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散言散语说散文
2022-01-11抒情散文江湖一刀
散言散语说散文——此文献给纤手1、缘起:被温柔地逼迫读散文二十年,写散文近十年,多是凭直觉,很少想所谓的理论。倒不是因为理论苍白,而创作常青。只是觉得自己层次低,悟性浅,没什么理论素养,对散文,更缺乏系统研究,读也好,写也罢,多凭个人感觉和……
散言散语说散文——此文献给纤手
1、缘起:被温柔地逼迫
读散文二十年,写散文近十年,多是凭直觉,很少想所谓的理论。倒不是因为理论苍白,而创作常青。只是觉得自己层次低,悟性浅,没什么理论素养,对散文,更缺乏系统研究,读也好,写也罢,多凭个人感觉和好恶。想,怕也是想不出什么名堂的。
但4月的最后一天,“红袖”里的纤手,在QQ里商量,说准备开一贴子,弄个有关散文的在线交流,以活跃版面。第一个被相中的,居然是我,心里颇有些惴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话我知道。但纤手是朋友,女性,一再温柔地说“就这样定了”,便不好再拒绝。又想,久病成良医,写了那么多废字,没有经验,也有教训,权作交流和学习吧,于是应允了。
开贴后就有网友参与。至5月1日晚11点左右,回了近20贴。但第二日晨起,就听说红袖被黑客攻击,1日晚9:21以后的回贴,悉数被洗白。当时的第一感觉,以为是针对此贴,心里薄凉。虽知自己的言行,还不至于惹人注目,引发黑客的兴趣,但那么多的交流,说没就没了,多少还是觉出了网络的虚拟和脆弱,颇有些情绪黯然。
接下来的时间,沉浸在朋友的聚会和节日的酒醉里,偶尔又要加班,少有时间前来。所谓的“在线”,实在名不符实,有负纤手的期望和朋友的热情。直到酒醒后的某个深夜,觉得实在不能再无视朋友的热情,才又翻身上网,匆作回复。
虽回复仓促,态度,却是一如既往地真诚。而目的,也只在交流,平等地交流。对文学,一直自称是“爱好者”,对散文一体,也只有些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敢妄自尊大。
闲下来时觉得,将那些交流稍事梳理,归纳,挽结,好像也不失为一件有趣、有益的事。便有了这些文字。因事起于纤手,故称“此文献给纤手”,以为一件网事的纪念。
2、散文之“散”
说散文,散文二字究竟何指,是避不开的话题。尽管事散文很久,但对“散文是什么”,或“什么是散文”,真没细想过。有时甚至觉得,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如同“人是什么”一样,陈旧而无意义——人是什么?人就是人。散文是什么?散文就是散文。
但是,若有人不断提及同一问题,你总不能老是“三缄其口”,或始终“顾左右而言它”。只好赶鸭子上架,临阵磨枪,“在线”想一想这问题了。
有人说,“散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是指散文的宽泛和自由。这是就其外延而言。当然有道理。按照中国传统的二分法,除开韵文(诗、词、赋)外,都是散文。
散文既名散文,其最大特征,当在这“散”字——确切说,就是“自由”。钱谷融主张将散文的“散”,定义为“散淡”的“散”,就是指作者能在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中,“保持自己的本真……绝无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态。”
从形式上看,散文本身也是散漫的。选材的宽泛无羁,写作时的顺意而行,无法无天,都是。泰戈尔说:“诗歌像一条河,被两岸夹住……流得曲折,流得美……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这种散漫,正是作家心灵自由的一个“注脚”。
所以有人说,散文就是散淡之人所写的散漫之文。
如果非要我对散文下定义,我愿意说:散文就是一种你觉得要写的、最无规则、最能表现你的情绪和感受的文体。其精神,贵在自由、率性、散淡、随意。
3、我所看到的散文的样子
