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三个疯女人的黯淡人生
2022-01-11叙事散文杨春山
三个疯女人的黯淡人生疯子,一般指那些神智错乱、精神分裂的人。但有些行为举止怪异,超乎了正常人们行为准则的人,也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疯子。——题记几年前,我在某个县城所在地的乡镇任党政办主任。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到办公室,或诉说,或问询,……
三个疯女人的黯淡人生
疯子,一般指那些神智错乱、精神分裂的人。但有些行为举止怪异,超乎了正常人们行为准则的人,也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疯子。
——题记
几年前,我在某个县城所在地的乡镇任党政办主任。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到办公室,或诉说,或问询,或吵嚷,走马灯似的轮换,在这种纷繁的环境里,人缠于事,疲于奔命,几乎让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每天机械地应付着杂七杂八的事情,仿佛自己的精力正被这些俗人杂事一丝丝地抽空。我感觉自己整天都在一个巨大的漩涡中翻涌,奔突。
当我改换了工作,有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以后,回首过去,有很多事情已渐渐远去,模糊得只留下了一丝淡淡的印记,很多曾经熟悉的面孔也已经逃离了我的记忆。忘记了很多人,也忘记了很多事,然而,有三个女人的面容,却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而她们,都是在生活中被人们叫作“疯子”的女人。
一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上午,我正端着一杯刚泡出味的茶,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对面的女同事聊天。忽然,听到政府院子里传来了一阵“杂种、乌龟”的吼骂声,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村妇骂人时粗俗不堪的话语。吼骂、吵闹在政府院里是很平常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我甚至懒得出去看到底是谁在院子里吵嚷。几分钟后,一个70岁左右的瘦骨嶙峋的老女人进入了我的视线。脸上的皱纹如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她背着一个很大的竹篮,衣服破旧但还不算太脏,是一个典型贫困农妇的装扮。按照惯例,我温和的问她有什么事情,她嘴里嘟嘟囔囔,神情怯怯的,半天也没说清要来办什么事。一会儿,她从贴身衣襟的口袋里开始摸索,半天才拿出一个用手帕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慢慢打开,我刚看见里面有两个红色的小本,像是证书一类东西,还没看清,她就迅速地包了起来,动作很麻利,显然是经常做着这一动作的缘故。她将包裹很小心地放进贴身的衣袋里,又开始絮絮叨叨地不停在讲,口角也积聚了不少白沫,讲到激动处,她把口中的假牙摘了下来,拍在了办公桌上。这一动作把我和对面坐着的女同事着实吓了一跳。缺少了用来支撑门面的假牙,她的嘴整个的凹陷了下去,血脉却更加贲张,一时间面目显得有些狰狞。几分钟后,她又重新戴上了假牙。突然之间,她开始怒骂起来,这高亢的吼骂声,刺激撕扯着我的耳膜,让我的耳中嗡嗡作响。和着村妇骂人时那些粗俗不堪的话语,终于让我把她和前面院子里传来的叫骂声联系在了一起。她那粗俗的话语让我对面的那位女同事(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孩)不堪忍受,像小鹿般迅捷地逃离了办公室。
这一场咒骂持续了大约有二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漠然地望着她。“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我在心里默默地说。许是她骂得累了,她终于转身,在嘟囔声中骂骂咧咧地走出了办公室,离开了政府院子。
