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六月的田野

2022-01-11叙事散文汤如浩

六月的田野汤如浩六月,茵茵的麦苗铺满大地,杨树婆娑的叶子飒飒有声,满眼所见,到处是高低错落的嫩绿、浅绿、碧绿,事实上,对于别人司空见惯的青翠苍茫,我还是有着无比的惊喜。毕竟,这是在河西,在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原。曾经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环境造就……
六月的田野
汤如浩
  六月,茵茵的麦苗铺满大地,杨树婆娑的叶子飒飒有声,满眼所见,到处是高低错落的嫩绿、浅绿、碧绿,事实上,对于别人司空见惯的青翠苍茫,我还是有着无比的惊喜。   
  毕竟,这是在河西,在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原。
  曾经有人信誓旦旦地说,环境造就人。我深以为然。我通常以为,这里所指的环境,应该是人文的,而非自然的;是社会的,而非地域的。环境里包含的一切,固定有着更为深层的东西,远非我们所理解的,或者说,更像日月星辰一类的事物,有特定的模式,可望,但遥不可及。这样的看法一以贯之,其实,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现在看来,还是不全面的,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当作如是观。绵绵的细雨缓缓飘落,大地氤氲在朦胧的雾气当中,恍恍惚惚,远近已然不甚分明了。踯躅住在雨中,周遭如此静谧,连鸟雀的鸣叫也似乎销声匿迹了,只有簌簌的雨声灌满耳鼓。一个人的形象在于,可以将一切羁绊抛至九霄云外,一个人的世界里,思绪就可以飘飞到很远的地方,就如同眼前的细雨,飘飘洒洒,漫无边际。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状态,是生在骨子里的,改变,真的很难。本质上,行走与否,情绪的波动与否,和天气没有任何关系,因为这是一种近乎贴身的附着,摆脱是摆脱不了的。有一段时间,这成为一种无法更改的常态。也许,在外人看来,绵绵细雨中,孤身一人踽踽独行,无疑是耐人琢磨的。
  雨水可以淋湿衣服,可以将所有的污浊冲刷而去,可以将无边无际田野的麦苗洗刷得青翠欲滴,娇艳欲滴。是的,当六月像一个活泼的精灵,悄悄降临到这个地界,窸窸窣窣抹绿了万物的容颜,匆匆忙忙蓬勃了所有的生命,迫不及待舒展了每一个曾经佝偻的身体,于是乎,一切,都不可思议地活泛起来,包括泥水里仓皇飞窜的麻雀,快活的叫声中似乎更多的是关于季节来临的欢欣,六月的雨水能说明什么,淅淅沥沥是雨水的一种诉说,千根线万根线,密密地编织着季节梦的花边。
  心情一如这些日子的雨水,滋润植物,却也可以泥泞道路,铺开一路恣肆汪洋的漫漶。那几日,其实有些琐碎的事情在身的,上头分解下来了一些跑腿的任务,收集一些分散在各处的稿件,准备打印成规规矩矩的宋体5号字体,编成一本不薄的小册子。当然不是好事情,可能费力不讨好。从这儿到哪儿,跑来跑去,爬楼梯,找人手,上上下下,忙忙碌碌,满面堆笑,装作很有耐心的样子,嘘寒问暖,客气,文雅,礼貌,打哈哈,无厘头,这是一个颇为文雅的事体,要做出文雅的味道。于是,就像一位名人在他一篇有名的文章里说的那样,到处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当然,当中肯定有一些假,很虚幻,很缥缈。几天下来,晕晕乎乎,感觉主要是身心的疲惫。多年来,我已经习惯于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外界的热闹,都被闷头读书写字的事情屏蔽了。忽然有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按说是平常做惯的事情,但是总觉得不得劲,不习惯,像被催促了似的,心底里就别扭,用流行的话说,就是郁闷,嗯,郁闷,怎么回事。
  清少纳言说:“五六月的傍晚,青草很细致似的,整齐地被割去了,有穿了红衣的男孩,戴着小小的笠帽,在左右两胁挟了许多草走去,说不出地让人觉得有意思。”这一段时间,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日本一个时代很远的、据说不是自己真正姓名的叫清少纳言的女子的文字,以为文字里铺展飘逸的是天籁之音,袅袅娜娜,余音绕梁的感觉,以为自己读着就醉了。有沉迷的境界。那些文字里的意思,似乎点画到心底里去了。现在想来,还是合乎口味的原因,我觉得她的文句当中有山水田园的韵味,有自由自在的意味,有信马由缰的韵致,有超越现实的神韵,用一个好字是无法概括的,慢慢咀嚼,以为也该到田野里去的,那才是真的不至于亵渎如此婉约的文字。
