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似是而非的村庄
2022-01-11叙事散文李云
似是而非的村庄
文/李云我出生的村庄我一直觉得它有点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这样说你可能不太相信,但没办法,除了在下面的文字中告诉你一些关于这地方的一些琐事之外,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办法来向你证明这一点。不过当你读完这……
似是而非的村庄
文/李云
我出生的村庄我一直觉得它有点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这样说你可能不太相信,但没办法,除了在下面的文字中告诉你一些关于这地方的一些琐事之外,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办法来向你证明这一点。不过当你读完这篇东东以后,说不定你会同意我的观点。 村庄位于瓦屋山与峨眉山两大名山的交界地带,在地理位置上可算是得天独厚了。它的北面隔着一条汹涌的大河,越过大河就是著名的峨眉山风景区了。它的南面紧邻瓦屋山风景区,山下是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镇。照理说这么一块地方交通应该很方便才对,可事实上它藏在山沟沟里,连接两大名山的公路从它身边擦肩而过,它只好躺在那里无人知晓了。本来当初修建贯通峨眉山的公路的时候要从它的中间穿过的,可测量队的人被它满是嶙峋的山崖给吓住了,而从它东面的一个村子绕过去了。既然失去了沾峨眉山的光的最好机会,它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村庄最辉煌的时候。有一条石板路通到山下,连接三乡四县,是当时进出那些地方的必经之地,每天走这道的人络绎不绝。和今天的交通闭塞萧条冷落相比,真是惶如隔世,正应了人门常说的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相信它当初是一个外村的姑娘争着往这里嫁的好地方呢,尤其是嫁给山上纸社的人家,是附近几个村子里所有年轻姑娘和他们的父母的共同愿望,嫁给纸社的人家好啊,因为有饭吃啊。 细心的读者发现我上面用了一个词:纸社,可能会感到莫名奇妙,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其实这正是村庄似是而非的证据之一。首先表现在村庄的社会结构与其她的地方不同,同一个村子却住着两种人,一种人是农业社的(农民),需要种田种地,生活贫困,另一种人就是我说的纸社的人了,他们享受国家工人的待遇,每个月国家按时供应粮食面粉大豆花生,生活优越。两种人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彼此鸡犬相闻,而又泾渭分明。吃中饭的时候,村子一头的高音喇叭在广播工业学大庆的文件,另一头在高喊农业学大寨。村里的孩子同在一所学校上学,我小的时候看见那些吃商品粮的子弟拿着又白又大的馒头,心里羡慕极了,口水都流出来了。我不懂工人和农民的概念,我不明白的是工人的子弟可以吃又白又大的馒头,而我们只能啃又硬又干的玉米馍馍。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对那香喷喷的馒头极为向往,那个时候最大理想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吃上一顿馒头。为了这个理想,我发奋读书,最终像犯人一样逃离了村庄。 现在想来,所谓的纸社工人,不过是一些用蔡伦的古老的造纸方法造土纸的纸农,特殊的纸农,享受吃商品粮待遇的纸农。在一个村子里生活着两类人,全世界大概只有我的村庄是如此,现在想起来也觉得荒唐。这种体制造成的结果就是纸社的造纸作坊在农人的稻田旁边,而农业社的田地就在纸厂的竹林周围,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非常独特的乡村景观。春天来临的时候,满山遍野的竹林焕发了生机,竹笋在拨节,在疯狂生长,山下的水田里波光鳞鳞,白晃晃耀眼,咕噜咕噜冒着气泡,这一切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实在是少见的美景。那美好的季节里,纸社的工人在指漕房里用一张张漆黑的帘子往水漕里捞纸,农人在田间劳作,一样的辛苦,撇开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啻是一幅美妙的世外桃园图。 当然农民对纸社的人的嫉恨是存在的,他们凭什么享受那么好的待遇,大家还不是一样的劳动。这种嫉恨一直持续了好多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分到了户,纸社也因亏本解散了,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才真正成了一个村子里的人。 我逃离故乡以后,一直在外面漂泊。前些年回到故乡,我发现那些原来吃商品粮的人家已经是十室九空,偌大的房子无人居住,门房上到处都是灰尘,房檐下成了蜘蛛的家园。村里认识的人一个也不见,走着的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村里倒是盖起了不少的新房子,不过年轻的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一些七老八十的人,空洞的眼睛打量着偶尔路过的人。记得小时候村庄热闹的时候怕有上千人,如今他们都不知哪儿去了? 我走在这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心里空空荡荡的,我心中反复在追问,这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吗?这是我童年记忆中的村庄吗?一切惶然若梦,当我从梦中醒来,我的村庄已不复存在。 我路过村里的小学校,孩子们正在上课,朗朗的读书声让村庄有了一些生气。当年教我的小学老师还在,已是满头白发。他仍然教着复式班,孩子不多,一个年级7人,一个年级6人,上完七个孩子的课,再来上那六个孩子的课。孩子们像看外星人一样的看着我。我和老师谈起了童年,谈起了村庄,老师叹了一口气:没办法交通太落后,人们都不愿意在这里居住,有本事的人都走光了。离开时老师告诉我,村里今年新当选的村支书是一个年轻人,是他教过的学生,听说他向村民表了决心,在他的任期之内,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山下的公路。老师说,但愿他能实现他的诺言。 李云
