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2022-01-11叙事散文刘柠柠
儿时在乡村生活,我接触最多的家畜,当属牛了。上个世纪末期的湘西北农村,牛的地位无比尊崇。一般来说,几户人家合伙才能买得起一头耕牛。如果谁家能独资买回一头牛,一定能博得全村人的羡慕甚至嫉妒。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户人家有此能耐。每天清早,他家的老……
儿时在乡村生活,我接触最多的家畜,当属牛了。
上个世纪末期的湘西北农村,牛的地位无比尊崇。一般来说,几户人家合伙才能买得起一头耕牛。如果谁家能独资买回一头牛,一定能博得全村人的羡慕甚至嫉妒。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户人家有此能耐。每天清早,他家的老人牵着牛出门吃草,或者去堰塘边饮水时,早起挑水的男人和女人,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远远地和老人家打招呼。每逢此时,老人的腰身似乎也比平日挺拔了些,颤颤的嗓音也高了几度。低头吃草喝水的牛,甩着尾巴驱赶蚊蝇。它不会知道,自己代表着主人的财富和尊荣。
乡村里有一种专门以牛为买卖对象的职业,俗称“牛经纪”,或者叫“牛贩子”。这些牛的买卖人,一个村最多一个。他们走村串户,十里八乡之内,谁家有什么样的牛,谁家需要什么样的牛,谁家母牛生了小牛,他们了如指掌。甚至谁家的母牛到了生育期,他们还会找来健壮的公牛,成就一段牛的爱情。他们是乡村里不可或缺的一种角色,却不一定是受欢迎的人。他们的能言善辩和如簧巧舌,不属于朴实无华的普通人群。月光下的乡村夜话里,经常可以听到谁家的女人跟某个牛贩子跑了,还有某个牛经纪的女人不堪忍受男人的风流韵事,打打闹闹不断。他们能说会道,兜里有些钞票,对那些希望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女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小的诱惑。有的需要钱财,有的需要男人的甜言蜜语,各取所需。一来二去,乡村里流传的桃色故事,总有一部分与牛贩子们有关。这群毁誉参半的人,让人又爱又恨。谁家都要和他们打交道,因为谁家也少不了牛,却又唯恐自家的女人分了心。大人们骂人时,经常会有一句:“像个牛贩子!”那时那景结合起来,孩子们很小便明白了一件事:牛贩子不是什么好人。
而我的叔叔便是一个牛贩子。年轻时走南闯北,如今五十多岁了,仍旧是单身。当年他有些什么故事,长辈们不曾说给我听。偶尔问及,父亲和伯父都很生气,埋怨他年轻时不学好,不好好种田。因了他的关系,我家和伯父家,邀了一个邻居,三家合伙买了一头耕牛。那时我还小,依稀记得那个黑色的大家伙,跟在叔父身后,不紧不慢走到我家的禾场边。父亲把它拴在樟树下,把一叠钞票交给叔父,伯父和邻居围着它转来转去,时而伸手摸摸拍拍它的身子,喜笑颜开,仿佛眼前不是一头牛,而是一座金山。
第二年,家里换了牛。只有我家和伯父家,合用一头牛。三家改成两家,昭示着我们两家的家境有了不小的改善。每家一个月,轮流养牛。轮到我家时,放牛是我那时能为家里做的最大一件事。每天清早,母亲将我从熟睡中唤醒,吩咐我好好放牛。让牛吃饱了,我才能回家吃早饭,然后去上学。