对过去的散文,多是读。对现在的散文,多是看。读和看,仿佛没区别,实质里有。读有诵,有咏,有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而看,更多是走马观花,了解大概,浅白而浮泛。读的多是古典,是名篇。看的,多是当下,是杂志和网络上的。对后者,当然也有读的,那是写得特别好,或自己特别喜欢。
我所看到的现在的散文,不能说好看,也不能说不好看。当下的散文很繁盛,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波翻浪涌时,泥沙俱下的状况,较之过去,也更烈。尤其是在网络里,不多的优秀的文字,都被淹没着,掩藏着,期待有识见的眼光去发现。
什么是优秀?以我浅见,凡能够以最少的文字,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而又能打动人心的,就是。而这样的文字,往往与其所寄寓的“人间情怀”,紧密相联。
但是,看了几年杂志,上了几年网,对散文的真实样子,看得仍不清楚。有点像“宛在水中央”的所谓伊人,看到了她娇好的背影,但她的具体形容,气息体温,风情韵致,一直都还在想象和追望中。我知道,越接近,想象得就可能越具体。不过,悲哀地估计,要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以我现在的目力和想象力,都还远远不够。
我愿意一直追望着那背影,以便让自己的想象更接近她的真实。
4、观念。或对写作的基本看法
某一次,一家刊物要发稿,让写上自己的“创作观念”,很有些踌躇。觉得自己不过一文字爱好者,“创作”二字,已乏力担当,而观念之类,又何其理性、沉重。因此,几次三番,不敢下笔。
后来想,不就是说说自己对写作的基本想法和看法吗?于是信笔写下:“写作只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和体认。一个真正的作家,应当自觉地秉承道义和良知,热切地关注时代和人生。就此意义而言,作家的人格比才学、语言、技巧更为实在、重要。”
在“红袖”形成文集后,便以此作了文集的说明。
一晃好几年了。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什么创作观念,我仍然愿意用这几句话来表述。尽管现在,对文字,对文学,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也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但根本性的原则,我愿意一直坚持。就像对可能有人不以为然的“为文先为人”的古训,我将始终尊崇一样。
而且我以为,写作可以纯粹是作者自己的事,但是写完作品后,再将它发表出来,刊载出来,它就应该有所承负,有所担待。在某一篇文字里,我还说过这样的话,也算是基本的看法吧:
“写自己的,但不能仅仅是自己的。写内心的,但不能仅仅是内心的。我确信一点:没有自己的人是可悲的,仅有自己的人则是可恶的。正如我确信:没有内心的人是可怜的,仅有内心的人是可耻的。”
5、我们每个人都有代表作
读书的时候,涉及到作家介绍,总不免要谈到代表作。后来教书,给学生介绍作家,也不免要谈到代表作。感觉里,代表作三字,何其庄重,严谨,秤砣般,让人感到沉重。
后来听课,一位老师说,每学期结束,他都要让学生从作文本里,选出一、二篇代表作,反复回味,思考,想想自己成功在哪里,其他未选入的,失败在哪里。
见我疑惑的表情,他说,代表作嘛,不就是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吗?我的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代表作”,就是他写得最好的文章。
再接触“代表作”三字,感觉一下子轻松多了。
我赞同这说法,喜欢这说法。所以有人问我的“代表作”时,我可以坦然地说出自己满意的一些篇目——
《打工的母亲》:我最长的一篇散文。写作时,好几次趴在键盘上哭。不少人告诉我,阅读时曾几次落泪。在红袖散文中,其点击率和回贴,相当高;《蝉唱》:关于青春和歌唱的叙述。自己觉得真诚,也较深入。2002年时,在榕树下“第三届贝塔斯曼杯征文”中,得了奖。让我从网络上挣到了第一笔较高的稿费;《背在背上的井》:关于故乡和乡愁。得意于其题目。后来作了散文集的名字。颇有些敝帚自珍;《听取蛙声一片》:关于农村生活。文字素朴,雅洁,结构还算缜密。诗意中有着艰辛和苦难……
