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尘——法云古村寻踪
2022-01-11经典散文
[db:简介]
我把我眼中的一瞥惊鸿,投给杭州城灵隐寺边上的法云古村。
如果不是你,我从来都不会知道,在风光妙曼、春深似海的杭州城里,会有一个远离尘嚣的古村落,它以沉默,清宁的方式存在于都市的烟尘中。我曾无数次地亲近这座江南小城,也曾去灵隐天竺朝拜,却一次次地与它失之交臂。而你早在七年前,就从千里之外的故园来到江南,几度探寻,最后选择在杭州城郊的法云古村安住下来,至今已隐居七年。
还是在2016年的岁末,我收到你发来的邮件。你在邮件中写道:
……
我将这次归隐视作生命中一次禅的旅行,而杭州城却意外地成了我这次旅行的终点。在法云古村,我找到了隐士文化所弘扬的那种境界。待到冬去春暖,草长莺飞之时,法云村春和景明,你会感觉到时光如此缓慢,岁月这般静好。你若来,我便等你,你会和我一样喜欢上法云村的古朴和禅意。
安缦
2016.12.28
那是一个被春光簇拥的晨,我走进了杭州城郊一条名曰“法云弄”的山径。轻声念着“法云弄”,竟觉恍若隔世。从步入法云弄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恍惚,氤氲在空气中似有似无的气息让我分不清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陈旧的木房子,斑驳的黄土墙,黛色的屋瓦片,错落的石阶和砖石,潺潺的水声……我迷失在这无边的寂静中。
这是早上七点钟。初升的阳光温柔地投射在青碧的茶园,茂密的竹林之上,与早晨的薄雾一起欢快舞蹈,它们时而簇拥时而散开,哗哗哗,沙沙沙,轻微的低吟飘荡在古村上空,此起彼伏,此呼彼应。
我的心里涌动起无限的欢喜。那种欢喜像潮水,涌至我的胸腔,漫过我的咽喉,又仿若是在经历了无数个黑夜之后,迎来了曙光——一派骤放于眼前的澄明。哦,我是多么的喜欢,喜欢这种自然柔美的绮照。
我将步子放慢,抬脚,轻轻落在石板路上。我知道,这时的你还在安睡中,路边的茶园,竹林,草舍,溪水也在安睡中。偌大的法云村,只有宝石般的花朵微微睁开了双眼,它们眨了眨眼睛,对我说,嘿,你来得好早!
俯身,低头,向它们致意。我看到一朵朵新结的花蕾,多种颜色,多种姿态,在早晨的第一缕清风中荡漾出春的韵律。
你长得好美!这是我由衷的赞叹。花儿笑了,眉目中透着羞怯,我听到它铃铛般的笑声。它是那么娇小,温顺,浅浅地微笑,不受任何污秽的沾染。一只白蝴蝶发现了它,飞来,亲吻它,停留片刻,又飞走。
我走的这条山径有着极其迷人的弯度,同样迷人的是深谷和缓的坡度,它们给予我的期待填满了我的心。我的脚步被它们牵引,我舍不得离开。在这条山径上走过,随时会与用黄泥、秸秆夯筑的土墙相遇,土墙上覆盖着黑色的瓦片,土墙外围是扦插着各色花草的竹篱笆。
我在竹篱笆前停了下来,紧挨着的是一堵石墙,各种大小的砖头叠加在一起,我发现石墙上长满青苔,一圈一圈又一圈。这青碧的苔藓是古村里最为沉默的春色,风吹向它,它不动;水漫过它,它不动;我走近它,它也不动。春天里,万物生,所有的生灵都在忙着搔首弄姿,只有它们怯生生地与春色和谐相处。
它的静默与疏旷,是这绚烂春色中最接近古村气质的植物。它们互相依存,用与生俱来的古雅和恬淡,将岁月刻写,刻成一卷史书,刻成一世的沧桑,厚重而深沉,谦逊且宽容。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写在《草叶集》中的诗句。苔藓是草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有水的地方就会滋生青苔,在江南民居墙院的角落里,在铺满鹅卵石的旧巷子里,在某个废墟的断瓦碎石中,随处可见墨绿色的青苔。过了春天,盛夏炽热的阳光会将它们照射,它们会渐渐枯黄。青苔带着时光的痕迹,多多少少会给人一种凋敝的苍凉感。攀附在法云村石墙上的青苔是一幅清幽简静的素描,我多看它一眼,心里的惆怅就多一些。枯萎后的青苔多像身在异乡,渐渐老去的我们,满腔的离别愁绪,无人可诉的相思之情,如李商隐在《端居》中所写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你来了。欢迎你,你是今天第一个来到法云村的朋友。
