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声渐远
2022-01-11叙事散文若荷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20 编辑
蝉声渐远若荷谨慎的、蝉的声音,从窗外透了进来,不知道它在哪里。我和衣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一向没有睡午的习惯,只是因……
蝉声渐远若荷谨慎的、蝉的声音,从窗外透了进来,不知道它在哪里。我和衣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一向没有睡午的习惯,只是因……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5:20 编辑 <br /><br />
蝉声渐远
若荷
谨慎的、蝉的声音,从窗外透了进来,不知道它在哪里。我和衣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一向没有睡午的习惯,只是因为昨夜的疼,没有睡好,所以趁午饭之前补睡一会儿。从声音中分辨,它可能只有一只,因为声音很有些单调,摒息听了一会儿,这才发现遥远的地方,仿佛还有一只蝉鸣传来。但究竟是不是蝉,在这城市的嚣尘中,实在是难以分辨的。
听了那蝉的声音,心里便更有些冷清,哀怨地想,再响一些吧,再响一些,也不妨。这样对着白烈的窗外说。再响一些,把这单调的声响唱成万众的合唱,也好让我于蝉声中记起一些什么,也好教我的疼痛不再那么隐隐阵发。然而,它们到底不能汇成万众的交响,窗内的我,依然是如此唉声低叹,窗外的它们,依然是如此的寂寞孤单。
我闭着眼睛,脑海里浮动着一些心事,记忆在眼前次递现出。好久没有抓知了,往年在这个时候,正是捕抓知了的时候,在远离城市的密密的树林里,一到夜晚,树下就开始了一种神秘的诞生——在潜伏了整整三年之后,这些有着厚厚的外壳,锐利的爪子的蝉蛹,便悄然从泥土里钻出,在留下一门圆圆的小洞之后,小心翼翼的攀援上树,等待清风夜露中的孵化时刻。当艰难的蝉脱完成,它们的厄运也来临了,不是被捕蝉的人捉去,成为餐桌上的盘中之物,就是被小孩子用黏竹捕去,在翅膀上缚一根麻绳,成为生命最短的宠物。
睡意朦胧中,我看到孩提的自己,手里正挥着这样一根长长的竹杆,在树下睃寻,寻找密密麻麻贴在树枝上的蝉们。它们已经由龟壳的状态脱生为生长翅膀的君主,可以在空中任意高飞,占居一顶高枝了。它们的飞翔,从不局限于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之间的距离。飞翔对于一只蝉来说,已经变得好不轻松。
黏知了,是童年活动中最有趣的游戏,且还不算它能给人带来娱乐与利益的双收,捕捉的用具是一根竹杆,竹杆则是经过长度和轫度的精心挑选,尖端再插上一端更细的芦苇秸做成的,细细的芦苇秸,是用来绕裹洗好的面筋的,面筋是用沾了水的面粉搓洗出来,搓洗好了的面筋粘且有韧性,能像皮筋一样拉长而不易断,用它来黏蝉的薄薄的翅膀,是再好不过的黏着剂了。
那时候,黏知了还不是大人所为,他们的事情是趁老爷天的时节下地薅草锄地,简果施肥。“老爷天”是当地农人的叫法,时间就是太阳正毒的时刻,在这个时候锄下的草一般都不会复生。尽管正午时分,干烈晴好的天气,阳光好似也不是多么热烈,大人小孩,田里路上,几乎都能光着膀子上阵,一顶竹篾编制的斗笠,成了用来遮阳挡雨下田佩带的工具。