随着老女人的离去,政府院里平静了下来。正巧镇长来到了办公室,我便向他询问老女人的身世。据说这老妇叫张玉兰,是城区人氏,育有两个儿子。在她近四十岁时,因为发生了一件盗窃案,派出所将她的小儿子带去询问了一下情况,回来后村里人纷纷指责是她的小儿子作案。她的小儿子在村人的指责声和异样的目光中不堪忍受巨大的压力,自缢身亡了。心伤儿子之死的张玉兰,从此时疯时痴,也不太料理家务。大儿子也就不再管她,任由她自己盘着一块菜地,靠摘些菜到市场上卖来维持生计。每天卖完菜之后,大约从九点半开始,她便开始踏上了雷打不动的咒骂之旅。她的第一站总是从派出所开始,沿街叫骂,大约在十点钟,那高亢的叫骂声便准时在镇政府院里响起。而我的办公室,则成为了她每日咒骂行程的最后一站。
老女人每天的举动几乎都是一样的,但又似乎每天都不一样。有一天,老女人来到办公室后,便开始伤心的哭泣。她说自己被几个人揪着头发、掐住脖子狠狠打了一顿。“老子差点被那几个乌龟打死!这些狗杂种,我的年纪可以当他们的妈了,他们也对我下这样的毒手!”我感到一阵心酸,想安慰她两句,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知道会有人打她的,因为有一次她在镇里办公楼上叫骂时,就曾被镇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揪着衣领拖到了门外。
“一个可怜的老人。”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其凄惨的身世让我对她有了一种同情。但面对这样的一位老人,我除了廉价的同情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
“人穷志短。”老女人凭着一股疯劲,每天在各个单位晃荡,叫骂,趁人们不注意时,也会顺手牵羊地拿走一些办公室门外的扫把、撮箕、废纸箱之类的东西,虽然不值钱,但让我们每天早上打扫卫生时很不方便,让人很是恼火。于是,办公室只要有废报纸之类的东西,我便让她拿走,同时告诉她不准动办公室外面的任何东西。几次之后,老女人到了办公室后也不再高声咒骂,只是进来嘟囔一阵就走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女人似乎愈来愈疯了,高声咒骂少了,而开始不停地唱歌,她所唱的都是毛主席时代的一些老歌,偶尔夹着一些咒骂。她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唱着,有时还边唱边跳,常常引来人们的驻足围观。我想,那个时代应该就是她记忆终结的时代吧?她从失去小儿子后,神志开始恍惚,之后发生的事情,她应该仅有一点模模糊糊的记忆了。
疯老女人俨然在小城里成为了一个“名人”,每天,她的歌声和咒骂声,便飘荡在一条条街道上,像报晓的鸡鸣,像警示的钟声,又像一位母亲的呼唤,怪异,执着。
每年冬天,镇里的救济粮款下来后,镇长总会特批一点给这个老女人。“虽然不知被她骂了多少次狗杂种,但这个老人真的是太可怜了!如果我不打个招呼,村里的人肯定不会把救济粮款给她的!”镇长叹息着说。
虽然我无法探测到这个时疯时醒的老女人的内心,但我想,她的咒骂,她的歌声,她那些粗俗不堪的话语,应该是一个小人物对于社会现实愤怒、委屈而又无奈的一种另类表达方式吧?她用怪异的行为,倾诉着一位母亲思念儿子的迫切心情。时代的一个细节无意中改变了她的一生,动摇了她的生命坐标,变幻了她的生命轨迹,让她在几十年的岁月里,只能用错乱的神经对苍天、对社会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控诉和抗议。然而她实在太卑微了,那些怒骂转瞬间便消逝在了风中,轻微得甚至溅不起些微的声响。然而,我还是记住了她,一个已到风烛残年的瘦弱老人,一个用自己的方式诉说人生苦难的悲惨女人。我看到她的人生一片黯淡,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到现在为止,我几乎已经有两年时间没有见到这位老人了,大约已经死了吧。但我还是希望老女人能够活着,毕竟生命是值得珍惜的,哪怕是一个如草芥般孤苦无依的疯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的生命也不容许谁轻意践踏。为此,我在心里默默别上了一份祈祷,愿她能从混沌中走出来,平安地度过她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光。
二
这个四十岁左右的疯女人,我只有见过她一次,但却终身难忘。
一天下午,我接到镇文化站长的电话,说正在建设的文化站办公楼里有一个城郊村委会的疯女人搬了进去,有行李,有炊具,并且已经在里面住了一夜。文化站长驱逐她,她说房子是她的,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据周围住户说,这个疯女人搬进去前,还按家乡的风俗放了封鞭炮,大约有在此长住的打算。
当时,我人虽在党政办,没干着文化站的活,但却是文化站的人员编制,想到自己将来的办公场所还未完工便被疯子占领了,心里不由得很窝火。赶快把此事告知书记,书记便让我和另外一位老一点的同事前去处理。
