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江系列之十六——路殇
2020-09-24叙事散文蒙正和
路殇◇蒙正和每次踏上滇缅公路,心里总有种“朝圣”的感觉。岁月更替,世事变迁,曾经辉煌的“血线”或消失或沉寂,不可避免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有专家学者一再呼吁“保持滇缅公路原貌,保留公路历史遗迹”,但是一些信息表明,“改造滇缅公路,提高道路
路殇
◇蒙正和
每次踏上滇缅公路,心里总有种“朝圣”的感觉。岁月更替,世事变迁,曾经辉煌的“血线”或消失或沉寂,不可避免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有专家学者一再呼吁“保持滇缅公路原貌,保留公路历史遗迹”,但是一些信息表明,“改造滇缅公路,提高道路等级,方便群众出行”不但是沿途干部群众的呼声,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两难的选择!
关于滇缅公路,书籍文章极多,本不该多言。又想到我这册小书,若干年后村中青少年可能会偶尔翻阅,多说几句也好让读者有个较完整的印象。
滇缅公路东起昆明市老西站,在乌蒙、哀牢山脉中蜿蜒西行,跨越漾濞江、顺濞河、澜沧江、怒江等六条江河,翻越博南山、松山、高黎贡山等六座大山,穿过八座悬崖峭壁,从畹町出境,在我国境内长九百五十九点四公里,终点在缅甸腊戌,全长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接腊戌-曼德勒-仰光铁路。1944年盟军和中国远征军一部从印度北部兰伽地区反攻缅北日军,同时修通了印缅公路,与滇缅公路相接,因而这条国际大通道又称“史迪威公路”或“中印公路”。
滇缅公路昆明至下关段先期修筑,后来常说的“修筑滇缅公路”主要是指由下关至畹町一段公路的修筑。滇缅公路由下关西行,出天生桥,沿天威迳进入漾濞县境,经合江铺、鸡邑铺、驿前铺(金牛铺),在下街子过漾濞江,再经柏木铺,翻越秀岭铺,顺八达河达太平铺,又经打牛坪,过顺濞河,进入永平县境。
据马守先先生文史资料,1932年4月,宋嘉晋就任漾濞县长,在短短两年任期内,“调下街、马厂和金牛民工,利用农闲时间修筑了下街小桥头至平坡券桥河一段”十余公里公路,为后来滇缅公路漾濞段修建打下基础。宋为晋宁县新街乡人,东陆大学毕业,黄埔军校四期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在漾期间政声尤好。1934年12月调一等县保山县任县长,“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相送”。
1937年11月初滇缅公路全线开工,因漾濞县小人少,云南省府决定,“四十里桥至漾濞县城下街子一段由凤仪、蒙化(今巍山)两县修建。漾濞县出民工六千人,承担漾濞江至顺濞河一段,全长三十六公里。”当年漾濞县三千余户、二万多人,征用民工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三十。
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彝、汉、白、回、苗、傈僳各族父老兄弟姐妹义无反顾走上工地,在漾濞江西岸至顺濞河东岸崇山峻岭中安营扎寨,用原始的工具修建一条救亡图存的“钢铁运输线”。六千筑路大军中,有的是父子同上工地,有的是夫妻同上工地,有的是母女或婆媳同上工地。公路修筑干系重大,地方官员不敢怠慢。仍是马守先老先生文史资料披露,县长杨问梅数次布衣布鞋步行到清水哨、太平铺、周家湾督促检查,和民工同吃同住,掌握工程进度。密场村有个权坤,全家应出民工三人,而他既不出工又不出钱雇工。杨问梅查实后当即决定罚大米五千斤,一月内驮到太平铺。这批大米后来奖给那些按时完成挖土方、打炮眼、炸石崖的民工,鼓舞了士气。”
我的一位族伯母曾讲述:“你大爹他们在永平县梅花铺铁丝窝挖路,我们母女每月送一转口粮,一天走得两头黑,头天歇黄连铺,两天后的中午才到得工地。回到家又得赶紧晒谷舂米、晒苞谷磨面,准备下一次送的口粮……”有的民工因疾病、工伤事故等,永远长眠在公路边。在县城访问马老先生谈到修筑滇缅公路时,老人感慨道:“挖滇缅公路,家家户户有任务,有钱的可以雇工挖,无钱的只能出工。修路的人很多,除了漾濞人,还有凤仪人顺宁人。从天生桥进来,漾濞江到顺濞河,到处搭着棚子驻扎民工。当时艰苦,民工生病得不到医治,死在路上。有时挖着挖着边坡垮下来压死人,或者不小心跌到路下深箐砸死人,也就就地埋了。死了多少人,不知统计过没有?死了就死了,没有什幺抚恤费……”《漾濞彝族自治县志》载:滇缅公路漾濞段“全部工程征用民工一万八千人(次),投工八十五万五千九百个,完成土石方五十五万六千一百立方米,于1938年5月30日完工。”
新时期以来,滇缅公路一再引起关注。特别是抗战胜利逢五逢十年份,远征军老兵、老兵后代,筑路工程技术人员、路工后代,新闻记者、二战史研究专家、飞虎队后人,一拨一拨的车与人重走滇缅路,缅怀先辈们的光辉业绩,寻找昔日艰苦卓绝的历史场景,重温救亡图存的豪情壮举,抢救濒临失忆的文化遗产……
滇缅公路下关至漾濞县城段已改造成二级公路,漾濞江至顺濞河段还保留着弹石路面原貌。2011年7月,我又一次“重走滇缅公路”,寻找尘封的记忆,接受灵魂的洗礼。
车过河西大桥,驶上弹石路,由此而至顺濞河桥,甚至到永平县北斗乡梅花铺,清一色的弹石路面,仍保留着公路原貌。国道改线后,这一段称漾(濞)梅(花铺)公路。过石窝铺左拐稍稍上坡,进入一条小河谷,右下侧小河边为柏木铺。这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的一个驿站,凭窗俯望,大青树下,古道新村,有得一说。
首次进柏木铺还在1987年,行走在大青树下马蹄印深嵌的青石板道上,时间的脚步突然慢下来,仿佛回到了丝绸之路时代……去年10月,时隔二十二年再访柏木柏,公路右侧一条简易公路岔进村去,摩托车、小型机动车、中巴客车畅通无阻。村边石月亮河上原先的人马驿桥犹存,又新建小型公路桥。村边小桥流水、村中浓荫匝地,古道老榕,深院旧宅,较之江对岸喧嚣的县城,柏木铺与世无争,如同世外桃源。遮天蔽日的大青树枝繁叶茂,青石板古道被局部改造,有些可惜。桥边遇见杨富谷老大妈,只身去附近寺里进香。她说是外村来这里做媳妇的,属鸡,虚龄九十,“四世同堂”。老人步履稳健,耳聪目明,思路敏捷,吐谈清爽。询问当年修路情形,老人眼里闪现出兴奋的光彩,连声说:“挖滇缅公路嘛记得呢,记得呢,当时我十五六岁。穷苦人家青壮年男子都出来挖路,有钱人家出钱雇工,不消出苦力。挖路那些年,柏木铺嘛,还来过些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外国人呢。还有军队过路,车子一天到晚、一夜到亮呢开过……”时隔一年,不知杨老大妈身体可否康健?