黏知了的技巧,是先通过耳朵分辨知了的方向,辨别哪股枝上落下知了,再顺着枝干仔细寻找,等看准知了的位置之后,屏住呼息,悄悄探出手中的竹杆,生怕手一抖,把一树的知了吓跑。没有经验的人,手会抖的厉害,手一抖,竹杆不是碰着树叶,就是找不准知了翅膀的位置,竹头一戳,“吱”的一下,知了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叫,慌慌忙远远的逃走了。据说受惊后的蝉,是再也黏不到了,因为它记住并接受了深刻的教训,从此在树稍上越站越高,高到只能让你听得其声,见不得其影了。
由于没有多少人捕蝉,蝉出生的机会越来越多,夏天,到处能听到蝉的鸣叫,躁声鸹耳,八十年代读有关蝉的文章,无一不是恨蝉声阵阵,摧其睡眠。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蝉声变得稀少起来,也由此变得美妙起来。“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声声蝉鸣,成了教人浮想联翩的美好开端,于是记忆中的文字,便多了些化不去的乡愁,一天天,在笔下延绵悠长起来。
前几天看电视,中央台第十频道上介绍一个以蝉发家的人物报道,说此人下岗之初,致富无门,但不久,眼睛就盯在小小的蝉上了,让他对蝉产生浓厚兴趣的,是那些贪婪于餐桌的食客。因为他们,致使他在小小的蝉上作文章,把收购而来的蝉龟做成不同的风味小吃,水煮、盐渍、油炸,化蛹为新意别出的美食,引来无数吃客的流连忘返……
镜头之下,那密密麻麻的蝉龟以及脱壳的蝉令我愕然,那么多的食客,那么多企图摄取财富的贪婪目光,那经过三年潜伏孕育的蝉儿,怎么能够以每天二百多斤的交易满足大大小小的餐桌?这样的吃法,这样疯狂掠取,它们是否会在未来的一天悄然绝迹?纵使不能,那么仅仅作为生命,三年的漫长时光死于一旦,也足令人伤感不已。
蝉在人类的记忆里,是以害虫的身份出现的,与其说它餐风露宿,不如说它靠吮饮树枝上的汁液而生存——所有的教课书上都是这么解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启发,人类才敢于对它大开杀戒,先不说在树枝上涂抹药物的灭顶之灾,单是因它们可以让人类满足食欲,也会招来大量的人工捕杀。蝉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贪婪与诱惑包围起来,任它上天入地也无处可遁。
镜头转换,我看到屏幕上一组捕蝉之法,那就是按照蝉喜欢光照的理论,在大树低下点燃熊熊烈火,蝉们一旦看到火光,就会纷纷自投箩网。果然,火堆燃起,蝉猝然而下,一地,惨鸣不一……这种方法,可称为捕蝉一“绝”,就连主持人的琅琅之声,都称这不失一项捕蝉窍门。
对于这个电视节目,我一直心怀戚戚焉,对这个我所喜欢的电视频道,也再不想打开,因我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之心。想起这个频道,就想起那些挣扎着的蝉,想起它们踽踽而动的刃脚。直到有一天,在一次晚餐时,当我轻轻咬一口盛在碗里的菜肴,就在牙齿相叩的那刻,牙根顿时疼痛起来。原来那菜里,不知怎会有一只隐藏的蝉爪,锐利的一刀扎向我的牙龈。蝉儿,这是你的最后的复仇么?
由于疼痛,我不得不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表现得十分坦然,司空见惯。他说,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啊,屡见不鲜。前几天,还有一个大老板,在吃蝉时不小心划破了喉咙上的血管;再往前几天,有某单位的一个领导,吃蝉时被蝉爪挠伤了舌头,一下肿得老高……在我听完的那一刻,突觉那些蝉儿,一一涌来,在我的眼前,举起复仇的利箭!
