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境界
2022-01-11经典散文
[db:简介]
雪山境界
对雪山的向往,与吴冠中的那幅画是有关系的。
冷灰色天空和蓝紫色背影下的玉龙,巍峨挺拔,深邃悠远,仿佛一直绵延至我的思维里。大片留白画面被简约而柔和的黑色线条勾勒出极具层次感的明快意象,使得一座座皑皑雪峰自近及远盘礴而上,像一条银色的玉龙永恒飞舞,震撼人的心灵。而光影明暗交错的铺垫,又写意出青翠挺拔的松树与绵绵雪山相互呼应的特殊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到一抹流淌于海拔4000米之上的清新空气,心旷神怡。
这幅《玉龙雪山》是吴冠中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他不仅将玉龙雪山既有北方大气又有南方婉约的绝美景致呈现于画面,令人向往,还将百年不化的雪山精神和长青不朽的松树品格融于一种境界,给人以哲思与启迪。
带着一幅画的心境走近玉龙雪山,总在寻找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一座山的境界内涵绝非走马观花就能体味到,吴冠中笔下的玉龙雪山不仅是他的视线所描,还有他的心智所绘,更有他的情感凝结。只有与山相融,聆听山的心跳,感悟山的脉动,才能真正欣赏一座山,看懂一座山。
很想沿着当年吴冠中先生走过的路径攀援,体悟水墨中山的巍峨,山的风骨源于怎样的视线?然而玉龙雪山连绵不绝的十三座山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如扇面向丽江古城展开,宛若一条巨龙在腾越飞舞,风景四季常新,物象随时而变,我只能让审美情趣在自然的本源里寻求一种对应,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去解读时代风物。
雪,是玉龙雪山永恒的主题。想起纳西语中“欧鲁”一词,“银色的山岩”是对玉龙雪山本质的诠释。山峰是银色的,山岩是银色的,山坡是银色的,山谷是银色的,就连漂浮在天上的云和升腾在山涧里的雾也是银色的。或许,顶峰扇子陡下方海拔4506米处的积雪层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玉龙山初见雏形时便开始凝结;或许,东坡山麓的冰雪板块和冰水沉积物早在第四系不同冰期就已经形成。作为亚欧大陆最南端的现代季风海洋型冰川分布区,玉龙雪山密布的19条现代冰川,平衡线海拔约4800米,最末端海拔也在4200米……银装素裹之下,可谓一部华夏地质史。
因为雪,一座山变得厚重、高耸,变得圣洁、神圣。面对这厚重和高耸的雪山,面对这圣洁与神圣的雪山,唯有仰望,唯有敬畏。
忽然想,将这银装素裹的山置于银色的月光下,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或许,《玉龙雪山》的作者吴冠中先生最有体味。
画家曾在《夜缚玉龙》一文中描述自己在月夜远望玉龙雪山的情景:“忽然月明天蓝,玉龙山露面了,通身洁白,彷佛苏珊出浴……”我不知道“苏珊出浴”蕴含着怎样的神秘内涵,但从画家其他描绘月夜玉龙雪山的画作中,有了些许领悟和想象。在清冷之气渲染的氛围中,以一圈藤黄点染出月亮,鲜艳却遥远,山间零落的藤黄色墨韵与月亮相为呼应,使人感受到月光披洒在雪峰,流淌在雪坡,弥漫在雪谷,山川的整体形态犹如女人体一般柔美,意蕴丰盈。
然而,阳光下的雪山更具阳刚之气,给人以激情和欲望。在阳光和雪光的碰撞中,总感觉山体深处蕴积的能量在膨胀,在裂变,不经意间,山的皮层被挣裂了一个豁口,如同巨宣上的一线淡墨。于是,绵延的玉龙山不再以具象的形式呈现,而是以几何构成的方式重新组合,让人感觉山体在变形,在扭曲,峰峦被挤压,被拆解,山坡的暗面被转换成沉重的墨块。随着太阳的移动,那豁口还在逐渐变大,上下延伸,使得雪山层层叠叠,光影折射。隐隐还能感觉到山体撕裂的声音,还能目测雪块裂变的速度,人的感官和情绪被一座山调遣。随着明暗光影的叠加,整个山体都晃亮起来,极尽晕眩。我在疑惑,到底是太阳拥抱了雪山,还是雪山在拥抱太阳?
