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活不愿下太行
2020-09-24抒情散文辛贵强
死活不愿下太行 又值夏令。从最后一朵春花老去,就有南边的网友开始念叨一个字:热。心里便明白,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热魔,又从赤道一路向北掩杀过来,把南、北方都烧成一片炼狱。南方的人自然更惨,须得一连几个月饱受外热内燥、汗下如雨、胸闷气短、饭
死活不愿下太行
又值夏令。从最后一朵春花老去,就有南边的网友开始念叨一个字:热。心里便明白,面目狰狞张牙舞爪的热魔,又从赤道一路向北掩杀过来,把南、北方都烧成一片炼狱。南方的人自然更惨,须得一连几个月饱受外热内燥、汗下如雨、胸闷气短、饭食难进、蚊虫叮咬、夜不成寐、情绪烦躁的“苦夏” 煎熬。而我身处的北方太行山上,清风徐来,气候凉爽,较之于南方,炎凉不同境,冰火两重天。心头难免暗自庆幸,生出几分窃喜。
曾于盛夏时节客经河南郑州。傍晚街头漫步中,见一摆摊的中年男子所摇纸扇题字甚好,想借来一观。该男子以扇子的一面相示,见赫然所书为:“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心中好生诧异:一马平川个辽阔大中原,人情何以吝啬、淡薄至此?该男子似乎看透我的心思,手腕一翻,又示我以扇子的另一面,上书曰:“数伏连天热,扇子不能借,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心中恍然:原来,河南人扇面所题打油诗,一面表明了不借扇子的态度,另一面却解释了为何不借扇子的原因,用心煞是良苦。其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表达了对溽暑盛夏酷热难当的无可奈何,以及对凉爽清风的无限渴望,以至于对扇头带来的些许凉风看得如此珍贵,宁开罪于好朋友也不肯借扇于人。于是对其吝啬予以开释。饥者歌其食,处在燥热中的人,惜乎其风自然在情理之中。 这尚是北方之地的河南郑州,再打马越过长江,那火烤一样的燥热或笼蒸一样的闷热,就更让人难耐其苦了。曾经下海经商四年,因生意来往基本一年去一次江南。因惧怕南方的高温酷暑,成行时尽可能避开夏天。可还是因特殊情况,不得不于大伏天前后两次到“四大火盆”之一南京和南京附近的溧水办事。 江南是从水里打捞出来的,是打翻绿油彩瓶子流淌出来的,到处是流动或静止的水,到处是凝滞或飞扬的绿。竹林茶园披覆山野,荷叶田田尽遮水面,就连男女人说话,都透着一股软,构成江南女儿家的品貌。可是,上天并不把任何地方都安排得完美无缺,特赐给南方火烤笼蒸般的炎热。在向南京进发途中,尽管服用了事先备好的仁丹和藿香正气水,可还是热得身上每条血管都似乎要爆炸,每个汗孔都变成了一个小喷泉。终于在大汗淋漓中中暑,头痛欲裂,翻肠搅肚。直到抵达南京后,找医院服药并注射了654-2,暑症方除。第二次去时,投宿在溧水招待所。夜里躺在床上,尽管头顶有电风扇呼噜呼噜地吹,但依然身底发烫,如卧热鏊,津津而出的汗擦了一茬又一茬。早听说江南三个蚊子一盘菜,可我见的蚊子倒不是很大,有一种甚至体型很小。可不论大与小,都体黑如染,上有白色斑纹,驾机来犯时悄无声息,远不像北方灰白色的蚊子吹着口哨,哼着小调,先给人打个招呼。身上忽然针刺般的疼了一下,去扑打时为时已晚,被叮咬处不一会便大大的一片赤红,奇痒难耐。挠呀挠,挠呀挠,直挠得出了血还是难禁其钻心的痒。以后回到北方,半月后方由红变黑,慢慢消失。按说招待所每床都配有一圆筒式蚊帐,可尽管掖得严丝合缝,那蚊子还是会巫术一样钻进来。于是一夜与那狂轰滥炸的小幽灵作殊死的搏斗,加上燥热难捱,一夜几乎睡不成觉。 江南也有不热的时候,就是赶上梅雨季节。天像死了儿子彻底没有了指望的寡妇,稀里哗啦没完没了地哭。家是潮的,床铺是潮的,衣服是潮的,骨头缝里都感觉发霉长了毛。忽然就明白了,在这炎热之地的南方,为什么好多地方的人那么喜欢吃辣椒。水乡泽国,潮气就重,再遇梅雨天气,不狠吃猛吃辛辣之物,以驱除体内潮湿之气才怪!