你一身如雪白衫,不染纤尘的模样,如梦如幻,站在那里,如佛经中写的“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一时,我无法直视你的美,你的肌肤如白雪,眸子如深潭,黑发如长瀑,一袭长袍裹身,体态轻盈,如落入凡间的仙女。在经历了短暂的眩晕之后,我说,这个村子真美,你也好美,这么多年了,你一点都没变。
来,我带你去休息一下,中午我为你准备了你喜爱的素食,你会喜欢的。你对我嫣然一笑,又是一阵猝不及防的眩晕。沿着这条山径一直走,穿过一座石桥,看到一个亭子,亭子顶端铺满黑瓦青草。这亭子似曾相识,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时常会出现一座古雅的亭子,一位洒脱不羁的雅士,一盅清冽甘醇的好酒。他在此归隐,著书以终。面对青山碧水,时而举杯独饮,时而挥毫著文,酒气化作山岚,墨香融入山野。他仰天长叹,大声悲呼: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我喜欢张岱的落拓之气,早年读他的《湖心亭看雪》,感受他怀想故国时的悲伤心境。西湖萧条,一场白雪难掩国土之残败,他看景伤怀,才会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世界上,最令人悲伤的事莫过于,有朝一日,把你从前的生活全部作了更改,将原本属于你的繁华欢愉全部夺走,让你身陷囹圄,惶惶度日。有人曾评说张岱的性情如何张扬,生活如何放纵,作品如何绚烂,却不知这只是流于表象,他内心的缺失、不为人知的疼痛,归根到底是源于对故国的一腔情深。亡国之痛于他是无法消解的痛,昔日的繁华成了泡影,往日的锦衣玉食不复,大明江山沉寂,此后所有美好的,全部沦落成不堪追忆的往事。李敬泽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用《一个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寂寞》总结张岱的一生,十分妥贴: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再往里走,是一个房间,屋内是木质家具,原木沙发上铺着米白色的坐垫,原木的矮柜,原木的茶几,原木的茶具,一股子木头的清香扑入鼻息。一位穿土黄色布衣的小伙子端来一壶茶,我低头闻之,是龙井。你说,这是用山上的泉水泡制的龙井茶。果然,一杯龙井茶入口,人一下子感觉清爽通透起来。这时,耳边有曲声传来,不是古琴不是二胡不是古筝,居然是琵琶。相隔的一间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穿素色旗袍的女子坐在木椅子上弹奏琵琶。你说,她是你从开封城找来的琴师,姑娘姓阮,出身于民乐世家,相传是阮咸的后人。琴技相当了得,更难得的是她的性情中有着琵琶的清微淡远。
一面白纱巾,遮住了阮姑娘的半张脸,她的手轻拨琴弦,琴声更是圆润柔和。我在她的琴音里找寻阮咸的踪迹,我读过魏晋阮咸的传记,他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等人齐称“竹林七贤”。阮咸一生苦楚,怀才不遇,却独爱琵琶。一把琵琶,弹尽尘世悲情,他的才情卓然于世,却少有人懂他的琴音,解他的忧怨。他常常独自一人抱琴走向深谷,在山林溪涧弹奏琵琶。他往往将一首曲子弹得很是悲伤,嘭嘭,嘭嘭嘭,嘭嘭,他拨弄的哪里是琴上的弦,而是自己的心。
