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生 长 的 地 方
2022-01-11叙事散文LWLAG2006
我不知道我的家乡为什么叫临泽,但我知道择水而居泽,清泉四溢,湖泊密布,否则的话,那叫双泉、五泉、暖泉的地名就名不属实,那些富有江南水乡诗意般的名字就不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天水一色的临泽从月氏到匈奴,从匈奴到吐蕃一至征战到共和国的建立,它南……
我不知道我的家乡为什么叫临泽,但我知道择水而居泽,清泉四溢,湖泊密布,否则的话,那叫双泉、五泉、暖泉的地名就名不属实,那些富有江南水乡诗意般的名字就不会在岁月的长河中流淌。
天水一色的临泽从月氏到匈奴,从匈奴到吐蕃一至征战到共和国的建立,它南控祁连,北领大漠的险隘位置使它象一颗明珠,钦镶在河西走廊中部,特别是它丰富的物产更是这里充满勃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生长在这样的地方是快乐和幸福的。
红砂的渠
大元帝国的铁骑风烟在瓦蓝的天空消散,如一阵轻风拂面,历史在急驰的马蹄声中延续,延续着新的记忆,横征暴敛是大元帝国四面楚歌,哀鸿便野,征战的号角还在隐隐作响,铁骑到处一路寒光,一路狼烟,攻城容易,守城难,这难道不是应了那句流传了几十年的俗语。其实,俗语不俗,酝藏着无数天机和真谛,那蒙古帝国的骑士们刀剑指处,城池不坚不摧,河流难以拦阻,勇冠天下的蒙古铁骑令山河失色,大地发抖了近半个世纪,但守住的城池都屈指可数。烟烽一路,战火一路,巨额的财物消耗,人马损失,使原本人口就少的蒙古帝国处在风雨飘扬中,但刘福通,朱元璋的义军攻域掠地时,一盘散沙的蒙古骑兵落荒而逃,逃向漠北。明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在战火中飘起一帜龙旗。天下一统,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积弱积贫,于是朱升的“深挖洞、广积粮、高围墙”政策在延续。为保住通往欧亚的这条大通道,明王朝从关内的山西大槐树开始移民,那一路的哭喊,一路的白骨,终于将一些民众和戌边将士移徒到河西大地,移居到生我、养我的故土临泽。垦荒开始了,你来了,杨博甘肃这巡抚右检都御使,带着一路的风尘,一身的困顿,站在山丹河与黑河交汇的地方,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蓝图在你的胸中升起,引两河水浇灌合黎山下的大片砂地,耕种粮草,你的坐骑和幕僚在甘州巡抚的指引下来到平沙墩,走到平川墩,金红色的沙砾下,发青的土层沙土相拌相溶,在这肥沃而缺水的土地上,你眼花了,于是你满眼都是生长的麦粒谷栗,还有那紫色花朵的苜蓿,你陶醉了,在烈日下举杯一醉,醉得潇洒,醉的惆怅,这一醉,便引来涛涛的黑河之水,将这块千古草原染绿,红砂渠连同你杨博的名字被皇帝钦定在甘州,不,甘肃水利史册的史书里,经久弥香,让后世永久怀念和瞻仰。 站在红砂渠遗址前,我感叹你的雄才大略,在那种条件下,一条上宽二十余米,底宽七八米的浩浩水渠在六百多年的风沙掩埋下仍露着浩大的痕迹,这是开发临泽历史的人文见证,也是你永恒功绩的实物。
物换显移,沧桑巨变。随着黑河来水的减少,红砂渠终于无水可灌,正北山下的大批良田因缺水而荒芜。这是你无法预想到的,但它却不影响你一世的功绩。昔喇渠、鸭翅渠仍在延续,延续着你开垦河西,造福临泽的赫赫功绩。
这也许就叫历史。它有时真无情无义。
正北的山
说是山,其实不高。不是那砂石相互缠绕,相互包溶,这山也许就是另一种物质存在方式。这种相互交融的方式下,一座颇似象一个头向西部瀚海嘹望的巨龙似的丘岭横卧在苍茫草原上,也给正北山上赋予了特有的人文内涵和地域民俗内涵。有了山,又有了烽燧,一个原本沉寂的沙海戈壁有了生命的蠕动,有了人世间的烟火,这地方也就旺了起来,试想几个戌边的土卒每天披星戴月从十里远的黑河中取水, 无论寒署,每天都将生命之源的河水挑驮到烽燧上,那将是怎样一种美丽。站到正北山的烽燧,东眺羊台山,西瞰大青山,北望狼湾山,方园数百公里的草地,夏秋一片翠绿,给强大的蒙古民族提供了天然的夏季牧扬。当元代守将刘恩走进这片土地时,路遇老翁说:“将军,有人开发正北山,猪狗不吃二麸面”。