小小的蝉,我已听不到你的众声合唱,我已看不到你翅膀的飞翔,我已找不到你带壳的蝉脱。据说,在你还没有从泥土里爬出,人们就开始用当年锄草的锄头,把你从泥洞里挖走了,你挣扎着走向命运的尽头,赴汤蹈火却得不到一句人类的赞美。在我生存的城市,我已无法回忆更多有关蝉的故事,蝉迹已经难寻,蝉声也已渐行渐远。然而,也许仅仅因为它也是一种生命,那微弱的、谨慎的蝉声,在我病痛的时候穿透我的耳膜,像刀锋一般扎向我的心底,让我变得顿时清醒起来,为无端的涂炭生灵而黯然失色。
若荷
谨慎的、蝉的声音,从窗外透了进来,不知道它在哪里。我和衣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一向没有睡午的习惯,只是因为昨夜的疼,没有睡好,所以趁午饭之前补睡一会儿。从声音中分辨,它可能只有一只,因为声音很有些单调,摒息听了一会儿,这才发现遥远的地方,仿佛还有一只蝉鸣传来。但究竟是不是蝉,在这城市的嚣尘中,实在是难以分辨的。
听了那蝉的声音,心里便更有些冷清,哀怨地想,再响一些吧,再响一些,也不妨。这样对着白烈的窗外说。再响一些,把这单调的声响唱成万众的合唱,也好让我于蝉声中记起一些什么,也好教我的疼痛不再那么隐隐阵发。然而,它们到底不能汇成万众的交响,窗内的我,依然是如此唉声低叹,窗外的它们,依然是如此的寂寞孤单。
我闭着眼睛,脑海里浮动着一些心事,记忆在眼前次递现出。好久没有抓知了,往年在这个时候,正是捕抓知了的时候,在远离城市的密密的树林里,一到夜晚,树下就开始了一种神秘的诞生——在潜伏了整整三年之后,这些有着厚厚的外壳,锐利的爪子的蝉蛹,便悄然从泥土里钻出,在留下一门圆圆的小洞之后,小心翼翼的攀援上树,等待清风夜露中的孵化时刻。当艰难的蝉脱完成,它们的厄运也来临了,不是被捕蝉的人捉去,成为餐桌上的盘中之物,就是被小孩子用黏竹捕去,在翅膀上缚一根麻绳,成为生命最短的宠物。
睡意朦胧中,我看到孩提的自己,手里正挥着这样一根长长的竹杆,在树下睃寻,寻找密密麻麻贴在树枝上的蝉们。它们已经由龟壳的状态脱生为生长翅膀的君主,可以在空中任意高飞,占居一顶高枝了。它们的飞翔,从不局限于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之间的距离。飞翔对于一只蝉来说,已经变得好不轻松。
黏知了,是童年活动中最有趣的游戏,且还不算它能给人带来娱乐与利益的双收,捕捉的用具是一根竹杆,竹杆则是经过长度和轫度的精心挑选,尖端再插上一端更细的芦苇秸做成的,细细的芦苇秸,是用来绕裹洗好的面筋的,面筋是用沾了水的面粉搓洗出来,搓洗好了的面筋粘且有韧性,能像皮筋一样拉长而不易断,用它来黏蝉的薄薄的翅膀,是再好不过的黏着剂了。
那时候,黏知了还不是大人所为,他们的事情是趁老爷天的时节下地薅草锄地,简果施肥。“老爷天”是当地农人的叫法,时间就是太阳正毒的时刻,在这个时候锄下的草一般都不会复生。尽管正午时分,干烈晴好的天气,阳光好似也不是多么热烈,大人小孩,田里路上,几乎都能光着膀子上阵,一顶竹篾编制的斗笠,成了用来遮阳挡雨下田佩带的工具。
黏知了的技巧,是先通过耳朵分辨知了的方向,辨别哪股枝上落下知了,再顺着枝干仔细寻找,等看准知了的位置之后,屏住呼息,悄悄探出手中的竹杆,生怕手一抖,把一树的知了吓跑。没有经验的人,手会抖的厉害,手一抖,竹杆不是碰着树叶,就是找不准知了翅膀的位置,竹头一戳,“吱”的一下,知了发出一声短促的惊叫,慌慌忙远远的逃走了。据说受惊后的蝉,是再也黏不到了,因为它记住并接受了深刻的教训,从此在树稍上越站越高,高到只能让你听得其声,见不得其影了。