一路上坡,过柏木铺村后石月亮河桥,此桥又叫六尺桥。其实这只是个涵洞,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桥,是说涵洞直径六尺长吧?其他路段还有“四尺桥”、“五尺桥”,这是滇缅公路特色。路旁建有石月亮河电站,河名充满诗意,应该有些来历,未及深究,继续前行。右拐再爬坡,公路蜿蜒盘旋而上,过了几个S型回头弯,来到杨梅岭道班。下得车来,路边那些两三围粗的老桉树大部分被伐,树大招风,是为安全计吧?现存十来株,老而弥坚,几兜树桩守望路边,似在向路人诉说着昔日的艰辛。后植的喜树自是另一番景象,阔大的叶片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柔情的枝条翩翩起舞,尽显勃勃生机。上了年头的道班院内,也无机械也无人,老路工上岗履职去了吧。英雄路不减当年雄风,往复回环,九转三弯,坚毅地攀向更高处。摩挲被千百万次车轮马蹄磨砺碾踏、被七十载风霜雨雪洗刷侵蚀的弹石块,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哪里是精心敲打精心铺筑的石块,分明是路工们坚挺的身躯和滚烫的心血!便记起了杨瑞康先生《魂牵梦萦滇缅公路》中饱含深情的文字:“……当我们走在急弯陡坡上的弹石路面时,不由得想起当年从上海请来,后留在大理公路总段退休的韩师傅、陆师傅、吴师傅等老一辈‘弹街工’,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手艺和技术,已成为今天我们养路人‘闪光的铺路石’。”
偶然来往的车与人,路边零星的牛羊和坡上单调的马铃声,陡增公路的沧桑,愈加让人肃然起敬。这一程上坡路,本地人称为“三蹬车路”,一些老驾驶员忆旧文章中称为“漾濞坡”。我曾数次搭乘货车翻越这段路,驾驶员脚踩油门,手握方向盘,全神贯注,咬紧牙关,好像在给车辆加力。马达轰鸣,车身摇晃,一步三滑,艰难攀越……翻过杨梅岭,路上路下灌木林地已被开垦,一株株新植的核桃如山女亭亭玉立,成林成片的核桃给老路披上新妆。
过了秀岭铺,车又被一段峡谷吞没。山坡尽处,到了蛤蟆塘。这是一处高山景致所在,两列山脉间盈盈一小川平坝,脉脉溪流汇成浅滩,又经人工垒堰蓄水成潭,潭边建有厂房,也曾办过企业,从事雕梅加工,时下是农家山庄之类,依山临水,生意应该不错。一条公路由右边岔出,过小浪坝、大浪坝,经构皮村、密马村,通达富恒乡,说是即将铺为柏油路面。这就好,沿路开发,靠山生财,蛤蟆塘、小浪坝、大浪坝,高山湿地,森林公园,杜鹃花海,天然氧吧,再加上一条历史之路、文化之路,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康体科察之地……
那年月马帮到得蛤蟆塘,想是要停留片刻的。回望来路,漾濞江已掩没于峡谷之中,点苍山绵延于东北天际,背井离乡,抛别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一路西行走夷方,不知何日回还?当年远征军将士出征到达这里,想是也停车勒马伫足回望了的:“男儿保家卫国赴疆场,视死如归,豪气干云,不灭倭寇不回还!”
过了蛤蟆塘,一路下坡,车在峡谷半坡核桃林中急驶。坡下溪流成河,早年古道在峡底河边,忽左忽右,故名九渡河。到得清水哨,稍作停留。这是一处明代遗迹,哨所设施无迹可寻,公路右下(北边)印中输油管道油站(或是储油池)旧址尚存。遗迹早为荒草覆盖,徒留四壁残垣。池深约半米,南北边长各二十四点五米,东西边宽各六点五米,池西角坡边有株半围粗老铁核桃树,注目于日渐淡薄的旧时风景。记下数据留下感叹,离开清水哨继续下行。过八达河,河从漾濞境内最高山峰老和尚山流来,注入峡谷溪流中。车始终在葱郁的核桃林中穿行。又一程,坡缓处,几近溪边,水声欢哗,来到太平乡政府机关驻地太平铺。
无论世事如何更替,有一点是一成不变的:一条古道曾经从这里经过、一条英雄路仍然存在,路边的一碑一石、一桥一涵,珍藏着诸多美好记忆……
去街头访问彝族老大妈梅品珍,据说她是铺上健在的唯一一位“老滇缅路”。她家住街南,一幢五间楼房,一层开铺面,又当农民又经商。儿子小张当着社长,交代说老人身体不好,前几天刚由下关州医院诊治住院回来,问的时间不宜过长。
梅大妈1922年生,属狗,九十高寿,银发苍苍,脂色脸庞布满皱纹,语调亲切,言说明白。我曾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这些年“滇缅公路发烧友”到太平铺,总要采访梅大妈,因为她是古驿站为数不多的“老滇缅路”。古道热肠,人极贤惠,总是笑脸迎送。我想,若换成都市人,不收你三五百块采访费,想得到一星半点材料,没门!然而这是滇缅公路边的梅大妈,公路修筑的参加者,对路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来访滇缅公路的人怀有深厚的感情,人家从来不曾有过这个“经济头脑”。老人被孙女扶坐在门内小凳上,慢慢回忆讲述——
你们来访问嘛,来迟了,早些年来嘛,我精神好,给你们讲滇缅公路、讲高黎贡山抗战打日本鬼子、讲美国人安汽油管。我可以把哭着的人讲笑了,把笑着的人讲哭了……现在嘛我老了,精神又不好,讲不赢了。前些日子来了几个外地人,说是电视台的记者,边问话边用机器照,说是电视首放,你们给有见着?搭我同龄的人走的走了,在着的老了讲不清楚了。那年美国人都访过我呢,他们带着翻译官来访呢……你给听得懂?老人家把我当城里人了。
挖滇缅公路记得呢,那年我十五六岁,现在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家嘛正在读书,我那阵就参加挖路了……挖哪段?茅草塘那段。挖路前先来了测量队,好些些人,测量好了才挖路。来挖路的人多多代少,歇在山上歇在沟边箐脑……给听得懂?