刘恩勒马沉思半晌,他看过肥沃的土地,牧草丛生,边上奏朝庭,引黑河水开发灌溉正北山下这片被称为濠洼的土地,但他的奏折上奏到元大都时,蒙古帝国已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局里,元朝帝国已难以支撑下去,刘恩的奏折被闲置,刘恩的一腔希望,一片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愿望被闲置。他心中的梦却依然清晰。走了刘恩,来了杨博,一条红砂渠将刘恩未竞的大业继续下去,明朝的戌边移民政策在这里实施,到清代中叶,骄横的陕甘总督年羹尧来了,黑河水少了,红砂渠被闲置,正北山土地被搁置,先是荒草,后是沙尘,沙进了,人退了,壕洼又成了一片沉寂的沙原戈壁。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濠洼干渠的延伸,壕洼又出现了片片生机。如今,正北山下,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花香鸟语,几千年的梦幻在我们的努力下变为现实,梦幻成真,再也不会去十里之遥的黑河去挑水,自来水已流进农家的院落;再也不会点然狼烟,民族大融合,民族的大团结,已将蒙汉结为手足兄弟,无线电话将正山北下同世界各地连成一片,正北山也成为“地球林”的一个分子。 那山,那燧,已变成历史点点滴滴,不太连惯的回忆。
一工的城
那是一个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潮学说象地下的岩浆一样喷发的壮烈时代,文化精英们各显其能,豪迈如八仙过海,于是各种学说纷纷出台,诸子百家的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也为儒释道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个时代影响了中原大地,也传播到了河西走廊的月氏牧地。老子的弟子云游进怀柔故地,在众多的人口,临山依水的环境下,头人们要建一座城池,这座被史书称为“怀柔”的旧城。 一位月氏土著的阴阳按照风水学说,选择了一工程这个地方建一座方方正正东西南北都九十丈的城池,取九九之尊的意义,月氏文化在这个时代主导着黑河流域的文明,它的计算、农历天文的修订精确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特别是五行学说在月氏特别流行。就在这座城开工修建时,一只红杆也央,方正的城池刚打了一工,夜晚间的一场风沙,将红杆刮得杳无影踪,阴阳急了,头人急了,所有的人都去找这个吉祥之物,神奇之物的红杆,找了一整天,一位放羊的老者才在平川这地方找到了旗杆,这时太阳刚刚搁在西边的祁连山上,夕阳中的红杆搁外鲜艳,旗杆的四周一条和原处方方正正的九九之丈的金黄之线明白无误。阴阳来,头人来人。阴阳说:“天意难违,就依天意而行吧”。于是怀柔古城改建了,一工程,刚建一工的城被遗弃了。留下的遗址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开荒种地中永返的消失了。也许这就是一种玄机,无法预测和解释的玄机,存在有存在的根缘,消失有消失的必然,一切皆由缘。
五个的墩
面对这残存的五个墩,每一个墩就是一个硕大的问号,不知是责问征战不休的大元帝国的决策者,还是坦向青天仰望一轮明月从积雪皑皑的东大山升起的皎洁,或许是鸟瞰苍茫合黎连绵的崇山竣岭中坦胸露背兀立在寂寞山坳中的烽燧长城,或许是俯瞰黑河奔流不息的浪花,这一切似乎都是一个未知的哑谜,让人费猜,费猜得难以琢磨,在河西大地的丝绸古道上,无数的烽燧、长城、墩廓堡寨,唯有你明沙堡特别。试想一个方正的寨堡,矗立在正南墙头五座山峰似的大墩,是嘹望台?你却相连着一字形摆开,是镇河墩,这儿离河还有四五里远呢,别说答案,就连这堡的历史源渊和来胧去脉也染让我颇费了一些功夫,查找史料,访问老人都一无所获。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告诉我,我爷爷说这个堡子,这几个墩在他当小孩的时候就有。我只在这残存的土夯堡寨下拣到几片灰陶的碎片,以此来推断它始建于汉代。