叫上镇里的车,不几分钟便赶到了建在小城一角的文化站办公楼。我和同事径直上了二楼,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衣服穿得很光鲜,看上去甚至有点花哨,和她这个年龄不太相称。看人时眼睛斜着,给人的感觉很傲慢。我们问她为什么要搬进来,她很嚣张的说:“这是我的房子,我当然要在里面住!”说完后便不再理睬我们,自顾做着自己的事情,不时斜着眼睛看我们一下。我和同事弄得焦头烂额,几乎磨破了嘴皮,可她仍岿然不动。实在没辙了,我只好把情况告诉了书记。书记想了想,便说:“既然是这样,我给派出所说一下,让他们过来强制劝离吧!”几分钟后,所长一人只身前来,简单向我们询问了一下情况,便叫她马上搬走。那女人依旧做着自己的事,面无表情。所长说着说着就急躁起来,冲上去指着她的脸,让她马上走。这女人看到所长逼得近了,便操起了工地上的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棒舞动起来。由于房间里到处摆放着要安装的玻璃,我们担心玻璃被她打碎,便团团围住她,和她保持着三米左右的距离,不时躲闪着她的木棒。所长见势,便给所里打了电话,让派几名干警过来。不一会儿,三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便已经冲上楼来。所长做了个“上”的手势,便率先冲了上去。疯女人手中的木棒转瞬间便被打落,不到两分钟,四名干警便将她按得严严实实。然后抓住她的四肢,一路拖下楼来,疯女人拼命挣扎,但怎敌得过四个男人的控制。我和同事连忙将她的行李炊具一古脑儿拿下楼来,放到了警车后备箱里。两名干警将疯女人摁在座位上,两张车在雨幕中开始向城郊疾驰而去。
十多分钟后,在公路边有一座小房子的地方,警车停住了,干警们将疯女人拖到了小房子的屋檐下,把行李炊具也拿了下来,扔在疯女人旁边。我便让驾驶员在公路上调转了车头,警车也开始调头,任务已经完成,我们打算撤离。
干警们全部上了车,我们的车刚刚启动,虽然下着大雨,但我们仍然听到了后面有玻璃的碎响声传来,我和同事赶快下车察看。原来是那个疯女人在警车刚刚启动时,拣了个小碗大的石头,将警车副驾驶位的车窗玻璃砸了个稀巴烂。这下可把车里的几个警察惹恼了。他们全部下了车,冲上前去,拳头像冰雹一般砸在了疯女人的背上,发出“咚咚”的闷响。干警们的骂声,拳头锤击肉体的声音,疯女人的哀嚎和哭泣声,混合着雨点溅击路面的声音,响成一片。
那个瞬间,由于事情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心灵被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震撼着,以至于在短时间内显得有些呆滞。过了一会儿,我混乱的思维才被疯女人的哭泣和哀嚎惊醒,我赶快制止了几个警察的行动,并承诺由镇里为他们更换一块车窗玻璃,这场殴打才宣告结束。
两张车在疯女人的哭泣声中渐渐走远。回到镇里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女人是因为几年前和丈夫离了婚,精神受到了强烈刺激,行为举止开始变得怪异,属于家乡人说的“失心疯”那种症状。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在自己全部的爱和希望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当男人一旦抛弃了她,她的世界便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巨大的失落,对爱的绝望,让她的灵魂开始扭曲,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的行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疯子”。长期的流浪、漂泊,食不果腹,寝不安居,露宿街头,有时还可能会遭受一些不法之徒的凌辱。她的心中,对家便产生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强烈渴望。正是在“我想有个家”这个简单而强烈的信念支配下,在某一天,当她无意中看到了正在建设的文化站办公楼,可能恍惚之间,便认定了那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于是,将自己简单的行李、炊具搬了进来,这儿能够让她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她便想在此长住。然而,这个已经没有了家的女人,她的这一点点心灵的温暖也仅仅保持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在我们的驱逐和干警们的拳头下彻底破碎了。
哦,可怜的女人,今生,如果你走不出那个爱的迷梦,缺少了对生命的爱恋与自信,那么,还会有谁愿意为你在风雨中撑出一方晴空呢?