除了气候热、潮气重、蚊子毒外,南方还有一样不好,就是到了冬季因没有取暖设备,大白天里屋里反而比屋外冷,真是要命。 而我所处的陵川县,因在太行之端,“高处不胜寒”,故而绝无盛夏高温灼烤之苦。早在金元时,在此求学的大诗人、大学问家元好问便结论说:“陵川在太行之巅,盖天壤间清凉境界也。”其在63岁的晚年,身在忻州的老家,仍对陵川的清凉念念不忘,在怀念陵川西溪古庙的一首诗中言道:“自讶清凉造仙府”,“铄石流金不知暑”。去年底,因工作需要,我向本县气象局了解了全县整个夏天的气温情况。气象局的人告诉我,同样经历了气温持续上升的气象变迁,本县年内气温成历史最高,但年平均气温只有8.2度,达到和超过夏天标准气温23度以上的天气,只有9天。年度极端日最高温度的记录为30.1度。这是 “温室效应” 出现以来的最高温度记录,以前的气温从来没有突破过30度。 因气候凉爽,根本不需要空调、电风扇。即便安装了空调,也是为了冬季的取暖。倒是午休之时,还得扯条被子罩于腹部,以免肚子受凉。一早一晚和下雨之后,上点年纪的人还须穿件长衫,以御凉气。好多人不摸我们这里气候的脾气,薄衫短裤而来,恰遇连阴雨天,凉得抱着膀子瑟瑟打抖。我因在新闻办工作,经常陪上级新闻单位来人,阴雨天曾多次从家里把我穿的西装、夹克拿来,让他们穿上。其实本土人中穿戴也有不看天气的,多是些爱臭美的大姑娘、小媳妇,只管穿了低胸露腿花花俏俏的衣裙去一展风情,一不小心遇到天气变化,做了抱肘缩肩、一身鸡皮疙瘩的“冻美人”,尽失淑女之相。电冰箱虽然差不多的人家都买,可实际使用的却没几家,大多是装潢门面的摆设。至于蚊帐,无一户多此一举地买来悬挂,徒增上床下床的碍手碍脚。蚊子虽然也有,可数量既少,毒性还小,咬一口也没有多大了不得,最多于晚间在屋中燃柱蚊香,万事大吉。 陵川还是森林遍布的生态大县,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率为51.6%。尤其东部太行山主脉地带,到处堆碧涌翠,连空气、云彩都熏染成绿的。本县掩映在森林中的“棋子山避暑山庄”旅游景区,建设时向我们一伙文人征联。我看几个文界宿老已经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取义,拟成几联,便另辟蹊径,取气候与生态拟作一联:“万壑松风,天造空调荡空暑气堪消夏;千山翠气,自然氧吧洗尽心尘宜延年。”因合情应景,被镌刻在半山腰松林中的凉亭楹柱之上,并获得500元润笔费。这在我获取过的文酬中,以字数论是最高的。却拿得心安理得,因为绝无矫揉造作之虚假。整个陵川就处在一个全境性的大空调、大氧吧之中,人居其内,神清气爽,百脉畅通,三魂归窍,六神安定,人因此多有修者的安宁与定力。炎热心生躁,清凉神自安,所以古来修炼的人,都选址高山清凉之地修建庙宇,使得天下名山僧占尽。 陵川的这般气候,使好多外来的人只把他乡作故乡。在街上曾遇到一个在陵川打工的江苏小伙,说刚回老家一趟,本来计划住一段时间的,可实在受不了炉烤笼蒸般的暑热,仅家呆了两天便急急逃了回来。我深感困惑,问其生于斯长于斯,怎能不服家乡的水土?其一脸苦笑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哪,在你们陵川过了夏天,再回老家去,就受不了。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南方人并非生来就有抗热的基因,而是“捆住挨了打,没米忍住饥”的无可奈何。那四面八方包围着的暑热,想躲都躲不开,只能咬着牙死扛。江苏小伙说,在我们那里,不仅白天热,即便日落西天之后,依然热不可耐,想享受一下凉快,只能打桶凉水或在浴室喷头下冲冲凉,或者把自己扔进河流水塘水里去泡。现在大多数人家是装空调了,但任凭多富有多悠闲的人,也不可能终日呆在空调下,更不可能背着空调东奔西走。 