老人讲讲停停,声音渐渐弱下来,气喘吁吁,有些力不从心。孙女喂她吃了几颗葡萄,她又打起精神慢慢讲。……那时候挖路不同现在,政府不给钱不给粮,派夫挖路。派夫给听得懂?多数青壮年抽去造桥,老人妇女娃娃都上工地挖路。挖得赢呢挖,挖不赢呢捞。农民没有十字镐,用条锄挖,用板锄捞,用粪箕端泥巴。我年纪小身体单,只能两个人端一把粪箕。给听得懂?农民老实,粮食不够吃,肚子饿,吃不饱做不赢,没办法,照样要做。吃不起干饭就吃面糊,面糊是什幺,给听得懂?——梅大妈总认为我是城里青年人,那些事情听不懂。我是老实巴交的彝族人,怎么听不懂?我靠近她轻声回答:“老人家,你讲的我完全听听得懂。我也吃过菜面糊,就是青菜汤里撒些苞谷面的糊糊。”
老人就问,你吃过菜面糊,大跃进、还是六一二年困难时候?你多大年纪……还没有我老大儿子大嘛。粮食不够吃,挖路工程大,辛苦得很。秀岭铺有个人,大家都叫他姨爹。五十多岁的人了也来挖路。那日他煮了半碗蚕豆,老是煮不火巴。监工的班长排长来查看,打给他几鞭子,又把他煮豆的锅踢翻,豆撒在火塘里。打后两人看到姨爹哭起来,觉得打错了也哭起来。挖路工程是分配到保甲呢,上头逼着硬要完成,推脱不了。后来上边给一点口粮,每天收工排队打粮。我年纪小,害怕,就与姑妈一同去打粮,她护着我。姑妈不是亲姑妈,大家这样称呼,我也这样叫她。她说她老家在竹叶坡,也不知竹叶坡在什么地方。开始打时是苞谷面,后来毛路开通后打得着一点碎米,说是从从芒市那边拉过来呢。
当时压路不是用压路机,而是用大石碾碾压。大石碾,给听见过,给看见过?没有见过嘛到街边找找瞧,街边有个大石碾,路开通后一直丢着,日晒雨淋丢到现如今,丢了六七十年。大石碾就是用大石头打成碾子,小的二三十个男子拉,大的四五十个男子拉,反复拉反复压把泥巴路压板。民工用尽全身力气拉才拉得动,监工动不动就用皮鞭抽打民工,打得身上背上起梗梗,打得蹋皮流血……讲到这里小张插话说:“有一个大石碾好几十年来一直还摆在街边,前几年着哪个把它打成口面石砌石脚用了。”我心中暗暗叫苦,这便是时下一些人的心态,见利忘义,打成口面石砌墙,石碾不可复得,可惜,可恶!
我记起白族女青年作者杨晓洁一篇关于滇缅公路散文中说的“小尖山,妇女掌炮杆”典故,问梅大妈是怎幺回事?老人断断续续继续着她的回忆……你们问小尖山大崖子咋个挖?那是个大石头岭岗,万丈悬崖,给有到过?大崖子,大陡坡,人和车栽下去,尸骨都找不着。炸药少,硬是用人工开挖。男人大部分抽去顺濞河造桥,我们太平妇女能干呢,打炮眼时妇女扶炮杆,男人打铁锤。挖这段路,跌下去死了好几个人呢,害怕得很……
有文献记载:滇缅公路施工期间,“在九个月的时间内,二十万劳工在施工机械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用双手‘抠’出了一条国际运输线,堪称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被称作‘抗战生命线’”,施工中牺牲民工三千多人,因而滇缅公路又被称作‘血线’”,平均每公里有五六名劳工永远长眠于路边荒山野岭。小尖山工地,是这条“血线”的一个缩影……
我们又问起远征军过太平铺时的情况。她说记得清楚呢,开上去时部队很多,坐车呢少走路呢多,大部分是二三十岁呢青年。后来说是高黎贡山打败仗退回来,有的是当逃兵跑回来,有几个逃兵回不了外省老家了,在太平上门。上门,给听得懂?就是当上门姑爷……那些兵回来时候破衣烂裳呢,有呢穿草鞋,有呢连草鞋都没有,光脚板,脚也走烂了。还有呢打仗打断了胳臂打断了脚,拄着拐棍吊着膀子,血糊哩拉呢,讨水吃讨饭吃,扎实没单子(可怜)呢……
美国人安油管是后几年的事,大钵头粗的钢管,从顺濞河那边安过来,安到太平铺又安到秀岭铺再安到漾濞下关。美国人也不惹地方的人,清水哨安了一个加油池。清水哨在路边上,坑坑还在呢,给见着?你问加油站首的情况,晓不得,地方人不准进里首去。时下公路边还有个地名叫“美国人在处”呢,就是安油管时美国人在的地方。后来……后来美国人要走了,他们把汽车上的汽油点着,人跳下来,让车开下小尖山,一条河沟变成火沟……
听着老人有些吃力的讲述,心里格外沉重。其实在滇缅公路边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故事,多年来我们只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收集,而有的“重走滇缅公路”简直是作秀,沿着高速公路呼啸而去,能得到多少实际收获?我们坐失太多人事,愧对父辈前人,更愧对我们所承担的工作。老人还有好多故事要给我们讲,但她实在支持不住了,反复说:“你们来迟了,我也讲不赢了。要是早来二十年,我要把路边的事情一清二楚呢讲给你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罢,以后精神好些你们再来……”
那会儿我的心悬起,热泪在眼眶里打转:“‘再来’,再来时还能听老人讲述滇缅公路吗?”心里默默祝她百福百寿!
