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志行
2022-01-11叙事散文萧军1609
目录一、日行夜记二、拾零志行欧州志行2003.2.28-3.15日行夜记Sun.Mar 2 Frankfurt飞机离开香港是3月1日下午1时30分,飞行12个小时,3月1日晚上19:30分抵达德国第二大城市——法兰克福,但却是北京时间3月2……
目录
一、日行夜记
二、拾零志行
欧州志行2003.2.28-3.15
日行夜记
Sun.Mar 2 Frankfurt
飞机离开香港是3月1日下午1时30分,飞行12个小时,3月1日晚上19:30分抵达德国第二大城市——法兰克福,但却是北京时间3月2日子夜12点。 尽管天气报道Frank气温1~7°摄氏度,有点儿小雨,身体却不觉寒冷。 我们住的是华人开的一家旅馆,标三星级,位置在市郊。还好,旅馆离地铁出站口很近。有了地铁,对住在城郊的人来说,恐怕再远也是方便的。
我们到旅馆的时间,大约晚上八点钟。旅馆既然是在郊区,当然环境僻静。离旅馆不远,有一家小影院,路过的时候,我看到这时影院外人头涌涌,看来德国人夜里也不甘寂寞。周围依次有小Caffe馆,商场和其它消费场所。小车停满了旅馆道路两旁,可是车的款式和新颖度不及中国一些城市,甚至连柬埔寨首都金边都不如。 我们很快被安顿下来。房间提供的设施齐全,而洗漱用具简易,这大概是欧洲宾馆的一个特点。
早餐部的老板姓张,四十来岁,浙江人,移居Frank十多年,有一个男孩。他告诉我今天星期日,德国人休息,不开店经营,除了火车站会有些零散店铺开门外,德国人习惯节假日是休息一律不做买卖的。不过,今天是个好日子,是Frank城里人的狂欢节,不妨可以到城里去看看。
Frank的地铁没有人把守,出入自由,买票靠自觉。如果你买了通票,那么地下和地面上的所有交通工具你都可以任意搭乘。这真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管理典范。
我随珠江钢琴厂的人一同前往Messe—Frank展览馆场,时间在早上九点。可是走在大街上,却不见多少行人,就连晨跑的人也很少见到。 空气清新,有些许薄雾。走出中心火车站,才看到远处的一座高楼和几座现代化建筑标物。城市里的绿化极少,只有宽阔的广场上,薄薄的一层浅草,而且还是有点儿枯黄色。沿街店门真的是关闭着,挂着牌子——Closed.走了许久的路,才见到一群似乎也是来Frank参观或游览的外国人。
几幢黑色灰色现代建筑物,立在城市的Mainzez Landsater和Friedr Ebert Anlage两旁。最著名的,也是以其商名驰冠欧洲金融市场的德意志银行,坐落在临街一处。若不是其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和那个货币上特别引人注视的标徽,谁也不会在意那座设计平易而又简单的建筑楼房,竟会是德国中央银行的神经中枢。所以我一下子便认识到,什么事情都不在乎它命名的大小和外观形象的影响多少,而在乎它的实力。 事实也正是这样!别看Frank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居首都柏林之下,但它却是全德意志的经济中心,也可以说是欧洲经济实力中心。欧洲几大银行机构都在Frank,欧元管理委员会也设置在Frank.可见Frank这样的中等城市,其经济地位和影响作用有如何之大。
珠江钢琴厂的人在展览场安排装饰工作,我随同一个叫马处长的去到Frank城市中心。马处长四川人,五十多岁,原是中国驻德使馆的一名商务工作人员,后回到广州贸促会工作,再后来成了自由人。珠江钢琴厂自1985年在Frank首次参加欧洲展销会以来,几乎每一届都由马处长帮助安排。因此,马处长也就成了珠钢人来Frank迎送接往的联系人了。 Frank和广州的时间差,距7个钟头。睡了一晚的觉,我很快适应过来。我和马处长在Frank歌剧院广场分手后,便一个人独自活动开来。
我逛了一整个下午,步行游览了这个城市的概貌,其间一场大雨,把这座城市洗刷透亮。但是,大雨过后,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很快又聚积和弥漫着灰蒙蒙的厚厚云层,让我一下子回想到小时候我读过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那些故事里面描叙灰蒙蒙的和阴沉沉的天空情形,使自己恍若也置身在旧时代的天空底下生活。不过,旧时代里的那种被穷困、宗教、饥寒和战争压迫下冷酷的场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进步与文明,欢庆与喜悦的氛围。我在城市中心Pnulskicke & Adkleh Markthalle所见到的情形就是这样,和我们广州的“宏城广场”,“中华广场”,及其它商业广场渲染的文化气氛差不多一样。
Frank城市的现代建筑物不多,最高的几座楼,也仅是一种标志,不象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拼命地盖大楼,大楼越高越好,似乎没有高楼,也就没有了现代文明。 我站在梅茵河桥上,给这座城市河两岸逐景拍了些照,最抢眼的是在河岸不远高高耸立的几座教堂尖尖,哥特式风格,也只有这几座尖尖建筑,才真正突出了Frank长远历史悠久的城市特征,凸现了Frank的城市历史积淀。就象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厚实的城墙,朴实的木砖结构,沉重的大理石路面,独门独院,便是我们传统的建筑风格。
梅茵河,不像我未来之前所耳闻目识的那种充满香霭和轻柔飘荡的氛围,相反,河面上不时薰来阵阵难闻的异味,只有那人工平整育养化的绿色草坪,才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致雅的气息。
在Frank城里乘坐交通工具的确便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只花了4.2欧元,购了一张通票,就省去了我在这个城市上车下车,购票查询,等等麻烦程序。初来新地方,除了有重点有目标去观光游览,最好的方法便是乘坐一切城市交通工具,地面上的和地面下的,你想到哪里去,就搭乘哪趟车到哪里去,当你途中发现了好景,好地方,你还可以下来观赏、拍照,然后又继续你的车程。我想地面走累了,就到地下转转搭乘地铁;我若乘车坐错了地方,就沿途静心游览,既可以欣赏风光又得到了休息,一举几得,这样好过参加城市一日游或两日游。因为象我这样带着公务来异国地方,除了口袋里的Money很重要,时间就依次非常之重要的了。
偶有小憩,我在一家Caffe馆里和一家德国人闲聊。男主人叫赫。本。凯希里,在银行工作,他的儿子叫乌季斯,8岁,读二年级。太太是主妇,三个人看去很和谐。太太对丈夫和对儿子都很恭敬。孩子性情温和但不失调皮、灵巧,做父亲的看得出在儿子面前颇具威严,但也亲和,对妻子虽然是男权主义甚上,说一不二,但是尽管如此,做妻子的看去还是十分愿意的,一家人团聚、和睦、开心。 我说英语,凯希里先生能听懂和翻译,乌季斯只能说一点点,妻子则完全不懂。我问凯希里先生:“去过中国吗?”“没去过。”“想吗?”“想,当然想,但没钱。”“不会很贵的。到了中国非常有趣,你不想去吗?”“当然想,不过我想我有机会会去争取一次。”“许多德国人都没有去过中国,只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了解知道中国,是这样吗?”“是的,大部分德国人都这样。” 当我们结束十几分钟的交谈之后,我向凯希里先生询问了一下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我下一步行走的方向,然后和凯希里先生一家人分手道别。我说了一句:“下次中国见!”他们一家人都会心爽朗地笑了。
德国人是严肃的,略有拘谨,但对外来游客却十分认真、好客、热情,也实在。我给一位刚从狂欢游行队伍回来的小孩拍照时,他父亲让他跟我作了一个怪样子。这个三四岁大点的孩子一点不惧畏我是谁,旋即扮出一副鬼脸,冲我一龇牙、咧嘴、歪鼻子、歪眼睛。 有时,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乘车行走,问到任何一位行路的Frank人,他们都会停步下来给我热情指点,丝毫不介意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他们总是问你,清楚了没有,明白了没有,直到你自己被问的都不好意思才道别上路。
不过,Frank的天空下,仍然是有些和社会和大众生活主流不协调的地方。如吸食海洛英者,他们不畏怯你好奇或惊讶的目光,在你面前照吸不误。吸食者,就象天空上的秃鹰,一闻到地面上的腐尸肉味,便趋之若骛,七八个群聚在一起,那吸食时的贪婪神态,吸食后的手舞足蹈,分享着醉生梦死的时光。不过,我看出这些人大部分不是Frank本地生长的居民,而是外埠移民者居多。 社会在历史阶段中的每个时期,都具有着每个时期的社会特征。今天的社会,除了人类进步、文明、科学发达和质量革命,还有就是附带来的堕落、腐朽和残渣。
Tuse. Mar 4 Koln, German
我在两天时间里,在德国两个相距不远的城市——Frank和Koln度过了德国人的一个共同节日Camival——狂欢节。可是这两个地方给我的是两种不同节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了两个城市人的不同气质和风格。 Frank是新兴城市(相对其它古老甚远的城市而言),是德国也是整个欧洲的经济影响地带和中心。Koln城市历史比Frank悠久,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深厚,是德国文化和信息传播中心。 Frank的狂欢节,是在我抵达这个城市的当天举办的。我花了半天时间在这个城市里游逛,在街上可以随处见到三五成群的一家几口人化着妆,打扮得稀奇古怪,穿着模仿各种动物和神话里人物的衣饰、面具,头发都是特别制作的,化妆人带着兴奋和喜悦的神情汇集到中心广场。
然而,当我来到Koln意外见识和加入了Koln狂欢队伍的时候,我才发现,Frank城里人的狂欢只是一种节日象征,除了有化妆的面孔,古怪奇异的服饰和几台花车,并无盛大和欢狂至极的场面。而Koln人的狂欢,却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疯狂。这种体验,过去是在电视观看或是传媒刊物描叙当中我才认知和感受的。
我乘坐环行于欧洲冠名ICE的火车,费时两个小时准点抵达Koln.一出站,我就感受到Koln车站的古老、质朴和骑士风度,同时看到火车站广场上人特别多,十分拥挤,地上到处是摔破碎的酒瓶渣、易拉罐、纸屑、果皮、烟蒂和空气中积聚着浓浓的啤酒酸酵味和酒精气息。我有点后悔不该来,早知道Koln车站是这样拥挤、龌龊、肮脏的环境,倒不如直接去巴黎好了。
然而,正是这种环境制造出了一种狂欢的氛围。一步出车站大门,我顿时被一阵阵,如海啸般的喧哗声和巨大的音响声吸引过去。举头一望,Koln大教堂屹立在车站广场左侧,广场右侧则是两幢不高的旧式楼房,楼房向外飘出来的窗户和阳台上,挤满了欢动鼓噪的人群,地面上就更不用说了。这时我才看清,Koln的狂欢节是在火车站广场——这个平日里比城市中任何地方都要人多杂乱而拥挤的地方举行。就因为这样,Koln人才会让所有甫一下火车到Koln这座城里来的人,不管是商务旅游还是探亲访友,都容易被Koln人的热情气氛所感染,再把这种被感染后挑动起来的情绪融入到Koln人的狂欢节里去,共同欢乐,不分国度,不分肤色,不分男女彼尔。 看着那些激动、热烈、欢快的场面,我赶紧取出相机逐个拍照。有拍场景的,有拍人物的,有拍彩车的,有拍建筑物的;有群体像的,有个别特写的;有抓拍、有静拍,杀了我十几张,实在有点儿舍不得,却又不想放过。限于携带胶卷有限,我只好忍手罢了。 停下拍摄,我拎起箱子,努力寻找空隙希望钻到观看人群的前面去。当我努力去做的时候,才发觉十分困难。因为一阵一阵的实物,诸如巧克力糖、鲜花、小礼品等等,象散花一样从行驶的花车上从天空上抛落下来,大家争相拥挤前去兜接。我拎的箱子十分沉,又生怕意外,担心物品遗失或遭扒窃。所以一边十分小心,一边又生性胆大,跟着拥挤的人群如潮水般冲上前去又退后下来,真是头一回这样爽快呀!