三 “我有九个娃儿,都被他们弄死了,他们还要把我弄死。”一个怯怯的女人声音在办公室门口响起。
这个夏日的午后,办公室里有南来的风,因而并不觉得闷热。我正在整理着几份公文,离门很近,女人的声音虽如蚊鸣,我还是清楚的听到了。
女人的话语虽轻,但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我抬起头来,看到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个瘦高的女人,一张满是斑痕的脸,年纪估摸在三十五六岁左右,抖抖索索的,显出很胆怯、很紧张的样子。
因为她所说的事情人命关天,我便让她进来,在沙发坐下。
“我有九个娃儿,都被他们弄死了,他们还要把我弄死。”女人的声音依旧怯怯的,但神色却很凝重,而且口气中透露出的信息让人不容置疑。因此,我虽未听说镇里谁家有这么多的孩子,但看她神色凝重,且人命关天,便打开了记录本,开始询问她是哪个村的人,叫什么名字。问清楚之后,我便拨通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一说她的名字,书记便说,“你不要理她,这个人神经'搭铁'(家乡对神经不正常的人的俗称)”。我又仔细询问了她和孩子的情况,书记告诉我,她嫁到该村后,共生了两个孩子,可后来神智开始错乱,家里人担心她伤害孩子,便不再让她接近孩子,她的疯症也越加恶化,无法再干农活,要靠家里人养着,时间长了,家里人也懒得再管她,任她东游西逛。后来,一个来村里做活的河北木匠将她拐走了,已经去了七八年,大家都以为她已经死了。可在几个月前,她突然独自一人回来了,只是还像以前一样神智不清,看来疯症并未好转。
弄清了情况,我便告诉她,她的事情镇里没办法处理,让她回去了。
谁知第二天下午,这个女人竟然又准时来到了办公室,还是怯怯的神态,“我有九个娃儿,都被他们弄死了,他们还要把我也弄死。”我因为料定她要说这句话,并不感到惊异。然而,她却意外地坐在沙发上和我说起了被人拐到河北后的经历。
在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还是大致听清了她的悲惨经历。到了河北之后,她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那个河北木匠的妻子,一年后,她为木匠生了一个儿子,可儿子生下后,她却没有能够看上一眼就被木匠的父母抱走了。她又急又气,不幸患上了眼疾,一到天黑就看不清东西。生完孩子回到家以后,她的噩梦就开始了。原来,河北木匠还有两个弟弟,都未成家,每天夜里,弟兄三人便轮番和她睡觉,对其百般糟蹋凌辱,就这样,七八年间,她接连生了五六个孩子,可孩子只要一出世就会被抱走。她被看管得极紧,加上神智不清,又患有眼疾,多次想逃走但都没能得逞,换来是一次次更猛烈的糟蹋和殴打。后来,不知怎么让她逃了回来,她大约也记不清了自己的逃跑历程,“我实在受不了了,就逃了回来”,她轻描淡写地说了这么一句。听了她的诉说,我在震惊之余,也弄不明白,数千公里的行程,这样一个弱女子是怎样逃离了魔窟,在那些并不健全的记忆的带领下回到了家乡?在异乡的那些日子里,她沦为了一种供男人泄欲和生育的工具,被凌辱,被践踏,没有任何的生命尊严。也许是生命中潜藏的一种求生本能,让她迷乱的思维中充斥了一种一定要回家的信念,虽然那个原来的家并不温暖,虽然她回到了家乡,还是不能享受到生命的尊严。但正是“回家”这个念头的驱使,让她循着出走的路线一路艰辛的回到了远隔万里的家乡。她是不幸的,那些曾经的不幸让我读到了生命中的屈辱与负重。也许我们的目光,始终就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她们的那些辛酸,当我直接面对时,除了让我的内心里有一些酸楚和愤怒之外,还能为她们做一点什么呢?