谢过梅大妈,出太平铺,过小桥上缓坡继续西行,十多分钟到小尖山。这是一段约百米长的悬崖,崖下是深切的八达河。停车崖下,流连路边,小心翼翼往下望,果真险恶,令人胆寒,真不能想象当年妇女们竟敢在这绝壁崖上掌炮杆!拍了几张照又继续前赶,来到一段较为平坦的路段,我们选择了一个杂草荆棘灌木覆盖的涵洞仔细查看。那些涵洞施工质量精湛,或用钢材构件导水,或以混凝土预制板覆顶,皱纹涵管历经七十余年车辆重轧、山洪冲刷,不变型不走样不淤塞。整个漾濞境内路段,除平坡券桥河公路桥遇不可抗御特大洪水被冲毁外,路基、路面、沿路桥涵没有大的损毁。这才是真正的“优良工程”,一砂一石、一桥一涵,无不凝结着劳工们的血汗!
来到打牛坪,这是周家湾村民小组的一个自然村,十来户人家星散于公路下边。莫看村小人户少,打牛坪曾经辉煌过。《徐霞客游记》言:“有村倚北山坡峡间,庐舍最盛,是为打牛坪。”缘何称打牛坪?“相传诸葛丞相过此,值立春,打牛以示民者也。”“打牛示民”即是说鞭打土牛,教土着人使用耕牛。诸葛亮率军于太平扎营,故太平又名汉营,“汉营夜月”为漾川八景之一。“汉营”、“鞭牛”盖为传说,打牛坪“庐舍最盛”却是徐霞客亲眼所见。元代在此设千户所,明代改设巡检司,归永昌府,清末裁撤,有史可考。明人邹光祚作《打牛坪行台记》,曾刻石立碑于巡检司署,佚失久矣,《台记》辑录于《永昌府文征》,县志亦收录。还有官宦骚人墨客诗文流传至今。明代“庐舍最盛”的打牛坪,在清朝咸同(公元1851-1874)年间遭受“红旗”血洗,此中话长,略过。千户所行台、巡检司司署遗迹荡然无存,路边还余十数株老桉,一如杨梅岭道班所见,高大挺拔,老当益壮。还有二十余株老柏,为老道班手植,龙鳞虬干,栉风沐雨。老桉老柏,一如老路工老道班,朝朝暮暮,矢志不渝,悉心呵护着英雄路!
一程下坡,午后来到顺濞河边。蛤蟆塘进的峡谷,此时方出得谷来,八达河也伴随着公路在此注入顺濞河。滇缅公路原里程四百九十一公里又六百二十五米处、新里程漾梅公路三十六公里处,滇缅公路漾濞段终点。下游修建电站,大坝回水形成一座水库。四围青山,水光潋滟,一座钢铁桥梁静静地安卧河上。
杨瑞昌先生《滇缅路上的钢架桥——云南公路史上的奇迹》深情地写道:“大理州境内滇缅公路上,有两座特殊的钢架桥,它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堪称云南公路史上的奇迹。”其中一座便是这座贯穿式钢桁构石台木面钢架桥,跨径三十六米,长四十六点八米,系当时滇缅公路工务局设计修建的第二座钢架桥。
据杨先生文章介绍,1937年修建滇缅公路时曾在顺濞河上建起一座石台木面桥,次年通车,1940年8月被洪水冲毁,又在桥址上游75米处修建一座长四十米的临时木桥维持通车。1942年4月,由工程师黄京群等人设计新桥,组建桥工队,利用昌淦桥被炸附江捞回的钢桁,在被水毁的原桥址上新建一孔三十六米半穿式钢桁构桥。期间因受日寇侵占腾龙的影响,施工极为艰难,耗时两年,1944年6月建成通车。桥钢桁长三十六米,桁高二点四米,两边桁架中距五米,桥面净宽四点二米,载重十二吨,1945年加固后载重十五吨。新中国成立后,桥面木枋每五年更换一次。1980年滇缅公路改线,此桥和滇缅公路漾濞段成为昆畹公路迂回线,现在仍然是320国道大理州境内段备用线。
1993年8月下旬,漾濞江流域暴雨成灾,320国道沙坝道班、岔河道班被洪水冲毁,岔河段公路及路边商贸服务设施遭受毁灭性打击,半年后才恢复国道交通。一时间,千百辆车由黄连铺重上滇缅公路,过顺濞河桥,过太平铺,翻蛤蟆塘,越漾濞坡,过漾濞江,车流滚滚,到平坡方与国道重新会合。“1939年的路,1993年的车”,关键时刻,滇缅公路毅然决然承载起应急重负,让太平父老乡亲和漾濞各族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电站大坝库区回水延至桥上游,钢架桥两端加筑引桥,桥面抬升,更加雄伟壮观。踱上大桥,桥面已更换为钢构件,钢桁仍为原件。端详抚摸桥面两侧桁件,虽然改建时涮了防护涂料,弹点凹痕依稀可辨,这是钢铁构件在澜沧江昌淦桥时被日机轰炸的沉痛记忆……钢筋铁骨处变不惊,几经辗转,一往情深,傲然挺立,默默地承载着悠悠岁月。
桥是上移了还是下移了?人多嘴杂,争论不休。一辆摩托驶上桥来,喇叭声起,惊飞几只水鸟。骑手应该是附近山里青年,载着个彝家女郎。我请他停车,打探这座桥的位置移动情况?他摇摇头全然不知,一脚油门狂飙而去。眨眼间,车身人影马达声喇叭声被四围秋色吞没,周遭又重归寂寥。
山风轻拂,桥下碧潭轻波细语,向我们叙说着桥的往事。伫足桥上,梳理沿途见闻,怎么突然就觉得这老桥和老路竟有些像柏木铺的杨大妈和太平铺的梅大妈,此景此情,情何以堪?时间可以湮没一切,任何壮举都将成为历史。惟有滇缅公路,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巍巍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2012-08-31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12-9-5 14:55 编辑 ]
◇蒙正和
每次踏上滇缅公路,心里总有种“朝圣”的感觉。岁月更替,世事变迁,曾经辉煌的“血线”或消失或沉寂,不可避免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有专家学者一再呼吁“保持滇缅公路原貌,保留公路历史遗迹”,但是一些信息表明,“改造滇缅公路,提高道路等级,方便群众出行”不但是沿途干部群众的呼声,而且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两难的选择!