应该说还有一些。或许有人觉得是王婆卖瓜。好在这样的时刻,似乎每个人都有过。比如在向朋友吹嘘的时候,在简介里介绍自己的时候。而我的意思,不过两点,一是唤起写作者的自豪:我们每个人都有代表作。二是以这些自己最好的文字为参照和坐标,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1、缘起:被温柔地逼迫
读散文二十年,写散文近十年,多是凭直觉,很少想所谓的理论。倒不是因为理论苍白,而创作常青。只是觉得自己层次低,悟性浅,没什么理论素养,对散文,更缺乏系统研究,读也好,写也罢,多凭个人感觉和好恶。想,怕也是想不出什么名堂的。
但4月的最后一天,“红袖”里的纤手,在QQ里商量,说准备开一贴子,弄个有关散文的在线交流,以活跃版面。第一个被相中的,居然是我,心里颇有些惴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话我知道。但纤手是朋友,女性,一再温柔地说“就这样定了”,便不好再拒绝。又想,久病成良医,写了那么多废字,没有经验,也有教训,权作交流和学习吧,于是应允了。
开贴后就有网友参与。至5月1日晚11点左右,回了近20贴。但第二日晨起,就听说红袖被黑客攻击,1日晚9:21以后的回贴,悉数被洗白。当时的第一感觉,以为是针对此贴,心里薄凉。虽知自己的言行,还不至于惹人注目,引发黑客的兴趣,但那么多的交流,说没就没了,多少还是觉出了网络的虚拟和脆弱,颇有些情绪黯然。
接下来的时间,沉浸在朋友的聚会和节日的酒醉里,偶尔又要加班,少有时间前来。所谓的“在线”,实在名不符实,有负纤手的期望和朋友的热情。直到酒醒后的某个深夜,觉得实在不能再无视朋友的热情,才又翻身上网,匆作回复。
虽回复仓促,态度,却是一如既往地真诚。而目的,也只在交流,平等地交流。对文学,一直自称是“爱好者”,对散文一体,也只有些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不敢妄自尊大。
闲下来时觉得,将那些交流稍事梳理,归纳,挽结,好像也不失为一件有趣、有益的事。便有了这些文字。因事起于纤手,故称“此文献给纤手”,以为一件网事的纪念。
2、散文之“散”
说散文,散文二字究竟何指,是避不开的话题。尽管事散文很久,但对“散文是什么”,或“什么是散文”,真没细想过。有时甚至觉得,散文是什么的问题,如同“人是什么”一样,陈旧而无意义——人是什么?人就是人。散文是什么?散文就是散文。
但是,若有人不断提及同一问题,你总不能老是“三缄其口”,或始终“顾左右而言它”。只好赶鸭子上架,临阵磨枪,“在线”想一想这问题了。
有人说,“散文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是指散文的宽泛和自由。这是就其外延而言。当然有道理。按照中国传统的二分法,除开韵文(诗、词、赋)外,都是散文。
散文既名散文,其最大特征,当在这“散”字——确切说,就是“自由”。钱谷融主张将散文的“散”,定义为“散淡”的“散”,就是指作者能在无所羁绊、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中,“保持自己的本真……绝无矫揉造作,装腔作势之态。”
从形式上看,散文本身也是散漫的。选材的宽泛无羁,写作时的顺意而行,无法无天,都是。泰戈尔说:“诗歌像一条河,被两岸夹住……流得曲折,流得美……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这种散漫,正是作家心灵自由的一个“注脚”。
所以有人说,散文就是散淡之人所写的散漫之文。
如果非要我对散文下定义,我愿意说:散文就是一种你觉得要写的、最无规则、最能表现你的情绪和感受的文体。其精神,贵在自由、率性、散淡、随意。
3、我所看到的散文的样子
对过去的散文,多是读。对现在的散文,多是看。读和看,仿佛没区别,实质里有。读有诵,有咏,有反复的咀嚼和回味。而看,更多是走马观花,了解大概,浅白而浮泛。读的多是古典,是名篇。看的,多是当下,是杂志和网络上的。对后者,当然也有读的,那是写得特别好,或自己特别喜欢。