那么在当时哪种生产条件下建这么一座高七八丈,宽二三丈的堡寨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但祖先们办到了,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民心的聚合。五个墩是代表周易的五行学说,似乎也能说得过,但究竟是代表什么,这并不重要,但五个墩却永远凸现在临泽这块饱经沧桑的大地。就是这个寨堡玄奘西行夜宿,宋云西去歇脚,刘恩屯过兵,杨博扎过营;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为挫败阿古柏分裂祖国的阴谋,抬棺进疆时在此稍事休息;骄横一时的陕甘总督年羹尧为治理黑河水系,化解纠纷,在这里督办黑河水务,这五个墩连同明沙堡总和名儒宿将联系在一起,历史总是走过那匆忙的脚步,但我们还来不及思索明天时,太阳已西沉在祁连山峰,新的一天在日落中孕育,站在残阳中的五个墩下,慢步喘急的黑河之滨,我的思绪漫过浅浅的河面,飞升在浩浩宇空仰望繁星,我问群星这五个墩装着什么宝典,含着什么哲理,群星不语,只是眨巴着眼睛。
平彝的堡
如果说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一条精美的珍珠项链的话,那么在这条通衡大道上众多的堡寨就是哪一颗颗连接项链的宝石和珍珠。自从张骞凿通西域,黑河北岸,合黎山下就成了通往西域和欧洲的通道,为了保护这条黄金通道,汉朝政府在这巍巍合黎山坳中修筑了众多的烽燧,五里一墩,十里一燧,三十里一堡,这自汉代伊始的保卫边疆制度全部浓缩在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峰腰地代──临泽。从明沙堡开始,自东向西有平彝堡、板桥堡、柳树堡、黄家堡、平川堡、三坝堡、四坝堡、五坝堡进入高台,这堡与堡之间的距离也跟那时的规矩相差无几。 单说这平彝堡三个字,平,暂且理解为平定边疆,这无可厚非;可这个“彝”,可大有文章可做。大汉王朝统领下的天下,大汉民族自始高人一等,对除汉族以外的地方大都冠以“彝、狄、蕃”等字样,有很浓烈的民族歧视意识。我在诘问大汉王朝的同时,更加厌恶大元帝国将国人划为三六九等的作法,原以为汉朝岐视少数民族,而身为少数民族的蒙、满人的民族歧视比汉族更是过犹不及。我在历史的遨游和思索中才读懂了平彝堡这个词的含义。 平彝堡这个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地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被人淡忘,只有深藏在老人的记忆深处,装在古老的史册里。不知是哪一个学问颇深的人物,将这个沿袭了二千多年的地名易为“友好”村。从“平彝”到“友好”是一个质的跳越,从歧视到握手,饱含了多少血雨腥风的过渡,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才会更加珍惜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才会万众一心,用我们的血肉筑起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涌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滚滚浪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试箭的台
风来了,雨去了。他来了,你走了。刀光剑影,风霜雪雨。刀削瘦了试箭台,剑刮矮了试箭台。风吹小了试箭台,雨淋少了试箭台。几千年的刀光剑影,几千年的血雨腥风,试箭台飘摇在战争的风风雨雨里,它就象黑河中飘摇的一片柳叶,不知岸在哪里,也不知应该停靠在哪里。 这个试箭台传说的板本太多太多,不知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但假为真是真亦假。但这个试箭台总和英雄连在一起。有说薛丁山征西时在这里和吐蕃将领比箭,以箭落点为边界,薛丁山一箭射在古阳关域楼上,古阳关以东土地尽归唐朝版图。有说狄青与西夏鄱阳公主在此比试箭,箭落黑河,羞亏难当,也有说杨六郎和西夏张掖王比试箭,杨六郎飞箭落在嘉峪关,西夏认输向北宋纳贡,这个传说认同的人较多,但我在一番考证后仍未寻到答案,就以这众人认可的版本为正说矣。 近期因考证地名,夜读五凉史话,方才醒悟,这试箭台原是北凉创始人沮渠蒙逊的教场,专门教习兵卒练箭而筑。我认同这一观点。
