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之灵岩梵唱
2022-01-11抒情散文布衣子建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
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17:22 编辑 <br /><br />
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
从香溪出来,远远就能看见灵岩山上的宝塔。苏州的山不高,特别是在一些有大山的朋友眼里。江南多灵秀之气象,所以山水也不是靠雄伟为取胜。灵岩山有许多的传说,最动人的吴王所修建的馆娃宫了。西施的传说一直很打动人,不但因为她是古代美女,更主要的是她的爱国精神。为了越国的复兴,她所付出的代价确实太大了。而她得到的又是什么?
这是灵岩山寺的山门,这座牌坊应该是后建的,看上去太新了。从这里看上去,上山的石阶很陡峭。由于离灵岩山比较近,经常来这里爬山。每一次走这里的石阶都会觉得有点费劲,不到半山腰就已经气喘吁吁了。想起来,应该不是本人的体力太差。这里的石阶倾斜度比较大,向上的一些地方爬山人需要向前倾斜着才行。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是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爬到这里,很多人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石阶的陡峭。一些体力差的,已经有了放弃的念头。
印光法师到底是高人,实在会琢磨世人的心思。到了这里,只有齐心向上才能登顶。只有登顶了,才有归来的另眼相看。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这里风光独好。爬山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很多时候太害怕去进行,太喜欢瞻前顾后了。
登山路径一部分是青砖铺成,走到这里突然就想起了一句诗“雨后石阶滑”。上山的时候还感觉不到,毕竟全部精神都用在了脚下。下山的时候,本身就有点收不住脚。如果石阶再被雨淋过,真的要被滑倒。路边有一片竹林,这些粗壮的毛竹在春天的时候或许还是竹笋。
想到了竹笋,突然有了一种笑意。记得一次和同事来爬山,看到竹林里有僧人或站或坐,很奇怪。后来才发觉,这些僧人应该是为了防盗。一场雨后,竹林里多了许多的竹笋。如此新鲜的竹笋难免会引起游人的兴趣,僧人们就是怕游人的兴趣太浓郁了。
接着是迎笑亭,相传始建于宋代,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盘折再上是"落红亭",灵岩也有"象山"之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亭东乃印光塔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落红亭西有西施洞,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人称"百步阶",为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
这个“望佛来” 确实有点道理,这块巨石真的就象是一只乌龟,偏偏这只乌龟所望的方向就是不远处的太湖。“观音洞”其实就是一处禅院,每天这里的香火很盛。这里只能算是灵岩山的半山腰,能爬到这里很多人就已经是挥汗如雨了。这里有一处地方可以清楚的看见山下,木渎古镇的景色尽收眼底。远远望去,苏州乐园,苏州的城市景观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还有处景物,就是所谓的中日友好纪念碑。或许来这里登山的确实日本友人,但是一个酷爱屠杀的民族居然也有一颗仁爱的心,实在有点讽刺的意味。想起八年抗战,想起日本人二战时在亚洲犯下的罪行,想起日本人至今不愿意直面他们的罪恶,这样的所谓中日友好又能如何?
建在馆娃宫遗址上的灵岩寺,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 从东晋元熙二年(420)陆玩舍宅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数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惟有“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 已在风侵雨蚀中度过了956个春秋。它与装饰精美的大雄宝殿和翘角飞檐的钟楼相映成趣,不仅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木渎的标志性建筑物。
这里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我也几次来这里烧香拜佛。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但是我却愿意为了我的家人,为了我的朋友祈祷,愿佛主护佑他们。这座寺庙很人性化,门票只要象征性的一元钱。对于一个江南的景点来说,这区区的一元钱真的算不得什么。寺庙里也不强求游客买香,烧香。也没有什么场所要为游客开光,这样的欺骗行为其他地方一直存在。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这座雄伟的宝塔我一直记不清楚具体的名字,不知道应该是“多宝佛塔”还是“多佛宝塔”。这座禅院我最爱的就是这座宝塔,只有这座宝塔才能给我一种凌云的气势。也只有这座宝塔才是最古朴的,最干净的。宝塔已经不对外开放了,原本可以登上去,远眺姑苏美景。