我所看到的现在的散文,不能说好看,也不能说不好看。当下的散文很繁盛,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波翻浪涌时,泥沙俱下的状况,较之过去,也更烈。尤其是在网络里,不多的优秀的文字,都被淹没着,掩藏着,期待有识见的眼光去发现。
什么是优秀?以我浅见,凡能够以最少的文字,表现出最丰富的内容,而又能打动人心的,就是。而这样的文字,往往与其所寄寓的“人间情怀”,紧密相联。
但是,看了几年杂志,上了几年网,对散文的真实样子,看得仍不清楚。有点像“宛在水中央”的所谓伊人,看到了她娇好的背影,但她的具体形容,气息体温,风情韵致,一直都还在想象和追望中。我知道,越接近,想象得就可能越具体。不过,悲哀地估计,要看得很清楚、很透彻,以我现在的目力和想象力,都还远远不够。
我愿意一直追望着那背影,以便让自己的想象更接近她的真实。
4、观念。或对写作的基本看法
某一次,一家刊物要发稿,让写上自己的“创作观念”,很有些踌躇。觉得自己不过一文字爱好者,“创作”二字,已乏力担当,而观念之类,又何其理性、沉重。因此,几次三番,不敢下笔。
后来想,不就是说说自己对写作的基本想法和看法吗?于是信笔写下:“写作只是一种表达,表达自己的内心和灵魂,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悟和体认。一个真正的作家,应当自觉地秉承道义和良知,热切地关注时代和人生。就此意义而言,作家的人格比才学、语言、技巧更为实在、重要。”
在“红袖”形成文集后,便以此作了文集的说明。
一晃好几年了。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什么创作观念,我仍然愿意用这几句话来表述。尽管现在,对文字,对文学,自己有了新的认识和体悟,也作了新的探索和尝试,但根本性的原则,我愿意一直坚持。就像对可能有人不以为然的“为文先为人”的古训,我将始终尊崇一样。
而且我以为,写作可以纯粹是作者自己的事,但是写完作品后,再将它发表出来,刊载出来,它就应该有所承负,有所担待。在某一篇文字里,我还说过这样的话,也算是基本的看法吧:
“写自己的,但不能仅仅是自己的。写内心的,但不能仅仅是内心的。我确信一点:没有自己的人是可悲的,仅有自己的人则是可恶的。正如我确信:没有内心的人是可怜的,仅有内心的人是可耻的。”
5、我们每个人都有代表作
读书的时候,涉及到作家介绍,总不免要谈到代表作。后来教书,给学生介绍作家,也不免要谈到代表作。感觉里,代表作三字,何其庄重,严谨,秤砣般,让人感到沉重。
后来听课,一位老师说,每学期结束,他都要让学生从作文本里,选出一、二篇代表作,反复回味,思考,想想自己成功在哪里,其他未选入的,失败在哪里。
见我疑惑的表情,他说,代表作嘛,不就是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吗?我的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代表作”,就是他写得最好的文章。
再接触“代表作”三字,感觉一下子轻松多了。
我赞同这说法,喜欢这说法。所以有人问我的“代表作”时,我可以坦然地说出自己满意的一些篇目——
《打工的母亲》:我最长的一篇散文。写作时,好几次趴在键盘上哭。不少人告诉我,阅读时曾几次落泪。在红袖散文中,其点击率和回贴,相当高;《蝉唱》:关于青春和歌唱的叙述。自己觉得真诚,也较深入。2002年时,在榕树下“第三届贝塔斯曼杯征文”中,得了奖。让我从网络上挣到了第一笔较高的稿费;《背在背上的井》:关于故乡和乡愁。得意于其题目。后来作了散文集的名字。颇有些敝帚自珍;《听取蛙声一片》:关于农村生活。文字素朴,雅洁,结构还算缜密。诗意中有着艰辛和苦难……
应该说还有一些。或许有人觉得是王婆卖瓜。好在这样的时刻,似乎每个人都有过。比如在向朋友吹嘘的时候,在简介里介绍自己的时候。而我的意思,不过两点,一是唤起写作者的自豪:我们每个人都有代表作。二是以这些自己最好的文字为参照和坐标,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