彩花车一辆跟着一辆,队伍一拨跟着一拨,车上人的穿着,有的是十七十八世纪的制服,有的是现代军人的服饰,有的是欧洲复兴时期的乡村骑士打扮,有的是现代浪漫情侣,有的是职业队伍,有的是学生……。彩车上扮装的人物,从古到今,从本国到外国,有名流,有小丑,有政客,有民间喜爱的各种人物。今年最热门的人物,要算是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还有德国人自己的总理施罗德。模样百出,洋丑尽献,让人忍俊不禁。
几经人浪推涌,我终于站到了观看人群的最前面。可是实惠没有了。原来,站在人群后面还可接到一堆一堆一把一把由彩车上的人抛下来的各种巧克力和小礼物,现在一靠近,啥也接不到了。只能幸运地接到游行队伍中走过来的人“赏赐”的一束鲜花。我身旁的一位女郎兴奋极了,她手上握着一大把鲜花,身后有位男士替她收取大把大把的巧克力。两个人看似一对恋人,而每一个走近这位女郎身边的游行者,都会乐意跑近前来给她一个热吻,然后递上一支鲜花献给她。哈哈!看来这些鲜花是有代价的。我这么一个异国的陌生男人,又会有谁给予青睐呢?
狂欢节就是狂欢节。检阅台设在广场中央,巨大的音箱发出由主持人带领呼喊的口号声,人群中也就发出雷鸣般震撼的应呼声:“Koln Koln Koln”,“Dola Dola Dola”,“Go Go Go”,“Doba Doba Doba”。尽管有几句我听不懂,但我猜测到那层意思,从德国人喉咙里发出来的声音,几乎就和当年柏林国会广场向希特勒致意和欢呼德意志万岁的口号声一样。这个民族的血性和狂热,尽管经过了两次战争的洗礼,尽管屈就于战败国的地位,但整个民族的士气和精神仍旧未被破灭,虽败犹荣,国粹永存。人们习惯地把手臂伸直举礼过头,随着有节奏的口号,迭宕起伏,一阵盖过一阵,犹如海啸,手臂晃动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这样的场景,如果人们在他们的身后再垂挂着当年法西斯纳粹的标旗,仿佛就让人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复兴德国主义的时代一样,惊心动魄。
德国民族,无异乎是一个有很强烈自尊心的民族。在这个民族的身上,有着一种很强烈的表现欲和领袖欲。难怪德国人总幻想着领导欧洲人,不但在经济方面,更甚在精神和文化领域方面走在大欧洲的最前面。如果懂得和了解德国人,他们曾经也是一个受过屈辱的民族,那么他就会对德国民族历史这种贯有的强烈的报复心态和自强不息的做法,表示出完全可以理解的态度了。
这就是真实的德意志民族的骨髓,这就是德国人的真实风貌,这就是让欧洲许多民族和国家,对德国民族钦佩而诚恐诚惶的地方,令人震慑心魂的地方。
难怪二战结束几十年后的今天,让犹太人回顾这一段恐惧的历史时,他们一谈起德国人来,至今还是那么心悸颤颤,还是那么心骇悚然,还是那么肃穆逞遑,甚而还怀有些许仇恨!
感受到这里,如果说Frank人是德国现代文明的一群化身,那么Koln人则是德国民族传统精神的保存体现。
Wed. Mar 5 Paris, France
我乘坐ICE高速火车,从Koln到Paris(巴黎),350公里的区间只花了一小时15分。可见欧洲铁路现代化的进程在今天,已完全进入到了高速运营科技化和先进化阶段。
从Frank到Koln到Bruxceller(布鲁塞尔)到Paris,还有途经看到的Boen(波恩),这几个地方的火车站都是敞开式的。窥一眼而知全貌。也就是今天的欧洲,人们的文明化意识和自律意识都比较高。在公众场合,人们自由进出,自由择地,自觉购票,若大的巴黎火车站,竟没有检票机构,没有检票员,居然也没有看到几例逃票,或恶意乘坐霸王车的事情发生。当然,对我这个短期的旅游者来说,看到的和认识的只是这样。然而,敞开式乘车法,我想,欧洲人是不会因几个来自欧洲大陆外的游客而去设置,当然也不会因他们的离去而关闭。因此,即使有逃票和乘坐霸王车的现象发生,也仅是少数和个别,并不代表整个欧洲人文明的主流。
在欧洲乘坐高速火车,我体验到了真正准时开车、正点到达,同时是一种舒适和享受。 车厢里没有乱哄哄的场面,没有拥挤的人群和成堆的行李,没有站着的乘客,没有窒息郁闷的空气,没有阴暗灰灰的颜色,一切是那么畅亮、明快、洁净和享有空间的自由。 记得第一次乘高速火车离开Frank前往Koln,望着窗外风景闪动出现的绿色和森林,我就心生遗憾。这次前往欧洲,我预先购买了五筒胶卷,还未进入正式状态,胶卷就已用去了两筒。面对欧洲的大平原,更多更好更美更精致的景画,我怎么能袖手撇去不予理睬呢? 有一本著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人写的。欧洲人的森林,让一个日本人借用挪威的森林名义来写,而且把它描写得那么好那么美。为什么呢?这本书尽管我没有去读它,但我已从儿子的回答里知道它所叙说的故事内容是非常感人的,是一篇动人至死的爱情故事。然而这一故事的动人名义,却是用挪威的森林来借喻的。多美呀!
挪威这次我没有机会去,以后也不会有机会去。挪威既然在欧洲的版图上,那么挪威的森林也即欧洲的森林。欧洲的森林,长在欧洲的任何一处地方,都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我一当看到窗外有一点树林的影子显现,都会让我心绪激动一二分,因为那是森林,是爱情的代名词。
八十年代初期,我大学刚毕业,曾试着翻译手上一位美国Rose老师送给我的一本英文小说《The Far Country》。这是瑞典人写的。我把它翻译成《遥远的乡村》,副题是:“A moving love story at the world‘s last frontier世界边缘的动人爱情故事”,似乎和《挪威的森林》有相近之处。开篇几页(我只翻译了第一章),作者原稿文笔非常优美流畅,尤其对森林部分的描写,让我感受到欧洲大森林里的一种原始气息——粗犷、高深与和谐的自然美统一。从那时起,欧洲的森林就一直让我神往。
今天,我终于踏上了欧洲这块土地,城市中看不到的森林,而在列车经过的每一处地方,若有林子的显现,都会让我无数次地引伸起这段眷情。
不知道是否是季节性的原因,窗外林子的颜色都是灰灰暗褐色的。树干虽然挺拔,树杈分枝许多,浓密的一丛一丛,给人感觉却是沉郁和伤感。记得我读过的俄罗斯文学里,和十八九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里,基调就是伤感的。森林没有了绿色,没有了阳光,没有了晴朗朗的天空,就如同没有了爱情的生命用灰暗色的森林来借喻一样,实在美妙!
尽管路基外的林子并不盛大,并不茂密,没有绿色,只有伤感的格调;尽管看着它们也是一闪而过,未能久驻,似乎生出许多遗憾。但是,挪威的森林,即欧洲的森林,却总在我的脑子里挥抹不去。尽管是浅浅的、疏疏的、灰暗色的林子,但它们一片一片重叠起来,却牢牢地占据在我的脑子里不肯遣散而去。 不过,当我在观看这些林子的时候,还有一片林子却是让我突有感受的,那便是慕尼黑森林。慕尼黑没有在我计划去之列。慕尼黑森林也只是我从电影、电视和图片资料中得到的印象。可是,发生在慕尼黑森林里的一件事情,终于导致出欧洲土地上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让人们深深不可抹去这一片恐怖的回忆。因此慕尼黑因这片森林出名,这片森林也因慕尼黑的存在而复存在。
现在,我望着窗外偶有闪现的一簇一簇或一爿一爿的林子,我就会自然去想那个挪威的森林,想到挪威的森林,自然又去想那慕尼黑的森林,想到慕尼黑的森林,就会想起我们这一代人都未曾赶遇上的战争。
昨天晚上我和一群刚相识的德国人聚会,他们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和他们提起布什准备发动打击伊拉克的战争,问他们每个人有什么看法。他们众口一辞,反对布什,认为战争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用战争的方法是不明智的。他们对布什的政策不理解,甚至很明确不喜欢布什这个人。当我把他们其中一个人讲话的模样当作布什来比喻时,引得大家哄笑起来,而被开玩笑者则回答:“I don‘t like him . I don’t like Bush.”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亲历的故事。那年我到越南申办分公司业务,其间邂逅一位美国游客,聊了起来,问他对美国打击南斯拉夫发动战争有什么看法。孰不知,这位美国游客对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并不同意,认为美国这样做,只会惹出很多麻烦事出来。不过,他强调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其杀了许多阿族人,所以应该受到惩罚。然而,当这位美国人知道我是来自中国时(初时以为我是印巴人),却缄口不提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因为那一阵子,正是中国国内反美情绪高涨时期。这位聪明的美国人,真会左右言他而顾及保护自己孤身海外的个人性命啊,他怕因口祸而免生意外。高大的美国人,有时也会有点小幽默!
所以当我把这段经历讲给在座的德国人听时,他们都认为是那么回事,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德国人在历史上确曾对人类犯下过罪行,但知罪悔改,勇于跪在世人的面前认罪,这是施劳德的人格魅力,也是德国人的一种品格体现。然而,同一时期有如出一辙的日本人,在承认自己的罪责和承担历史批判的时候,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百般狡辩,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如今的美国人虽然财大气粗,对世界各国倘有不如它愿的地方,动辙指责,甚者派武,采取单边主义的恫吓政策,有谁不反感和不对抗它的呢? 这次对伊准备战争,从去年11月底准备开始,到现在,已过了一年的四分之一。原来传说2月14日要开战局,安理会不通过。安理会常任国中,德国反对最坚决,法国其后,美英两国占不了多数。从这一点看,美国已与欧洲联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日趋严重抗衡和分裂,倘若再有十年数十年下去,美国的单边主义定会成为单立主义,不仅在欧洲霸气不下去,在亚洲、非洲、自家后院都霸气不下去,只能采取收缩政策。一个大国若宽囿的态度与他国交往,这样的世界才会永久和平发展下去,人类实现大同的日子就会为期不远。“9.11”事件实际上已是向美国人敲起了警钟,也是美国人该反思自己在世界上对待他国民族政策是否正确的时候了。
欧洲的天空真好!就象来自同行朋友们说的,呼吸起来,心肺都感到舒畅,清新,之后倍加精神。为什么?就因为欧洲人的环境保护,欧洲人懂得生存养生之道,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了治理好环境,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家园,有了美丽的家园,才能长久生存,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欧洲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会做到,只是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我想至多五十年是吧?!