寺庙后面的山顶有处琴台,这里也算是灵岩山的山巅了。远远望去,一面是烟波浩淼的太湖。如果是晴天,这里或许可以欣赏到太湖上的点点白帆。另一侧是穹隆山,相传是武圣孙武的藏书处。站在这里,姑苏的城市景色就在眼前。苏州如今的发展很快,这里只能看到木渎古镇的街景,远处也只能看到高新区的部分高楼街道。
山的另一面是一大片的山峰,有相连着的大焦山,更远处是天平山。天平山是宋人范仲淹的家山,天平红枫也是苏州一绝。从这里下山,可以由小路走到大焦山,然后一路下去,全部是小路,可以直接爬到天平山。这样的路径只走过两三次,很辛苦的,也很享受。灵岩山寺的墙边有一处隐秘的小道,这条年代久远的小道已经被灌木掩藏了起来。小道一直通向后山,我能知道这条小道,还是从后山走上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小道好几处已经断开,不知道远古的时候,这条小道是做什么用的。
在我们一帮人的眼里,爬灵岩山已经没有了什么味道。更喜欢的还是由灵岩山的后山一直爬到天平山,可以进入白马涧龙池,可以再上天平山。这样的一种经历可以作为一次野外的拓展训练,天气晴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游人走这条路。这里的风景还有许多未曾开发,更多的,更远的,更幽深的地方等待着游人的探询。
身在姑苏,又岂能不被姑苏的山水所迷醉。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过若干个留存下来的古镇名山。我所想得到的不是新奇,或许我能于某处的小巷,某处的山径遇到来自远古的先人。我会从他的话语中得到一些尘封已久的往事,知晓一些不为人知的风雅韵事。这样的行走,我会继续下去。
灵岩山位于古城苏州西南的木渎,山高182米,周广1800亩,山上多奇石。春秋后期,吴王夫差在山巅建造园囿“馆娃宫”,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山上园林。至今存有吴王井、流花池、玩月池、西施洞、宫墙、琴台、思乡岩、石射棚等遗迹。
从香溪出来,远远就能看见灵岩山上的宝塔。苏州的山不高,特别是在一些有大山的朋友眼里。江南多灵秀之气象,所以山水也不是靠雄伟为取胜。灵岩山有许多的传说,最动人的吴王所修建的馆娃宫了。西施的传说一直很打动人,不但因为她是古代美女,更主要的是她的爱国精神。为了越国的复兴,她所付出的代价确实太大了。而她得到的又是什么?
这是灵岩山寺的山门,这座牌坊应该是后建的,看上去太新了。从这里看上去,上山的石阶很陡峭。由于离灵岩山比较近,经常来这里爬山。每一次走这里的石阶都会觉得有点费劲,不到半山腰就已经气喘吁吁了。想起来,应该不是本人的体力太差。这里的石阶倾斜度比较大,向上的一些地方爬山人需要向前倾斜着才行。
沿登山御道拾级而上,首先是继庐亭,因灵岩山住持,一代名僧印光法师的别号继庐而得名。亭柱上有对联"大路一条,到此齐心向上;好山四面,归来另眼相看"。爬到这里,很多人已经初步感受到了石阶的陡峭。一些体力差的,已经有了放弃的念头。
印光法师到底是高人,实在会琢磨世人的心思。到了这里,只有齐心向上才能登顶。只有登顶了,才有归来的另眼相看。懂得这个道理的人不多,只有经历过,才知道这里风光独好。爬山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很多时候太害怕去进行,太喜欢瞻前顾后了。
登山路径一部分是青砖铺成,走到这里突然就想起了一句诗“雨后石阶滑”。上山的时候还感觉不到,毕竟全部精神都用在了脚下。下山的时候,本身就有点收不住脚。如果石阶再被雨淋过,真的要被滑倒。路边有一片竹林,这些粗壮的毛竹在春天的时候或许还是竹笋。
想到了竹笋,突然有了一种笑意。记得一次和同事来爬山,看到竹林里有僧人或站或坐,很奇怪。后来才发觉,这些僧人应该是为了防盗。一场雨后,竹林里多了许多的竹笋。如此新鲜的竹笋难免会引起游人的兴趣,僧人们就是怕游人的兴趣太浓郁了。
接着是迎笑亭,相传始建于宋代,东坡居士曾在此笑迎释友。盘折再上是"落红亭",灵岩也有"象山"之称,旧有"象王回顾落花红"之句,这里是观日落之佳处。亭东乃印光塔院,为印光和尚埋骨处。落红亭西有西施洞,相传越王勾践与范蠡献西施给吴王夫差于此等候。后人在洞前建屋,洞内镌刻观音像,洞外种有紫竹,所以又名"观音洞",香火颇旺。落红亭左折而上约300余步,人称"百步阶",为乾隆帝登灵岩时所筑御道的一段,山势陡峻。道旁有一方形砖砌之台为梁代灵岩山开山和尚智积的衣钵塔,塔南有一巨石,形似乌龟,昂首面向大湖,故有"乌龟望太湖"之说。石背镌有"望佛来"三字,石上有脚印,据说西施常站在此石上眺望故乡。
这个“望佛来” 确实有点道理,这块巨石真的就象是一只乌龟,偏偏这只乌龟所望的方向就是不远处的太湖。“观音洞”其实就是一处禅院,每天这里的香火很盛。这里只能算是灵岩山的半山腰,能爬到这里很多人就已经是挥汗如雨了。这里有一处地方可以清楚的看见山下,木渎古镇的景色尽收眼底。远远望去,苏州乐园,苏州的城市景观让人心旷神怡。
这里还有处景物,就是所谓的中日友好纪念碑。或许来这里登山的确实日本友人,但是一个酷爱屠杀的民族居然也有一颗仁爱的心,实在有点讽刺的意味。想起八年抗战,想起日本人二战时在亚洲犯下的罪行,想起日本人至今不愿意直面他们的罪恶,这样的所谓中日友好又能如何?