清晨的露珠还在草丛酣睡,我去牛栏里牵牛。牛栏是牛的卧室,在伯父家旁边,大概五六个平方,用粗糙的黄土坯砖砌成,顶上盖着茅草。四五根手臂粗细的木棒横在门口,算是一道门。我轻轻用手一顶,就能把它们一根根拿下。老牛卧着,地上散乱着杂草,另一侧堆积着牛粪。牛食草,因此牛粪并无难闻的臭味。大人们整日忙碌,不会每天为一头牛打扫卫生。常常是好几个月才把牛栏彻底清扫一次,将牛粪运到田间地头,做了肥料。这是否是牛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渐渐衍生的一项本领?牛要在人为它们搭就的蜗居中与人类比邻,如果牛排泄出大量秽物,惹人生厌,人们是不会忍受每天与恶臭与为伍的。
大牛见了我,从地上站起身来,哞哞几声,甩甩尾巴,或者打几个响鼻,呼出的气息让干燥的地面溅起微尘。大牛跟在我身后,一路啃着路边的青草,走到堰塘边近水的斜坡上,两只前腿站在水里,低下头去,嘴里发出簌簌声。喝完水,再找一片草坡,几条田埂,让牛吃饱。牛的脊背左右两侧,有两块凹陷处,母亲说,这个地方平了,鼓起来,不再凹下去,说明牛吃饱了,我就可以回家吃早饭。秋冬季节,草木萧杀,地上能吃的草几乎绝迹。母亲仍会叫我牵着牛出去转一转,啃一啃地面上枯黄的草根,去塘边喝水。牛不吃饱也不要紧,大人们已经在家里备好了干稻草和榨过油的棉籽碎屑。这个季节放牛叫“悠牛”,类似于养狗的人遛狗。这头牛俨然是我们两家的一份子,我很喜欢别人夸我们把牛喂养得好,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功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必须把牛喂养好。春耕和“双抢”时节,耕整田地,牛是每个家庭不能缺少的劳力。谁也不会轻易把自己家的牛借给别人家使役。一头壮年耕牛的价钱,需要一家人在风调雨顺中辛苦一整年。 第二年苦楝树上挂满淡紫色小花的季节,大牛突然变得异常烦躁不安。不再安安静静吃草,时常摆摆头,望着远处叫唤不已。好几个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还能听见它的叫声。声音里充满了渴望,带着几分悲切。我不解,问母亲,遭到了母亲的训斥,说这不应该是女孩子家过问的事。几天后,叔父不知从哪里牵来一头个子更大的公牛。大牛渐渐安静下来,站在牛栏里一动不动。伯父把它牵出来,让它和那头陌生的公牛站在一处。那头公牛欢快地围着大牛转悠,不停地嗅着,发出哞哞声。大牛变得异常温柔,几声细碎低沉的哞叫,可能是回答公牛的问询。伯父把两头牛一起牵到一块空田里。我很好奇地想跟去,看看他们究竟要做什么,大人们极力阻止,我只好作罢。吃完午饭,叔父牵着那头公牛离开。母亲告诉我,大牛将要做妈妈了。
不记得过了多久,有一天放学回家,母亲告诉我,大牛生了小牛。我欢天喜地,跑到牛栏边,大牛身边多了一头小牛,比我家的大黄狗还要高大,黄褐色的毛,软软地披覆在身上。它抬着头,吮吸着大牛垂下来的乳房。大牛低着头,轻轻舔着小牛的毛发。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母亲早上为我和妹妹梳头的情景。平日里显得有些笨拙的大牛,原来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小牛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和它母亲一样,双眼皮,眼底是一汪澄澈的潭水。它的毛更多更柔软,颜色更浅。很快它和我成了好朋友。我放牛时,它原本跟在大牛后面,走几步便不再象它的母亲一样中规中矩地前行了。一溜小跑步,窜到我和大牛之间,用脑袋拱我的背。或者突然斜着跑到不知是谁家的稻田里,把秧苗踏得东倒西歪,急得我连忙下田驱赶。有时见了别家的牛,不管不顾,跟着去了,大牛连声叫唤,焦急不已,它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母亲身边。没有牛绳的束缚,它的童年是自由的。
