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的记忆
2022-01-11抒情散文何足道哉
东山的记忆东山无山,东山满眼是山。初到东山,我对辅导点的老师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名为东山,哪有一座像样的山啊”。辅导点的老师笑着说:“哈,你现在已经站在全区最高处了,你看看,眼前哪一座山不比你们城区附近的山高啊”。的确……
东山的记忆
东山无山,东山满眼是山。
初到东山,我对辅导点的老师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名为东山,哪有一座像样的山啊”。辅导点的老师笑着说:“哈,你现在已经站在全区最高处了,你看看,眼前哪一座山不比你们城区附近的山高啊”。
的确,这东山离城区最远,纬度最高,是全区的最高处啊。纬度高,无霜期短,地处偏僻,因此就更加贫瘠。这里的山很高而险峻。山石裸露,山上土壤很少,基本没有树。雨水好的年景,会在很远处看见山的被风,向阳的地方有一层雾一样的微绿,极具诗意。那是山最为美丽,最为柔情的地方。一抹抹淡绿点染在赭黑色的山石间,于冷峻嶙峋处有了一些微暖和蕴藉,让山里人的眼眸有了些许的温情和希望。
这个辅导点就坐落于大山之间,身后是山,门前是一条公路,公路的那一边也是山。吃过早饭,我站在大山的脚下,仰望着眼前的大山。
早晨的山区仍然有些凉意,风很硬。山风掠过,衣襟被撩起,猎猎作响。山的外形很好,属于典型的北方山貌,岩石突出,棱角分明,峻峭、硬朗。主峰几块突出的岩石构成了非常优美的形象,有的排成一排,像列队出操的士兵,或者是被岁月凋蚀的城墙;有的突兀地直立,任山风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在漫长的岁月中站立成了大山的精神象征。面对着我的山坡上,有一两棵小树,在强劲的山风中挣扎,它脚下那稀疏的草叶披风起伏,让这巍峨屹立的大山有了一番生动的韵味。
我想,这山中的树、草,早已习惯了这里的贫瘠和干旱,习惯了这里日夜不息的山风。如果将它移植到温暖湿润的地方,或许它很难适应呢。
在几天的辅导中,我结识了一名学员,人们都叫他“老赵”。他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老教师,因为没有合格的学历,至今还是民办教师的身份。他耳朵有点聋,一只眼睛是“玻璃花”,稀疏的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上课的时候,他总是坐在第一排,头努力向前倾,微侧着脸,用那只好眼睛盯着你,生怕漏掉一个字。几天辅导下来,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白天的辅导结束,他就住在辅导点,他家住在大山的更深处,他所在的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水平都不高。
他总是现出很焦急的神色。课上忙碌着听课,记笔记;课下忙碌着翻书,抄写别人的笔记。山区的夏天很凉爽,坐在屋子里像开着空调,可他那有些秃顶的脑门上总是挂着汗。这个暑期的辅导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能够顺利结业了,他就能取得合格学历,就获得了民师转公办的资格。否则,就会被整顿下去,就意味着教学生涯的结束,后半生将会无所依靠。
我竭力想去帮助他,可他的文化基础实在太差,年纪又大。能不能顺利结业,他不知道,我不知道,似乎只有老天知道。在闲聊的时候,他那只好眼睛里的火花时明时暗,对自己的未来他感到十分迷茫。他十分迫切想转为公办教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贫困的山区就意味着一家人生活无忧,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可如果无法取得合格学历,非但不能转为公办教师,还会被辞退,从此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所以,他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这天上课的时候,我没有见到那个总是努力前倾的,乱蓬蓬的头。心里很奇怪,下了课,就去寻问。辅导点的老师很难过地告诉我:“刚刚接到老赵的电话,他的老伴去世了”。
我很惊讶:“怎么会这么突然?”“是啊,他老伴早上起来做饭,就倒在灶膛前……唉”。
我看着那老师,那老师看着我,我们相对无言,只是唏嘘。
一个周的辅导结束了,学员们陆续返回学校。我望着窗外的大山,此刻被夕阳熏染得一片殷红,在晚风中沉默着,那小树笼着夕阳,竟然有些凄凉的美。我的心中不知为什么有些空落落的,似乎有什么东西被遗落了,又不知道何处去寻找。或许是几天的经历让我心中有了些许的感慨,有不知道怎样去倾诉。阳光不曾抛弃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然而有些生命的确太过艰难了。
早晨起来,又是一个阳光晴朗的日子。吃过早饭,收拾东西,准备返回城里,赶往下一个辅导点。这时有敲门的声音,似乎有些迟疑。我打开门,站在门外的,竟然是老赵。
他的头发愈加蓬乱了,两只眼睛都布满了血丝,胡茬子很长,一脸憔悴。我有些意外。他声音嘶哑,说道:“我知道今天辅导结束,老师要走了。这两天,家里有事,没能来……”
我急忙打断他的话:“没关系,我知道。”