如今箭台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个鱼状的砂石梁头北尾南矗立在田野上,任凭世人去猜想。 罢、罢、罢,有台也好,无台也罢。历史的风烟一路高歌。人类从征战到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永驻中华。面美英等对伊拉克血腥的侵略,我暗自祷告,战争结束吧,让战机变成美丽的和平之鸽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红砂的渠
大元帝国的铁骑风烟在瓦蓝的天空消散,如一阵轻风拂面,历史在急驰的马蹄声中延续,延续着新的记忆,横征暴敛是大元帝国四面楚歌,哀鸿便野,征战的号角还在隐隐作响,铁骑到处一路寒光,一路狼烟,攻城容易,守城难,这难道不是应了那句流传了几十年的俗语。其实,俗语不俗,酝藏着无数天机和真谛,那蒙古帝国的骑士们刀剑指处,城池不坚不摧,河流难以拦阻,勇冠天下的蒙古铁骑令山河失色,大地发抖了近半个世纪,但守住的城池都屈指可数。烟烽一路,战火一路,巨额的财物消耗,人马损失,使原本人口就少的蒙古帝国处在风雨飘扬中,但刘福通,朱元璋的义军攻域掠地时,一盘散沙的蒙古骑兵落荒而逃,逃向漠北。明洪武大帝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在战火中飘起一帜龙旗。天下一统,但连年的征战使得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积弱积贫,于是朱升的“深挖洞、广积粮、高围墙”政策在延续。为保住通往欧亚的这条大通道,明王朝从关内的山西大槐树开始移民,那一路的哭喊,一路的白骨,终于将一些民众和戌边将士移徒到河西大地,移居到生我、养我的故土临泽。垦荒开始了,你来了,杨博甘肃这巡抚右检都御使,带着一路的风尘,一身的困顿,站在山丹河与黑河交汇的地方,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蓝图在你的胸中升起,引两河水浇灌合黎山下的大片砂地,耕种粮草,你的坐骑和幕僚在甘州巡抚的指引下来到平沙墩,走到平川墩,金红色的沙砾下,发青的土层沙土相拌相溶,在这肥沃而缺水的土地上,你眼花了,于是你满眼都是生长的麦粒谷栗,还有那紫色花朵的苜蓿,你陶醉了,在烈日下举杯一醉,醉得潇洒,醉的惆怅,这一醉,便引来涛涛的黑河之水,将这块千古草原染绿,红砂渠连同你杨博的名字被皇帝钦定在甘州,不,甘肃水利史册的史书里,经久弥香,让后世永久怀念和瞻仰。 站在红砂渠遗址前,我感叹你的雄才大略,在那种条件下,一条上宽二十余米,底宽七八米的浩浩水渠在六百多年的风沙掩埋下仍露着浩大的痕迹,这是开发临泽历史的人文见证,也是你永恒功绩的实物。
物换显移,沧桑巨变。随着黑河来水的减少,红砂渠终于无水可灌,正北山下的大批良田因缺水而荒芜。这是你无法预想到的,但它却不影响你一世的功绩。昔喇渠、鸭翅渠仍在延续,延续着你开垦河西,造福临泽的赫赫功绩。
这也许就叫历史。它有时真无情无义。
正北的山
说是山,其实不高。不是那砂石相互缠绕,相互包溶,这山也许就是另一种物质存在方式。这种相互交融的方式下,一座颇似象一个头向西部瀚海嘹望的巨龙似的丘岭横卧在苍茫草原上,也给正北山上赋予了特有的人文内涵和地域民俗内涵。有了山,又有了烽燧,一个原本沉寂的沙海戈壁有了生命的蠕动,有了人世间的烟火,这地方也就旺了起来,试想几个戌边的土卒每天披星戴月从十里远的黑河中取水, 无论寒署,每天都将生命之源的河水挑驮到烽燧上,那将是怎样一种美丽。站到正北山的烽燧,东眺羊台山,西瞰大青山,北望狼湾山,方园数百公里的草地,夏秋一片翠绿,给强大的蒙古民族提供了天然的夏季牧扬。当元代守将刘恩走进这片土地时,路遇老翁说:“将军,有人开发正北山,猪狗不吃二麸面”。刘恩勒马沉思半晌,他看过肥沃的土地,牧草丛生,边上奏朝庭,引黑河水开发灌溉正北山下这片被称为濠洼的土地,但他的奏折上奏到元大都时,蒙古帝国已处在风雨飘摇的动荡时局里,元朝帝国已难以支撑下去,刘恩的奏折被闲置,刘恩的一腔希望,一片造福国家和人民的愿望被闲置。