暑假里的下午,火辣的太阳慢慢向村子西边的山头靠拢,直到渐生倦意,慵懒地卧在山后,只露出小半边脸庞。我找一片山坡,和大牛母子一起看夕阳西下。大牛抓紧时间吃草,甩着尾巴驱赶牛虻。小牛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西窜的间隙里才会低下头去啃几口青草。还要拱到大牛的腹部,撕扯几下已经干瘪的乳房。我坐在地上看书,它拿脑袋顶我,不到位的劲道证明它没有恶意,只想找个玩伴。有时我躺在草地上,它把头伸到我脸上,像狗一样嗅嗅,然后鼻子里狠狠地呼出带有青草味道的热气。一双纯净的眸子,对我充满了好奇。大牛对小牛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只管自己吃草。它是对孩子溺爱,还是不想破坏孩子快乐的童年?多年以后想起来,觉得二者兼有之。它的童年,一定和小牛是一样没有束缚,这是它关于自由最后的记忆。
天气渐凉,父亲买来崭新的麻绳。叔父满脸笑容,哞哞学着牛叫,向小牛招手。它偎在大牛身边,清澈黝黑的大眼睛望着眼前的这群人,和我一样不清楚他们想做什么。叔父似乎带着善意的笑脸,还有他手里那一大把刚刚割来的青草的香味,让小牛相信了他。小牛慢慢走过来,咀嚼叔父手里的青草。叔父的另一只手抚摸着它,满脸的笑。父亲把用麻绳编好的笼头套在小牛头上,系好。它依然还在吃草,没有发觉叔父和父亲的圈套。这把青草的诱惑实在不小,它舍不得。父亲说,好了,叔父把小牛吃剩的青草扔开,小牛追着青草的方向走过去。叔父收紧手里新的缰绳——另一头系着小牛头上的笼头。只走了几步,它已经走不动了,叔父把手中的绳子越拉越紧。它不甘心,开始哞哞叫唤,使劲甩着头,想把这个陌生的细细长长的东西甩开。但是都是徒劳。叔父手里多了一根竹条,脸上的笑容早已不见,有了几分狰狞。他狠狠的抽打着小牛的背和腹臀部,嘴里不停地骂着,内容全是小牛是一头不听话的畜生。小牛的一声声叫唤,开始敲打我的心,敲得发疼。它明白了那把青草和这些人的笑容,只是一个陷阱的前奏。叔父拽着绳子,拉着它来到大牛身边的另一棵樟树旁,把绳子系在树干上。小牛围着树干不停走动,不停地尝试着把绳子和自己分开。大牛站在树下,一动不动,目睹着整个过程。眼前的这一幕,它经历过,结果是什么,它也早就知道。可是它无法改变这一切,孩子和她的命运,她都不能主宰。
母亲不再要求我放两条牛。有时候我和她一起,我牵着大牛,她牵着小牛。她有事走不开时,我一个人牵着大牛出去。大牛缓缓地跟在我身后,小牛在树下焦躁不安地叫唤,可是它无法跟我们一起出门。那一根绳子将它和大牛分开。
然后有一天,叔父又来到我家。父亲找来一些棕丝,仔仔细细地搓成一条比小指还细的绳。叔父手里拿着一根一头尖尖的铁器,比筷子稍细,他把父亲搓好的棕绳穿进铁器另一头的洞里。父亲牵来小牛,用手抠住它的鼻子。叔父拿着那个铁器,凑近小牛——母亲伸手捂住了我的眼睛。小牛的惨叫声直达我的耳膜,带着不可名状的痛楚和绝望,刺得我发痛,在山村的上空弥漫散开。我挣开母亲的手去看小牛时,一根带着血迹的绳子从它的鼻子里穿过,一端系在麻绳编制的笼头上,另一端,还在叔父手里。那个一头尖尖的铁器,躺在不远处的地上,血滴濡湿了地上的尘土。这是小牛刚刚长出犄角后不久的一天,它终于拥有了和大牛相同的命运。