这位心气高洁的琴师,一生都无缘遇到一个知音,真是应验了那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阮咸死后,他的儿孙将一把琵琶放入他的棺木中,以此作为陪葬之物,告慰孤魂。相传那把琵琶,与阮咸一起长眠于黄土之下,经过五百年的岁月更迭,直至唐朝开元年间,才被人从古墓里挖掘出来。当时,阮咸的肉身早已和黄土融为一体,他的琵琶亦是破败不堪,五百年沉埋于黄土中,已然不能弹奏。好在当时有弘文馆学士、北魏皇族的后裔元行冲,此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他不仅考证了此物为阮咸的遗物,还多方寻找乐器坊的师傅,请人根据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就是后来的“月琴”。到了唐德宗时代,有一位叫杜估的人为了弘扬、怀念阮咸的琴艺,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冠以“阮咸”……
我和你说起阮咸,你的眉目中也有怅然。你说,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内心孤寂的人填了一首词,快乐的人会无视,暗暗笑讽,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有一人会被词的意境所吸引,他懂得你的感伤,懂得你的意念,并为你和上一首。那阮咸,苦苦寻觅等待的就是那个能停下来,与他相和的人。知音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些文人雅士,穷尽一生,等的还不是那个与其心相通,意相近的人。
你被刚才送茶进来的小伙子喊走,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我取出随身带着的惠特曼的《草叶集》,读书上的诗句:
我自己呼出的气息,
回声、涟漪、切切细语、紫荆树、
合欢树、枝杈和藤蔓,
我的呼气和吸气,我的心的跳动,
血液和空气在我肺里的流动,
嫩绿的树叶和干黄的树叶,
在柔软的树枝摇摆着的时候,
枝头清光和暗影的嬉戏,
独自一人时的快乐,或在拥挤的大街上、
在田边、在小山旁所感到的快乐。
惠特曼的一生写了不少诗意优雅的自然笔记,他作品中的自然性唤醒了沉睡的世界。当人生步入晚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生活陷入困境,但他依然不忘去和自然亲近。我极爱他的《草叶集》,许是被他淡泊的性情所吸引,每每诵读那些诗句,都能想象,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年迈的他拿着小凳子,去丛林去山谷去河边冥思静想。他坦然地接受着生活的考验,与自然悠闲地相处,无论是在哪里,他总是努力地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
我坐在木质的沙发上听阮姑娘弹奏琵琶,她在我隔壁的屋子里,我看不到她的脸,看不到她弹奏时的表情,当一曲《琵琶语》穿过高高的房梁,木柱子,传入我的耳朵时,竟如一曲舒缓的催眠曲,令我昏昏欲睡。我在柔软的沙发上遁入梦境,待我醒来时已是黄昏。我的身上盖着毯子,颈部还垫了枕头,茶几上的龙井叶片在玻璃杯中起起落落,自由自在。我伸伸双臂,很是惬意,像是在自家的卧房里,安静的,无比舒适的。
起身,出了木门,我又走到了早上走过的那条山径。在法云村,不必担心会走失,也不必刻意地往哪个方向走,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思,随意地走,再怎么走,还是在村子里,即便是不小心迷路了,也会有人来寻你,将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
这个时候,天色黯沉。这条山径上只有我一个人。两边花木丛生,矮墙上有不知名的蔓草向着天空的方向伸展,枝叶与藤蔓缠绕在竹篱笆上,那么热烈那么深情。这时,我这才发现,原来两边的竹林和篱笆内,散落着一个个院落,它们藏匿在青山碧水中,院墙混合着黄泥稻草的气味,无不给人以陈旧之感。
法云古村里最多的是黄泥墙,我是爱极了这种感觉的,我忍不住想要与它们合影,却找不到一个为我拍照的人。我左右张望,远远地看到一个小伙子,他穿着土黄色布衣,我向他挥挥手,他便立马小跑着走来,我把相机给他,他按下快门键。小伙子有张率真朴实的笑脸,我向他致谢,他笑笑,在我身边和我一起走着。