Thus. Mar 6 Paris.France
提到“China”,我所交往过的每一位外国人(不指这次欧洲之行的外国人),都会立刻表露出惊讶的神情和喜悦的目光,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历史的名字和传媒介绍中的文字印象。尽管这几年随着中国大陆留学生和旅游、探亲人数的不断增多,让外国人知道中国的机会多了些许,但在一些中小城市或非旅游区常去的地方,直接面对面认知得毕竟还是少数。欧洲人大都把黄皮肤、黑头发、个头矮小的亚洲人统统当作日本人,或者是南韩人和台湾人,至多是香港人。
中国的确古老,上下五千年,就连我这个从未和欧洲直接目击过的中国人,都一直为自己祖国的悠久古老历史而骄傲,而自豪,而炫耀。 可是,当我踏上了巴黎这块土地,徜徉在Eleyes大街,徜徉在塞纳河畔,徜徉在凡尔赛宫和举目眺望卢浮宫的瑰丽浮雕的时候,你可知道,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却是按纳不住一阵一阵的涌动。如果说欧洲因为有了巴黎而美丽,那么巴黎因为有了历史遗迹和保存完整如初的历史建筑而熠熠生辉。因此,当我观赏着巴黎的市容,驻足欣赏着每一座建筑上的浮雕,捕捉着每一浮雕后都记下的每一个传言和故事,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古老文明,什么是近代文明,又什么是文明现代。
我们中国人曾经痛骂过秦始皇有三大罪过: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建十里阿房宫。就这么一个千古罪人,却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历史遗产,当作了文明时代受用不尽的最好的旅游资源——长城、秦陵、兵马俑。
我曾经为长城、秦陵、兵马俑的壮观而惊异,为它们的恢宏气势而倾倒,为它们的历史底蕴而赞叹:“战火烟纷起高台,群臣逐鹿争雄才。却为一人买笑,众叛亲离兴国衰。后人因覆前人辙,长城哭倒究可衰。今非长城昨日事,赢得慕名千里来。”然而,当我走出国门,来到欧洲,来到巴黎,我才知道了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与文明时代,四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区别。
就象我们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常不为人们所注意到和思考到的那样,人,可以因书而留名;而书,却不可以因人而传名。就因为能看得进的书,能够去长久阅读的书,有用的书,人们才会对书中所记载的故事而记名。相反有人写的书,只要是应时的,浮浅的,命题而作的,就算是一时风光、热卖,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最后还只能是当作旧物或垃圾处理。这就是我在流览塞纳河沿堤两岸旧物摊上看到的,架子上摞着一堆一堆摆出来的旧书旧物旧刊待价而沽时的一种顿生感悟。由此,我明白了生活中过去许多浓缩不清,却归然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是什么?是:人——因为什么活着才有意义。 巴黎实在美丽,美丽得不知从何处下笔去开始描叙,去缩写。因为巴黎到处是古迹,而每一处古迹的上面,都看不到一点现代装璜和人工雕凿的痕迹。相反,走到哪里,哪里都浸淫着欧洲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渗透着欧洲人的特别风格。
这些古老建筑物上的每个塑像,每一个花磐,每一个细纹,都是真真实实用大理石靠人工雕凿研磨出来的。经过了几十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阳光和雨露,战争的浩劫,原始资本的蹂躏,现代文明的诱惑,都无法销毁、褪化、拆散和分解它们的精华与辉煌。 当我看到敦厚存实的凯旋门,高高耸立的埃菲尔铁塔,横跨塞纳河上的大石桥,沿河而建的巴黎圣母修道院,拿破仑墓堂、凡尔赛宫、卢浮宫,chetelet大街两旁依势而建的金碧堂皇的建筑群等等。可以想象,当年这些地方是何等气势,何等非凡,何等高贵,又何等典雅,何等肃穆庄严。可是,没有巴黎劳动人民的血汗,没有被奴役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劳苦大众的奉献与牺牲,就不会建造起这座古迹成堆的城市,就不会有在巴黎街道沿金光灿灿的铁栏栅内的莺歌燕舞,和露宿街头饥寒交逼冻死骨的鲜明对比。就说凯旋门吧,为了炫耀拿破伦当年征服意大利的功劳,它从设计到施工,到完成,足足用了五年时间,而后三年时间,拿破仑自己却是在西西里岛被孤囚中度过的。拿破仑自行设计炫耀的一座胜利者标志,在他至死,都未与这座雄伟气势的凯旋门见上一面,而这座凯旋门,还有一段二战初期的故事。
德军攻入巴黎后,当时的攻城指挥官为了向巴黎人民炫耀武力,又想效仿当年拿破仑凯旋意大利时的情形,便组织攻城部队列队由凯旋门进入巴黎。可是在chetelet大街同样建有两座小凯旋门,德军指挥官不知,就错把chetelet大街的小凯旋门当作Eleyes大街上的大凯旋门。后经人指点,才发觉是个错误,于是,第二天又重新列队依次进入。这个插曲成了德国人在法国人日后传诵的一个笑话。 德国人因自恃强大的经济和丰富的地矿资源,曾一直蔑视欧洲其它国家的人种和文化,结果就一个小凯旋门,考倒了德国人的自傲心理。足见在法国历史与悠久灿烂的文化门阶之前,德国人还是一名幼稚的小学生。
法国文化的灿烂,散发在巴黎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面对一群一群的建筑物,每一个地方都极其抢眼,极有特色。不说卢浮宫外墙上排列的一个个人物,都是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塑像,墙壁上镶嵌悬浮出来的群雕,都是一组一组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或是神话传说。就是走在街头,你只要瞧见建筑物上裸露出的头像或浮雕,或是纹理小样,你都不要把它当作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石工匠师们的偶然心血之作,恐不然那就是一篇圣经故事,荷马诗话,歌德畅想,凯撤意志,拿破仑经典,或是文艺复兴,欧洲启蒙等等,无不罗列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让人无尽穷思,无暇冥想。……
Frd . Mar 7 Wien. Austria
奥地利和德国两国之间在历史上,似乎有许多扯不清的地方。由于同属语系——日尔曼语系,又叫条顿语系,所以常被人认为德奥是一家人。
德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共同受到同一个外来民族的侵略、统治和奴役。所以当德国一国独立和强大起来之后,便有了想吞并奥地利为已国的想法。历史上曾有一个“奥匈帝国”的说法。其实这里的“奥”不是奥地利,而是指“奥斯曼帝国”。奥斯曼是西欧十二三世纪一个游牧部落中名叫奥斯曼的王子袭封之后,独立成国的国家。从此不断扩张,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版图。奥地利在十九世纪前一直是非常落后的,哈布斯王朝曾有过一段称雄的时候,所以奥地利对德国的入侵,也造成两国历史上的仇恨渊源。
特别是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首领希特勒,对奥地利的侵略野心一直耿耿于怀,信誓旦旦。通俗的一个说法,是传言希特勒不得志时,流浪在维也纳街头。有一天,希特勒在一家啤酒馆里蒙受了一名奥地利跑堂人的嘲弄,受辱之下,他发誓要报复这个小镇上的所有人(当时维也纳不大)。二十年后,羽翼丰满的希特勒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占领了小镇,进而把奥地利并入了自己的兀鹰爪统治底下。
传言归传言,正史终究是正史。希特勒对欧洲的侵略、统治,不管以什么借口,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几年时间,而如今化为烟尽。
当火车进入到奥地利边境时,我忽然兴奋起来。虽然天才蒙蒙亮,我却看清楚窗外边是一片白雪。奇怪,我离开巴黎的时候,身上仅穿着一件保暖内衣和一件外衣便够了。可在同一纬度线内的两个地区,气候变化得却有如此大的差异。你说呢?原来奥利地是山区,全国有17%是耕地,39%是山区,26%是草地,这是我在欧洲能见到第一场雪的原因。雪势颇大,纷纷扬扬,同一包厢里的法国人Louis.Jean问我见过雪没有。我说见过。不过,这是在欧洲,意义不一样。让我惊喜的似乎只有雪,才能证实欧洲存在的特征。如果没有雪,冬天里的欧洲(尽管已是阳春三月),还有风情吗?这正是我兴奋的地方!
我在巴黎买到一张风景照片,那是雪中巴黎的情景:一片白雪,三两只鸽子在天空,近处是一盏罩着白雪的孤伶伶的黑色路灯,一辆行驶的有轨电车,一对互相携伴支撑的情侣,情侣的背影对着你注视着照片的眼睛,就那么简单。一幅雪中巴黎图景,其人文内涵,意韵无限,久久品味。……
在欧洲,有几条河不得不提及。一条是伏尔加河,一条是多瑙河,一条是来茵河。伏尔加河源于乌拉尔山脉,穿越俄罗斯,是欧洲第一大河。多瑙河源于阿尔卑斯山脉,起于荷兰流经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欧洲第二大河。来茵河最小,但她最有魅力。来茵河和多瑙河又可以称作姊妹河,因为她们流经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地段,或支域,取名都不一样,可又是同一个水系。所以在上游荷兰、比利时地段,称“来茵河”;在德国Frank叫“梅茵河”;在巴黎叫“塞纳河”,在捷克支系叫“易北河”,在波兰中部一段叫“奥得河”,“摩拉瓦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上述河流都因为曾经经历了残酷而激烈嘶杀的战场扬名天下,也有因浪漫想象而带来欢快悠扬,激情流传百世的名家名曲,如施特劳斯的《多瑙河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这些名曲,传播久演,历演不衰。 早晨八点三十分,ICE抵达维也纳火车站。又奇怪,适才见到纷扬的大雪,此处此时此刻却雪影不见。一昼夜,有三种气候,三处情景,三种感受。一步出车厢门,就让我感受到了维也纳本地的寒气中夹带着的湿润气息。有如中国云贵川一段俗语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日泞,人无三日好,花无三日阴。与其是借比,虽然有点儿不合宜,却也真正感受到了欧洲的特点——是那么回事。
在火车站,我用人工自动储存箱的方法保管好了行李,随身只挎了一个相机包便上路了。 到今天,我已费去了9筒胶卷。欧洲的胶卷特贵,Frank 7欧元,巴黎9欧元,折合人民币至少五六十元、七八十元。可是我现有的胶卷所剩不多,所以我出车站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赶紧去买。 清晨走在维也纳大街上,薄雾弥漫,行人稀少,毕直的马路,古老的楼房,有轨电车的轨道和架在车辆上面的感应电线,由近向远延伸,就象水墨画中,垂下的两根细细的碳笔画线条盘错在这个城市的上空。
街道两边的楼房不高,最高也只有四五十米,整齐排列,外墙粉饰亮丽。从我已走过的几座城市,似乎都共同制定了一种默契做法:沿街内巷几乎看不到脏兮兮,黑乎乎,尘土污垢,积厚难除的旧楼房。有些楼房外观虽旧,却维护得很好,窗明门净。有些已换上的铝合金门窗,更是在旧建筑物上加添了现代流行美感。足见欧洲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欧洲人的素养教育与社会文明化程度之高。 我查阅了维也纳城市地图,Stepheney大街和大教堂,是维也纳城市的商业中心,它看似广州的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所以我碰到一位乘坐环城有轨电车的中国女学生,她告诉我去Stepheney大街和大教堂,那里是旅游者必去不可的地方。因此我去了。
高高的大教堂,和Koln火车站屹立的大教堂建筑式样与风格一致,这是十三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时,带来的回教清真寺的影响结果。在整个欧洲,这样的风格建筑比比皆是,除此之外,歌特式的建筑才会特别令人注视。
欧洲的教派历史以来一直很多,有东正教、天主教、清真教、穆斯林教、罗马教等等。尽管教派林立,各成一系,在早期发展阶段中互相攻击、掳杀、残杀、诋毁,但各派的建堂风格却能融入一庭,互不侵扰,这是一种奇迹。不象我们中国,只要观点不一,信仰不一,便会灭你祖宗十八代,铲除宗堂,不留半尺驻足余地。东方人的这种做法,与西方教会派别的做法相比,相去甚远。所以今天我们国家各主要朝拜景点,见到都是一些格式没有多大区别的庙宇建筑,这些庙宇,又大都多是源此佛教一家,别无可择。因此在建筑外观上,多是简单、重复、无特色可言。
在欧洲,我去到的几个城市有一个共通特点,即城市中心广场建筑保护不仅出众、清新、亮丽,还有是人文情绪显得特别,特征就是鸽子。当你走到哪里,哪里都可以看到迎面扑扑扬扬腾飞起时,十几只或几十只或几大群鸽子在空中飞来飞去,似入无人之境。这些鸽子,和人似乎有亲近感,一点不惧生,不胆怯,“嘀哩咕噜,嘀哩咕噜”,只要地上有吃的,人们手上有吃的,它们都会勇敢地扑过去,大胆地啄食。那滑动的眼珠,灵巧的小爪,机敏的翅膀,乖僻的脑袋,让你感觉在欧洲的天空下生活,就跟鸽子一样,合祥、自由、欢畅。我在中心广场,距大教堂不远处,忽听到一声“砰”的巨响,天空中顿然腾飞起千只鸽子,由远及近荡然传来一大片“呼呼”的鸽鸣,犹如古代战场上放射飞出去的箭镝金属声,一大爿声音铺天盖地而来。鸽子群飞过大教堂上空,穿过楼宇之间,拍打着翅膀,横扫在中心街道步行者的头顶上空,那壮观的情形,不由激起四地游客们的一片又一片惊呼声和兴奋回叫声。当然,也有一些人,站在一旁冷静而没有多少表情,让人一看,便知道他们的身份——是傲气的维也纳人!