又一个春天来临。春耕不是很忙碌,伯父和父亲忙着教小牛耕田。套上牛轭,父亲和叔父一左一右,抓住小牛还不算大的角,伯父在后面掌着犁铧。向前,向后,走到田头后调头转弯。小牛稍微有点不听话,伯父手里的竹条子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它身上。小牛很聪明,三五天之后伯父一人就可以带着它耕田了。有一天它突然在伯父的鞭子下调皮,昂起头挣脱牛轭,拖着歪歪扭扭的犁铧向前狂奔。伯父甩开竹条子,被牛绳拉得踉跄了好几步。他不停地吆喝着,拉紧牛绳,把小牛拉到田头时,他已经气喘吁吁。伯父吩咐我抱来一堆青草,不住地摸着小牛的皮毛,它才慢慢安静下来吃草。
这个夏天,叔父带来好几个人,他们围着小牛摸摸看看,不住地点头称赞,然后递给我父亲一叠钱,牵走了它。我心中有十二万分不舍,也无可奈何。这是我们两家一份不菲的收入。此后的好多天,大牛都会朝着小牛离开的方向叫唤。她心爱的孩子再也不会出现了,就像她当初离开她的母亲一样离开了她。小牛复制了大牛的生活,犁田,耕地,在某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成为了某家或者几家人的财富的象征。
后来我家一直不再有小牛。随着耕整机的出现,牛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人家都不再养牛。我家也在我中学毕业后不再养牛。前几天听父亲说起,整个村子里的耕牛加起来还不够十头。叔父和他的同行们,早已回到田间做了真正的农民,偶尔才会有重操旧业的机会。
我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看动物们在草原和丛林中奔跑的样子。有一次看到成群的野牛在大草原上飞奔,一头凶猛的狮子注视着它们,也只能在草地边缘无可奈何地观望。不禁想起了我家的小牛。它的长相和野牛相同。如果把小牛送到大草原上生活,它能像它的这些近亲们一样,和狮子野狼们展开角逐吗?最早走出草原和丛林走进山村的那头野牛,是否因为青草和安稳生活的诱惑?离开了暗藏着危险和杀机的原野,有了可以遮风雨的一隅,却永远失去了自由。
[ 本帖最后由 刘柠柠 于 2012-8-22 11:14 编辑 ]
上个世纪末期的湘西北农村,牛的地位无比尊崇。一般来说,几户人家合伙才能买得起一头耕牛。如果谁家能独资买回一头牛,一定能博得全村人的羡慕甚至嫉妒。我的记忆中,只有一户人家有此能耐。每天清早,他家的老人牵着牛出门吃草,或者去堰塘边饮水时,早起挑水的男人和女人,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远远地和老人家打招呼。每逢此时,老人的腰身似乎也比平日挺拔了些,颤颤的嗓音也高了几度。低头吃草喝水的牛,甩着尾巴驱赶蚊蝇。它不会知道,自己代表着主人的财富和尊荣。
