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笔记:澳大利亚犯罪调查

2022-01-11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不看电视至少有二十年,节省下来的时间多半用在睡觉上,一点不觉得浪费。最近家里安了网络电视,可以主动选择节目,这才重新看起来。很多电视剧乏善可陈,我没耐心,相比之下,纪录片除了一些反复吊胃口的桥段,水分算是比较少的,出于对人性的猎奇,这回我一下子找到《澳大利亚犯罪调查》(CIA: Crime Investigation Australia)。


最早知道澳大利亚这个名字,是在小时候看的一部《超人》的电影里,大反派和别人谈条件时,他点点地球仪,说自己想要一个澳洲。这句话我印象很深,并因此认为澳大利亚一定是一个美丽富饶让人垂涎的国度。这部摄制于2005年的《犯罪调查》,让我对澳大利亚又有了新的认识。


本片共有24集,每集一案,45分钟左右,偶有几集将性质相近的两案合为一集,不夸张的说,每个案子都扣人心弦甚至骇人听闻。和侦探小说的写作定律一样,每集都有人死于非命。这其中,如果按照中国老百姓的观点,不少犯人只怕枪毙几次都不嫌多,但澳大利亚的法律里没有死刑,所以,无论是午夜持斧斫毙一家四口(格里诺灭门案 ),还是用鱼叉插死怀孕的妻子及摇篮里的女儿(夺命枕边人),无论暗杀显赫政要(议员之战 )还是殴击寻常老妇(疯狂绝杀),所有凶手面临的最高判决,都是一个(或几个)无期徒刑,永不假释。


片中的凶手,有的至今仍在服刑,之中就有一个居然在狱中照样过起奢靡的生活,这实在是不可思议。臭名昭著的 Ivan Milat(背包客屠夫)曾于1989年-1992年期间,要么先奸后杀,要么先虐后杀,前后屠戮了7名少男少女,最近 ,Ivan Milat在狱中写了一封回复媒体的信,在信上他说自己在监狱里:住得像公寓、吃得也挺好、有电视有收音机还有前后院、能看书、能喝咖啡、能锻炼、还想打电话就打电话!后来我查网络,发现他竟然还有一套价值300多万人民币的房子正在通过中介出售。有人认为,活着但没有自由的日子比死还难受,这一点我不反对,可是,倘若所谓把牢底坐穿是这样的情形,那么,那些无辜枉死的亡灵又该如何告慰?当血肉之躯沦为他人肆意戕伐的玩物,宽恕又该从何谈起?


当我看到纪录片里一个被逮捕的男子冲着记者的镜头不断吐口水时(内心恶魔),那一瞬间我被震惊了,要知道就在他戴上手铐的几天前,他用一把匕首迎面捅杀了一个39岁的母亲和她两个年幼的孩子,原因竟仅仅是他偷窃被发现。一个人,到底可以凶恶到什么程度,大概永远是个未知数吧,而法律止于不杀,实在艰难。


尽管我个人反对死刑,认同无人可以剥夺他人生命,尽管我知道很多加害人,多半有苦难的曾经,但面对发指的暴戾罪行,且冷血的犯人又跋扈不悔,我心中一样会杀机密布。


不过,纪录片里那些受害者的家人尽管备受煎熬,面对镜头,却没有一个人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对那些凶手处以极刑,至少我在片中没有看到。他们有的已经白发苍苍,在语气低缓地回忆着逝者的音容时,往往会情不自禁露出微笑,仿佛失去的挚爱还在身边,当说到了可怕的结局,这些不幸的人有的难过地流下泪水,有的激动地痛斥凶手,因为永失所爱的心碎将如影随形伴随他们一生。我看到有一个命案累累的杀人者最终被判几十年有期徒刑,但痛失亲人的家属一样很满意,认为正义得到了伸张。想想看,如的的确确能依靠内心的信仰来获得坚强,这真是无可厚非并值得颂扬。


我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死刑的文章,举例说中国有个受害者的家人,年年上访,执意认为杀人者应该被判死刑。作者说,按照法律,判决凶手有期徒刑是公正的,但受害者家属不同意,认为杀人偿命,必须血债血偿。作者又说,正是因为中国没有废止死刑,所以,很多受害者的家属几乎是用整个余生在孜孜不倦争取对凶手的死刑,而经年的奔波,也不可避免地磨损了他们自己的生活。我不知道,也无从分辨,对比澳大利亚我们的选择是否正确,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深感无力和无奈,因为凭既有的认知我没办法得出一个于情于理于法都能周到的答案。


这部不时发出嘶吼、尖叫和哭泣的纪录片,常常让我调低音量独自看到深夜。五月的阵阵晚风,从黑压压的院子里穿过纱门吹送进来,真的有点凉,我摸摸赤裸裸的胳膊,起身关门,那黑暗的一切就被我虚掩在了外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