我还了解到,不少来自浙、苏、徽、湘等鱼米之乡的小伙,都因气候炎凉的迥然不同,割舍了亲情乡情,入赘陵川,乐不思归。好多在陵川做生意、打工的南方人,除非有特殊的原因,绝不在夏季回老家去。有的干脆把家人接来,在陵川安营扎寨,一副老死不归的架式。同他们对话,得出这样三个结论:一者,南方老家人们的死法比陵川多出一样——被热死。死者多是生病的人,可也有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大姑娘,于40度左右的高温中一头栽倒,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假如是在陵川,他们断不会因暑热而毙命。他们还对我说,在你们陵川,不仅度夏是享福,越冬也挺好,因为室内有煤炭可供生火取暖(现在都集体供暖或者电器取暖了)。室外因纬度不高,远不像东北、内蒙等地,呵气成霜,撒尿成冰。现在人们好说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你们这里才是货真价实的人类宜居之地。 既然陵川是这般的好,入夏后便死活不愿下太行。任你天涯的海波,西域的大漠,各地林林总总的诸般美景,愣是懒得去看。宁愿把自己封闭于太行山,偏安一隅,每天于早晚之间,徜徉于小城街头或登上房后山野,披着八面来风,浴着爽肌入髓的凉爽,做一个人间的快活神仙。日高之时,则安坐于办公或家中房内,既没有湿腻腻的汗出,亦不用频频摇扇,借风驱热。神清气爽之下,心安神宁,脑子灵醒,读读书,写写字,乐乎美哉。 可经常突然就想起河南人“扇子不能借”。我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之大德,可也并非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便想与天下人共享太行清凉。我想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不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何不与天下友人共享之?于是诚邀各路文朋好友前来我这太行山小城消夏避暑,作为主人,我定当竭尽地主之宜。只是想提醒各位,成行前千万记住在行囊中放一件长袖衣衫,免得一早一晚和阴雨天里凉着了你。
[ 本帖最后由 辛贵强 于 2012-7-17 07:48 编辑 ]
曾于盛夏时节客经河南郑州。傍晚街头漫步中,见一摆摊的中年男子所摇纸扇题字甚好,想借来一观。该男子以扇子的一面相示,见赫然所书为:“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不中不中!”心中好生诧异:一马平川个辽阔大中原,人情何以吝啬、淡薄至此?该男子似乎看透我的心思,手腕一翻,又示我以扇子的另一面,上书曰:“数伏连天热,扇子不能借,虽是好朋友,你热我也热!”心中恍然:原来,河南人扇面所题打油诗,一面表明了不借扇子的态度,另一面却解释了为何不借扇子的原因,用心煞是良苦。其用貌似轻松诙谐的语言,入木三分地表达了对溽暑盛夏酷热难当的无可奈何,以及对凉爽清风的无限渴望,以至于对扇头带来的些许凉风看得如此珍贵,宁开罪于好朋友也不肯借扇于人。于是对其吝啬予以开释。饥者歌其食,处在燥热中的人,惜乎其风自然在情理之中。 这尚是北方之地的河南郑州,再打马越过长江,那火烤一样的燥热或笼蒸一样的闷热,就更让人难耐其苦了。曾经下海经商四年,因生意来往基本一年去一次江南。因惧怕南方的高温酷暑,成行时尽可能避开夏天。可还是因特殊情况,不得不于大伏天前后两次到“四大火盆”之一南京和南京附近的溧水办事。 江南是从水里打捞出来的,是打翻绿油彩瓶子流淌出来的,到处是流动或静止的水,到处是凝滞或飞扬的绿。