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人往高处走[原创]

2022-01-11叙事散文陇上雪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3 编辑

人往高处走何小龙我曾写过一首题为《都市的树》的诗,在这首诗里,我表达了自己不安于现状、渴望有所超越的忧思:
......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
它还留在原地……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3:53 编辑 <br /><br />人往高处走
  何小龙

我曾写过一首题为《都市的树》的诗,在这首诗里,我表达了自己不安于现状、渴望有所超越的忧思:
......
不知多少年过去了
它还留在原地
像我一样
自从把根扎在一个地方
就再也没有挪动一下位置
始终过着原地踏步的日子
除了挺拔的脊梁一天天变得弯曲
自己黯淡无光的命运
不曾有过一次美丽的转机

其实,回望自己走过的路——这留在尘世里的人生轨迹,却还是呈现出由低处到高处不断向上延伸的趋势。
1981年,我从平凉五中高中毕业后,先是在地区肉联厂待业,1983年参加招工考试,以比较好的成绩被分配到平凉地区粮油贸易公司工作,在城里临街一个门店当营业员,一干就是十几年。也许是不甘于平庸度日吧,我对文学创作发生兴趣,学写起诗和散文来。摸索了一段时间,我受"滴水穿石"的启发,致力于散文诗创作,逐渐有作品在省内外报刊发表。《平凉日报》的记者李凡在为我写的专访里介绍了我当时的创作情况:"在平凉地区文学界,写散文诗有了名气的,一个是华亭的史征波,再一个是平凉的何小龙。在我的印象中,何小龙总是很冷静地,似乎悄悄地躲在人生的一旁,审视着别人演奏人生的悲剧或喜剧。"1994年,我的第一部散文诗集《生命的履痕》由北京群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不久,我就加入甘肃省作家协会。粮食市场开放后,我们单位的经营开始走下坡路,在看不到希望的情况下,我停薪留职(三年后买断工龄),自己在西郊开了一个粮油门市部,维持生计。怕我把生意做亏了,我年愈花甲的母亲成为我的得力帮手。她每天早出晚归,费尽口舌,有时由于一连几天生意不好,神情焦虑,使我不免心生愧意,正如我在散文《母亲》里袒露的心迹:"每当看到她忙碌的身影,我的心便象承受鞭子的抽打,不禁为自己的平庸无能羞愧起来!不是吗?如果我有出息,能干一番大事,何以会劳母亲挑起生活的重担,经受人生的颠簸?"
妻子下岗后,我本来经济基础就薄弱的家庭,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好在妻子很能干,在一位同学的帮助下,她在距我们粮店不远处摆了一个野摊子卖麻辣烫。所谓野摊子,就是没有固定门店,而是搭一个简易帐篷,可以随时拆除。当时,这里已有一家卖麻辣烫的,而且生意不错。所以,妻子把摊子摆出后,近一个月时间几乎没有生意,尤其这种情景最令人难熬:眼看夜已深了,相距不远的那个摊子(也是搭了一个帐篷),食者喧哗,炉火闪闪,而妻子的摊子冰锅冷灶,无人光顾。为此,妻子几近失去信心,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有一天傍晚,狂风大作,帐篷被吹得东倒西歪,犹如在波峰浪谷间摇晃的小船。我帮妻子赶忙去扶撑竿,与狂风展开搏斗,然而,风力太大,其中一根较细的竹竿最终还是被折断了,紧接着,帐篷歪倒了,将我和妻子连同桌凳遮盖在里面。"我不做这生意了!"忍耐已久的妻子哭喊道。等她的情绪稍稍稳定后,我劝她说:"咱不能当逃兵,只要坚持下去,我不信竞争不过别人!"回到家里,我们又互抚互慰一番后,重新恢复了信心,于是,第二天,人们看到,我和妻子继续支撑起帐篷,坚持把卖麻辣烫的生意做下去。经过苦心经营,如我们改进了麻辣烫配方,在服务上也动了些脑筋,生意终于日渐好转,后来,妻子也租了一间门店,专卖麻辣烫,在西郊颇有影响。
和其他在政府部门工作,或在效益好的单位上班的文友相比,我的处境最为艰辛,但我从没有气馁过,对我来说,"下海"经商是体验生活的过程,生意场上的经历,常常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我白天忙完生意,晚上坚持写作,作品屡见当地报端,有的作品还发表在《甘肃工人报》、《散文诗世界》、《中国建材报》等省内外报刊上。1999年,我的命运终于有了一次美丽的转机:我被《平凉时报》招聘为记者。虽然这是一家县级报纸,工资只有200元,但对我来说,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迈出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我虚心向报社同仁学习,向广播、电视学习,有一段时间,我一边收看电视上的新闻,一边在本子上练习记录,以加强自己的书写速度。关于我在《平凉时报》的这段经历,受我尊敬的老编辑张连举先生,在为我的第二部散文诗集《心海涛声》写的评论中作过如下描述:"早在四五年前就读过何小龙的文章,也曾与他见过面,但过从甚少。印象中他很朴实,其文短小,且追求精粹。......1999年初,他成了 我的同事,写稿编报,交往日繁。他对工作认真、执著,适应性强,悟性好,肯钻研,进步之快,真令人刮目相看了!"承蒙先生厚爱,我之所以能在报社站稳脚跟,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正是因为有像他这样的编辑热心扶持。在此,我深表谢意。
由于我在《平凉时报》得到了锻炼,为我从事新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9月,当我"跳槽"到《平凉广播电视报》打工的时候,我已是能够独挡一面的新闻骨干了。我在这个报社干了一年多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完成了《擒魔惩恶》这部书的采访与写作,有10万字,内收近几年发生在平凉地区的20多个重、特大刑事案件侦破纪实,这些作品有不少在《甘肃日报》和《甘肃法制报》发表。
2002年初,考虑到我在当地的影响,平凉日报社破例将我招聘为记者,使我这个"游击队员"终于被收编为正规部队的一名战士。至此,我才算真正有了落脚之地,拥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就在我的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也得到改善。我以前住在妻子单位一栋30多年前修建的单身职工楼上,我们吃住在只有13平方米的一间房里。现在,我们买了一套楼房,虽没有进行宾馆化的装修,但宽敞明亮的空间,新换的家具,倒也令我们心满意足。每当我读书或写作完以后,凭窗远眺,心里就会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欣慰感。我也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现在所拥有和正在享受着的幸福生活,是我和妻子,还有我的父母,在多年的拼搏中用血汗换来的。在事业的征途上,我能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也正是自己持之一恒顽强努力的结果。这时,我不禁想起"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来。人往高处走,昭示出一种积极的人生理想,而要实现这一理想,在追求中不断向人生更高的目标迈进,就要不懈地去奋斗,通向成功和希望的阶梯,是用毅力和血汗砌筑的,除此而外,别无选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