回乡之后,这个疯女人似乎找到了一个自己所爱的男人,有时来镇里还把那个男人的名字告诉我们,显出一副很得意的样子。不久之后,她就怀上了那个男人的孩子,然而,因是超计划生育,镇里强制其做了人流手术。手术后,她的身体一直很差,那个她以为深爱着自己的男人,也从此不再露面。她认为是镇里的强制人流伤害了她的身体,因而经常到镇里来吵闹,几个部门像踢皮球一样把来推来推去,结果,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找哪个部门,最后,镇里给了她几百元营养费,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她经常出没于镇政府院子里,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神情萎顿,目光呆滞。
我从镇里调走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她。在我看来,她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只是,在新的社会里,谁又能为她的悲惨经历承担上一些责任呢?(全文共7000字)
疯子,一般指那些神智错乱、精神分裂的人。但有些行为举止怪异,超乎了正常人们行为准则的人,也被人们习惯性的称为疯子。
——题记
几年前,我在某个县城所在地的乡镇任党政办主任。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来到办公室,或诉说,或问询,或吵嚷,走马灯似的轮换,在这种纷繁的环境里,人缠于事,疲于奔命,几乎让我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每天机械地应付着杂七杂八的事情,仿佛自己的精力正被这些俗人杂事一丝丝地抽空。我感觉自己整天都在一个巨大的漩涡中翻涌,奔突。
当我改换了工作,有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以后,回首过去,有很多事情已渐渐远去,模糊得只留下了一丝淡淡的印记,很多曾经熟悉的面孔也已经逃离了我的记忆。忘记了很多人,也忘记了很多事,然而,有三个女人的面容,却在我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而她们,都是在生活中被人们叫作“疯子”的女人。
一
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上午,我正端着一杯刚泡出味的茶,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对面的女同事聊天。忽然,听到政府院子里传来了一阵“杂种、乌龟”的吼骂声,其中还夹杂着一些村妇骂人时粗俗不堪的话语。吼骂、吵闹在政府院里是很平常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我甚至懒得出去看到底是谁在院子里吵嚷。几分钟后,一个70岁左右的瘦骨嶙峋的老女人进入了我的视线。脸上的皱纹如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她背着一个很大的竹篮,衣服破旧但还不算太脏,是一个典型贫困农妇的装扮。按照惯例,我温和的问她有什么事情,她嘴里嘟嘟囔囔,神情怯怯的,半天也没说清要来办什么事。一会儿,她从贴身衣襟的口袋里开始摸索,半天才拿出一个用手帕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慢慢打开,我刚看见里面有两个红色的小本,像是证书一类东西,还没看清,她就迅速地包了起来,动作很麻利,显然是经常做着这一动作的缘故。她将包裹很小心地放进贴身的衣袋里,又开始絮絮叨叨地不停在讲,口角也积聚了不少白沫,讲到激动处,她把口中的假牙摘了下来,拍在了办公桌上。这一动作把我和对面坐着的女同事着实吓了一跳。缺少了用来支撑门面的假牙,她的嘴整个的凹陷了下去,血脉却更加贲张,一时间面目显得有些狰狞。几分钟后,她又重新戴上了假牙。突然之间,她开始怒骂起来,这高亢的吼骂声,刺激撕扯着我的耳膜,让我的耳中嗡嗡作响。和着村妇骂人时那些粗俗不堪的话语,终于让我把她和前面院子里传来的叫骂声联系在了一起。她那粗俗的话语让我对面的那位女同事(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女孩)不堪忍受,像小鹿般迅捷地逃离了办公室。
这一场咒骂持续了大约有二十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漠然地望着她。“一个不可理喻的疯子”,我在心里默默地说。许是她骂得累了,她终于转身,在嘟囔声中骂骂咧咧地走出了办公室,离开了政府院子。
随着老女人的离去,政府院里平静了下来。正巧镇长来到了办公室,我便向他询问老女人的身世。据说这老妇叫张玉兰,是城区人氏,育有两个儿子。在她近四十岁时,因为发生了一件盗窃案,派出所将她的小儿子带去询问了一下情况,回来后村里人纷纷指责是她的小儿子作案。她的小儿子在村人的指责声和异样的目光中不堪忍受巨大的压力,自缢身亡了。心伤儿子之死的张玉兰,从此时疯时痴,也不太料理家务。大儿子也就不再管她,任由她自己盘着一块菜地,靠摘些菜到市场上卖来维持生计。每天卖完菜之后,大约从九点半开始,她便开始踏上了雷打不动的咒骂之旅。她的第一站总是从派出所开始,沿街叫骂,大约在十点钟,那高亢的叫骂声便准时在镇政府院里响起。而我的办公室,则成为了她每日咒骂行程的最后一站。
老女人每天的举动几乎都是一样的,但又似乎每天都不一样。有一天,老女人来到办公室后,便开始伤心的哭泣。她说自己被几个人揪着头发、掐住脖子狠狠打了一顿。“老子差点被那几个乌龟打死!这些狗杂种,我的年纪可以当他们的妈了,他们也对我下这样的毒手!”我感到一阵心酸,想安慰她两句,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好。我知道会有人打她的,因为有一次她在镇里办公楼上叫骂时,就曾被镇里的一个工作人员揪着衣领拖到了门外。
“一个可怜的老人。”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其凄惨的身世让我对她有了一种同情。但面对这样的一位老人,我除了廉价的同情之外,又能做些什么呢?