他心中的梦却依然清晰。走了刘恩,来了杨博,一条红砂渠将刘恩未竞的大业继续下去,明朝的戌边移民政策在这里实施,到清代中叶,骄横的陕甘总督年羹尧来了,黑河水少了,红砂渠被闲置,正北山土地被搁置,先是荒草,后是沙尘,沙进了,人退了,壕洼又成了一片沉寂的沙原戈壁。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濠洼干渠的延伸,壕洼又出现了片片生机。如今,正北山下,绿树成荫,瓜果飘香,花香鸟语,几千年的梦幻在我们的努力下变为现实,梦幻成真,再也不会去十里之遥的黑河去挑水,自来水已流进农家的院落;再也不会点然狼烟,民族大融合,民族的大团结,已将蒙汉结为手足兄弟,无线电话将正山北下同世界各地连成一片,正北山也成为“地球林”的一个分子。 那山,那燧,已变成历史点点滴滴,不太连惯的回忆。
一工的城
那是一个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最为辉煌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潮学说象地下的岩浆一样喷发的壮烈时代,文化精英们各显其能,豪迈如八仙过海,于是各种学说纷纷出台,诸子百家的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也为儒释道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这个时代影响了中原大地,也传播到了河西走廊的月氏牧地。老子的弟子云游进怀柔故地,在众多的人口,临山依水的环境下,头人们要建一座城池,这座被史书称为“怀柔”的旧城。 一位月氏土著的阴阳按照风水学说,选择了一工程这个地方建一座方方正正东西南北都九十丈的城池,取九九之尊的意义,月氏文化在这个时代主导着黑河流域的文明,它的计算、农历天文的修订精确到令人吃惊的程度,特别是五行学说在月氏特别流行。就在这座城开工修建时,一只红杆也央,方正的城池刚打了一工,夜晚间的一场风沙,将红杆刮得杳无影踪,阴阳急了,头人急了,所有的人都去找这个吉祥之物,神奇之物的红杆,找了一整天,一位放羊的老者才在平川这地方找到了旗杆,这时太阳刚刚搁在西边的祁连山上,夕阳中的红杆搁外鲜艳,旗杆的四周一条和原处方方正正的九九之丈的金黄之线明白无误。阴阳来,头人来人。阴阳说:“天意难违,就依天意而行吧”。于是怀柔古城改建了,一工程,刚建一工的城被遗弃了。留下的遗址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开荒种地中永返的消失了。也许这就是一种玄机,无法预测和解释的玄机,存在有存在的根缘,消失有消失的必然,一切皆由缘。
五个的墩
面对这残存的五个墩,每一个墩就是一个硕大的问号,不知是责问征战不休的大元帝国的决策者,还是坦向青天仰望一轮明月从积雪皑皑的东大山升起的皎洁,或许是鸟瞰苍茫合黎连绵的崇山竣岭中坦胸露背兀立在寂寞山坳中的烽燧长城,或许是俯瞰黑河奔流不息的浪花,这一切似乎都是一个未知的哑谜,让人费猜,费猜得难以琢磨,在河西大地的丝绸古道上,无数的烽燧、长城、墩廓堡寨,唯有你明沙堡特别。试想一个方正的寨堡,矗立在正南墙头五座山峰似的大墩,是嘹望台?你却相连着一字形摆开,是镇河墩,这儿离河还有四五里远呢,别说答案,就连这堡的历史源渊和来胧去脉也染让我颇费了一些功夫,查找史料,访问老人都一无所获。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告诉我,我爷爷说这个堡子,这几个墩在他当小孩的时候就有。我只在这残存的土夯堡寨下拣到几片灰陶的碎片,以此来推断它始建于汉代。那么在当时哪种生产条件下建这么一座高七八丈,宽二三丈的堡寨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但祖先们办到了,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一种民心的聚合。五个墩是代表周易的五行学说,似乎也能说得过,但究竟是代表什么,这并不重要,但五个墩却永远凸现在临泽这块饱经沧桑的大地。就是这个寨堡玄奘西行夜宿,宋云西去歇脚,刘恩屯过兵,杨博扎过营;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为挫败阿古柏分裂祖国的阴谋,抬棺进疆时在此稍事休息;骄横一时的陕甘总督年羹尧为治理黑河水系,化解纠纷,在这里督办黑河水务,这五个墩连同明沙堡总和名儒宿将联系在一起,历史总是走过那匆忙的脚步,但我们还来不及思索明天时,太阳已西沉在祁连山峰,新的一天在日落中孕育,站在残阳中的五个墩下,慢步喘急的黑河之滨,我的思绪漫过浅浅的河面,飞升在浩浩宇空仰望繁星,我问群星这五个墩装着什么宝典,含着什么哲理,群星不语,只是眨巴着眼睛。