关于滇缅公路,书籍文章极多,本不该多言。又想到我这册小书,若干年后村中青少年可能会偶尔翻阅,多说几句也好让读者有个较完整的印象。
滇缅公路东起昆明市老西站,在乌蒙、哀牢山脉中蜿蜒西行,跨越漾濞江、顺濞河、澜沧江、怒江等六条江河,翻越博南山、松山、高黎贡山等六座大山,穿过八座悬崖峭壁,从畹町出境,在我国境内长九百五十九点四公里,终点在缅甸腊戌,全长一千一百四十六公里,接腊戌-曼德勒-仰光铁路。1944年盟军和中国远征军一部从印度北部兰伽地区反攻缅北日军,同时修通了印缅公路,与滇缅公路相接,因而这条国际大通道又称“史迪威公路”或“中印公路”。
滇缅公路昆明至下关段先期修筑,后来常说的“修筑滇缅公路”主要是指由下关至畹町一段公路的修筑。滇缅公路由下关西行,出天生桥,沿天威迳进入漾濞县境,经合江铺、鸡邑铺、驿前铺(金牛铺),在下街子过漾濞江,再经柏木铺,翻越秀岭铺,顺八达河达太平铺,又经打牛坪,过顺濞河,进入永平县境。
据马守先先生文史资料,1932年4月,宋嘉晋就任漾濞县长,在短短两年任期内,“调下街、马厂和金牛民工,利用农闲时间修筑了下街小桥头至平坡券桥河一段”十余公里公路,为后来滇缅公路漾濞段修建打下基础。宋为晋宁县新街乡人,东陆大学毕业,黄埔军校四期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在漾期间政声尤好。1934年12月调一等县保山县任县长,“离任之日,百姓扶老携幼相送”。
1937年11月初滇缅公路全线开工,因漾濞县小人少,云南省府决定,“四十里桥至漾濞县城下街子一段由凤仪、蒙化(今巍山)两县修建。漾濞县出民工六千人,承担漾濞江至顺濞河一段,全长三十六公里。”当年漾濞县三千余户、二万多人,征用民工占全县人口的百分之三十。
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彝、汉、白、回、苗、傈僳各族父老兄弟姐妹义无反顾走上工地,在漾濞江西岸至顺濞河东岸崇山峻岭中安营扎寨,用原始的工具修建一条救亡图存的“钢铁运输线”。六千筑路大军中,有的是父子同上工地,有的是夫妻同上工地,有的是母女或婆媳同上工地。公路修筑干系重大,地方官员不敢怠慢。仍是马守先老先生文史资料披露,县长杨问梅数次布衣布鞋步行到清水哨、太平铺、周家湾督促检查,和民工同吃同住,掌握工程进度。密场村有个权坤,全家应出民工三人,而他既不出工又不出钱雇工。杨问梅查实后当即决定罚大米五千斤,一月内驮到太平铺。这批大米后来奖给那些按时完成挖土方、打炮眼、炸石崖的民工,鼓舞了士气。”
我的一位族伯母曾讲述:“你大爹他们在永平县梅花铺铁丝窝挖路,我们母女每月送一转口粮,一天走得两头黑,头天歇黄连铺,两天后的中午才到得工地。回到家又得赶紧晒谷舂米、晒苞谷磨面,准备下一次送的口粮……”有的民工因疾病、工伤事故等,永远长眠在公路边。在县城访问马老先生谈到修筑滇缅公路时,老人感慨道:“挖滇缅公路,家家户户有任务,有钱的可以雇工挖,无钱的只能出工。修路的人很多,除了漾濞人,还有凤仪人顺宁人。从天生桥进来,漾濞江到顺濞河,到处搭着棚子驻扎民工。当时艰苦,民工生病得不到医治,死在路上。有时挖着挖着边坡垮下来压死人,或者不小心跌到路下深箐砸死人,也就就地埋了。死了多少人,不知统计过没有?死了就死了,没有什幺抚恤费……”《漾濞彝族自治县志》载:滇缅公路漾濞段“全部工程征用民工一万八千人(次),投工八十五万五千九百个,完成土石方五十五万六千一百立方米,于1938年5月30日完工。”
新时期以来,滇缅公路一再引起关注。特别是抗战胜利逢五逢十年份,远征军老兵、老兵后代,筑路工程技术人员、路工后代,新闻记者、二战史研究专家、飞虎队后人,一拨一拨的车与人重走滇缅路,缅怀先辈们的光辉业绩,寻找昔日艰苦卓绝的历史场景,重温救亡图存的豪情壮举,抢救濒临失忆的文化遗产……
滇缅公路下关至漾濞县城段已改造成二级公路,漾濞江至顺濞河段还保留着弹石路面原貌。2011年7月,我又一次“重走滇缅公路”,寻找尘封的记忆,接受灵魂的洗礼。
车过河西大桥,驶上弹石路,由此而至顺濞河桥,甚至到永平县北斗乡梅花铺,清一色的弹石路面,仍保留着公路原貌。国道改线后,这一段称漾(濞)梅(花铺)公路。过石窝铺左拐稍稍上坡,进入一条小河谷,右下侧小河边为柏木铺。这是南方丝绸之路必经的一个驿站,凭窗俯望,大青树下,古道新村,有得一说。
首次进柏木铺还在1987年,行走在大青树下马蹄印深嵌的青石板道上,时间的脚步突然慢下来,仿佛回到了丝绸之路时代……去年10月,时隔二十二年再访柏木柏,公路右侧一条简易公路岔进村去,摩托车、小型机动车、中巴客车畅通无阻。村边石月亮河上原先的人马驿桥犹存,又新建小型公路桥。村边小桥流水、村中浓荫匝地,古道老榕,深院旧宅,较之江对岸喧嚣的县城,柏木铺与世无争,如同世外桃源。遮天蔽日的大青树枝繁叶茂,青石板古道被局部改造,有些可惜。桥边遇见杨富谷老大妈,只身去附近寺里进香。她说是外村来这里做媳妇的,属鸡,虚龄九十,“四世同堂”。老人步履稳健,耳聪目明,思路敏捷,吐谈清爽。询问当年修路情形,老人眼里闪现出兴奋的光彩,连声说:“挖滇缅公路嘛记得呢,记得呢,当时我十五六岁。穷苦人家青壮年男子都出来挖路,有钱人家出钱雇工,不消出苦力。挖路那些年,柏木铺嘛,还来过些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外国人呢。还有军队过路,车子一天到晚、一夜到亮呢开过……”时隔一年,不知杨老大妈身体可否康健?