乡村里有一种专门以牛为买卖对象的职业,俗称“牛经纪”,或者叫“牛贩子”。这些牛的买卖人,一个村最多一个。他们走村串户,十里八乡之内,谁家有什么样的牛,谁家需要什么样的牛,谁家母牛生了小牛,他们了如指掌。甚至谁家的母牛到了生育期,他们还会找来健壮的公牛,成就一段牛的爱情。他们是乡村里不可或缺的一种角色,却不一定是受欢迎的人。他们的能言善辩和如簧巧舌,不属于朴实无华的普通人群。月光下的乡村夜话里,经常可以听到谁家的女人跟某个牛贩子跑了,还有某个牛经纪的女人不堪忍受男人的风流韵事,打打闹闹不断。他们能说会道,兜里有些钞票,对那些希望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女人来说,这些都是不小的诱惑。有的需要钱财,有的需要男人的甜言蜜语,各取所需。一来二去,乡村里流传的桃色故事,总有一部分与牛贩子们有关。这群毁誉参半的人,让人又爱又恨。谁家都要和他们打交道,因为谁家也少不了牛,却又唯恐自家的女人分了心。大人们骂人时,经常会有一句:“像个牛贩子!”那时那景结合起来,孩子们很小便明白了一件事:牛贩子不是什么好人。
而我的叔叔便是一个牛贩子。年轻时走南闯北,如今五十多岁了,仍旧是单身。当年他有些什么故事,长辈们不曾说给我听。偶尔问及,父亲和伯父都很生气,埋怨他年轻时不学好,不好好种田。因了他的关系,我家和伯父家,邀了一个邻居,三家合伙买了一头耕牛。那时我还小,依稀记得那个黑色的大家伙,跟在叔父身后,不紧不慢走到我家的禾场边。父亲把它拴在樟树下,把一叠钞票交给叔父,伯父和邻居围着它转来转去,时而伸手摸摸拍拍它的身子,喜笑颜开,仿佛眼前不是一头牛,而是一座金山。
第二年,家里换了牛。只有我家和伯父家,合用一头牛。三家改成两家,昭示着我们两家的家境有了不小的改善。每家一个月,轮流养牛。轮到我家时,放牛是我那时能为家里做的最大一件事。每天清早,母亲将我从熟睡中唤醒,吩咐我好好放牛。让牛吃饱了,我才能回家吃早饭,然后去上学。
清晨的露珠还在草丛酣睡,我去牛栏里牵牛。牛栏是牛的卧室,在伯父家旁边,大概五六个平方,用粗糙的黄土坯砖砌成,顶上盖着茅草。四五根手臂粗细的木棒横在门口,算是一道门。我轻轻用手一顶,就能把它们一根根拿下。老牛卧着,地上散乱着杂草,另一侧堆积着牛粪。牛食草,因此牛粪并无难闻的臭味。大人们整日忙碌,不会每天为一头牛打扫卫生。常常是好几个月才把牛栏彻底清扫一次,将牛粪运到田间地头,做了肥料。这是否是牛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渐渐衍生的一项本领?牛要在人为它们搭就的蜗居中与人类比邻,如果牛排泄出大量秽物,惹人生厌,人们是不会忍受每天与恶臭与为伍的。
大牛见了我,从地上站起身来,哞哞几声,甩甩尾巴,或者打几个响鼻,呼出的气息让干燥的地面溅起微尘。大牛跟在我身后,一路啃着路边的青草,走到堰塘边近水的斜坡上,两只前腿站在水里,低下头去,嘴里发出簌簌声。喝完水,再找一片草坡,几条田埂,让牛吃饱。牛的脊背左右两侧,有两块凹陷处,母亲说,这个地方平了,鼓起来,不再凹下去,说明牛吃饱了,我就可以回家吃早饭。秋冬季节,草木萧杀,地上能吃的草几乎绝迹。母亲仍会叫我牵着牛出去转一转,啃一啃地面上枯黄的草根,去塘边喝水。牛不吃饱也不要紧,大人们已经在家里备好了干稻草和榨过油的棉籽碎屑。这个季节放牛叫“悠牛”,类似于养狗的人遛狗。这头牛俨然是我们两家的一份子,我很喜欢别人夸我们把牛喂养得好,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功臣。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必须把牛喂养好。春耕和“双抢”时节,耕整田地,牛是每个家庭不能缺少的劳力。谁也不会轻易把自己家的牛借给别人家使役。一头壮年耕牛的价钱,需要一家人在风调雨顺中辛苦一整年。 第二年苦楝树上挂满淡紫色小花的季节,大牛突然变得异常烦躁不安。不再安安静静吃草,时常摆摆头,望着远处叫唤不已。