他从挎包里掏出两个塑料袋,一袋装着蘑菇,一袋装着黄花。有些难为情,说:“这是山里的特产,老伴捡的,不值钱。老师拿回去尝尝。”眼中流露出乞求的神色,眼里似乎有泪花在闪。我明白他的意思,无法拒绝。赶紧接过来,拍拍他的手臂,却不知说什么好。他似乎了却了一桩心事,站了一会儿,满意地离去了。
望着他那有些佝偻的背影,我心里隐隐作痛。这嶙峋的背影极像外面那些大山,是那么棱角分明,坚硬、却贫瘠。
在东山的时间不长,但留给我的记忆却那么深刻。
2012-7-29
东山无山,东山满眼是山。
初到东山,我对辅导点的老师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名为东山,哪有一座像样的山啊”。辅导点的老师笑着说:“哈,你现在已经站在全区最高处了,你看看,眼前哪一座山不比你们城区附近的山高啊”。
的确,这东山离城区最远,纬度最高,是全区的最高处啊。纬度高,无霜期短,地处偏僻,因此就更加贫瘠。这里的山很高而险峻。山石裸露,山上土壤很少,基本没有树。雨水好的年景,会在很远处看见山的被风,向阳的地方有一层雾一样的微绿,极具诗意。那是山最为美丽,最为柔情的地方。一抹抹淡绿点染在赭黑色的山石间,于冷峻嶙峋处有了一些微暖和蕴藉,让山里人的眼眸有了些许的温情和希望。
这个辅导点就坐落于大山之间,身后是山,门前是一条公路,公路的那一边也是山。吃过早饭,我站在大山的脚下,仰望着眼前的大山。
早晨的山区仍然有些凉意,风很硬。山风掠过,衣襟被撩起,猎猎作响。山的外形很好,属于典型的北方山貌,岩石突出,棱角分明,峻峭、硬朗。主峰几块突出的岩石构成了非常优美的形象,有的排成一排,像列队出操的士兵,或者是被岁月凋蚀的城墙;有的突兀地直立,任山风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在漫长的岁月中站立成了大山的精神象征。面对着我的山坡上,有一两棵小树,在强劲的山风中挣扎,它脚下那稀疏的草叶披风起伏,让这巍峨屹立的大山有了一番生动的韵味。
我想,这山中的树、草,早已习惯了这里的贫瘠和干旱,习惯了这里日夜不息的山风。如果将它移植到温暖湿润的地方,或许它很难适应呢。
在几天的辅导中,我结识了一名学员,人们都叫他“老赵”。他是一名五十岁左右的老教师,因为没有合格的学历,至今还是民办教师的身份。他耳朵有点聋,一只眼睛是“玻璃花”,稀疏的头发总是乱蓬蓬的。上课的时候,他总是坐在第一排,头努力向前倾,微侧着脸,用那只好眼睛盯着你,生怕漏掉一个字。几天辅导下来,他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白天的辅导结束,他就住在辅导点,他家住在大山的更深处,他所在的学校,只有几名教师,水平都不高。
他总是现出很焦急的神色。课上忙碌着听课,记笔记;课下忙碌着翻书,抄写别人的笔记。山区的夏天很凉爽,坐在屋子里像开着空调,可他那有些秃顶的脑门上总是挂着汗。这个暑期的辅导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能够顺利结业了,他就能取得合格学历,就获得了民师转公办的资格。否则,就会被整顿下去,就意味着教学生涯的结束,后半生将会无所依靠。
我竭力想去帮助他,可他的文化基础实在太差,年纪又大。能不能顺利结业,他不知道,我不知道,似乎只有老天知道。在闲聊的时候,他那只好眼睛里的火花时明时暗,对自己的未来他感到十分迷茫。他十分迫切想转为公办教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贫困的山区就意味着一家人生活无忧,生活就有了可靠的保障。可如果无法取得合格学历,非但不能转为公办教师,还会被辞退,从此失去了工作,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所以,他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这天上课的时候,我没有见到那个总是努力前倾的,乱蓬蓬的头。心里很奇怪,下了课,就去寻问。辅导点的老师很难过地告诉我:“刚刚接到老赵的电话,他的老伴去世了”。
我很惊讶:“怎么会这么突然?”“是啊,他老伴早上起来做饭,就倒在灶膛前……唉”。
我看着那老师,那老师看着我,我们相对无言,只是唏嘘。
一个周的辅导结束了,学员们陆续返回学校。我望着窗外的大山,此刻被夕阳熏染得一片殷红,在晚风中沉默着,那小树笼着夕阳,竟然有些凄凉的美。我的心中不知为什么有些空落落的,似乎有什么东西被遗落了,又不知道何处去寻找。或许是几天的经历让我心中有了些许的感慨,有不知道怎样去倾诉。阳光不曾抛弃这个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然而有些生命的确太过艰难了。
早晨起来,又是一个阳光晴朗的日子。吃过早饭,收拾东西,准备返回城里,赶往下一个辅导点。这时有敲门的声音,似乎有些迟疑。我打开门,站在门外的,竟然是老赵。
他的头发愈加蓬乱了,两只眼睛都布满了血丝,胡茬子很长,一脸憔悴。我有些意外。他声音嘶哑,说道:“我知道今天辅导结束,老师要走了。这两天,家里有事,没能来……”
我急忙打断他的话:“没关系,我知道。”
他从挎包里掏出两个塑料袋,一袋装着蘑菇,一袋装着黄花。有些难为情,说:“这是山里的特产,老伴捡的,不值钱。老师拿回去尝尝。”眼中流露出乞求的神色,眼里似乎有泪花在闪。我明白他的意思,无法拒绝。赶紧接过来,拍拍他的手臂,却不知说什么好。他似乎了却了一桩心事,站了一会儿,满意地离去了。
望着他那有些佝偻的背影,我心里隐隐作痛。这嶙峋的背影极像外面那些大山,是那么棱角分明,坚硬、却贫瘠。
在东山的时间不长,但留给我的记忆却那么深刻。
2012-7-29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