一路上坡,过柏木铺村后石月亮河桥,此桥又叫六尺桥。其实这只是个涵洞,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桥,是说涵洞直径六尺长吧?其他路段还有“四尺桥”、“五尺桥”,这是滇缅公路特色。路旁建有石月亮河电站,河名充满诗意,应该有些来历,未及深究,继续前行。右拐再爬坡,公路蜿蜒盘旋而上,过了几个S型回头弯,来到杨梅岭道班。下得车来,路边那些两三围粗的老桉树大部分被伐,树大招风,是为安全计吧?现存十来株,老而弥坚,几兜树桩守望路边,似在向路人诉说着昔日的艰辛。后植的喜树自是另一番景象,阔大的叶片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柔情的枝条翩翩起舞,尽显勃勃生机。上了年头的道班院内,也无机械也无人,老路工上岗履职去了吧。英雄路不减当年雄风,往复回环,九转三弯,坚毅地攀向更高处。摩挲被千百万次车轮马蹄磨砺碾踏、被七十载风霜雨雪洗刷侵蚀的弹石块,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哪里是精心敲打精心铺筑的石块,分明是路工们坚挺的身躯和滚烫的心血!便记起了杨瑞康先生《魂牵梦萦滇缅公路》中饱含深情的文字:“……当我们走在急弯陡坡上的弹石路面时,不由得想起当年从上海请来,后留在大理公路总段退休的韩师傅、陆师傅、吴师傅等老一辈‘弹街工’,虽然他们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们的手艺和技术,已成为今天我们养路人‘闪光的铺路石’。”
偶然来往的车与人,路边零星的牛羊和坡上单调的马铃声,陡增公路的沧桑,愈加让人肃然起敬。这一程上坡路,本地人称为“三蹬车路”,一些老驾驶员忆旧文章中称为“漾濞坡”。我曾数次搭乘货车翻越这段路,驾驶员脚踩油门,手握方向盘,全神贯注,咬紧牙关,好像在给车辆加力。马达轰鸣,车身摇晃,一步三滑,艰难攀越……翻过杨梅岭,路上路下灌木林地已被开垦,一株株新植的核桃如山女亭亭玉立,成林成片的核桃给老路披上新妆。
过了秀岭铺,车又被一段峡谷吞没。山坡尽处,到了蛤蟆塘。这是一处高山景致所在,两列山脉间盈盈一小川平坝,脉脉溪流汇成浅滩,又经人工垒堰蓄水成潭,潭边建有厂房,也曾办过企业,从事雕梅加工,时下是农家山庄之类,依山临水,生意应该不错。一条公路由右边岔出,过小浪坝、大浪坝,经构皮村、密马村,通达富恒乡,说是即将铺为柏油路面。这就好,沿路开发,靠山生财,蛤蟆塘、小浪坝、大浪坝,高山湿地,森林公园,杜鹃花海,天然氧吧,再加上一条历史之路、文化之路,不可多得的休闲旅游康体科察之地……
那年月马帮到得蛤蟆塘,想是要停留片刻的。回望来路,漾濞江已掩没于峡谷之中,点苍山绵延于东北天际,背井离乡,抛别父母妻儿兄弟姐妹,一路西行走夷方,不知何日回还?当年远征军将士出征到达这里,想是也停车勒马伫足回望了的:“男儿保家卫国赴疆场,视死如归,豪气干云,不灭倭寇不回还!”
过了蛤蟆塘,一路下坡,车在峡谷半坡核桃林中急驶。坡下溪流成河,早年古道在峡底河边,忽左忽右,故名九渡河。到得清水哨,稍作停留。这是一处明代遗迹,哨所设施无迹可寻,公路右下(北边)印中输油管道油站(或是储油池)旧址尚存。遗迹早为荒草覆盖,徒留四壁残垣。池深约半米,南北边长各二十四点五米,东西边宽各六点五米,池西角坡边有株半围粗老铁核桃树,注目于日渐淡薄的旧时风景。记下数据留下感叹,离开清水哨继续下行。过八达河,河从漾濞境内最高山峰老和尚山流来,注入峡谷溪流中。车始终在葱郁的核桃林中穿行。又一程,坡缓处,几近溪边,水声欢哗,来到太平乡政府机关驻地太平铺。
无论世事如何更替,有一点是一成不变的:一条古道曾经从这里经过、一条英雄路仍然存在,路边的一碑一石、一桥一涵,珍藏着诸多美好记忆……
去街头访问彝族老大妈梅品珍,据说她是铺上健在的唯一一位“老滇缅路”。她家住街南,一幢五间楼房,一层开铺面,又当农民又经商。儿子小张当着社长,交代说老人身体不好,前几天刚由下关州医院诊治住院回来,问的时间不宜过长。
梅大妈1922年生,属狗,九十高寿,银发苍苍,脂色脸庞布满皱纹,语调亲切,言说明白。我曾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这些年“滇缅公路发烧友”到太平铺,总要采访梅大妈,因为她是古驿站为数不多的“老滇缅路”。古道热肠,人极贤惠,总是笑脸迎送。我想,若换成都市人,不收你三五百块采访费,想得到一星半点材料,没门!然而这是滇缅公路边的梅大妈,公路修筑的参加者,对路怀有深厚的感情,对来访滇缅公路的人怀有深厚的感情,人家从来不曾有过这个“经济头脑”。老人被孙女扶坐在门内小凳上,慢慢回忆讲述——
你们来访问嘛,来迟了,早些年来嘛,我精神好,给你们讲滇缅公路、讲高黎贡山抗战打日本鬼子、讲美国人安汽油管。我可以把哭着的人讲笑了,把笑着的人讲哭了……现在嘛我老了,精神又不好,讲不赢了。前些日子来了几个外地人,说是电视台的记者,边问话边用机器照,说是电视首放,你们给有见着?搭我同龄的人走的走了,在着的老了讲不清楚了。那年美国人都访过我呢,他们带着翻译官来访呢……你给听得懂?老人家把我当城里人了。
挖滇缅公路记得呢,那年我十五六岁,现在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家嘛正在读书,我那阵就参加挖路了……挖哪段?茅草塘那段。挖路前先来了测量队,好些些人,测量好了才挖路。来挖路的人多多代少,歇在山上歇在沟边箐脑……给听得懂?