他像是不爱说话,默默地走在我的身边,但只要我向他问起,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他才会和我说话。他说,法云村里最多的是茶树,还有好几个茶园。有桃树、樱花树、还有玉兰、樟树和桂花树。那里墙角边的是鸡冠花,前面还有用松木搭建的葡萄架。
穿过竹林,走过一个又一个斜坡,经过一间门窗紧闭的草舍,突然,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小花在眼前盛开。这时,路边的街灯亮了,照着青石板路,照着这些白色的小花。一种温软悄无声息地涌来。我站在那里,不知不觉中,眼眶有微微的湿润。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想起这一组词,说的便是清素简静的法云古村吧。
法云古村遁世了经年,在江南恬淡的水色中、在西湖幽静的山谷间,静绝尘氛。最自然的才是最清净的,最源始的就是最禅意的,在法云村,禅意是无处不在的。在法云村,无需轮回也不必穿越,灵隐的风会消弭堆积在内心的尘烟。入夜后,夜空上高高悬挂的明月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前生的模样。
已经过了饭点了,你一定是饿了。真是不好意思,我刚刚才忙完。走,我带你去用餐。你不知何时又出现在我眼前,许是在我刚才的恍惚时。被你一说,想起自己将下午美好的时光都用在了睡眠上,不觉有些懊悔。
到了,这里就是素菜馆。我朝着你手指的方向望去,你说的素菜馆竟是一间普通的木屋,棕黑色的木门,棕黑色的木格子窗,从外面望去,素菜馆里灯光幽暗,像极了儿时乡村的夜晚,没有明亮好看的灯,每每入夜,祖母便会点亮油灯蜡烛,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前吃饭,唠唠家常。
素菜馆里有不少用餐的人,每张桌子都点着一支蜡烛,晃动的烛火传递着一种可以亲近的暖意,将脸照得极为好看。这里的菜做得极为精致,一碟碟菜端上桌,我愣愣地看着,竟然很快便忘了菜名,竟然会舍不得动筷子。我说,我不吃了,好舍不得吃。
要吃的,很不错的味道,你尝尝。我无法拒绝你的温言软语,实则我的胃也唱了一天的空城计了,于是便和你一起,享受着碟中的美味。
晚餐后还有一份甜点……你说,你好像看出我的小心事,便又笑着说,放心,这虽是甜点但脂肪热量都极低,放心吃,不会长胖哦。
你带我走过一间一间的院落,它们分布在法云村的山水之间,每个院落都是独立的,但又彼此依存。你说,这些院子都一个名字,像法云舍,藏花楼,清秋居,还有沧月、沐泉、古越、汲青、锦画、禅雨等,每个名字都有不同的蕴意。我们步入一间院子。你说,今晚你就住在这儿。往前面再走一段路,是法云村的会所,二楼有图书馆,馆中藏书多为古籍,如果你不想睡,可以去那里看书。你与我告辞,将一枚竹子做的钥匙圈放在我的手心,一张竹片上写着房间的门牌号和名字,还有一把看上去古旧的钥匙。继而又转身说道,愿你在这儿安睡到天亮。
沏一壶西湖龙井,手捧惠特曼的《草叶集》,就像坐在自家的庭院里喝茶,时不时会传来树枝相互触碰时发出的沙沙声,还有从远处传来的钟鼓声……那种恍惚感又寻来了,我不知自己究竟身在何处,仿若时光倒转,回到几百年之前。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人们不用手机,更不用微信交流情感。他们用笔蘸着墨汁写信,空闲时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去和山林草木亲近,去深谷聆听鸟语,过的是悠然自在的生活。在法云古村,客房里是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慕名而来的人在这里找寻的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慢生活。