“人穷志短。”老女人凭着一股疯劲,每天在各个单位晃荡,叫骂,趁人们不注意时,也会顺手牵羊地拿走一些办公室门外的扫把、撮箕、废纸箱之类的东西,虽然不值钱,但让我们每天早上打扫卫生时很不方便,让人很是恼火。于是,办公室只要有废报纸之类的东西,我便让她拿走,同时告诉她不准动办公室外面的任何东西。几次之后,老女人到了办公室后也不再高声咒骂,只是进来嘟囔一阵就走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女人似乎愈来愈疯了,高声咒骂少了,而开始不停地唱歌,她所唱的都是毛主席时代的一些老歌,偶尔夹着一些咒骂。她在大街上旁若无人的唱着,有时还边唱边跳,常常引来人们的驻足围观。我想,那个时代应该就是她记忆终结的时代吧?她从失去小儿子后,神志开始恍惚,之后发生的事情,她应该仅有一点模模糊糊的记忆了。
疯老女人俨然在小城里成为了一个“名人”,每天,她的歌声和咒骂声,便飘荡在一条条街道上,像报晓的鸡鸣,像警示的钟声,又像一位母亲的呼唤,怪异,执着。
每年冬天,镇里的救济粮款下来后,镇长总会特批一点给这个老女人。“虽然不知被她骂了多少次狗杂种,但这个老人真的是太可怜了!如果我不打个招呼,村里的人肯定不会把救济粮款给她的!”镇长叹息着说。
虽然我无法探测到这个时疯时醒的老女人的内心,但我想,她的咒骂,她的歌声,她那些粗俗不堪的话语,应该是一个小人物对于社会现实愤怒、委屈而又无奈的一种另类表达方式吧?她用怪异的行为,倾诉着一位母亲思念儿子的迫切心情。时代的一个细节无意中改变了她的一生,动摇了她的生命坐标,变幻了她的生命轨迹,让她在几十年的岁月里,只能用错乱的神经对苍天、对社会进行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控诉和抗议。然而她实在太卑微了,那些怒骂转瞬间便消逝在了风中,轻微得甚至溅不起些微的声响。然而,我还是记住了她,一个已到风烛残年的瘦弱老人,一个用自己的方式诉说人生苦难的悲惨女人。我看到她的人生一片黯淡,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到现在为止,我几乎已经有两年时间没有见到这位老人了,大约已经死了吧。但我还是希望老女人能够活着,毕竟生命是值得珍惜的,哪怕是一个如草芥般孤苦无依的疯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的生命也不容许谁轻意践踏。为此,我在心里默默别上了一份祈祷,愿她能从混沌中走出来,平安地度过她在人世间的最后时光。
二
这个四十岁左右的疯女人,我只有见过她一次,但却终身难忘。
一天下午,我接到镇文化站长的电话,说正在建设的文化站办公楼里有一个城郊村委会的疯女人搬了进去,有行李,有炊具,并且已经在里面住了一夜。文化站长驱逐她,她说房子是她的,怎么劝说也无济于事。据周围住户说,这个疯女人搬进去前,还按家乡的风俗放了封鞭炮,大约有在此长住的打算。
当时,我人虽在党政办,没干着文化站的活,但却是文化站的人员编制,想到自己将来的办公场所还未完工便被疯子占领了,心里不由得很窝火。赶快把此事告知书记,书记便让我和另外一位老一点的同事前去处理。
叫上镇里的车,不几分钟便赶到了建在小城一角的文化站办公楼。我和同事径直上了二楼,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衣服穿得很光鲜,看上去甚至有点花哨,和她这个年龄不太相称。看人时眼睛斜着,给人的感觉很傲慢。我们问她为什么要搬进来,她很嚣张的说:“这是我的房子,我当然要在里面住!”说完后便不再理睬我们,自顾做着自己的事情,不时斜着眼睛看我们一下。我和同事弄得焦头烂额,几乎磨破了嘴皮,可她仍岿然不动。实在没辙了,我只好把情况告诉了书记。书记想了想,便说:“既然是这样,我给派出所说一下,让他们过来强制劝离吧!”几分钟后,所长一人只身前来,简单向我们询问了一下情况,便叫她马上搬走。那女人依旧做着自己的事,面无表情。所长说着说着就急躁起来,冲上去指着她的脸,让她马上走。