老人讲讲停停,声音渐渐弱下来,气喘吁吁,有些力不从心。孙女喂她吃了几颗葡萄,她又打起精神慢慢讲。……那时候挖路不同现在,政府不给钱不给粮,派夫挖路。派夫给听得懂?多数青壮年抽去造桥,老人妇女娃娃都上工地挖路。挖得赢呢挖,挖不赢呢捞。农民没有十字镐,用条锄挖,用板锄捞,用粪箕端泥巴。我年纪小身体单,只能两个人端一把粪箕。给听得懂?农民老实,粮食不够吃,肚子饿,吃不饱做不赢,没办法,照样要做。吃不起干饭就吃面糊,面糊是什幺,给听得懂?——梅大妈总认为我是城里青年人,那些事情听不懂。我是老实巴交的彝族人,怎么听不懂?我靠近她轻声回答:“老人家,你讲的我完全听听得懂。我也吃过菜面糊,就是青菜汤里撒些苞谷面的糊糊。”
老人就问,你吃过菜面糊,大跃进、还是六一二年困难时候?你多大年纪……还没有我老大儿子大嘛。粮食不够吃,挖路工程大,辛苦得很。秀岭铺有个人,大家都叫他姨爹。五十多岁的人了也来挖路。那日他煮了半碗蚕豆,老是煮不火巴。监工的班长排长来查看,打给他几鞭子,又把他煮豆的锅踢翻,豆撒在火塘里。打后两人看到姨爹哭起来,觉得打错了也哭起来。挖路工程是分配到保甲呢,上头逼着硬要完成,推脱不了。后来上边给一点口粮,每天收工排队打粮。我年纪小,害怕,就与姑妈一同去打粮,她护着我。姑妈不是亲姑妈,大家这样称呼,我也这样叫她。她说她老家在竹叶坡,也不知竹叶坡在什么地方。开始打时是苞谷面,后来毛路开通后打得着一点碎米,说是从从芒市那边拉过来呢。
当时压路不是用压路机,而是用大石碾碾压。大石碾,给听见过,给看见过?没有见过嘛到街边找找瞧,街边有个大石碾,路开通后一直丢着,日晒雨淋丢到现如今,丢了六七十年。大石碾就是用大石头打成碾子,小的二三十个男子拉,大的四五十个男子拉,反复拉反复压把泥巴路压板。民工用尽全身力气拉才拉得动,监工动不动就用皮鞭抽打民工,打得身上背上起梗梗,打得蹋皮流血……讲到这里小张插话说:“有一个大石碾好几十年来一直还摆在街边,前几年着哪个把它打成口面石砌石脚用了。”我心中暗暗叫苦,这便是时下一些人的心态,见利忘义,打成口面石砌墙,石碾不可复得,可惜,可恶!
我记起白族女青年作者杨晓洁一篇关于滇缅公路散文中说的“小尖山,妇女掌炮杆”典故,问梅大妈是怎幺回事?老人断断续续继续着她的回忆……你们问小尖山大崖子咋个挖?那是个大石头岭岗,万丈悬崖,给有到过?大崖子,大陡坡,人和车栽下去,尸骨都找不着。炸药少,硬是用人工开挖。男人大部分抽去顺濞河造桥,我们太平妇女能干呢,打炮眼时妇女扶炮杆,男人打铁锤。挖这段路,跌下去死了好几个人呢,害怕得很……
有文献记载:滇缅公路施工期间,“在九个月的时间内,二十万劳工在施工机械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用双手‘抠’出了一条国际运输线,堪称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滇缅公路被称作‘抗战生命线’”,施工中牺牲民工三千多人,因而滇缅公路又被称作‘血线’”,平均每公里有五六名劳工永远长眠于路边荒山野岭。小尖山工地,是这条“血线”的一个缩影……
我们又问起远征军过太平铺时的情况。她说记得清楚呢,开上去时部队很多,坐车呢少走路呢多,大部分是二三十岁呢青年。后来说是高黎贡山打败仗退回来,有的是当逃兵跑回来,有几个逃兵回不了外省老家了,在太平上门。上门,给听得懂?就是当上门姑爷……那些兵回来时候破衣烂裳呢,有呢穿草鞋,有呢连草鞋都没有,光脚板,脚也走烂了。还有呢打仗打断了胳臂打断了脚,拄着拐棍吊着膀子,血糊哩拉呢,讨水吃讨饭吃,扎实没单子(可怜)呢……
美国人安油管是后几年的事,大钵头粗的钢管,从顺濞河那边安过来,安到太平铺又安到秀岭铺再安到漾濞下关。美国人也不惹地方的人,清水哨安了一个加油池。清水哨在路边上,坑坑还在呢,给见着?你问加油站首的情况,晓不得,地方人不准进里首去。时下公路边还有个地名叫“美国人在处”呢,就是安油管时美国人在的地方。后来……后来美国人要走了,他们把汽车上的汽油点着,人跳下来,让车开下小尖山,一条河沟变成火沟……
听着老人有些吃力的讲述,心里格外沉重。其实在滇缅公路边有许许多多鲜活的故事,多年来我们只满足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收集,而有的“重走滇缅公路”简直是作秀,沿着高速公路呼啸而去,能得到多少实际收获?我们坐失太多人事,愧对父辈前人,更愧对我们所承担的工作。老人还有好多故事要给我们讲,但她实在支持不住了,反复说:“你们来迟了,我也讲不赢了。要是早来二十年,我要把路边的事情一清二楚呢讲给你们。今天就先讲到这里罢,以后精神好些你们再来……”
那会儿我的心悬起,热泪在眼眶里打转:“‘再来’,再来时还能听老人讲述滇缅公路吗?”心里默默祝她百福百寿!