法云古村,隐匿在灵隐绵远的禅韵中。一座古村于红尘中隐匿了多少年?我不得而知。我喜欢法云古村的禅意,它遗落于万丈红尘,却无处不在。法云古村的古字,传达的是一种古老的灵明,在当今繁华时代中,它遁形在江南,隐身在深谷中,在飘忽的禅韵中,我仿若看到了法云古村前生的模样。许是终日听着灵隐的钟鼓声,灵隐的泉水流经它,灵隐的风吹向它,灵隐的香火日日将它熏染,年月长长,法云村的禅意自是芬芳。
又一个清晨,日光熹微,寺院里的钟鼓声响起。早上七点钟,我即将离开这个村子,我放慢脚步,唯恐惊扰了还在安睡中的你。溪涧里的水醒了,它絮絮低语,它潺潺流淌,向前再向前,终将与另一条溪水相遇,汇合成一条更深的更有力的水流。山径两边的草木沾着春天的露珠,露珠滚落下来,脆脆的声音,和风声一起,组成一曲春天的交响乐。
山径的另一头走来两三个僧人,他们从我身边走过,不曾留下一丝动静。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落在黑色的屋瓦顶上,落在弯弯曲曲的山径上,落在我脚边,我一个人来,又一个人离去。我带走了其中的一片叶子,哦,多么幸运的叶子,它生长在法云村无边的寂静中,灵隐的禅韵,古村的气息平添了它的灵性,它是我遗落在前生的一个梦。
如果不是你,我从来都不会知道,在风光妙曼、春深似海的杭州城里,会有一个远离尘嚣的古村落,它以沉默,清宁的方式存在于都市的烟尘中。我曾无数次地亲近这座江南小城,也曾去灵隐天竺朝拜,却一次次地与它失之交臂。而你早在七年前,就从千里之外的故园来到江南,几度探寻,最后选择在杭州城郊的法云古村安住下来,至今已隐居七年。
还是在2016年的岁末,我收到你发来的邮件。你在邮件中写道:
……
我将这次归隐视作生命中一次禅的旅行,而杭州城却意外地成了我这次旅行的终点。在法云古村,我找到了隐士文化所弘扬的那种境界。待到冬去春暖,草长莺飞之时,法云村春和景明,你会感觉到时光如此缓慢,岁月这般静好。你若来,我便等你,你会和我一样喜欢上法云村的古朴和禅意。
安缦
2016.12.28
那是一个被春光簇拥的晨,我走进了杭州城郊一条名曰“法云弄”的山径。轻声念着“法云弄”,竟觉恍若隔世。从步入法云弄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恍惚,氤氲在空气中似有似无的气息让我分不清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陈旧的木房子,斑驳的黄土墙,黛色的屋瓦片,错落的石阶和砖石,潺潺的水声……我迷失在这无边的寂静中。
这是早上七点钟。初升的阳光温柔地投射在青碧的茶园,茂密的竹林之上,与早晨的薄雾一起欢快舞蹈,它们时而簇拥时而散开,哗哗哗,沙沙沙,轻微的低吟飘荡在古村上空,此起彼伏,此呼彼应。
我的心里涌动起无限的欢喜。那种欢喜像潮水,涌至我的胸腔,漫过我的咽喉,又仿若是在经历了无数个黑夜之后,迎来了曙光——一派骤放于眼前的澄明。哦,我是多么的喜欢,喜欢这种自然柔美的绮照。
我将步子放慢,抬脚,轻轻落在石板路上。我知道,这时的你还在安睡中,路边的茶园,竹林,草舍,溪水也在安睡中。偌大的法云村,只有宝石般的花朵微微睁开了双眼,它们眨了眨眼睛,对我说,嘿,你来得好早!
俯身,低头,向它们致意。我看到一朵朵新结的花蕾,多种颜色,多种姿态,在早晨的第一缕清风中荡漾出春的韵律。
你长得好美!这是我由衷的赞叹。花儿笑了,眉目中透着羞怯,我听到它铃铛般的笑声。它是那么娇小,温顺,浅浅地微笑,不受任何污秽的沾染。一只白蝴蝶发现了它,飞来,亲吻它,停留片刻,又飞走。
我走的这条山径有着极其迷人的弯度,同样迷人的是深谷和缓的坡度,它们给予我的期待填满了我的心。我的脚步被它们牵引,我舍不得离开。在这条山径上走过,随时会与用黄泥、秸秆夯筑的土墙相遇,土墙上覆盖着黑色的瓦片,土墙外围是扦插着各色花草的竹篱笆。
我在竹篱笆前停了下来,紧挨着的是一堵石墙,各种大小的砖头叠加在一起,我发现石墙上长满青苔,一圈一圈又一圈。这青碧的苔藓是古村里最为沉默的春色,风吹向它,它不动;水漫过它,它不动;我走近它,它也不动。春天里,万物生,所有的生灵都在忙着搔首弄姿,只有它们怯生生地与春色和谐相处。
它的静默与疏旷,是这绚烂春色中最接近古村气质的植物。它们互相依存,用与生俱来的古雅和恬淡,将岁月刻写,刻成一卷史书,刻成一世的沧桑,厚重而深沉,谦逊且宽容。