维也纳人是傲气的。如果说德国人的傲气,是因为他们有强盛的经济实力做后盾。那么奥地利人的傲气来自于什么方面呢?来自于他们传统的音乐和艺术表演的天赋。所以德国人和奥地利人至今都仍在争抢着莫扎特的祖藉应归属于谁。因为谁拥有了音乐天才,谁就最能说明他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和自负。但是,无论是奥斯曼王子的座骑,还是希特勒的坦克飞机,历史上的这两位血腕人物都没有将彼此的民族降服,原因就在于他们日尔曼语系者的骨子里,都存在着“傲气”的成分。
我在维也纳大街上看到音乐人的确是多,多过我去过的其它几个欧洲城市。就为了给我儿子买到几本音乐原创曲谱,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都没有找到,惟独在奥地利维也纳终于买到了。谢天谢地!
当我坐在Stepheny大街城市中心商业街麦当劳餐厅里的一张小桌前,给儿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有几句话:“儿子,你要知道,没有英语,或不懂一种外国语言(法语或德语),你在欧洲的行程就会寸步难行,或是无能为力,爸爸这次深有体会,而且比在其他地方的感受都要多得多,感受也深。将来你到欧洲来学习,如果现在不学好英语,你怎么行走欧洲?又将如何行走天下呢?所以爸爸要求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外语,必有用习之地。”
在维也纳劳顿了一整天,去到了国会山大厦,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进到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剧场内——俗称“金色大厅”。临到六点,无人开放,我悄悄从后门溜了进去。我原以气势恢宏的剧场,定眼一看,和我们广州南方剧院大小差不多,只是四围设有三层包厢,中间仅容坐300人的座椅和百多平方米大的舞台,一部立式钢琴设置在舞台边边。从我进门前看到橱窗里张贴着的演出宣传画上的图片才知道,这两天正在上演一部小歌剧。 因此,我刚才进来的兴奋和欣慰,很快被一种遗憾与失望替代。不过,我毕竟来到了这座让世人瞩目的音乐演奏殿堂,让世人折服过的卡拉扬大指挥家,就曾站立在这个剧场的舞台上,而我,不过是一个冷不丁来此一观的“小人物”。有什么为此而要丧气的呢?不过,今天我先儿子一步到来,却是我的荣耀与庆悻!
在沉幕的夜色中,我乘着20:30的火车离开了维也纳,我要去到的下一个地方,即是我此行旅游起点的终点——Frank. Frank将在翌日凌晨到达——经过10小时行程!
Mon.Mar 10 To H.K By Airplane
在维也纳街头,我见到的中国人,比在其它城市街头见到的要多得多,尤其是中国留学生。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身在异乡备觉故乡亲。” 奇怪的是,我在异国见到的这些中国人,怎么也亲热不起来。有两种原因,我想:一是在当地做开生意的中国人,见多了来自中国的游客而不以为贵;二是我见到的人大多是浙江和福建一带者,他们骨子里本来就有浓厚的商品腥味。这些人不似湖南、四川、湖北人,见之情浓义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故而不喜交往,平淡如水;或许他们不是这样,算我错怪了;又或许让我碰上的都是年纪小的学生,阅历浅,不谙世故,所以我误会了。
我在马来西亚期间碰到过两个华侨,一位五十多岁,一位三十多岁,前者是小老板,后者是职员。虽然和他们交谈也有生意内容在内,可是撇去不谈生意的时候,同是中华民族子孙之间的那种意识和情感,却是分明很浓的。
欧洲经济十分发达,商品化经济特征突出,消费高,人的情感和交往大都沾染上了商品存在与实用的浓厚意识,所以来自于中国的这些华人之间,难免见面带着戒备的心理或生意交往意识,否则,他们是无法在当地立足和得以发展的。
所以许多华人的旅游公司、商务公司、代理代办咨询公司等等,应市而生,业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陆中国人到来,开展得更加红火。
我在巴黎的第一天,就碰上一件这样的事:“哎,先生你是中国人是吧?”一对男女走到我跟前问。 “嗯,什么事?”正待我考虑如何找一位路人给我拍一张凯旋门前的纪念照时,其中男的走过来,讲着流利的国语,自我介绍是山东人。这个人,个子不高,偏瘦,穿着普通,紧跟着女的也靠了上来:“哦,我们想买几个包,碰到了麻烦,你是来旅游的吧?如果用你的身份去这家店子购买,他们是不会拒绝的……”等等。待他们一人一口解释,我才明白了他们的真实意思。原来,他们想买几款男女式样的坤包,这些包产地出自日本,做工精美,每款二三百欧元。由于经销坤包的店子规定,这些坤包只卖给外国游客,而且限量购买,并且只能当日一次性购买。这对男女同胞已经购买了一次了,不能再购第二次,因此希望我能帮助他们。 本来我是不想沾惹这种不明是非的,看着他们一脸的诚意,又正在我寻找请人帮助我照相的困难之际,略一思考,便也同意了。我不仅帮他们如愿买到了几款坤包,而且还多出计划外一个,货交到他们手上时,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和兴奋的脸色,我似乎觉得自己在异乡做了一回好人,学了一回“雷锋”,连他们利余5欧元给我的手续费都退还给了他们。 我答应他们之前,曾有过一丝担虑,怕他们给我的货币是假的,可是货币拿在手上触觉视觉让我判定不会有假时,我对这一对自称是“夫妻”的男女要求才算打消了怀疑。“他们也许真的是买了送人,也许真是和我一样到此旅游为了国内的亲朋好友舍费购贵,人之常理,助人何乐不为?” 然而当我完成了义务,他们喜庆之余,又建议我为他们到下一个商店去再次购买,我突然看到那女的收回5欧元余费时一点真诚的谢意都荡然无存了。我的脑子里马上产生了怀疑,甚至几近不高兴。我于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大家只好分手Bye-bye.
我走了一里路不远,又碰上同样的这种要求,顿时让我一下子蹊跷。我后来通过一位路遇的留学生问答,才略知这种事情的真伪。 原来,街头的这幕话剧,求助者需要的不是购物送什么人,而是在做转手生意。因为这种坤包在台湾东南亚一带很有市场。街头生意人买到这种坤包后,倒卖给需求的市场生意人,拿到异地市场再去销售,从中可获得很大的差价。据说一个包至少可以赚四五十欧元。因此有商机,也就不失为商机生存谋道者悦。孟子说得好:“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天下慽慽,皆为利兮。”恩格斯也有一句名言:只要有百分之多少的利润,商人们都会为此付出几倍或数十倍的疯狂与拼命(大概言意)。
在国外生存艰幸之难,我有感触,也颇能理解。做外国人的生意难做,只好选择做同族人的生意,从他们身上开涮。当然,这不是指只有中国人,外国人亦一样。巧言取夺,奸诡欺诈,不悋美色,等等,都是经商者谋略之手段。所以不能怪这对“夫妻”的巧言乖语,也不能直斥他们,因为他们身不由己,异国求生之道嘛。所以事后我想,如果他们真个对你实言相告,你还会帮助他们吗?况且他们去问的都是些短暂的过路游客,游客不明暗里,不明真相。即使他们实言相告,你也未必相信。因此,帮助不帮助,买和不愿买,全凭你个人意志,个人判断,以及你待人的宽厚或者是做人的善良品行且罢了。
这件事过后让我回想起来,好象曾在一遍旅游文章中读过,如今真个让我碰上了,不能不说是一件庆幸,因为我尝到了这个“梨子”的滋味。当然,这个滋味咽下去,心里的感受绝对不是清甜爽口的,反而是一种苦涩、反胃。 …… 我此时已经坐在返程的飞机机舱里了。四围安静,乘客们都屏息进入了休息和睡眠状态,只有我和远处两三个座位上的顶灯还亮着,特别显眼。我没有睡意,在誊写和校对《日行夜记》手稿,希望一回去,尽快把自己此次欧洲的资料整理出来,百事待毕呀!
这次欧洲之行,于公于私,我都收获非小非少。我在参观欧洲人的展览摊位时,和珠江钢琴集团公司的童总交换过意见,认为欧洲人的美感和设计理念非常优秀,还有他们的工艺制作,场区管理,服务水准。对比珠江钢琴的展摊,一位黄经理问我如何?我挺直接地回答:“欠缺。”“理由是什么?”黄经理又问。我说:“在国外展出,你们的展位应冠名:”中国珠江钢琴‘,而不是英文’Peral River‘“。”为什么?“”因为你既然在别人的国家里展示自己的产品,就应当要有自己国家的特色,其特色之一,就是要突出自己国家民族特性与企业产品的特征。你们可以在用汉字的同时,再用不大或小一点的外国文字衬边,但是还是要重点突出汉字,让外国人在看不懂的视觉下,醒目、好奇而吸引前往。其次,你们既然在国外展出,尤其在欧洲,你们展位上的一些画版内容和设计本企业的Logo不大,不鲜明,不突出,达不到推出品牌宣传效果,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视觉效果没有完全突出来,所以我认为’欠缺‘。黄经理,你要我说的,就这么一点看法。也许不对,供你们参考,不好意思了。”
在我离开Frank时,我托运了一个纸箱,十分沉,里面是我装了十分宝贵的东西。有人说:“哟,肖军,你采购了什么黄金白银回去,这么沉啊?”黄金白银没有,倒是我在这次展览会上收集的许多图片、设计资料、样品。尤其许多人不经意的厂家产品Postcard和个人名片,虽然薄如一纸,可印制在上面的内容,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有联系意义,更有创新设计,对我今后的工作颇具帮助和心灵启示作用。因此,我收获的确不小。
非少,指我利用参展的几天空档时间,作了一次四国六城市旅游。原来马处长帮我安排跟团旅行,三城市计费800欧元,后来我自己个人成行,连游带购物才花了660欧元。而且,时间之足,地点之多,睹物之广,空间自由之宽松,任意随意等等,这些都是跟旅行团所做不到的。特别是到那些只有小巷或僻静的地方才能购买到的物品,是我此行的心水收获。
我最后来到的一座城市是HeidelBerg,这是德国最著名的酒乡,也是欧洲最闻名的酒城之一。当我们一行人站立在这座城堡最高处最古老(1775年修建的)地方,极目鸟瞰这座城市的轮廓时,油画般的城市让我们每一个人惊语赞叹长唏不矣…… 同行的一位珠江钢琴人对我说:“这里的风景真美呀!” “风景虽好,却不是你能带走的。唐朝诗人经常有这样的感诵:景不留人,情留人。” “此话怎讲?” “风景再美丽,不是本地客,始终你都是要走的;若有有情人留住了你,驻足下来,繁衍下去,这才是属于你的。古往今来,成大业者,常不为小情小景牵肠挂肚,而是壮士去国怀乡,处处留忠魂。” “哈哈,肖军,你真像个诗人,这么有诗情浪漫的!” “哎!……”我无言再答了。
飞机从我们来时的航线上,又一次飞越了西伯利亚上空。我们前往欧洲的时候,是阳光,此时却在夜晚。从机舱玻璃窗俯身窥视下去,地面依然白雪茫茫,升腾的白雾,遮掩着看不清的极寒冷的乌拉尔山脉。寒流的源头盖出于此。难怪乎每次央视台—播报:“西伯利亚冷空气将……”,原来竟有如此之力量,挟寒气而号令天下,使气温一夜骤变至冷!大自然的刀斧神功不可揣摸,大自然的穷尽力量不可思议。
当一缕曙光透进机舱里的座位时,欧洲Frank时间是3月11日子夜,却是北京时间(也即香港时间)3月12日清晨八点。当飞机的轮子一着地面的一刹,稳稳降落在香港青马机场跑道上,这一时刻,终于可以说,我结束了欧洲12天之行,平安回到了熟悉的故土和亚洲大陆,回到了黄皮肤、黑头发、一群群矮个子中间,又闻到了稻米的饭香,又呼吸到了虽不清新,却是一定要呼吸空气的地方。母亲尽管还不十分富裕,可却是温柔、亲切、慈祥。