建在馆娃宫遗址上的灵岩寺,春秋吴越夫椒一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和大夫范蠡被押为人质,居住在石室之中,向夫差献上越中美女西施。吴王夫差为西施在灵岩山上建造行宫,铜钩玉槛,奢侈无比。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名"馆娃宫"。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从水路攻进吴国,把这富丽堂皇的馆娃宫付之一炬,烧成断壁残垣。东晋时有人在灵岩山吴宫遗址修建别业。后舍宅为寺,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扩建为寺院,名"秀峰寺"。唐代改称灵岩寺。 从东晋元熙二年(420)陆玩舍宅为寺算起,迄今已有1583年的历史。现存殿宇多数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惟有“千柱擎天、俯视万有”的灵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 已在风侵雨蚀中度过了956个春秋。它与装饰精美的大雄宝殿和翘角飞檐的钟楼相映成趣,不仅是灵岩寺风景最突出的一个部分,也是木渎的标志性建筑物。
这里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我也几次来这里烧香拜佛。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但是我却愿意为了我的家人,为了我的朋友祈祷,愿佛主护佑他们。这座寺庙很人性化,门票只要象征性的一元钱。对于一个江南的景点来说,这区区的一元钱真的算不得什么。寺庙里也不强求游客买香,烧香。也没有什么场所要为游客开光,这样的欺骗行为其他地方一直存在。
位于大殿东侧的灵岩塔初建于梁代天监二年,历经沧桑,现为七级八面砖塔,挺拔耸立,是灵岩山的标志,凡来游山者莫不在此留影纪念。灵岩塔又称多宝塔,高34米,7级8面,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南有钟楼,楼高15.3米,为两层木构。上悬大钟,下置地藏佛像。
这座雄伟的宝塔我一直记不清楚具体的名字,不知道应该是“多宝佛塔”还是“多佛宝塔”。这座禅院我最爱的就是这座宝塔,只有这座宝塔才能给我一种凌云的气势。也只有这座宝塔才是最古朴的,最干净的。宝塔已经不对外开放了,原本可以登上去,远眺姑苏美景。
寺庙后面的山顶有处琴台,这里也算是灵岩山的山巅了。远远望去,一面是烟波浩淼的太湖。如果是晴天,这里或许可以欣赏到太湖上的点点白帆。另一侧是穹隆山,相传是武圣孙武的藏书处。站在这里,姑苏的城市景色就在眼前。苏州如今的发展很快,这里只能看到木渎古镇的街景,远处也只能看到高新区的部分高楼街道。
山的另一面是一大片的山峰,有相连着的大焦山,更远处是天平山。天平山是宋人范仲淹的家山,天平红枫也是苏州一绝。从这里下山,可以由小路走到大焦山,然后一路下去,全部是小路,可以直接爬到天平山。这样的路径只走过两三次,很辛苦的,也很享受。灵岩山寺的墙边有一处隐秘的小道,这条年代久远的小道已经被灌木掩藏了起来。小道一直通向后山,我能知道这条小道,还是从后山走上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的。小道好几处已经断开,不知道远古的时候,这条小道是做什么用的。
在我们一帮人的眼里,爬灵岩山已经没有了什么味道。更喜欢的还是由灵岩山的后山一直爬到天平山,可以进入白马涧龙池,可以再上天平山。这样的一种经历可以作为一次野外的拓展训练,天气晴朗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游人走这条路。这里的风景还有许多未曾开发,更多的,更远的,更幽深的地方等待着游人的探询。
身在姑苏,又岂能不被姑苏的山水所迷醉。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过若干个留存下来的古镇名山。我所想得到的不是新奇,或许我能于某处的小巷,某处的山径遇到来自远古的先人。我会从他的话语中得到一些尘封已久的往事,知晓一些不为人知的风雅韵事。这样的行走,我会继续下去。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