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这是美国诗人惠特曼写在《草叶集》中的诗句。苔藓是草的另一种生命形态。有水的地方就会滋生青苔,在江南民居墙院的角落里,在铺满鹅卵石的旧巷子里,在某个废墟的断瓦碎石中,随处可见墨绿色的青苔。过了春天,盛夏炽热的阳光会将它们照射,它们会渐渐枯黄。青苔带着时光的痕迹,多多少少会给人一种凋敝的苍凉感。攀附在法云村石墙上的青苔是一幅清幽简静的素描,我多看它一眼,心里的惆怅就多一些。枯萎后的青苔多像身在异乡,渐渐老去的我们,满腔的离别愁绪,无人可诉的相思之情,如李商隐在《端居》中所写的“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你来了。欢迎你,你是今天第一个来到法云村的朋友。
你一身如雪白衫,不染纤尘的模样,如梦如幻,站在那里,如佛经中写的“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一时,我无法直视你的美,你的肌肤如白雪,眸子如深潭,黑发如长瀑,一袭长袍裹身,体态轻盈,如落入凡间的仙女。在经历了短暂的眩晕之后,我说,这个村子真美,你也好美,这么多年了,你一点都没变。
来,我带你去休息一下,中午我为你准备了你喜爱的素食,你会喜欢的。你对我嫣然一笑,又是一阵猝不及防的眩晕。沿着这条山径一直走,穿过一座石桥,看到一个亭子,亭子顶端铺满黑瓦青草。这亭子似曾相识,多少年了,我的眼前时常会出现一座古雅的亭子,一位洒脱不羁的雅士,一盅清冽甘醇的好酒。他在此归隐,著书以终。面对青山碧水,时而举杯独饮,时而挥毫著文,酒气化作山岚,墨香融入山野。他仰天长叹,大声悲呼: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梁,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我喜欢张岱的落拓之气,早年读他的《湖心亭看雪》,感受他怀想故国时的悲伤心境。西湖萧条,一场白雪难掩国土之残败,他看景伤怀,才会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世界上,最令人悲伤的事莫过于,有朝一日,把你从前的生活全部作了更改,将原本属于你的繁华欢愉全部夺走,让你身陷囹圄,惶惶度日。有人曾评说张岱的性情如何张扬,生活如何放纵,作品如何绚烂,却不知这只是流于表象,他内心的缺失、不为人知的疼痛,归根到底是源于对故国的一腔情深。亡国之痛于他是无法消解的痛,昔日的繁华成了泡影,往日的锦衣玉食不复,大明江山沉寂,此后所有美好的,全部沦落成不堪追忆的往事。李敬泽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用《一个世界的热闹,一个人的寂寞》总结张岱的一生,十分妥贴:张岱是爱繁华、爱热闹的人。张岱之生是为了凑一场大热闹,所以张岱每次都要挨到热闹散了、繁华尽了。”
再往里走,是一个房间,屋内是木质家具,原木沙发上铺着米白色的坐垫,原木的矮柜,原木的茶几,原木的茶具,一股子木头的清香扑入鼻息。一位穿土黄色布衣的小伙子端来一壶茶,我低头闻之,是龙井。你说,这是用山上的泉水泡制的龙井茶。果然,一杯龙井茶入口,人一下子感觉清爽通透起来。这时,耳边有曲声传来,不是古琴不是二胡不是古筝,居然是琵琶。相隔的一间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一个穿素色旗袍的女子坐在木椅子上弹奏琵琶。你说,她是你从开封城找来的琴师,姑娘姓阮,出身于民乐世家,相传是阮咸的后人。琴技相当了得,更难得的是她的性情中有着琵琶的清微淡远。
一面白纱巾,遮住了阮姑娘的半张脸,她的手轻拨琴弦,琴声更是圆润柔和。我在她的琴音里找寻阮咸的踪迹,我读过魏晋阮咸的传记,他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等人齐称“竹林七贤”。阮咸一生苦楚,怀才不遇,却独爱琵琶。一把琵琶,弹尽尘世悲情,他的才情卓然于世,却少有人懂他的琴音,解他的忧怨。他常常独自一人抱琴走向深谷,在山林溪涧弹奏琵琶。他往往将一首曲子弹得很是悲伤,嘭嘭,嘭嘭嘭,嘭嘭,他拨弄的哪里是琴上的弦,而是自己的心。