这就是我的欧洲志行全部内容。……
一、日行夜记
二、拾零志行
欧州志行2003.2.28-3.15
日行夜记
Sun.Mar 2 Frankfurt
飞机离开香港是3月1日下午1时30分,飞行12个小时,3月1日晚上19:30分抵达德国第二大城市——法兰克福,但却是北京时间3月2日子夜12点。 尽管天气报道Frank气温1~7°摄氏度,有点儿小雨,身体却不觉寒冷。 我们住的是华人开的一家旅馆,标三星级,位置在市郊。还好,旅馆离地铁出站口很近。有了地铁,对住在城郊的人来说,恐怕再远也是方便的。
我们到旅馆的时间,大约晚上八点钟。旅馆既然是在郊区,当然环境僻静。离旅馆不远,有一家小影院,路过的时候,我看到这时影院外人头涌涌,看来德国人夜里也不甘寂寞。周围依次有小Caffe馆,商场和其它消费场所。小车停满了旅馆道路两旁,可是车的款式和新颖度不及中国一些城市,甚至连柬埔寨首都金边都不如。 我们很快被安顿下来。房间提供的设施齐全,而洗漱用具简易,这大概是欧洲宾馆的一个特点。
早餐部的老板姓张,四十来岁,浙江人,移居Frank十多年,有一个男孩。他告诉我今天星期日,德国人休息,不开店经营,除了火车站会有些零散店铺开门外,德国人习惯节假日是休息一律不做买卖的。不过,今天是个好日子,是Frank城里人的狂欢节,不妨可以到城里去看看。
Frank的地铁没有人把守,出入自由,买票靠自觉。如果你买了通票,那么地下和地面上的所有交通工具你都可以任意搭乘。这真是一个高度自治的管理典范。
我随珠江钢琴厂的人一同前往Messe—Frank展览馆场,时间在早上九点。可是走在大街上,却不见多少行人,就连晨跑的人也很少见到。 空气清新,有些许薄雾。走出中心火车站,才看到远处的一座高楼和几座现代化建筑标物。城市里的绿化极少,只有宽阔的广场上,薄薄的一层浅草,而且还是有点儿枯黄色。沿街店门真的是关闭着,挂着牌子——Closed.走了许久的路,才见到一群似乎也是来Frank参观或游览的外国人。
几幢黑色灰色现代建筑物,立在城市的Mainzez Landsater和Friedr Ebert Anlage两旁。最著名的,也是以其商名驰冠欧洲金融市场的德意志银行,坐落在临街一处。若不是其有发行货币的特权,和那个货币上特别引人注视的标徽,谁也不会在意那座设计平易而又简单的建筑楼房,竟会是德国中央银行的神经中枢。所以我一下子便认识到,什么事情都不在乎它命名的大小和外观形象的影响多少,而在乎它的实力。 事实也正是这样!别看Frank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居首都柏林之下,但它却是全德意志的经济中心,也可以说是欧洲经济实力中心。欧洲几大银行机构都在Frank,欧元管理委员会也设置在Frank.可见Frank这样的中等城市,其经济地位和影响作用有如何之大。
珠江钢琴厂的人在展览场安排装饰工作,我随同一个叫马处长的去到Frank城市中心。马处长四川人,五十多岁,原是中国驻德使馆的一名商务工作人员,后回到广州贸促会工作,再后来成了自由人。珠江钢琴厂自1985年在Frank首次参加欧洲展销会以来,几乎每一届都由马处长帮助安排。因此,马处长也就成了珠钢人来Frank迎送接往的联系人了。 Frank和广州的时间差,距7个钟头。睡了一晚的觉,我很快适应过来。我和马处长在Frank歌剧院广场分手后,便一个人独自活动开来。
我逛了一整个下午,步行游览了这个城市的概貌,其间一场大雨,把这座城市洗刷透亮。但是,大雨过后,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很快又聚积和弥漫着灰蒙蒙的厚厚云层,让我一下子回想到小时候我读过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那些故事里面描叙灰蒙蒙的和阴沉沉的天空情形,使自己恍若也置身在旧时代的天空底下生活。不过,旧时代里的那种被穷困、宗教、饥寒和战争压迫下冷酷的场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进步与文明,欢庆与喜悦的氛围。我在城市中心Pnulskicke & Adkleh Markthalle所见到的情形就是这样,和我们广州的“宏城广场”,“中华广场”,及其它商业广场渲染的文化气氛差不多一样。
Frank城市的现代建筑物不多,最高的几座楼,也仅是一种标志,不象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拼命地盖大楼,大楼越高越好,似乎没有高楼,也就没有了现代文明。 我站在梅茵河桥上,给这座城市河两岸逐景拍了些照,最抢眼的是在河岸不远高高耸立的几座教堂尖尖,哥特式风格,也只有这几座尖尖建筑,才真正突出了Frank长远历史悠久的城市特征,凸现了Frank的城市历史积淀。就象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厚实的城墙,朴实的木砖结构,沉重的大理石路面,独门独院,便是我们传统的建筑风格。
梅茵河,不像我未来之前所耳闻目识的那种充满香霭和轻柔飘荡的氛围,相反,河面上不时薰来阵阵难闻的异味,只有那人工平整育养化的绿色草坪,才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致雅的气息。
在Frank城里乘坐交通工具的确便利,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只花了4.2欧元,购了一张通票,就省去了我在这个城市上车下车,购票查询,等等麻烦程序。初来新地方,除了有重点有目标去观光游览,最好的方法便是乘坐一切城市交通工具,地面上的和地面下的,你想到哪里去,就搭乘哪趟车到哪里去,当你途中发现了好景,好地方,你还可以下来观赏、拍照,然后又继续你的车程。我想地面走累了,就到地下转转搭乘地铁;我若乘车坐错了地方,就沿途静心游览,既可以欣赏风光又得到了休息,一举几得,这样好过参加城市一日游或两日游。因为象我这样带着公务来异国地方,除了口袋里的Money很重要,时间就依次非常之重要的了。
偶有小憩,我在一家Caffe馆里和一家德国人闲聊。男主人叫赫。本。凯希里,在银行工作,他的儿子叫乌季斯,8岁,读二年级。太太是主妇,三个人看去很和谐。太太对丈夫和对儿子都很恭敬。孩子性情温和但不失调皮、灵巧,做父亲的看得出在儿子面前颇具威严,但也亲和,对妻子虽然是男权主义甚上,说一不二,但是尽管如此,做妻子的看去还是十分愿意的,一家人团聚、和睦、开心。 我说英语,凯希里先生能听懂和翻译,乌季斯只能说一点点,妻子则完全不懂。我问凯希里先生:“去过中国吗?”“没去过。”“想吗?”“想,当然想,但没钱。”“不会很贵的。到了中国非常有趣,你不想去吗?”“当然想,不过我想我有机会会去争取一次。”“许多德国人都没有去过中国,只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了解知道中国,是这样吗?”“是的,大部分德国人都这样。” 当我们结束十几分钟的交谈之后,我向凯希里先生询问了一下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我下一步行走的方向,然后和凯希里先生一家人分手道别。我说了一句:“下次中国见!”他们一家人都会心爽朗地笑了。
德国人是严肃的,略有拘谨,但对外来游客却十分认真、好客、热情,也实在。我给一位刚从狂欢游行队伍回来的小孩拍照时,他父亲让他跟我作了一个怪样子。这个三四岁大点的孩子一点不惧畏我是谁,旋即扮出一副鬼脸,冲我一龇牙、咧嘴、歪鼻子、歪眼睛。 有时,我一时不知道如何乘车行走,问到任何一位行路的Frank人,他们都会停步下来给我热情指点,丝毫不介意浪费了他们的时间。他们总是问你,清楚了没有,明白了没有,直到你自己被问的都不好意思才道别上路。
不过,Frank的天空下,仍然是有些和社会和大众生活主流不协调的地方。如吸食海洛英者,他们不畏怯你好奇或惊讶的目光,在你面前照吸不误。吸食者,就象天空上的秃鹰,一闻到地面上的腐尸肉味,便趋之若骛,七八个群聚在一起,那吸食时的贪婪神态,吸食后的手舞足蹈,分享着醉生梦死的时光。不过,我看出这些人大部分不是Frank本地生长的居民,而是外埠移民者居多。 社会在历史阶段中的每个时期,都具有着每个时期的社会特征。今天的社会,除了人类进步、文明、科学发达和质量革命,还有就是附带来的堕落、腐朽和残渣。
Tuse. Mar 4 Koln, German
我在两天时间里,在德国两个相距不远的城市——Frank和Koln度过了德国人的一个共同节日Camival——狂欢节。可是这两个地方给我的是两种不同节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了两个城市人的不同气质和风格。 Frank是新兴城市(相对其它古老甚远的城市而言),是德国也是整个欧洲的经济影响地带和中心。Koln城市历史比Frank悠久,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深厚,是德国文化和信息传播中心。 Frank的狂欢节,是在我抵达这个城市的当天举办的。我花了半天时间在这个城市里游逛,在街上可以随处见到三五成群的一家几口人化着妆,打扮得稀奇古怪,穿着模仿各种动物和神话里人物的衣饰、面具,头发都是特别制作的,化妆人带着兴奋和喜悦的神情汇集到中心广场。
然而,当我来到Koln意外见识和加入了Koln狂欢队伍的时候,我才发现,Frank城里人的狂欢只是一种节日象征,除了有化妆的面孔,古怪奇异的服饰和几台花车,并无盛大和欢狂至极的场面。而Koln人的狂欢,却让我第一次体验到什么是疯狂。这种体验,过去是在电视观看或是传媒刊物描叙当中我才认知和感受的。
我乘坐环行于欧洲冠名ICE的火车,费时两个小时准点抵达Koln.一出站,我就感受到Koln车站的古老、质朴和骑士风度,同时看到火车站广场上人特别多,十分拥挤,地上到处是摔破碎的酒瓶渣、易拉罐、纸屑、果皮、烟蒂和空气中积聚着浓浓的啤酒酸酵味和酒精气息。我有点后悔不该来,早知道Koln车站是这样拥挤、龌龊、肮脏的环境,倒不如直接去巴黎好了。
然而,正是这种环境制造出了一种狂欢的氛围。一步出车站大门,我顿时被一阵阵,如海啸般的喧哗声和巨大的音响声吸引过去。举头一望,Koln大教堂屹立在车站广场左侧,广场右侧则是两幢不高的旧式楼房,楼房向外飘出来的窗户和阳台上,挤满了欢动鼓噪的人群,地面上就更不用说了。这时我才看清,Koln的狂欢节是在火车站广场——这个平日里比城市中任何地方都要人多杂乱而拥挤的地方举行。就因为这样,Koln人才会让所有甫一下火车到Koln这座城里来的人,不管是商务旅游还是探亲访友,都容易被Koln人的热情气氛所感染,再把这种被感染后挑动起来的情绪融入到Koln人的狂欢节里去,共同欢乐,不分国度,不分肤色,不分男女彼尔。 看着那些激动、热烈、欢快的场面,我赶紧取出相机逐个拍照。有拍场景的,有拍人物的,有拍彩车的,有拍建筑物的;有群体像的,有个别特写的;有抓拍、有静拍,杀了我十几张,实在有点儿舍不得,却又不想放过。限于携带胶卷有限,我只好忍手罢了。 停下拍摄,我拎起箱子,努力寻找空隙希望钻到观看人群的前面去。当我努力去做的时候,才发觉十分困难。因为一阵一阵的实物,诸如巧克力糖、鲜花、小礼品等等,象散花一样从行驶的花车上从天空上抛落下来,大家争相拥挤前去兜接。我拎的箱子十分沉,又生怕意外,担心物品遗失或遭扒窃。所以一边十分小心,一边又生性胆大,跟着拥挤的人群如潮水般冲上前去又退后下来,真是头一回这样爽快呀!