  一个人的行走,本来就是一种特别的状态。田野在距离小城数十米的地方,步出小区的大门,走不多时间,就到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城原本是田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其实是有据可查的。三年前,出于好玩,我舍得本钱,准备了一笔开支购买了一部什么什么的照相机,心疼极了。那时候,兴致多高啊,星期天,一个人步行跑到小城的边缘、离小城很远的地方,这儿转转,那儿看看,把自己当成了摄影爱好者,甚至摄影家,拍了很多照片。现在,我的电脑的文件夹里,还原封照旧地存储着。这儿是青青的麦田,我曾经拍了一张黑色白唇的小毛驴啃吃青草的照片,它憨态可掬的样子,是把自己当做明星了吧,这么个很酷的POSS,我当然忘不了。那儿是土豆地,那些紫色粉红的洋芋花,粉嘟嘟的,娇艳欲滴,看见的人都以为是什么名贵的花花草草,啧啧称奇,暗暗佩服。还有那儿,那儿是一长溜的白杨树,绕着麦地的田埂,一棵挨一棵,都在水沟的边上,挤挤挨挨。灌水的时候,它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吮吸足了水肥,长得都有模有样了,其中的一棵是祖宗辈的吧,虬枝盘旋,树干粗壮,长了多少年了,谁能说得清楚呢,可以做栋梁了。我从不同的角度拍了很多,发到家乡的那个论坛的摄影版上了,网友们说是我们家乡的吗,不可能吧,有这么古老的树木吗。我那个自豪,我肯定地说,小城北面的野地里的,不信去看看就知道了。他们都发了惊讶的小脸,尴尬的小脸,流汗的小脸,都是自惭形秽的样子。
  现在,麦地、草滩、白杨,甚至荒坟,都面目全非,踪影全无。那些大大小小的车辆来来往往,宽大的车轮滚滚,从那些曾经的麦地、草滩、白杨,甚至荒坟堆砌成的水泥大道上面沉沉压过,从我的身边步履沉沉地急驶而过,沙石、砖头、水泥,那些被称为建材的东西,呼啸着而来,咆哮着而去,溅起一浪一浪的污浊泥水,泛起黑色泥水的肮脏秽物,打湿弄脏了我的衣裤,这有什么呢?小雨不知道何时停止了,阳光洒下了点点光斑,只有一股潮润,只有一股清新的空气,只有飒飒的凉风阵阵,迎面而来,斜刺而去。小鸟似乎叫起来了,胆怯、低沉、压抑,似乎在害怕什么,躲避什么。此时,雨滴的跌落,阳光的播撒,树木的摇曳,一同产生,田野里伴生的是一种难言的焦灼和不安,似乎在酝酿什么,说不清,道不明。在小城,我是一个很渺小微不足道的角色,就像现在,在小城的边缘,我仍然什么也不是。但我可以凝望,可以观察,可以思考。这几年,小城的楼群慢慢增多,如果用一个慢镜头的话,其实是由内向外的扩张,速度由慢到快,像电视里经常使用的那些画面。小城的广场是中心,现在,四周都在向外无限地扩大、扩大,似乎,永远不会停止下来。
  你会看见蹦蹦跳跳、咩咩而鸣的羊羔吗?还有,崎岖的小路上,一群雪白的绵羊从很远的地方缓慢地向前移动,身后是如血的夕阳,是绚丽的彩霞,是身披毡袄的放牧老汉,他步履蹒跚,腰身佝偻,脸上深深的褶皱里藏满了稀奇古怪的故事?你会看到咕咕唧唧的鸽群吗?它们的翼翅间挂满风声,鸽哨呜呜的回声从遥远的祁连山那边,从祁连山的雪峰那边,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高高低低,时断时续,飞跃头顶的蓝天,刺入茫茫无边的白云,像不像一个未泯的童话?可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你会看到一大群挖苦苦菜的小男孩和小女孩吗?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挎着一个笨重的篮子,握着一把锃光瓦亮的铁铲,穿行在弯弯曲曲的田埂,俯身在碧草之间,跑动在沟渠之中,东一下,西一下,深一下,浅一下,挖出来的苦苦菜放在芨芨草编制的篮子里,菜根白白胖胖,菜身青翠碧绿,挂着泥土,挂着露水,挂着乡野里雨水的滋味,挂着野地里青草的味道,挂着田埂上马缨草的浓郁的清香和油亮亮的汁液?
  是的,看不见!现在,我们看见的是顶天立地的塔吊,看到的是高高的脚手架,看到的是头顶桔黄色头盔的农民工,也就是这些土地曾经的耕耘者,他们在高高的楼宇上忙忙碌碌,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而这,仅仅是高原上这么个毫不起眼的小城。他们中的有些人,还会走得更远。现在,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用那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建材,向更高处挺进、跋涉,而他们的脚下,最低的地方,小草会呻吟吗,麦苗会叹息吗,小虫子会伸懒腰吗,还有,那些白杨树残存的的根芽,会不会再一次舒展腰肢,一下一下的,扎出坚实的土地?据说,建筑工地上的熟练瓦工,日工资可以达到人民币二百元到三百元,驾驶塔吊或者辨识图纸,就可以月薪万元以上,一年到头种地,是万万比不上的。    [ 本帖最后由 汤如浩 于 2012-6-11 15:21 编辑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