有苍鹰沿着山的走势盘桓,我知道,它一定嗅到了巨大的生命气场。
玉龙雪山是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云南松树林、丽江云杉林、长苞冷杉林、大果红杉林、小果垂枝柏林、冷杉林、栎类林以及其他植物群密布于不同海拔地域。成千个植物种类在玉龙雪山,在丽江大地,编织出一道葱郁的绿色风情。
我不知道《玉龙雪山》中那些苍劲的松树是吴冠中先生在什么地方临摹的,但地处海拔3000米峡谷里的那些高山松似乎比画中的松树更挺拔,更伟岸,更具生命质感。这些高山松或单株生长在岩石之缝,或连棵扎根在悬崖之侧,或成片密集于山谷陡坡,不畏冰雪,不惧寒流,挺起树干仿佛就是一座山的高度,其美的神韵丝毫不亚于黄山松,其精神内涵绝不逊于泰山松。这就让人不难理解,玉龙雪山那么多美学元素,吴冠中先生为什么偏偏让这些松树占据画的一隅。
一座山的境界不仅有其文化向度,还有着古典意蕴和民族底蕴。
追寻苍鹰滑翔的方向,雪山融化而成的蓝月谷仿佛流淌至我的思维。想象中,那装满典雅诗句与质朴歌谣的蓝色溪流,蜿蜒快乐地奔涌。它们在山石与丛林中时隐时现,飞花点翠,灵动清澈,聆听高山雪水注入溪流的音律,聆听苍鹰扇动翅膀的风声,聆听雪地里觅食或是戏耍的灵长动物的喘息。玉龙雪泉,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是将亘古充盈并洞穿的低声吟唱。
玉龙雪山是一幅画,却蕴含着超越一幅画的境界内涵。
对雪山的向往,与吴冠中的那幅画是有关系的。
冷灰色天空和蓝紫色背影下的玉龙,巍峨挺拔,深邃悠远,仿佛一直绵延至我的思维里。大片留白画面被简约而柔和的黑色线条勾勒出极具层次感的明快意象,使得一座座皑皑雪峰自近及远盘礴而上,像一条银色的玉龙永恒飞舞,震撼人的心灵。而光影明暗交错的铺垫,又写意出青翠挺拔的松树与绵绵雪山相互呼应的特殊意境,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呼吸到一抹流淌于海拔4000米之上的清新空气,心旷神怡。
这幅《玉龙雪山》是吴冠中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他不仅将玉龙雪山既有北方大气又有南方婉约的绝美景致呈现于画面,令人向往,还将百年不化的雪山精神和长青不朽的松树品格融于一种境界,给人以哲思与启迪。
带着一幅画的心境走近玉龙雪山,总在寻找似曾相识的感觉。然而一座山的境界内涵绝非走马观花就能体味到,吴冠中笔下的玉龙雪山不仅是他的视线所描,还有他的心智所绘,更有他的情感凝结。只有与山相融,聆听山的心跳,感悟山的脉动,才能真正欣赏一座山,看懂一座山。
很想沿着当年吴冠中先生走过的路径攀援,体悟水墨中山的巍峨,山的风骨源于怎样的视线?然而玉龙雪山连绵不绝的十三座山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如扇面向丽江古城展开,宛若一条巨龙在腾越飞舞,风景四季常新,物象随时而变,我只能让审美情趣在自然的本源里寻求一种对应,在感悟历史的同时去解读时代风物。