彩花车一辆跟着一辆,队伍一拨跟着一拨,车上人的穿着,有的是十七十八世纪的制服,有的是现代军人的服饰,有的是欧洲复兴时期的乡村骑士打扮,有的是现代浪漫情侣,有的是职业队伍,有的是学生……。彩车上扮装的人物,从古到今,从本国到外国,有名流,有小丑,有政客,有民间喜爱的各种人物。今年最热门的人物,要算是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还有德国人自己的总理施罗德。模样百出,洋丑尽献,让人忍俊不禁。
几经人浪推涌,我终于站到了观看人群的最前面。可是实惠没有了。原来,站在人群后面还可接到一堆一堆一把一把由彩车上的人抛下来的各种巧克力和小礼物,现在一靠近,啥也接不到了。只能幸运地接到游行队伍中走过来的人“赏赐”的一束鲜花。我身旁的一位女郎兴奋极了,她手上握着一大把鲜花,身后有位男士替她收取大把大把的巧克力。两个人看似一对恋人,而每一个走近这位女郎身边的游行者,都会乐意跑近前来给她一个热吻,然后递上一支鲜花献给她。哈哈!看来这些鲜花是有代价的。我这么一个异国的陌生男人,又会有谁给予青睐呢?
狂欢节就是狂欢节。检阅台设在广场中央,巨大的音箱发出由主持人带领呼喊的口号声,人群中也就发出雷鸣般震撼的应呼声:“Koln Koln Koln”,“Dola Dola Dola”,“Go Go Go”,“Doba Doba Doba”。尽管有几句我听不懂,但我猜测到那层意思,从德国人喉咙里发出来的声音,几乎就和当年柏林国会广场向希特勒致意和欢呼德意志万岁的口号声一样。这个民族的血性和狂热,尽管经过了两次战争的洗礼,尽管屈就于战败国的地位,但整个民族的士气和精神仍旧未被破灭,虽败犹荣,国粹永存。人们习惯地把手臂伸直举礼过头,随着有节奏的口号,迭宕起伏,一阵盖过一阵,犹如海啸,手臂晃动一上一下,一左一右。这样的场景,如果人们在他们的身后再垂挂着当年法西斯纳粹的标旗,仿佛就让人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纳粹复兴德国主义的时代一样,惊心动魄。
德国民族,无异乎是一个有很强烈自尊心的民族。在这个民族的身上,有着一种很强烈的表现欲和领袖欲。难怪德国人总幻想着领导欧洲人,不但在经济方面,更甚在精神和文化领域方面走在大欧洲的最前面。如果懂得和了解德国人,他们曾经也是一个受过屈辱的民族,那么他就会对德国民族历史这种贯有的强烈的报复心态和自强不息的做法,表示出完全可以理解的态度了。
这就是真实的德意志民族的骨髓,这就是德国人的真实风貌,这就是让欧洲许多民族和国家,对德国民族钦佩而诚恐诚惶的地方,令人震慑心魂的地方。
难怪二战结束几十年后的今天,让犹太人回顾这一段恐惧的历史时,他们一谈起德国人来,至今还是那么心悸颤颤,还是那么心骇悚然,还是那么肃穆逞遑,甚而还怀有些许仇恨!
感受到这里,如果说Frank人是德国现代文明的一群化身,那么Koln人则是德国民族传统精神的保存体现。
Wed. Mar 5 Paris, France
我乘坐ICE高速火车,从Koln到Paris(巴黎),350公里的区间只花了一小时15分。可见欧洲铁路现代化的进程在今天,已完全进入到了高速运营科技化和先进化阶段。
从Frank到Koln到Bruxceller(布鲁塞尔)到Paris,还有途经看到的Boen(波恩),这几个地方的火车站都是敞开式的。窥一眼而知全貌。也就是今天的欧洲,人们的文明化意识和自律意识都比较高。在公众场合,人们自由进出,自由择地,自觉购票,若大的巴黎火车站,竟没有检票机构,没有检票员,居然也没有看到几例逃票,或恶意乘坐霸王车的事情发生。当然,对我这个短期的旅游者来说,看到的和认识的只是这样。然而,敞开式乘车法,我想,欧洲人是不会因几个来自欧洲大陆外的游客而去设置,当然也不会因他们的离去而关闭。因此,即使有逃票和乘坐霸王车的现象发生,也仅是少数和个别,并不代表整个欧洲人文明的主流。
在欧洲乘坐高速火车,我体验到了真正准时开车、正点到达,同时是一种舒适和享受。 车厢里没有乱哄哄的场面,没有拥挤的人群和成堆的行李,没有站着的乘客,没有窒息郁闷的空气,没有阴暗灰灰的颜色,一切是那么畅亮、明快、洁净和享有空间的自由。 记得第一次乘高速火车离开Frank前往Koln,望着窗外风景闪动出现的绿色和森林,我就心生遗憾。这次前往欧洲,我预先购买了五筒胶卷,还未进入正式状态,胶卷就已用去了两筒。面对欧洲的大平原,更多更好更美更精致的景画,我怎么能袖手撇去不予理睬呢? 有一本著名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人写的。欧洲人的森林,让一个日本人借用挪威的森林名义来写,而且把它描写得那么好那么美。为什么呢?这本书尽管我没有去读它,但我已从儿子的回答里知道它所叙说的故事内容是非常感人的,是一篇动人至死的爱情故事。然而这一故事的动人名义,却是用挪威的森林来借喻的。多美呀!
挪威这次我没有机会去,以后也不会有机会去。挪威既然在欧洲的版图上,那么挪威的森林也即欧洲的森林。欧洲的森林,长在欧洲的任何一处地方,都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我一当看到窗外有一点树林的影子显现,都会让我心绪激动一二分,因为那是森林,是爱情的代名词。
八十年代初期,我大学刚毕业,曾试着翻译手上一位美国Rose老师送给我的一本英文小说《The Far Country》。这是瑞典人写的。我把它翻译成《遥远的乡村》,副题是:“A moving love story at the world‘s last frontier世界边缘的动人爱情故事”,似乎和《挪威的森林》有相近之处。开篇几页(我只翻译了第一章),作者原稿文笔非常优美流畅,尤其对森林部分的描写,让我感受到欧洲大森林里的一种原始气息——粗犷、高深与和谐的自然美统一。从那时起,欧洲的森林就一直让我神往。
今天,我终于踏上了欧洲这块土地,城市中看不到的森林,而在列车经过的每一处地方,若有林子的显现,都会让我无数次地引伸起这段眷情。
不知道是否是季节性的原因,窗外林子的颜色都是灰灰暗褐色的。树干虽然挺拔,树杈分枝许多,浓密的一丛一丛,给人感觉却是沉郁和伤感。记得我读过的俄罗斯文学里,和十八九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里,基调就是伤感的。森林没有了绿色,没有了阳光,没有了晴朗朗的天空,就如同没有了爱情的生命用灰暗色的森林来借喻一样,实在美妙!
尽管路基外的林子并不盛大,并不茂密,没有绿色,只有伤感的格调;尽管看着它们也是一闪而过,未能久驻,似乎生出许多遗憾。但是,挪威的森林,即欧洲的森林,却总在我的脑子里挥抹不去。尽管是浅浅的、疏疏的、灰暗色的林子,但它们一片一片重叠起来,却牢牢地占据在我的脑子里不肯遣散而去。 不过,当我在观看这些林子的时候,还有一片林子却是让我突有感受的,那便是慕尼黑森林。慕尼黑没有在我计划去之列。慕尼黑森林也只是我从电影、电视和图片资料中得到的印象。可是,发生在慕尼黑森林里的一件事情,终于导致出欧洲土地上一场长达十年的战争,让人们深深不可抹去这一片恐怖的回忆。因此慕尼黑因这片森林出名,这片森林也因慕尼黑的存在而复存在。
现在,我望着窗外偶有闪现的一簇一簇或一爿一爿的林子,我就会自然去想那个挪威的森林,想到挪威的森林,自然又去想那慕尼黑的森林,想到慕尼黑的森林,就会想起我们这一代人都未曾赶遇上的战争。
昨天晚上我和一群刚相识的德国人聚会,他们年龄都在四十岁左右。和他们提起布什准备发动打击伊拉克的战争,问他们每个人有什么看法。他们众口一辞,反对布什,认为战争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使用战争的方法是不明智的。他们对布什的政策不理解,甚至很明确不喜欢布什这个人。当我把他们其中一个人讲话的模样当作布什来比喻时,引得大家哄笑起来,而被开玩笑者则回答:“I don‘t like him . I don’t like Bush.”
这说明了什么呢?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亲历的故事。那年我到越南申办分公司业务,其间邂逅一位美国游客,聊了起来,问他对美国打击南斯拉夫发动战争有什么看法。孰不知,这位美国游客对美国政府的战争政策并不同意,认为美国这样做,只会惹出很多麻烦事出来。不过,他强调南斯拉夫米洛舍维其杀了许多阿族人,所以应该受到惩罚。然而,当这位美国人知道我是来自中国时(初时以为我是印巴人),却缄口不提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因为那一阵子,正是中国国内反美情绪高涨时期。这位聪明的美国人,真会左右言他而顾及保护自己孤身海外的个人性命啊,他怕因口祸而免生意外。高大的美国人,有时也会有点小幽默!
所以当我把这段经历讲给在座的德国人听时,他们都认为是那么回事,大家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德国人在历史上确曾对人类犯下过罪行,但知罪悔改,勇于跪在世人的面前认罪,这是施劳德的人格魅力,也是德国人的一种品格体现。然而,同一时期有如出一辙的日本人,在承认自己的罪责和承担历史批判的时候,却总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百般狡辩,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如今的美国人虽然财大气粗,对世界各国倘有不如它愿的地方,动辙指责,甚者派武,采取单边主义的恫吓政策,有谁不反感和不对抗它的呢? 这次对伊准备战争,从去年11月底准备开始,到现在,已过了一年的四分之一。原来传说2月14日要开战局,安理会不通过。安理会常任国中,德国反对最坚决,法国其后,美英两国占不了多数。从这一点看,美国已与欧洲联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日趋严重抗衡和分裂,倘若再有十年数十年下去,美国的单边主义定会成为单立主义,不仅在欧洲霸气不下去,在亚洲、非洲、自家后院都霸气不下去,只能采取收缩政策。一个大国若宽囿的态度与他国交往,这样的世界才会永久和平发展下去,人类实现大同的日子就会为期不远。“9.11”事件实际上已是向美国人敲起了警钟,也是美国人该反思自己在世界上对待他国民族政策是否正确的时候了。
欧洲的天空真好!就象来自同行朋友们说的,呼吸起来,心肺都感到舒畅,清新,之后倍加精神。为什么?就因为欧洲人的环境保护,欧洲人懂得生存养生之道,明白了“世界上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懂得了治理好环境,就是治理好自己的家园,有了美丽的家园,才能长久生存,更好地工作与生活。
欧洲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会做到,只是需要时间。而这个时间,我想至多五十年是吧?!