好几个夜里,我从睡梦中醒来,还能听见它的叫声。声音里充满了渴望,带着几分悲切。我不解,问母亲,遭到了母亲的训斥,说这不应该是女孩子家过问的事。几天后,叔父不知从哪里牵来一头个子更大的公牛。大牛渐渐安静下来,站在牛栏里一动不动。伯父把它牵出来,让它和那头陌生的公牛站在一处。那头公牛欢快地围着大牛转悠,不停地嗅着,发出哞哞声。大牛变得异常温柔,几声细碎低沉的哞叫,可能是回答公牛的问询。伯父把两头牛一起牵到一块空田里。我很好奇地想跟去,看看他们究竟要做什么,大人们极力阻止,我只好作罢。吃完午饭,叔父牵着那头公牛离开。母亲告诉我,大牛将要做妈妈了。
不记得过了多久,有一天放学回家,母亲告诉我,大牛生了小牛。我欢天喜地,跑到牛栏边,大牛身边多了一头小牛,比我家的大黄狗还要高大,黄褐色的毛,软软地披覆在身上。它抬着头,吮吸着大牛垂下来的乳房。大牛低着头,轻轻舔着小牛的毛发。那一刻,我突然想到了母亲早上为我和妹妹梳头的情景。平日里显得有些笨拙的大牛,原来也是一位慈祥的母亲。
小牛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和它母亲一样,双眼皮,眼底是一汪澄澈的潭水。它的毛更多更柔软,颜色更浅。很快它和我成了好朋友。我放牛时,它原本跟在大牛后面,走几步便不再象它的母亲一样中规中矩地前行了。一溜小跑步,窜到我和大牛之间,用脑袋拱我的背。或者突然斜着跑到不知是谁家的稻田里,把秧苗踏得东倒西歪,急得我连忙下田驱赶。有时见了别家的牛,不管不顾,跟着去了,大牛连声叫唤,焦急不已,它才恋恋不舍地回到母亲身边。没有牛绳的束缚,它的童年是自由的。
暑假里的下午,火辣的太阳慢慢向村子西边的山头靠拢,直到渐生倦意,慵懒地卧在山后,只露出小半边脸庞。我找一片山坡,和大牛母子一起看夕阳西下。大牛抓紧时间吃草,甩着尾巴驱赶牛虻。小牛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东跑西窜的间隙里才会低下头去啃几口青草。还要拱到大牛的腹部,撕扯几下已经干瘪的乳房。我坐在地上看书,它拿脑袋顶我,不到位的劲道证明它没有恶意,只想找个玩伴。有时我躺在草地上,它把头伸到我脸上,像狗一样嗅嗅,然后鼻子里狠狠地呼出带有青草味道的热气。一双纯净的眸子,对我充满了好奇。大牛对小牛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只管自己吃草。它是对孩子溺爱,还是不想破坏孩子快乐的童年?多年以后想起来,觉得二者兼有之。它的童年,一定和小牛是一样没有束缚,这是它关于自由最后的记忆。
天气渐凉,父亲买来崭新的麻绳。叔父满脸笑容,哞哞学着牛叫,向小牛招手。它偎在大牛身边,清澈黝黑的大眼睛望着眼前的这群人,和我一样不清楚他们想做什么。叔父似乎带着善意的笑脸,还有他手里那一大把刚刚割来的青草的香味,让小牛相信了他。小牛慢慢走过来,咀嚼叔父手里的青草。叔父的另一只手抚摸着它,满脸的笑。父亲把用麻绳编好的笼头套在小牛头上,系好。它依然还在吃草,没有发觉叔父和父亲的圈套。这把青草的诱惑实在不小,它舍不得。父亲说,好了,叔父把小牛吃剩的青草扔开,小牛追着青草的方向走过去。叔父收紧手里新的缰绳——另一头系着小牛头上的笼头。只走了几步,它已经走不动了,叔父把手中的绳子越拉越紧。它不甘心,开始哞哞叫唤,使劲甩着头,想把这个陌生的细细长长的东西甩开。但是都是徒劳。叔父手里多了一根竹条,脸上的笑容早已不见,有了几分狰狞。他狠狠的抽打着小牛的背和腹臀部,嘴里不停地骂着,内容全是小牛是一头不听话的畜生。小牛的一声声叫唤,开始敲打我的心,敲得发疼。它明白了那把青草和这些人的笑容,只是一个陷阱的前奏。叔父拽着绳子,拉着它来到大牛身边的另一棵樟树旁,把绳子系在树干上。小牛围着树干不停走动,不停地尝试着把绳子和自己分开。大牛站在树下,一动不动,目睹着整个过程。眼前的这一幕,它经历过,结果是什么,它也早就知道。可是它无法改变这一切,孩子和她的命运,她都不能主宰。
