意象的形式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幅图景——
  在生命行程的终点处,所有绚丽的空间开始淡褪,剩下一片茫茫无边的天地苍冥,这里是时间的崖岸,人类所有的时间在这里汇集奔涌,向着一个无法看见深不知底的彼岸。
  立在永恒的时间崖岸面前,面对苍茫的时间彼岸,我们发现,天地之间茫茫一片,只剩下一个孤独的我。而且我们清晰地知道,最后连这个孤独的我也将不复存在,一股无可言说的苍凉和悲怆涌上心头。所以,李白才会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穆旦才会说:时光流过古墙的光荣,狂风折倒飘扬的大旗,古代的英雄埋在黄土里,如一缕浓烟消失在天空。苏轼才会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陈子昂才会如是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涕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