雪,是玉龙雪山永恒的主题。想起纳西语中“欧鲁”一词,“银色的山岩”是对玉龙雪山本质的诠释。山峰是银色的,山岩是银色的,山坡是银色的,山谷是银色的,就连漂浮在天上的云和升腾在山涧里的雾也是银色的。或许,顶峰扇子陡下方海拔4506米处的积雪层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过程中玉龙山初见雏形时便开始凝结;或许,东坡山麓的冰雪板块和冰水沉积物早在第四系不同冰期就已经形成。作为亚欧大陆最南端的现代季风海洋型冰川分布区,玉龙雪山密布的19条现代冰川,平衡线海拔约4800米,最末端海拔也在4200米……银装素裹之下,可谓一部华夏地质史。
因为雪,一座山变得厚重、高耸,变得圣洁、神圣。面对这厚重和高耸的雪山,面对这圣洁与神圣的雪山,唯有仰望,唯有敬畏。
忽然想,将这银装素裹的山置于银色的月光下,又是怎样的一番意境?或许,《玉龙雪山》的作者吴冠中先生最有体味。
画家曾在《夜缚玉龙》一文中描述自己在月夜远望玉龙雪山的情景:“忽然月明天蓝,玉龙山露面了,通身洁白,彷佛苏珊出浴……”我不知道“苏珊出浴”蕴含着怎样的神秘内涵,但从画家其他描绘月夜玉龙雪山的画作中,有了些许领悟和想象。在清冷之气渲染的氛围中,以一圈藤黄点染出月亮,鲜艳却遥远,山间零落的藤黄色墨韵与月亮相为呼应,使人感受到月光披洒在雪峰,流淌在雪坡,弥漫在雪谷,山川的整体形态犹如女人体一般柔美,意蕴丰盈。
然而,阳光下的雪山更具阳刚之气,给人以激情和欲望。在阳光和雪光的碰撞中,总感觉山体深处蕴积的能量在膨胀,在裂变,不经意间,山的皮层被挣裂了一个豁口,如同巨宣上的一线淡墨。于是,绵延的玉龙山不再以具象的形式呈现,而是以几何构成的方式重新组合,让人感觉山体在变形,在扭曲,峰峦被挤压,被拆解,山坡的暗面被转换成沉重的墨块。随着太阳的移动,那豁口还在逐渐变大,上下延伸,使得雪山层层叠叠,光影折射。隐隐还能感觉到山体撕裂的声音,还能目测雪块裂变的速度,人的感官和情绪被一座山调遣。随着明暗光影的叠加,整个山体都晃亮起来,极尽晕眩。我在疑惑,到底是太阳拥抱了雪山,还是雪山在拥抱太阳?
有苍鹰沿着山的走势盘桓,我知道,它一定嗅到了巨大的生命气场。
玉龙雪山是滇西北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分布区,云南松树林、丽江云杉林、长苞冷杉林、大果红杉林、小果垂枝柏林、冷杉林、栎类林以及其他植物群密布于不同海拔地域。成千个植物种类在玉龙雪山,在丽江大地,编织出一道葱郁的绿色风情。
我不知道《玉龙雪山》中那些苍劲的松树是吴冠中先生在什么地方临摹的,但地处海拔3000米峡谷里的那些高山松似乎比画中的松树更挺拔,更伟岸,更具生命质感。这些高山松或单株生长在岩石之缝,或连棵扎根在悬崖之侧,或成片密集于山谷陡坡,不畏冰雪,不惧寒流,挺起树干仿佛就是一座山的高度,其美的神韵丝毫不亚于黄山松,其精神内涵绝不逊于泰山松。这就让人不难理解,玉龙雪山那么多美学元素,吴冠中先生为什么偏偏让这些松树占据画的一隅。
一座山的境界不仅有其文化向度,还有着古典意蕴和民族底蕴。
追寻苍鹰滑翔的方向,雪山融化而成的蓝月谷仿佛流淌至我的思维。想象中,那装满典雅诗句与质朴歌谣的蓝色溪流,蜿蜒快乐地奔涌。它们在山石与丛林中时隐时现,飞花点翠,灵动清澈,聆听高山雪水注入溪流的音律,聆听苍鹰扇动翅膀的风声,聆听雪地里觅食或是戏耍的灵长动物的喘息。玉龙雪泉,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是将亘古充盈并洞穿的低声吟唱。
玉龙雪山是一幅画,却蕴含着超越一幅画的境界内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