Thus. Mar 6 Paris.France
提到“China”,我所交往过的每一位外国人(不指这次欧洲之行的外国人),都会立刻表露出惊讶的神情和喜悦的目光,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历史的名字和传媒介绍中的文字印象。尽管这几年随着中国大陆留学生和旅游、探亲人数的不断增多,让外国人知道中国的机会多了些许,但在一些中小城市或非旅游区常去的地方,直接面对面认知得毕竟还是少数。欧洲人大都把黄皮肤、黑头发、个头矮小的亚洲人统统当作日本人,或者是南韩人和台湾人,至多是香港人。
中国的确古老,上下五千年,就连我这个从未和欧洲直接目击过的中国人,都一直为自己祖国的悠久古老历史而骄傲,而自豪,而炫耀。 可是,当我踏上了巴黎这块土地,徜徉在Eleyes大街,徜徉在塞纳河畔,徜徉在凡尔赛宫和举目眺望卢浮宫的瑰丽浮雕的时候,你可知道,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却是按纳不住一阵一阵的涌动。如果说欧洲因为有了巴黎而美丽,那么巴黎因为有了历史遗迹和保存完整如初的历史建筑而熠熠生辉。因此,当我观赏着巴黎的市容,驻足欣赏着每一座建筑上的浮雕,捕捉着每一浮雕后都记下的每一个传言和故事,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古老文明,什么是近代文明,又什么是文明现代。
我们中国人曾经痛骂过秦始皇有三大罪过:焚书坑儒、修筑万里长城、建十里阿房宫。就这么一个千古罪人,却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历史遗产,当作了文明时代受用不尽的最好的旅游资源——长城、秦陵、兵马俑。
我曾经为长城、秦陵、兵马俑的壮观而惊异,为它们的恢宏气势而倾倒,为它们的历史底蕴而赞叹:“战火烟纷起高台,群臣逐鹿争雄才。却为一人买笑,众叛亲离兴国衰。后人因覆前人辙,长城哭倒究可衰。今非长城昨日事,赢得慕名千里来。”然而,当我走出国门,来到欧洲,来到巴黎,我才知道了古代文明与近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与文明时代,四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区别。
就象我们生活中有一种现象常不为人们所注意到和思考到的那样,人,可以因书而留名;而书,却不可以因人而传名。就因为能看得进的书,能够去长久阅读的书,有用的书,人们才会对书中所记载的故事而记名。相反有人写的书,只要是应时的,浮浅的,命题而作的,就算是一时风光、热卖,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最后还只能是当作旧物或垃圾处理。这就是我在流览塞纳河沿堤两岸旧物摊上看到的,架子上摞着一堆一堆摆出来的旧书旧物旧刊待价而沽时的一种顿生感悟。由此,我明白了生活中过去许多浓缩不清,却归然一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是什么?是:人——因为什么活着才有意义。 巴黎实在美丽,美丽得不知从何处下笔去开始描叙,去缩写。因为巴黎到处是古迹,而每一处古迹的上面,都看不到一点现代装璜和人工雕凿的痕迹。相反,走到哪里,哪里都浸淫着欧洲古老的历史和文化,渗透着欧洲人的特别风格。
这些古老建筑物上的每个塑像,每一个花磐,每一个细纹,都是真真实实用大理石靠人工雕凿研磨出来的。经过了几十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阳光和雨露,战争的浩劫,原始资本的蹂躏,现代文明的诱惑,都无法销毁、褪化、拆散和分解它们的精华与辉煌。 当我看到敦厚存实的凯旋门,高高耸立的埃菲尔铁塔,横跨塞纳河上的大石桥,沿河而建的巴黎圣母修道院,拿破仑墓堂、凡尔赛宫、卢浮宫,chetelet大街两旁依势而建的金碧堂皇的建筑群等等。可以想象,当年这些地方是何等气势,何等非凡,何等高贵,又何等典雅,何等肃穆庄严。可是,没有巴黎劳动人民的血汗,没有被奴役受压迫和受剥削的劳苦大众的奉献与牺牲,就不会建造起这座古迹成堆的城市,就不会有在巴黎街道沿金光灿灿的铁栏栅内的莺歌燕舞,和露宿街头饥寒交逼冻死骨的鲜明对比。就说凯旋门吧,为了炫耀拿破伦当年征服意大利的功劳,它从设计到施工,到完成,足足用了五年时间,而后三年时间,拿破仑自己却是在西西里岛被孤囚中度过的。拿破仑自行设计炫耀的一座胜利者标志,在他至死,都未与这座雄伟气势的凯旋门见上一面,而这座凯旋门,还有一段二战初期的故事。
德军攻入巴黎后,当时的攻城指挥官为了向巴黎人民炫耀武力,又想效仿当年拿破仑凯旋意大利时的情形,便组织攻城部队列队由凯旋门进入巴黎。可是在chetelet大街同样建有两座小凯旋门,德军指挥官不知,就错把chetelet大街的小凯旋门当作Eleyes大街上的大凯旋门。后经人指点,才发觉是个错误,于是,第二天又重新列队依次进入。这个插曲成了德国人在法国人日后传诵的一个笑话。 德国人因自恃强大的经济和丰富的地矿资源,曾一直蔑视欧洲其它国家的人种和文化,结果就一个小凯旋门,考倒了德国人的自傲心理。足见在法国历史与悠久灿烂的文化门阶之前,德国人还是一名幼稚的小学生。
法国文化的灿烂,散发在巴黎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面对一群一群的建筑物,每一个地方都极其抢眼,极有特色。不说卢浮宫外墙上排列的一个个人物,都是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塑像,墙壁上镶嵌悬浮出来的群雕,都是一组一组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或是神话传说。就是走在街头,你只要瞧见建筑物上裸露出的头像或浮雕,或是纹理小样,你都不要把它当作是一件普普通通的石工匠师们的偶然心血之作,恐不然那就是一篇圣经故事,荷马诗话,歌德畅想,凯撤意志,拿破仑经典,或是文艺复兴,欧洲启蒙等等,无不罗列千千万万,万万千千,让人无尽穷思,无暇冥想。……
Frd . Mar 7 Wien. Austria
奥地利和德国两国之间在历史上,似乎有许多扯不清的地方。由于同属语系——日尔曼语系,又叫条顿语系,所以常被人认为德奥是一家人。
德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曾经共同受到同一个外来民族的侵略、统治和奴役。所以当德国一国独立和强大起来之后,便有了想吞并奥地利为已国的想法。历史上曾有一个“奥匈帝国”的说法。其实这里的“奥”不是奥地利,而是指“奥斯曼帝国”。奥斯曼是西欧十二三世纪一个游牧部落中名叫奥斯曼的王子袭封之后,独立成国的国家。从此不断扩张,几乎占领了整个欧洲版图。奥地利在十九世纪前一直是非常落后的,哈布斯王朝曾有过一段称雄的时候,所以奥地利对德国的入侵,也造成两国历史上的仇恨渊源。
特别是上个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首领希特勒,对奥地利的侵略野心一直耿耿于怀,信誓旦旦。通俗的一个说法,是传言希特勒不得志时,流浪在维也纳街头。有一天,希特勒在一家啤酒馆里蒙受了一名奥地利跑堂人的嘲弄,受辱之下,他发誓要报复这个小镇上的所有人(当时维也纳不大)。二十年后,羽翼丰满的希特勒终于实现了这个愿望,占领了小镇,进而把奥地利并入了自己的兀鹰爪统治底下。
传言归传言,正史终究是正史。希特勒对欧洲的侵略、统治,不管以什么借口,用什么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几年时间,而如今化为烟尽。
当火车进入到奥地利边境时,我忽然兴奋起来。虽然天才蒙蒙亮,我却看清楚窗外边是一片白雪。奇怪,我离开巴黎的时候,身上仅穿着一件保暖内衣和一件外衣便够了。可在同一纬度线内的两个地区,气候变化得却有如此大的差异。你说呢?原来奥利地是山区,全国有17%是耕地,39%是山区,26%是草地,这是我在欧洲能见到第一场雪的原因。雪势颇大,纷纷扬扬,同一包厢里的法国人Louis.Jean问我见过雪没有。我说见过。不过,这是在欧洲,意义不一样。让我惊喜的似乎只有雪,才能证实欧洲存在的特征。如果没有雪,冬天里的欧洲(尽管已是阳春三月),还有风情吗?这正是我兴奋的地方!
我在巴黎买到一张风景照片,那是雪中巴黎的情景:一片白雪,三两只鸽子在天空,近处是一盏罩着白雪的孤伶伶的黑色路灯,一辆行驶的有轨电车,一对互相携伴支撑的情侣,情侣的背影对着你注视着照片的眼睛,就那么简单。一幅雪中巴黎图景,其人文内涵,意韵无限,久久品味。……
在欧洲,有几条河不得不提及。一条是伏尔加河,一条是多瑙河,一条是来茵河。伏尔加河源于乌拉尔山脉,穿越俄罗斯,是欧洲第一大河。多瑙河源于阿尔卑斯山脉,起于荷兰流经欧洲1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欧洲第二大河。来茵河最小,但她最有魅力。来茵河和多瑙河又可以称作姊妹河,因为她们流经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地段,或支域,取名都不一样,可又是同一个水系。所以在上游荷兰、比利时地段,称“来茵河”;在德国Frank叫“梅茵河”;在巴黎叫“塞纳河”,在捷克支系叫“易北河”,在波兰中部一段叫“奥得河”,“摩拉瓦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上述河流都因为曾经经历了残酷而激烈嘶杀的战场扬名天下,也有因浪漫想象而带来欢快悠扬,激情流传百世的名家名曲,如施特劳斯的《多瑙河圆舞曲》、《蓝色多瑙河》。这些名曲,传播久演,历演不衰。 早晨八点三十分,ICE抵达维也纳火车站。又奇怪,适才见到纷扬的大雪,此处此时此刻却雪影不见。一昼夜,有三种气候,三处情景,三种感受。一步出车厢门,就让我感受到了维也纳本地的寒气中夹带着的湿润气息。有如中国云贵川一段俗语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日泞,人无三日好,花无三日阴。与其是借比,虽然有点儿不合宜,却也真正感受到了欧洲的特点——是那么回事。
在火车站,我用人工自动储存箱的方法保管好了行李,随身只挎了一个相机包便上路了。 到今天,我已费去了9筒胶卷。欧洲的胶卷特贵,Frank 7欧元,巴黎9欧元,折合人民币至少五六十元、七八十元。可是我现有的胶卷所剩不多,所以我出车站的第一件事就是必须赶紧去买。 清晨走在维也纳大街上,薄雾弥漫,行人稀少,毕直的马路,古老的楼房,有轨电车的轨道和架在车辆上面的感应电线,由近向远延伸,就象水墨画中,垂下的两根细细的碳笔画线条盘错在这个城市的上空。
街道两边的楼房不高,最高也只有四五十米,整齐排列,外墙粉饰亮丽。从我已走过的几座城市,似乎都共同制定了一种默契做法:沿街内巷几乎看不到脏兮兮,黑乎乎,尘土污垢,积厚难除的旧楼房。有些楼房外观虽旧,却维护得很好,窗明门净。有些已换上的铝合金门窗,更是在旧建筑物上加添了现代流行美感。足见欧洲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欧洲人的素养教育与社会文明化程度之高。 我查阅了维也纳城市地图,Stepheney大街和大教堂,是维也纳城市的商业中心,它看似广州的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所以我碰到一位乘坐环城有轨电车的中国女学生,她告诉我去Stepheney大街和大教堂,那里是旅游者必去不可的地方。因此我去了。
高高的大教堂,和Koln火车站屹立的大教堂建筑式样与风格一致,这是十三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入侵时,带来的回教清真寺的影响结果。在整个欧洲,这样的风格建筑比比皆是,除此之外,歌特式的建筑才会特别令人注视。
欧洲的教派历史以来一直很多,有东正教、天主教、清真教、穆斯林教、罗马教等等。尽管教派林立,各成一系,在早期发展阶段中互相攻击、掳杀、残杀、诋毁,但各派的建堂风格却能融入一庭,互不侵扰,这是一种奇迹。不象我们中国,只要观点不一,信仰不一,便会灭你祖宗十八代,铲除宗堂,不留半尺驻足余地。东方人的这种做法,与西方教会派别的做法相比,相去甚远。所以今天我们国家各主要朝拜景点,见到都是一些格式没有多大区别的庙宇建筑,这些庙宇,又大都多是源此佛教一家,别无可择。因此在建筑外观上,多是简单、重复、无特色可言。
在欧洲,我去到的几个城市有一个共通特点,即城市中心广场建筑保护不仅出众、清新、亮丽,还有是人文情绪显得特别,特征就是鸽子。当你走到哪里,哪里都可以看到迎面扑扑扬扬腾飞起时,十几只或几十只或几大群鸽子在空中飞来飞去,似入无人之境。这些鸽子,和人似乎有亲近感,一点不惧生,不胆怯,“嘀哩咕噜,嘀哩咕噜”,只要地上有吃的,人们手上有吃的,它们都会勇敢地扑过去,大胆地啄食。那滑动的眼珠,灵巧的小爪,机敏的翅膀,乖僻的脑袋,让你感觉在欧洲的天空下生活,就跟鸽子一样,合祥、自由、欢畅。我在中心广场,距大教堂不远处,忽听到一声“砰”的巨响,天空中顿然腾飞起千只鸽子,由远及近荡然传来一大片“呼呼”的鸽鸣,犹如古代战场上放射飞出去的箭镝金属声,一大爿声音铺天盖地而来。鸽子群飞过大教堂上空,穿过楼宇之间,拍打着翅膀,横扫在中心街道步行者的头顶上空,那壮观的情形,不由激起四地游客们的一片又一片惊呼声和兴奋回叫声。当然,也有一些人,站在一旁冷静而没有多少表情,让人一看,便知道他们的身份——是傲气的维也纳人!