谢过梅大妈,出太平铺,过小桥上缓坡继续西行,十多分钟到小尖山。这是一段约百米长的悬崖,崖下是深切的八达河。停车崖下,流连路边,小心翼翼往下望,果真险恶,令人胆寒,真不能想象当年妇女们竟敢在这绝壁崖上掌炮杆!拍了几张照又继续前赶,来到一段较为平坦的路段,我们选择了一个杂草荆棘灌木覆盖的涵洞仔细查看。那些涵洞施工质量精湛,或用钢材构件导水,或以混凝土预制板覆顶,皱纹涵管历经七十余年车辆重轧、山洪冲刷,不变型不走样不淤塞。整个漾濞境内路段,除平坡券桥河公路桥遇不可抗御特大洪水被冲毁外,路基、路面、沿路桥涵没有大的损毁。这才是真正的“优良工程”,一砂一石、一桥一涵,无不凝结着劳工们的血汗!
来到打牛坪,这是周家湾村民小组的一个自然村,十来户人家星散于公路下边。莫看村小人户少,打牛坪曾经辉煌过。《徐霞客游记》言:“有村倚北山坡峡间,庐舍最盛,是为打牛坪。”缘何称打牛坪?“相传诸葛丞相过此,值立春,打牛以示民者也。”“打牛示民”即是说鞭打土牛,教土着人使用耕牛。诸葛亮率军于太平扎营,故太平又名汉营,“汉营夜月”为漾川八景之一。“汉营”、“鞭牛”盖为传说,打牛坪“庐舍最盛”却是徐霞客亲眼所见。元代在此设千户所,明代改设巡检司,归永昌府,清末裁撤,有史可考。明人邹光祚作《打牛坪行台记》,曾刻石立碑于巡检司署,佚失久矣,《台记》辑录于《永昌府文征》,县志亦收录。还有官宦骚人墨客诗文流传至今。明代“庐舍最盛”的打牛坪,在清朝咸同(公元1851-1874)年间遭受“红旗”血洗,此中话长,略过。千户所行台、巡检司司署遗迹荡然无存,路边还余十数株老桉,一如杨梅岭道班所见,高大挺拔,老当益壮。还有二十余株老柏,为老道班手植,龙鳞虬干,栉风沐雨。老桉老柏,一如老路工老道班,朝朝暮暮,矢志不渝,悉心呵护着英雄路!
一程下坡,午后来到顺濞河边。蛤蟆塘进的峡谷,此时方出得谷来,八达河也伴随着公路在此注入顺濞河。滇缅公路原里程四百九十一公里又六百二十五米处、新里程漾梅公路三十六公里处,滇缅公路漾濞段终点。下游修建电站,大坝回水形成一座水库。四围青山,水光潋滟,一座钢铁桥梁静静地安卧河上。
杨瑞昌先生《滇缅路上的钢架桥——云南公路史上的奇迹》深情地写道:“大理州境内滇缅公路上,有两座特殊的钢架桥,它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堪称云南公路史上的奇迹。”其中一座便是这座贯穿式钢桁构石台木面钢架桥,跨径三十六米,长四十六点八米,系当时滇缅公路工务局设计修建的第二座钢架桥。
据杨先生文章介绍,1937年修建滇缅公路时曾在顺濞河上建起一座石台木面桥,次年通车,1940年8月被洪水冲毁,又在桥址上游75米处修建一座长四十米的临时木桥维持通车。1942年4月,由工程师黄京群等人设计新桥,组建桥工队,利用昌淦桥被炸附江捞回的钢桁,在被水毁的原桥址上新建一孔三十六米半穿式钢桁构桥。期间因受日寇侵占腾龙的影响,施工极为艰难,耗时两年,1944年6月建成通车。桥钢桁长三十六米,桁高二点四米,两边桁架中距五米,桥面净宽四点二米,载重十二吨,1945年加固后载重十五吨。新中国成立后,桥面木枋每五年更换一次。1980年滇缅公路改线,此桥和滇缅公路漾濞段成为昆畹公路迂回线,现在仍然是320国道大理州境内段备用线。
1993年8月下旬,漾濞江流域暴雨成灾,320国道沙坝道班、岔河道班被洪水冲毁,岔河段公路及路边商贸服务设施遭受毁灭性打击,半年后才恢复国道交通。一时间,千百辆车由黄连铺重上滇缅公路,过顺濞河桥,过太平铺,翻蛤蟆塘,越漾濞坡,过漾濞江,车流滚滚,到平坡方与国道重新会合。“1939年的路,1993年的车”,关键时刻,滇缅公路毅然决然承载起应急重负,让太平父老乡亲和漾濞各族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电站大坝库区回水延至桥上游,钢架桥两端加筑引桥,桥面抬升,更加雄伟壮观。踱上大桥,桥面已更换为钢构件,钢桁仍为原件。端详抚摸桥面两侧桁件,虽然改建时涮了防护涂料,弹点凹痕依稀可辨,这是钢铁构件在澜沧江昌淦桥时被日机轰炸的沉痛记忆……钢筋铁骨处变不惊,几经辗转,一往情深,傲然挺立,默默地承载着悠悠岁月。
桥是上移了还是下移了?人多嘴杂,争论不休。一辆摩托驶上桥来,喇叭声起,惊飞几只水鸟。骑手应该是附近山里青年,载着个彝家女郎。我请他停车,打探这座桥的位置移动情况?他摇摇头全然不知,一脚油门狂飙而去。眨眼间,车身人影马达声喇叭声被四围秋色吞没,周遭又重归寂寥。
山风轻拂,桥下碧潭轻波细语,向我们叙说着桥的往事。伫足桥上,梳理沿途见闻,怎么突然就觉得这老桥和老路竟有些像柏木铺的杨大妈和太平铺的梅大妈,此景此情,情何以堪?时间可以湮没一切,任何壮举都将成为历史。惟有滇缅公路,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中华民族的骄傲!巍巍丰碑,永远耸立在我们心中……
2012-08-31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蒙正和 于 2012-9-5 14:55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