这女人看到所长逼得近了,便操起了工地上的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棒舞动起来。由于房间里到处摆放着要安装的玻璃,我们担心玻璃被她打碎,便团团围住她,和她保持着三米左右的距离,不时躲闪着她的木棒。所长见势,便给所里打了电话,让派几名干警过来。不一会儿,三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便已经冲上楼来。所长做了个“上”的手势,便率先冲了上去。疯女人手中的木棒转瞬间便被打落,不到两分钟,四名干警便将她按得严严实实。然后抓住她的四肢,一路拖下楼来,疯女人拼命挣扎,但怎敌得过四个男人的控制。我和同事连忙将她的行李炊具一古脑儿拿下楼来,放到了警车后备箱里。两名干警将疯女人摁在座位上,两张车在雨幕中开始向城郊疾驰而去。
十多分钟后,在公路边有一座小房子的地方,警车停住了,干警们将疯女人拖到了小房子的屋檐下,把行李炊具也拿了下来,扔在疯女人旁边。我便让驾驶员在公路上调转了车头,警车也开始调头,任务已经完成,我们打算撤离。
干警们全部上了车,我们的车刚刚启动,虽然下着大雨,但我们仍然听到了后面有玻璃的碎响声传来,我和同事赶快下车察看。原来是那个疯女人在警车刚刚启动时,拣了个小碗大的石头,将警车副驾驶位的车窗玻璃砸了个稀巴烂。这下可把车里的几个警察惹恼了。他们全部下了车,冲上前去,拳头像冰雹一般砸在了疯女人的背上,发出“咚咚”的闷响。干警们的骂声,拳头锤击肉体的声音,疯女人的哀嚎和哭泣声,混合着雨点溅击路面的声音,响成一片。
那个瞬间,由于事情的结局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心灵被一种无法言说的情绪震撼着,以至于在短时间内显得有些呆滞。过了一会儿,我混乱的思维才被疯女人的哭泣和哀嚎惊醒,我赶快制止了几个警察的行动,并承诺由镇里为他们更换一块车窗玻璃,这场殴打才宣告结束。
两张车在疯女人的哭泣声中渐渐走远。回到镇里一打听,才知道这个女人是因为几年前和丈夫离了婚,精神受到了强烈刺激,行为举止开始变得怪异,属于家乡人说的“失心疯”那种症状。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脆弱的女人,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她在自己全部的爱和希望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当男人一旦抛弃了她,她的世界便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巨大的失落,对爱的绝望,让她的灵魂开始扭曲,从而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的行为,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疯子”。长期的流浪、漂泊,食不果腹,寝不安居,露宿街头,有时还可能会遭受一些不法之徒的凌辱。她的心中,对家便产生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强烈渴望。正是在“我想有个家”这个简单而强烈的信念支配下,在某一天,当她无意中看到了正在建设的文化站办公楼,可能恍惚之间,便认定了那是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于是,将自己简单的行李、炊具搬了进来,这儿能够让她产生一种安全感和归宿感,她便想在此长住。然而,这个已经没有了家的女人,她的这一点点心灵的温暖也仅仅保持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在我们的驱逐和干警们的拳头下彻底破碎了。
哦,可怜的女人,今生,如果你走不出那个爱的迷梦,缺少了对生命的爱恋与自信,那么,还会有谁愿意为你在风雨中撑出一方晴空呢?