通联: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电子信箱:gmzxliyun@163.com
我出生的村庄我一直觉得它有点似是而非,不伦不类。它也许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这样说你可能不太相信,但没办法,除了在下面的文字中告诉你一些关于这地方的一些琐事之外,我实在找不出其他办法来向你证明这一点。不过当你读完这篇东东以后,说不定你会同意我的观点。 村庄位于瓦屋山与峨眉山两大名山的交界地带,在地理位置上可算是得天独厚了。它的北面隔着一条汹涌的大河,越过大河就是著名的峨眉山风景区了。它的南面紧邻瓦屋山风景区,山下是一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古镇。照理说这么一块地方交通应该很方便才对,可事实上它藏在山沟沟里,连接两大名山的公路从它身边擦肩而过,它只好躺在那里无人知晓了。本来当初修建贯通峨眉山的公路的时候要从它的中间穿过的,可测量队的人被它满是嶙峋的山崖给吓住了,而从它东面的一个村子绕过去了。既然失去了沾峨眉山的光的最好机会,它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不过这都是后来的事情了。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村庄最辉煌的时候。有一条石板路通到山下,连接三乡四县,是当时进出那些地方的必经之地,每天走这道的人络绎不绝。和今天的交通闭塞萧条冷落相比,真是惶如隔世,正应了人门常说的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相信它当初是一个外村的姑娘争着往这里嫁的好地方呢,尤其是嫁给山上纸社的人家,是附近几个村子里所有年轻姑娘和他们的父母的共同愿望,嫁给纸社的人家好啊,因为有饭吃啊。 细心的读者发现我上面用了一个词:纸社,可能会感到莫名奇妙,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其实这正是村庄似是而非的证据之一。首先表现在村庄的社会结构与其她的地方不同,同一个村子却住着两种人,一种人是农业社的(农民),需要种田种地,生活贫困,另一种人就是我说的纸社的人了,他们享受国家工人的待遇,每个月国家按时供应粮食面粉大豆花生,生活优越。两种人住在同一个村子里,彼此鸡犬相闻,而又泾渭分明。吃中饭的时候,村子一头的高音喇叭在广播工业学大庆的文件,另一头在高喊农业学大寨。村里的孩子同在一所学校上学,我小的时候看见那些吃商品粮的子弟拿着又白又大的馒头,心里羡慕极了,口水都流出来了。我不懂工人和农民的概念,我不明白的是工人的子弟可以吃又白又大的馒头,而我们只能啃又硬又干的玉米馍馍。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对那香喷喷的馒头极为向往,那个时候最大理想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吃上一顿馒头。为了这个理想,我发奋读书,最终像犯人一样逃离了村庄。 现在想来,所谓的纸社工人,不过是一些用蔡伦的古老的造纸方法造土纸的纸农,特殊的纸农,享受吃商品粮待遇的纸农。在一个村子里生活着两类人,全世界大概只有我的村庄是如此,现在想起来也觉得荒唐。这种体制造成的结果就是纸社的造纸作坊在农人的稻田旁边,而农业社的田地就在纸厂的竹林周围,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非常独特的乡村景观。春天来临的时候,满山遍野的竹林焕发了生机,竹笋在拨节,在疯狂生长,山下的水田里波光鳞鳞,白晃晃耀眼,咕噜咕噜冒着气泡,这一切完美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实在是少见的美景。那美好的季节里,纸社的工人在指漕房里用一张张漆黑的帘子往水漕里捞纸,农人在田间劳作,一样的辛苦,撇开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啻是一幅美妙的世外桃园图。 当然农民对纸社的人的嫉恨是存在的,他们凭什么享受那么好的待遇,大家还不是一样的劳动。这种嫉恨一直持续了好多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土地分到了户,纸社也因亏本解散了,大家回到同一起跑线上,才真正成了一个村子里的人。 我逃离故乡以后,一直在外面漂泊。前些年回到故乡,我发现那些原来吃商品粮的人家已经是十室九空,偌大的房子无人居住,门房上到处都是灰尘,房檐下成了蜘蛛的家园。村里认识的人一个也不见,走着的都是一些陌生的面孔。村里倒是盖起了不少的新房子,不过年轻的大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一些七老八十的人,空洞的眼睛打量着偶尔路过的人。记得小时候村庄热闹的时候怕有上千人,如今他们都不知哪儿去了? 我走在这既熟悉而又陌生的村庄,心里空空荡荡的,我心中反复在追问,这是我曾生活过的地方吗?这是我童年记忆中的村庄吗?一切惶然若梦,当我从梦中醒来,我的村庄已不复存在。 我路过村里的小学校,孩子们正在上课,朗朗的读书声让村庄有了一些生气。当年教我的小学老师还在,已是满头白发。他仍然教着复式班,孩子不多,一个年级7人,一个年级6人,上完七个孩子的课,再来上那六个孩子的课。孩子们像看外星人一样的看着我。我和老师谈起了童年,谈起了村庄,老师叹了一口气:没办法交通太落后,人们都不愿意在这里居住,有本事的人都走光了。离开时老师告诉我,村里今年新当选的村支书是一个年轻人,是他教过的学生,听说他向村民表了决心,在他的任期之内,一定要修一条通往山下的公路。老师说,但愿他能实现他的诺言。 李云
通联:四川洪雅县高庙中学
邮编:620365
电子信箱:gmzxliyun@163.com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