母亲不再要求我放两条牛。有时候我和她一起,我牵着大牛,她牵着小牛。她有事走不开时,我一个人牵着大牛出去。大牛缓缓地跟在我身后,小牛在树下焦躁不安地叫唤,可是它无法跟我们一起出门。那一根绳子将它和大牛分开。
然后有一天,叔父又来到我家。父亲找来一些棕丝,仔仔细细地搓成一条比小指还细的绳。叔父手里拿着一根一头尖尖的铁器,比筷子稍细,他把父亲搓好的棕绳穿进铁器另一头的洞里。父亲牵来小牛,用手抠住它的鼻子。叔父拿着那个铁器,凑近小牛——母亲伸手捂住了我的眼睛。小牛的惨叫声直达我的耳膜,带着不可名状的痛楚和绝望,刺得我发痛,在山村的上空弥漫散开。我挣开母亲的手去看小牛时,一根带着血迹的绳子从它的鼻子里穿过,一端系在麻绳编制的笼头上,另一端,还在叔父手里。那个一头尖尖的铁器,躺在不远处的地上,血滴濡湿了地上的尘土。这是小牛刚刚长出犄角后不久的一天,它终于拥有了和大牛相同的命运。
又一个春天来临。春耕不是很忙碌,伯父和父亲忙着教小牛耕田。套上牛轭,父亲和叔父一左一右,抓住小牛还不算大的角,伯父在后面掌着犁铧。向前,向后,走到田头后调头转弯。小牛稍微有点不听话,伯父手里的竹条子便像雨点一样落在它身上。小牛很聪明,三五天之后伯父一人就可以带着它耕田了。有一天它突然在伯父的鞭子下调皮,昂起头挣脱牛轭,拖着歪歪扭扭的犁铧向前狂奔。伯父甩开竹条子,被牛绳拉得踉跄了好几步。他不停地吆喝着,拉紧牛绳,把小牛拉到田头时,他已经气喘吁吁。伯父吩咐我抱来一堆青草,不住地摸着小牛的皮毛,它才慢慢安静下来吃草。
这个夏天,叔父带来好几个人,他们围着小牛摸摸看看,不住地点头称赞,然后递给我父亲一叠钱,牵走了它。我心中有十二万分不舍,也无可奈何。这是我们两家一份不菲的收入。此后的好多天,大牛都会朝着小牛离开的方向叫唤。她心爱的孩子再也不会出现了,就像她当初离开她的母亲一样离开了她。小牛复制了大牛的生活,犁田,耕地,在某一个我不知道的地方,成为了某家或者几家人的财富的象征。
后来我家一直不再有小牛。随着耕整机的出现,牛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很多人家都不再养牛。我家也在我中学毕业后不再养牛。前几天听父亲说起,整个村子里的耕牛加起来还不够十头。叔父和他的同行们,早已回到田间做了真正的农民,偶尔才会有重操旧业的机会。
我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看动物们在草原和丛林中奔跑的样子。有一次看到成群的野牛在大草原上飞奔,一头凶猛的狮子注视着它们,也只能在草地边缘无可奈何地观望。不禁想起了我家的小牛。它的长相和野牛相同。如果把小牛送到大草原上生活,它能像它的这些近亲们一样,和狮子野狼们展开角逐吗?最早走出草原和丛林走进山村的那头野牛,是否因为青草和安稳生活的诱惑?离开了暗藏着危险和杀机的原野,有了可以遮风雨的一隅,却永远失去了自由。
[ 本帖最后由 刘柠柠 于 2012-8-22 11:14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