竹林茶园披覆山野,荷叶田田尽遮水面,就连男女人说话,都透着一股软,构成江南女儿家的品貌。可是,上天并不把任何地方都安排得完美无缺,特赐给南方火烤笼蒸般的炎热。在向南京进发途中,尽管服用了事先备好的仁丹和藿香正气水,可还是热得身上每条血管都似乎要爆炸,每个汗孔都变成了一个小喷泉。终于在大汗淋漓中中暑,头痛欲裂,翻肠搅肚。直到抵达南京后,找医院服药并注射了654-2,暑症方除。第二次去时,投宿在溧水招待所。夜里躺在床上,尽管头顶有电风扇呼噜呼噜地吹,但依然身底发烫,如卧热鏊,津津而出的汗擦了一茬又一茬。早听说江南三个蚊子一盘菜,可我见的蚊子倒不是很大,有一种甚至体型很小。可不论大与小,都体黑如染,上有白色斑纹,驾机来犯时悄无声息,远不像北方灰白色的蚊子吹着口哨,哼着小调,先给人打个招呼。身上忽然针刺般的疼了一下,去扑打时为时已晚,被叮咬处不一会便大大的一片赤红,奇痒难耐。挠呀挠,挠呀挠,直挠得出了血还是难禁其钻心的痒。以后回到北方,半月后方由红变黑,慢慢消失。按说招待所每床都配有一圆筒式蚊帐,可尽管掖得严丝合缝,那蚊子还是会巫术一样钻进来。于是一夜与那狂轰滥炸的小幽灵作殊死的搏斗,加上燥热难捱,一夜几乎睡不成觉。 江南也有不热的时候,就是赶上梅雨季节。天像死了儿子彻底没有了指望的寡妇,稀里哗啦没完没了地哭。家是潮的,床铺是潮的,衣服是潮的,骨头缝里都感觉发霉长了毛。忽然就明白了,在这炎热之地的南方,为什么好多地方的人那么喜欢吃辣椒。水乡泽国,潮气就重,再遇梅雨天气,不狠吃猛吃辛辣之物,以驱除体内潮湿之气才怪!
除了气候热、潮气重、蚊子毒外,南方还有一样不好,就是到了冬季因没有取暖设备,大白天里屋里反而比屋外冷,真是要命。 而我所处的陵川县,因在太行之端,“高处不胜寒”,故而绝无盛夏高温灼烤之苦。早在金元时,在此求学的大诗人、大学问家元好问便结论说:“陵川在太行之巅,盖天壤间清凉境界也。”其在63岁的晚年,身在忻州的老家,仍对陵川的清凉念念不忘,在怀念陵川西溪古庙的一首诗中言道:“自讶清凉造仙府”,“铄石流金不知暑”。去年底,因工作需要,我向本县气象局了解了全县整个夏天的气温情况。气象局的人告诉我,同样经历了气温持续上升的气象变迁,本县年内气温成历史最高,但年平均气温只有8.2度,达到和超过夏天标准气温23度以上的天气,只有9天。年度极端日最高温度的记录为30.1度。这是 “温室效应” 出现以来的最高温度记录,以前的气温从来没有突破过30度。 因气候凉爽,根本不需要空调、电风扇。即便安装了空调,也是为了冬季的取暖。倒是午休之时,还得扯条被子罩于腹部,以免肚子受凉。一早一晚和下雨之后,上点年纪的人还须穿件长衫,以御凉气。好多人不摸我们这里气候的脾气,薄衫短裤而来,恰遇连阴雨天,凉得抱着膀子瑟瑟打抖。我因在新闻办工作,经常陪上级新闻单位来人,阴雨天曾多次从家里把我穿的西装、夹克拿来,让他们穿上。其实本土人中穿戴也有不看天气的,多是些爱臭美的大姑娘、小媳妇,只管穿了低胸露腿花花俏俏的衣裙去一展风情,一不小心遇到天气变化,做了抱肘缩肩、一身鸡皮疙瘩的“冻美人”,尽失淑女之相。电冰箱虽然差不多的人家都买,可实际使用的却没几家,大多是装潢门面的摆设。至于蚊帐,无一户多此一举地买来悬挂,徒增上床下床的碍手碍脚。蚊子虽然也有,可数量既少,毒性还小,咬一口也没有多大了不得,最多于晚间在屋中燃柱蚊香,万事大吉。 陵川还是森林遍布的生态大县,官方公布的森林覆盖率为51.6%。尤其东部太行山主脉地带,到处堆碧涌翠,连空气、云彩都熏染成绿的。本县掩映在森林中的“棋子山避暑山庄”旅游景区,建设时向我们一伙文人征联。我看几个文界宿老已经从历史、文化的视角取义,拟成几联,便另辟蹊径,取气候与生态拟作一联:“万壑松风,天造空调荡空暑气堪消夏;千山翠气,自然氧吧洗尽心尘宜延年。”