平彝的堡
如果说古老的丝绸之路是一条精美的珍珠项链的话,那么在这条通衡大道上众多的堡寨就是哪一颗颗连接项链的宝石和珍珠。自从张骞凿通西域,黑河北岸,合黎山下就成了通往西域和欧洲的通道,为了保护这条黄金通道,汉朝政府在这巍巍合黎山坳中修筑了众多的烽燧,五里一墩,十里一燧,三十里一堡,这自汉代伊始的保卫边疆制度全部浓缩在河西走廊最狭窄的峰腰地代──临泽。从明沙堡开始,自东向西有平彝堡、板桥堡、柳树堡、黄家堡、平川堡、三坝堡、四坝堡、五坝堡进入高台,这堡与堡之间的距离也跟那时的规矩相差无几。 单说这平彝堡三个字,平,暂且理解为平定边疆,这无可厚非;可这个“彝”,可大有文章可做。大汉王朝统领下的天下,大汉民族自始高人一等,对除汉族以外的地方大都冠以“彝、狄、蕃”等字样,有很浓烈的民族歧视意识。我在诘问大汉王朝的同时,更加厌恶大元帝国将国人划为三六九等的作法,原以为汉朝岐视少数民族,而身为少数民族的蒙、满人的民族歧视比汉族更是过犹不及。我在历史的遨游和思索中才读懂了平彝堡这个词的含义。 平彝堡这个存在了很长时间的地名,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被人淡忘,只有深藏在老人的记忆深处,装在古老的史册里。不知是哪一个学问颇深的人物,将这个沿袭了二千多年的地名易为“友好”村。从“平彝”到“友好”是一个质的跳越,从歧视到握手,饱含了多少血雨腥风的过渡,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牢记历史,才会更加珍惜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才会万众一心,用我们的血肉筑起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涌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滚滚浪潮,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试箭的台
风来了,雨去了。他来了,你走了。刀光剑影,风霜雪雨。刀削瘦了试箭台,剑刮矮了试箭台。风吹小了试箭台,雨淋少了试箭台。几千年的刀光剑影,几千年的血雨腥风,试箭台飘摇在战争的风风雨雨里,它就象黑河中飘摇的一片柳叶,不知岸在哪里,也不知应该停靠在哪里。 这个试箭台传说的板本太多太多,不知哪一个是真的,哪一个是假的。但假为真是真亦假。但这个试箭台总和英雄连在一起。有说薛丁山征西时在这里和吐蕃将领比箭,以箭落点为边界,薛丁山一箭射在古阳关域楼上,古阳关以东土地尽归唐朝版图。有说狄青与西夏鄱阳公主在此比试箭,箭落黑河,羞亏难当,也有说杨六郎和西夏张掖王比试箭,杨六郎飞箭落在嘉峪关,西夏认输向北宋纳贡,这个传说认同的人较多,但我在一番考证后仍未寻到答案,就以这众人认可的版本为正说矣。 近期因考证地名,夜读五凉史话,方才醒悟,这试箭台原是北凉创始人沮渠蒙逊的教场,专门教习兵卒练箭而筑。我认同这一观点。
如今箭台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个鱼状的砂石梁头北尾南矗立在田野上,任凭世人去猜想。 罢、罢、罢,有台也好,无台也罢。历史的风烟一路高歌。人类从征战到和平是历史的必然,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永驻中华。面美英等对伊拉克血腥的侵略,我暗自祷告,战争结束吧,让战机变成美丽的和平之鸽飞翔在自由的天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