由于没有多少人捕蝉,蝉出生的机会越来越多,夏天,到处能听到蝉的鸣叫,躁声鸹耳,八十年代读有关蝉的文章,无一不是恨蝉声阵阵,摧其睡眠。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蝉声变得稀少起来,也由此变得美妙起来。“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渭上新蝉声,先听浑相似。”声声蝉鸣,成了教人浮想联翩的美好开端,于是记忆中的文字,便多了些化不去的乡愁,一天天,在笔下延绵悠长起来。
前几天看电视,中央台第十频道上介绍一个以蝉发家的人物报道,说此人下岗之初,致富无门,但不久,眼睛就盯在小小的蝉上了,让他对蝉产生浓厚兴趣的,是那些贪婪于餐桌的食客。因为他们,致使他在小小的蝉上作文章,把收购而来的蝉龟做成不同的风味小吃,水煮、盐渍、油炸,化蛹为新意别出的美食,引来无数吃客的流连忘返……
镜头之下,那密密麻麻的蝉龟以及脱壳的蝉令我愕然,那么多的食客,那么多企图摄取财富的贪婪目光,那经过三年潜伏孕育的蝉儿,怎么能够以每天二百多斤的交易满足大大小小的餐桌?这样的吃法,这样疯狂掠取,它们是否会在未来的一天悄然绝迹?纵使不能,那么仅仅作为生命,三年的漫长时光死于一旦,也足令人伤感不已。
蝉在人类的记忆里,是以害虫的身份出现的,与其说它餐风露宿,不如说它靠吮饮树枝上的汁液而生存——所有的教课书上都是这么解说。正是因为这样的启发,人类才敢于对它大开杀戒,先不说在树枝上涂抹药物的灭顶之灾,单是因它们可以让人类满足食欲,也会招来大量的人工捕杀。蝉在这个时代,已经被贪婪与诱惑包围起来,任它上天入地也无处可遁。
镜头转换,我看到屏幕上一组捕蝉之法,那就是按照蝉喜欢光照的理论,在大树低下点燃熊熊烈火,蝉们一旦看到火光,就会纷纷自投箩网。果然,火堆燃起,蝉猝然而下,一地,惨鸣不一……这种方法,可称为捕蝉一“绝”,就连主持人的琅琅之声,都称这不失一项捕蝉窍门。
对于这个电视节目,我一直心怀戚戚焉,对这个我所喜欢的电视频道,也再不想打开,因我产生了强烈的敬畏之心。想起这个频道,就想起那些挣扎着的蝉,想起它们踽踽而动的刃脚。直到有一天,在一次晚餐时,当我轻轻咬一口盛在碗里的菜肴,就在牙齿相叩的那刻,牙根顿时疼痛起来。原来那菜里,不知怎会有一只隐藏的蝉爪,锐利的一刀扎向我的牙龈。蝉儿,这是你的最后的复仇么?
由于疼痛,我不得不到医院看医生,医生表现得十分坦然,司空见惯。他说,这样的事经常发生啊,屡见不鲜。前几天,还有一个大老板,在吃蝉时不小心划破了喉咙上的血管;再往前几天,有某单位的一个领导,吃蝉时被蝉爪挠伤了舌头,一下肿得老高……在我听完的那一刻,突觉那些蝉儿,一一涌来,在我的眼前,举起复仇的利箭!
小小的蝉,我已听不到你的众声合唱,我已看不到你翅膀的飞翔,我已找不到你带壳的蝉脱。据说,在你还没有从泥土里爬出,人们就开始用当年锄草的锄头,把你从泥洞里挖走了,你挣扎着走向命运的尽头,赴汤蹈火却得不到一句人类的赞美。在我生存的城市,我已无法回忆更多有关蝉的故事,蝉迹已经难寻,蝉声也已渐行渐远。然而,也许仅仅因为它也是一种生命,那微弱的、谨慎的蝉声,在我病痛的时候穿透我的耳膜,像刀锋一般扎向我的心底,让我变得顿时清醒起来,为无端的涂炭生灵而黯然失色。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