三 “我有九个娃儿,都被他们弄死了,他们还要把我弄死。”一个怯怯的女人声音在办公室门口响起。
这个夏日的午后,办公室里有南来的风,因而并不觉得闷热。我正在整理着几份公文,离门很近,女人的声音虽如蚊鸣,我还是清楚的听到了。
女人的话语虽轻,但着实让我大吃了一惊。我抬起头来,看到办公室门口站着一个瘦高的女人,一张满是斑痕的脸,年纪估摸在三十五六岁左右,抖抖索索的,显出很胆怯、很紧张的样子。
因为她所说的事情人命关天,我便让她进来,在沙发坐下。
“我有九个娃儿,都被他们弄死了,他们还要把我弄死。”女人的声音依旧怯怯的,但神色却很凝重,而且口气中透露出的信息让人不容置疑。因此,我虽未听说镇里谁家有这么多的孩子,但看她神色凝重,且人命关天,便打开了记录本,开始询问她是哪个村的人,叫什么名字。问清楚之后,我便拨通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一说她的名字,书记便说,“你不要理她,这个人神经'搭铁'(家乡对神经不正常的人的俗称)”。我又仔细询问了她和孩子的情况,书记告诉我,她嫁到该村后,共生了两个孩子,可后来神智开始错乱,家里人担心她伤害孩子,便不再让她接近孩子,她的疯症也越加恶化,无法再干农活,要靠家里人养着,时间长了,家里人也懒得再管她,任她东游西逛。后来,一个来村里做活的河北木匠将她拐走了,已经去了七八年,大家都以为她已经死了。可在几个月前,她突然独自一人回来了,只是还像以前一样神智不清,看来疯症并未好转。
弄清了情况,我便告诉她,她的事情镇里没办法处理,让她回去了。
谁知第二天下午,这个女人竟然又准时来到了办公室,还是怯怯的神态,“我有九个娃儿,都被他们弄死了,他们还要把我也弄死。”我因为料定她要说这句话,并不感到惊异。然而,她却意外地坐在沙发上和我说起了被人拐到河北后的经历。
在她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还是大致听清了她的悲惨经历。到了河北之后,她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那个河北木匠的妻子,一年后,她为木匠生了一个儿子,可儿子生下后,她却没有能够看上一眼就被木匠的父母抱走了。她又急又气,不幸患上了眼疾,一到天黑就看不清东西。生完孩子回到家以后,她的噩梦就开始了。原来,河北木匠还有两个弟弟,都未成家,每天夜里,弟兄三人便轮番和她睡觉,对其百般糟蹋凌辱,就这样,七八年间,她接连生了五六个孩子,可孩子只要一出世就会被抱走。她被看管得极紧,加上神智不清,又患有眼疾,多次想逃走但都没能得逞,换来是一次次更猛烈的糟蹋和殴打。后来,不知怎么让她逃了回来,她大约也记不清了自己的逃跑历程,“我实在受不了了,就逃了回来”,她轻描淡写地说了这么一句。听了她的诉说,我在震惊之余,也弄不明白,数千公里的行程,这样一个弱女子是怎样逃离了魔窟,在那些并不健全的记忆的带领下回到了家乡?在异乡的那些日子里,她沦为了一种供男人泄欲和生育的工具,被凌辱,被践踏,没有任何的生命尊严。也许是生命中潜藏的一种求生本能,让她迷乱的思维中充斥了一种一定要回家的信念,虽然那个原来的家并不温暖,虽然她回到了家乡,还是不能享受到生命的尊严。但正是“回家”这个念头的驱使,让她循着出走的路线一路艰辛的回到了远隔万里的家乡。她是不幸的,那些曾经的不幸让我读到了生命中的屈辱与负重。也许我们的目光,始终就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她们的那些辛酸,当我直接面对时,除了让我的内心里有一些酸楚和愤怒之外,还能为她们做一点什么呢?
回乡之后,这个疯女人似乎找到了一个自己所爱的男人,有时来镇里还把那个男人的名字告诉我们,显出一副很得意的样子。不久之后,她就怀上了那个男人的孩子,然而,因是超计划生育,镇里强制其做了人流手术。手术后,她的身体一直很差,那个她以为深爱着自己的男人,也从此不再露面。她认为是镇里的强制人流伤害了她的身体,因而经常到镇里来吵闹,几个部门像踢皮球一样把来推来推去,结果,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找哪个部门,最后,镇里给了她几百元营养费,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之后,她经常出没于镇政府院子里,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神情萎顿,目光呆滞。
我从镇里调走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她。在我看来,她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只是,在新的社会里,谁又能为她的悲惨经历承担上一些责任呢?(全文共7000字)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