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原创] 乡间的以物易物

2022-01-11叙事散文wwmi06

乡间的以物易物一到农闲季节,村子里便时不时传来异地口音的吆喝声,有女人的尖嫩声,有男人的粗犷声。带股子野气,又有几丝犹豫和羞涩,与城里人那种大方得体的吆喝声是大相径庭的,一听就不是专业的,不是专业也还是有几分娴熟。我的所居住的村子,挨挨挤……
乡间的以物易物   一到农闲季节,村子里便时不时传来异地口音的吆喝声,有女人的尖嫩声,有男人的粗犷声。带股子野气,又有几丝犹豫和羞涩,与城里人那种大方得体的吆喝声是大相径庭的,一听就不是专业的,不是专业也还是有几分娴熟。   我的所居住的村子,挨挨挤挤地蹲坐在滇西北崇山峻岭之间的一个小盆地的中心地带,离山有些距离,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我们这里成了粮食主产区。土地平坦、肥沃且保水。大家便都守着这些土地,日出而作,日没而归,生存的方式原始而安宁。由于没有与日俱进的意识,大家都只能在温饱线上徘徊。据老人讲,就是五七、五八年闹饥荒的时候,也没有人饿得把小命也丢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村里人也极少有发家致富的。因为如此,有生意头脑的人也就相对不足。当然啦!那种古老原始的以物易物的生意,便时常在村子里进行着。   这种交易进行最频繁的时节,要数大春和小春之间的农闲时段。比如大春结束后,进入隆冬季节的11、12、次年的1、2、3、4月份,小春后结束后的7、8、9月份,便是这里的农闲。这时地里该做的事做完了,该收的也已经收好了,都好好地躺在自己家的柜子和坛坛罐罐里。经过一个多月的农忙,现在可以修养生息了。这时村子里便有了一群悠闲的游手,打点麻将,串点门子。当然大部分人还要去找点盐巴钱呢,男的便出门找点活干,女的便在家里做点针线活。那外地人的吆喝声,就在这时的每天中午左右响起了。   初冬的季节,村子里就有了:“换洋芋哎~~”短促而干脆,隔一两分钟,喊一次,好让想换的人有个心理适应的过程。不一会有人问:“咋个换?(怎么换)” 也顶干脆利落的:“大米五斤,包谷三斤。” “大米六斤,包谷四斤。换不换?” “大米五斤半,包谷三斤半,就这样。”   有人一讲定,全村人只要想换洋芋的,都传递开了。满满一手扶式洋芋,一眨眼工夫就结束了,只剩几袋粮食了,这是最普通的以物易物形式。   也有山里人将特产拿到村里换的,冬季就有山上出产的土特产:松子、葵花籽、麻子、蜂蜜、附片、秦归……大家都两不见钱,纯朴得好像人类的初始时代,与城里那声猿犬马,铜臭熏天形成了烈强的对比。   如果是小春刚刚结束,山里人会把杨梅、梅子、杏子……拿下来,换蚕豆、小麦。   这种以物易物的结果,真得用两全其美来形容了。得粮食的一方,也是笑咪咪地将大袋大袋的粮食往缺粮的村里搬运,得山货的村民们,也是兴高采烈地将自己需要的东西往家里背,炊烟袅袅中,就有山货发出的那种山野气息,飘荡在村子上空。男女老少都馋得直咽口水,没有换着的那些人还直后悔呢!   反正大家各有所得,各“乐其乐也”,这真是天大的好事啊。   也许有人会批评:“这未免太落后了。”   可是人类总也是前进了一大截后,还得往后退几步,以积蓄更多的力量往前冲。八十年代我们以拥有化纤品的服装,而感到脸上贴金。如今,我们不也是在欣赏那个时代认为落伍了灯芯绒吗?尽管制造灯芯绒布的工艺流程进步了,可还是棉花纺成的。过去我们一直痛心我们高蛋白食品不如西方国家,如今,我们多数人因为有“三高”:高血脂、高胆醇、高血压,都在想尽办法,又在吃我们过去贫穷时候用来保命的野菜、包谷、高梁……这些粗食了。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当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所在的时候,我们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找回自我,就如阎连科的《我是谁?》一般。   以物易物现象的不断涌现,或许是我们人类在进行新一轮的自我洗脑、自我回归、自我认识吧!   我们的过去是千万不能丢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