维也纳人是傲气的。如果说德国人的傲气,是因为他们有强盛的经济实力做后盾。那么奥地利人的傲气来自于什么方面呢?来自于他们传统的音乐和艺术表演的天赋。所以德国人和奥地利人至今都仍在争抢着莫扎特的祖藉应归属于谁。因为谁拥有了音乐天才,谁就最能说明他们这个民族的伟大和自负。但是,无论是奥斯曼王子的座骑,还是希特勒的坦克飞机,历史上的这两位血腕人物都没有将彼此的民族降服,原因就在于他们日尔曼语系者的骨子里,都存在着“傲气”的成分。
我在维也纳大街上看到音乐人的确是多,多过我去过的其它几个欧洲城市。就为了给我儿子买到几本音乐原创曲谱,我在德国、法国、比利时都没有找到,惟独在奥地利维也纳终于买到了。谢天谢地!
当我坐在Stepheny大街城市中心商业街麦当劳餐厅里的一张小桌前,给儿子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有几句话:“儿子,你要知道,没有英语,或不懂一种外国语言(法语或德语),你在欧洲的行程就会寸步难行,或是无能为力,爸爸这次深有体会,而且比在其他地方的感受都要多得多,感受也深。将来你到欧洲来学习,如果现在不学好英语,你怎么行走欧洲?又将如何行走天下呢?所以爸爸要求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外语,必有用习之地。”
在维也纳劳顿了一整天,去到了国会山大厦,国家博物馆,最重要的是进到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剧场内——俗称“金色大厅”。临到六点,无人开放,我悄悄从后门溜了进去。我原以气势恢宏的剧场,定眼一看,和我们广州南方剧院大小差不多,只是四围设有三层包厢,中间仅容坐300人的座椅和百多平方米大的舞台,一部立式钢琴设置在舞台边边。从我进门前看到橱窗里张贴着的演出宣传画上的图片才知道,这两天正在上演一部小歌剧。 因此,我刚才进来的兴奋和欣慰,很快被一种遗憾与失望替代。不过,我毕竟来到了这座让世人瞩目的音乐演奏殿堂,让世人折服过的卡拉扬大指挥家,就曾站立在这个剧场的舞台上,而我,不过是一个冷不丁来此一观的“小人物”。有什么为此而要丧气的呢?不过,今天我先儿子一步到来,却是我的荣耀与庆悻!
在沉幕的夜色中,我乘着20:30的火车离开了维也纳,我要去到的下一个地方,即是我此行旅游起点的终点——Frank. Frank将在翌日凌晨到达——经过10小时行程!
Mon.Mar 10 To H.K By Airplane
在维也纳街头,我见到的中国人,比在其它城市街头见到的要多得多,尤其是中国留学生。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身在异乡备觉故乡亲。” 奇怪的是,我在异国见到的这些中国人,怎么也亲热不起来。有两种原因,我想:一是在当地做开生意的中国人,见多了来自中国的游客而不以为贵;二是我见到的人大多是浙江和福建一带者,他们骨子里本来就有浓厚的商品腥味。这些人不似湖南、四川、湖北人,见之情浓义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故而不喜交往,平淡如水;或许他们不是这样,算我错怪了;又或许让我碰上的都是年纪小的学生,阅历浅,不谙世故,所以我误会了。
我在马来西亚期间碰到过两个华侨,一位五十多岁,一位三十多岁,前者是小老板,后者是职员。虽然和他们交谈也有生意内容在内,可是撇去不谈生意的时候,同是中华民族子孙之间的那种意识和情感,却是分明很浓的。
欧洲经济十分发达,商品化经济特征突出,消费高,人的情感和交往大都沾染上了商品存在与实用的浓厚意识,所以来自于中国的这些华人之间,难免见面带着戒备的心理或生意交往意识,否则,他们是无法在当地立足和得以发展的。
所以许多华人的旅游公司、商务公司、代理代办咨询公司等等,应市而生,业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大陆中国人到来,开展得更加红火。
我在巴黎的第一天,就碰上一件这样的事:“哎,先生你是中国人是吧?”一对男女走到我跟前问。 “嗯,什么事?”正待我考虑如何找一位路人给我拍一张凯旋门前的纪念照时,其中男的走过来,讲着流利的国语,自我介绍是山东人。这个人,个子不高,偏瘦,穿着普通,紧跟着女的也靠了上来:“哦,我们想买几个包,碰到了麻烦,你是来旅游的吧?如果用你的身份去这家店子购买,他们是不会拒绝的……”等等。待他们一人一口解释,我才明白了他们的真实意思。原来,他们想买几款男女式样的坤包,这些包产地出自日本,做工精美,每款二三百欧元。由于经销坤包的店子规定,这些坤包只卖给外国游客,而且限量购买,并且只能当日一次性购买。这对男女同胞已经购买了一次了,不能再购第二次,因此希望我能帮助他们。 本来我是不想沾惹这种不明是非的,看着他们一脸的诚意,又正在我寻找请人帮助我照相的困难之际,略一思考,便也同意了。我不仅帮他们如愿买到了几款坤包,而且还多出计划外一个,货交到他们手上时,看到他们满意的笑容和兴奋的脸色,我似乎觉得自己在异乡做了一回好人,学了一回“雷锋”,连他们利余5欧元给我的手续费都退还给了他们。 我答应他们之前,曾有过一丝担虑,怕他们给我的货币是假的,可是货币拿在手上触觉视觉让我判定不会有假时,我对这一对自称是“夫妻”的男女要求才算打消了怀疑。“他们也许真的是买了送人,也许真是和我一样到此旅游为了国内的亲朋好友舍费购贵,人之常理,助人何乐不为?” 然而当我完成了义务,他们喜庆之余,又建议我为他们到下一个商店去再次购买,我突然看到那女的收回5欧元余费时一点真诚的谢意都荡然无存了。我的脑子里马上产生了怀疑,甚至几近不高兴。我于是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大家只好分手Bye-bye.
我走了一里路不远,又碰上同样的这种要求,顿时让我一下子蹊跷。我后来通过一位路遇的留学生问答,才略知这种事情的真伪。 原来,街头的这幕话剧,求助者需要的不是购物送什么人,而是在做转手生意。因为这种坤包在台湾东南亚一带很有市场。街头生意人买到这种坤包后,倒卖给需求的市场生意人,拿到异地市场再去销售,从中可获得很大的差价。据说一个包至少可以赚四五十欧元。因此有商机,也就不失为商机生存谋道者悦。孟子说得好:“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天下慽慽,皆为利兮。”恩格斯也有一句名言:只要有百分之多少的利润,商人们都会为此付出几倍或数十倍的疯狂与拼命(大概言意)。
在国外生存艰幸之难,我有感触,也颇能理解。做外国人的生意难做,只好选择做同族人的生意,从他们身上开涮。当然,这不是指只有中国人,外国人亦一样。巧言取夺,奸诡欺诈,不悋美色,等等,都是经商者谋略之手段。所以不能怪这对“夫妻”的巧言乖语,也不能直斥他们,因为他们身不由己,异国求生之道嘛。所以事后我想,如果他们真个对你实言相告,你还会帮助他们吗?况且他们去问的都是些短暂的过路游客,游客不明暗里,不明真相。即使他们实言相告,你也未必相信。因此,帮助不帮助,买和不愿买,全凭你个人意志,个人判断,以及你待人的宽厚或者是做人的善良品行且罢了。
这件事过后让我回想起来,好象曾在一遍旅游文章中读过,如今真个让我碰上了,不能不说是一件庆幸,因为我尝到了这个“梨子”的滋味。当然,这个滋味咽下去,心里的感受绝对不是清甜爽口的,反而是一种苦涩、反胃。 …… 我此时已经坐在返程的飞机机舱里了。四围安静,乘客们都屏息进入了休息和睡眠状态,只有我和远处两三个座位上的顶灯还亮着,特别显眼。我没有睡意,在誊写和校对《日行夜记》手稿,希望一回去,尽快把自己此次欧洲的资料整理出来,百事待毕呀!
这次欧洲之行,于公于私,我都收获非小非少。我在参观欧洲人的展览摊位时,和珠江钢琴集团公司的童总交换过意见,认为欧洲人的美感和设计理念非常优秀,还有他们的工艺制作,场区管理,服务水准。对比珠江钢琴的展摊,一位黄经理问我如何?我挺直接地回答:“欠缺。”“理由是什么?”黄经理又问。我说:“在国外展出,你们的展位应冠名:”中国珠江钢琴‘,而不是英文’Peral River‘“。”为什么?“”因为你既然在别人的国家里展示自己的产品,就应当要有自己国家的特色,其特色之一,就是要突出自己国家民族特性与企业产品的特征。你们可以在用汉字的同时,再用不大或小一点的外国文字衬边,但是还是要重点突出汉字,让外国人在看不懂的视觉下,醒目、好奇而吸引前往。其次,你们既然在国外展出,尤其在欧洲,你们展位上的一些画版内容和设计本企业的Logo不大,不鲜明,不突出,达不到推出品牌宣传效果,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视觉效果没有完全突出来,所以我认为’欠缺‘。黄经理,你要我说的,就这么一点看法。也许不对,供你们参考,不好意思了。”
在我离开Frank时,我托运了一个纸箱,十分沉,里面是我装了十分宝贵的东西。有人说:“哟,肖军,你采购了什么黄金白银回去,这么沉啊?”黄金白银没有,倒是我在这次展览会上收集的许多图片、设计资料、样品。尤其许多人不经意的厂家产品Postcard和个人名片,虽然薄如一纸,可印制在上面的内容,却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既有联系意义,更有创新设计,对我今后的工作颇具帮助和心灵启示作用。因此,我收获的确不小。
非少,指我利用参展的几天空档时间,作了一次四国六城市旅游。原来马处长帮我安排跟团旅行,三城市计费800欧元,后来我自己个人成行,连游带购物才花了660欧元。而且,时间之足,地点之多,睹物之广,空间自由之宽松,任意随意等等,这些都是跟旅行团所做不到的。特别是到那些只有小巷或僻静的地方才能购买到的物品,是我此行的心水收获。
我最后来到的一座城市是HeidelBerg,这是德国最著名的酒乡,也是欧洲最闻名的酒城之一。当我们一行人站立在这座城堡最高处最古老(1775年修建的)地方,极目鸟瞰这座城市的轮廓时,油画般的城市让我们每一个人惊语赞叹长唏不矣…… 同行的一位珠江钢琴人对我说:“这里的风景真美呀!” “风景虽好,却不是你能带走的。唐朝诗人经常有这样的感诵:景不留人,情留人。” “此话怎讲?” “风景再美丽,不是本地客,始终你都是要走的;若有有情人留住了你,驻足下来,繁衍下去,这才是属于你的。古往今来,成大业者,常不为小情小景牵肠挂肚,而是壮士去国怀乡,处处留忠魂。” “哈哈,肖军,你真像个诗人,这么有诗情浪漫的!” “哎!……”我无言再答了。
飞机从我们来时的航线上,又一次飞越了西伯利亚上空。我们前往欧洲的时候,是阳光,此时却在夜晚。从机舱玻璃窗俯身窥视下去,地面依然白雪茫茫,升腾的白雾,遮掩着看不清的极寒冷的乌拉尔山脉。寒流的源头盖出于此。难怪乎每次央视台—播报:“西伯利亚冷空气将……”,原来竟有如此之力量,挟寒气而号令天下,使气温一夜骤变至冷!大自然的刀斧神功不可揣摸,大自然的穷尽力量不可思议。
当一缕曙光透进机舱里的座位时,欧洲Frank时间是3月11日子夜,却是北京时间(也即香港时间)3月12日清晨八点。当飞机的轮子一着地面的一刹,稳稳降落在香港青马机场跑道上,这一时刻,终于可以说,我结束了欧洲12天之行,平安回到了熟悉的故土和亚洲大陆,回到了黄皮肤、黑头发、一群群矮个子中间,又闻到了稻米的饭香,又呼吸到了虽不清新,却是一定要呼吸空气的地方。母亲尽管还不十分富裕,可却是温柔、亲切、慈祥。
这就是我的欧洲志行全部内容。……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