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一半安详,一半飞扬

2022-01-11叙事散文木桂子
一半安详,一半飞扬 ——潮济之行侧记喊着怯怯的乡音,以陌生人的身份近身于你,眼神里的慌乱和羞涩,怎能遮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家乡人的无知和浅薄。(一) 古朴、自然、素雅,甚至有些破败,写在你的门面。清一色的木板,清一色的石头,清一色的……


一半安详,一半飞扬
——潮济之行侧记


喊着怯怯的乡音,以陌生人的身份近身于你,眼神里的慌乱和羞涩,怎能遮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家乡人的无知和浅薄。


(一) 古朴、自然、素雅,甚至有些破败,写在你的门面。清一色的木板,清一色的石头,清一色的檐角翻飞。走过几百多年的光阴,你将自己坐成宁馨和静默。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莫非你浸染过文学的芳香,懂得在岁月中安身立命。

我总是担心我们的分贝,担心我们的足音,担心我们的步履,是否会惊动你,破坏你。如果可以,我愿意我们一行人,皆静静悄悄地慢行浅吟,抑或不出声,只对视,用心聆听便好。对于这个世界,心灵感应,往往比眼睛所视更真。诚如我固执地坚持:带着眼睛观色行旅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始终让一颗心与自然亲密接触。

支街东部有一座陈元生南货店为清代建筑,坐东朝西,三开间店面,穿斗式梁架,两边墙体上有浅灰雕建筑。街北路廊名为“沚江亭”,“ 沚江亭”三个字墨色中透着的青色就是历史的见证,民国时代的字体有着异于现世的孤傲,而那拱形的通道口似一垛城墙,又似一个时空隧道,隔开了古今。但如今,随着历史的变迁,地理环境的改变,你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后来仅作为符号独守一隅。

(二) 你该是穿着对襟长褂的衣衫,我在年长的阿公阿婆衣着上,似乎看到你当年的影子,尤其是一位老阿婆的斜襟,素色的白月兰,让我的目光停留了好一会儿,久了,不觉眼眶湿润,因为她让我想起我已逝多年的外婆,也是这样的斜襟,也是这样的脑后发髻,亲切、慈祥,涌上心头。

两位阿婆摇着当年的蒲扇,在竹椅上把心事随微风缓缓流淌出来。眼眸里的深情,些许幽怨,些许欣慰。我试图解读她们的心,但我发现我终究不能如解读教材一般读懂她们,我只能在有限的历史知识中觅得你的芳踪。

潮济,原黄岩溪、小坑溪、屿头的柔极溪会合处,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商贾往来的聚集地。沿街一溜儿摆开各种店铺:药铺、米店、饭店、布店、银行、算卦摊……大有清明上河图之风。昔日的热闹和繁华可想而知,穿梭的人流,青石板小街的足音,阵阵回荡在岁月的上空。也正因此,潮济在唐宋时期称“潮际铺”。我似乎依稀能看见一根根竹子和一些土特产正通过竹筏或小船,从山区运往城市,又将城市的一袋袋货物驼到山区。城里人吃着泥土气息的食粮,特有味儿;山里人用着城里的稀有物品,特新鲜。于是,交互往来,成了彼此的迫切需要,各自心里头的渴念,总在一条条船上,通过潮济码头迎来送往。

尤其当集市之时,这里就热闹非凡。赶集的赶集,即便没事儿的也赶着空儿到小街上凑热闹来了,小贩的叫卖声,店家的吆喝声,人群的嬉闹声,男女老少,川流不息,汇成一曲生动的远年里的风景。这样的赶集,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带着凑热闹满足兴奋,以至后来长大了,我还是愿意赶集去购物。是的,走在这样的小街上,让我不由地想起我曾经生活过的乡下小街,也是如此的高低不平的石头路,也是一样斑驳的木板门面,但沿街上会摆着琳琅满目的货品,生活用品基本一应俱全,我们小孩的目光多半会落在心心所念的糖果身上。有时候大人高兴了会买上几颗甜住我们的嘴巴,而有时,我们也会在失望中把糖果的样子寄存在脑海中。然而,无论怎样,作为回忆的因子,这些美好的画面,又一次生动了我的人生。而现在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基本没有“赶集”二字。我在想,再过百年,“赶集”二字是否会彻底从字典中消失,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吃着青糕、食饼筒、乌饭麻稵,多么希望她是从当年老街的集市中某个摊位上飘散出来出的香味呵。


(三) 阳光很好,将缕缕薄金洒进你的胸怀,诚如你的乡人,真诚、热诚,为我们带路,免费讲述你的故事,谁说他们是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老人?在这条老街,我一个家乡人的客人,踩着高低不平的石板铺就的老街,心儿被一波一波搅动,是温情、感动、羞愧……最后都归结为小小的欢喜,小小的安然,长长的期待。

一位一身白衣白裤的老公公,我且私下定他为潮济古村落的志愿者好了。他带着我们自由出入老街,尤其是带我们走入一条最早的老街,那些廊坊上的牛腿雕刻,尽管有些斑驳陈旧,但依然可以清晰看清他们的模样,或麒麟或神兽,均有一个娃娃在其身上,摆出各种姿态,一脸的怡然、快慰,不知寄托着当年该户主人的何样祈福。

老人说他有七十六岁了,我有些不信,因为他的容颜,因为他的精神面貌和笔直的腰板,以及爽朗的声音和热情引路并介绍的劲头,俨然一位业余导游。

是谁给了老人如此的身姿和热忱?老人告诉我,这个不大不小的古村落里,现在居住的多半是老人,他是老人中的中年人了,好些老人在九十岁,乃至一百岁。

是谁给了这些老人年轻与活力?生命的资本,到底属于什么?货币,利益?这些似乎都与老街上的老人无关,他们更多的时间在静默中渡过,吃着自己栽种的绿色蔬菜,而且多半是素斋,但他们依然活得有滋有味。我忽然明白,正是这一片长长久久的静默,让他们拾得人生的黄金。静生慧,守住生命的根,还有什么比精神力量对一个人,乃至一处地方,一种文化的影响更深远呢?

(四)
当得知你被列为“浙江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我既为你高兴,又为你担忧,高兴深闺中的你,终于被人所识,担忧你步入周庄、乌镇、西塘那样充满商业气息的现代历史。

步行至老街尽头,正要转身之际,我们瞥见一座古庙宇。近身观看,刻有“三官坛”三字,又作“禹帝祠”。庙宇之下便是一条不深不浅的河,河两岸皆是楼房林立,绿色的藤蔓爬满墙壁,甚是好看,岸边无数杂花绿树倒映水中,不时有蜻蜓和蝴蝶蹁跹,河水和河岸便更好看了。静谧、安详,灵动、生趣,在这个午后的河岸充盈着。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诗,谁说不是呢?据说,不管每年台风如何威猛,这条河水以及河岸上的房子,房子里的人们,总是安然无恙。于是,我又明白,一切都是禹帝的功劳。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将来某一天,你被某位开发商开发,我希望他们记得这句话。

是的,我还是喜欢你的淳朴、宁馨、素雅。把美从深闺中挖掘出来,然后好生呵护,细心爱着,养着。愿“养在深闺人未识成“深闺之景人人护。

后话:
今日之文,我以第二人称描述,但愿今后,我,以及更多的人,能够以第一人称亲近你,爱护你。

【注:该文不参与精华评,只交流。】 [ 本帖最后由 木桂子 于 2013-8-25 13:14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