因合情应景,被镌刻在半山腰松林中的凉亭楹柱之上,并获得500元润笔费。这在我获取过的文酬中,以字数论是最高的。却拿得心安理得,因为绝无矫揉造作之虚假。整个陵川就处在一个全境性的大空调、大氧吧之中,人居其内,神清气爽,百脉畅通,三魂归窍,六神安定,人因此多有修者的安宁与定力。炎热心生躁,清凉神自安,所以古来修炼的人,都选址高山清凉之地修建庙宇,使得天下名山僧占尽。 陵川的这般气候,使好多外来的人只把他乡作故乡。在街上曾遇到一个在陵川打工的江苏小伙,说刚回老家一趟,本来计划住一段时间的,可实在受不了炉烤笼蒸般的暑热,仅家呆了两天便急急逃了回来。我深感困惑,问其生于斯长于斯,怎能不服家乡的水土?其一脸苦笑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哪,在你们陵川过了夏天,再回老家去,就受不了。心里豁然开朗,原来南方人并非生来就有抗热的基因,而是“捆住挨了打,没米忍住饥”的无可奈何。那四面八方包围着的暑热,想躲都躲不开,只能咬着牙死扛。江苏小伙说,在我们那里,不仅白天热,即便日落西天之后,依然热不可耐,想享受一下凉快,只能打桶凉水或在浴室喷头下冲冲凉,或者把自己扔进河流水塘水里去泡。现在大多数人家是装空调了,但任凭多富有多悠闲的人,也不可能终日呆在空调下,更不可能背着空调东奔西走。 我还了解到,不少来自浙、苏、徽、湘等鱼米之乡的小伙,都因气候炎凉的迥然不同,割舍了亲情乡情,入赘陵川,乐不思归。好多在陵川做生意、打工的南方人,除非有特殊的原因,绝不在夏季回老家去。有的干脆把家人接来,在陵川安营扎寨,一副老死不归的架式。同他们对话,得出这样三个结论:一者,南方老家人们的死法比陵川多出一样——被热死。死者多是生病的人,可也有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大姑娘,于40度左右的高温中一头栽倒,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假如是在陵川,他们断不会因暑热而毙命。他们还对我说,在你们陵川,不仅度夏是享福,越冬也挺好,因为室内有煤炭可供生火取暖(现在都集体供暖或者电器取暖了)。室外因纬度不高,远不像东北、内蒙等地,呵气成霜,撒尿成冰。现在人们好说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你们这里才是货真价实的人类宜居之地。 既然陵川是这般的好,入夏后便死活不愿下太行。任你天涯的海波,西域的大漠,各地林林总总的诸般美景,愣是懒得去看。宁愿把自己封闭于太行山,偏安一隅,每天于早晚之间,徜徉于小城街头或登上房后山野,披着八面来风,浴着爽肌入髓的凉爽,做一个人间的快活神仙。日高之时,则安坐于办公或家中房内,既没有湿腻腻的汗出,亦不用频频摇扇,借风驱热。神清气爽之下,心安神宁,脑子灵醒,读读书,写写字,乐乎美哉。 可经常突然就想起河南人“扇子不能借”。我无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之大德,可也并非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便想与天下人共享太行清凉。我想这也是一种社会资源,不是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吗,何不与天下友人共享之?于是诚邀各路文朋好友前来我这太行山小城消夏避暑,作为主人,我定当竭尽地主之宜。只是想提醒各位,成行前千万记住在行囊中放一件长袖衣衫,免得一早一晚和阴雨天里凉着了你。
[ 本帖最后由 辛贵强 于 2012-7-17 07:48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