这位心气高洁的琴师,一生都无缘遇到一个知音,真是应验了那一句“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阮咸死后,他的儿孙将一把琵琶放入他的棺木中,以此作为陪葬之物,告慰孤魂。相传那把琵琶,与阮咸一起长眠于黄土之下,经过五百年的岁月更迭,直至唐朝开元年间,才被人从古墓里挖掘出来。当时,阮咸的肉身早已和黄土融为一体,他的琵琶亦是破败不堪,五百年沉埋于黄土中,已然不能弹奏。好在当时有弘文馆学士、北魏皇族的后裔元行冲,此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他不仅考证了此物为阮咸的遗物,还多方寻找乐器坊的师傅,请人根据样式仿制了一具木制乐器,就是后来的“月琴”。到了唐德宗时代,有一位叫杜估的人为了弘扬、怀念阮咸的琴艺,将月琴定名为“阮咸”,自此以后,凡是中国琵琶乐器全冠以“阮咸”……
我和你说起阮咸,你的眉目中也有怅然。你说,这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内心孤寂的人填了一首词,快乐的人会无视,暗暗笑讽,那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但有一人会被词的意境所吸引,他懂得你的感伤,懂得你的意念,并为你和上一首。那阮咸,苦苦寻觅等待的就是那个能停下来,与他相和的人。知音毕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些文人雅士,穷尽一生,等的还不是那个与其心相通,意相近的人。
你被刚才送茶进来的小伙子喊走,留我一个人在房间里。我取出随身带着的惠特曼的《草叶集》,读书上的诗句:
我自己呼出的气息,
回声、涟漪、切切细语、紫荆树、
合欢树、枝杈和藤蔓,
我的呼气和吸气,我的心的跳动,
血液和空气在我肺里的流动,
嫩绿的树叶和干黄的树叶,
在柔软的树枝摇摆着的时候,
枝头清光和暗影的嬉戏,
独自一人时的快乐,或在拥挤的大街上、
在田边、在小山旁所感到的快乐。
惠特曼的一生写了不少诗意优雅的自然笔记,他作品中的自然性唤醒了沉睡的世界。当人生步入晚年,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生活陷入困境,但他依然不忘去和自然亲近。我极爱他的《草叶集》,许是被他淡泊的性情所吸引,每每诵读那些诗句,都能想象,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年迈的他拿着小凳子,去丛林去山谷去河边冥思静想。他坦然地接受着生活的考验,与自然悠闲地相处,无论是在哪里,他总是努力地让自己活得自由自在。
我坐在木质的沙发上听阮姑娘弹奏琵琶,她在我隔壁的屋子里,我看不到她的脸,看不到她弹奏时的表情,当一曲《琵琶语》穿过高高的房梁,木柱子,传入我的耳朵时,竟如一曲舒缓的催眠曲,令我昏昏欲睡。我在柔软的沙发上遁入梦境,待我醒来时已是黄昏。我的身上盖着毯子,颈部还垫了枕头,茶几上的龙井叶片在玻璃杯中起起落落,自由自在。我伸伸双臂,很是惬意,像是在自家的卧房里,安静的,无比舒适的。
起身,出了木门,我又走到了早上走过的那条山径。在法云村,不必担心会走失,也不必刻意地往哪个方向走,可以按着自己的心思,随意地走,再怎么走,还是在村子里,即便是不小心迷路了,也会有人来寻你,将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
这个时候,天色黯沉。这条山径上只有我一个人。两边花木丛生,矮墙上有不知名的蔓草向着天空的方向伸展,枝叶与藤蔓缠绕在竹篱笆上,那么热烈那么深情。这时,我这才发现,原来两边的竹林和篱笆内,散落着一个个院落,它们藏匿在青山碧水中,院墙混合着黄泥稻草的气味,无不给人以陈旧之感。
法云古村里最多的是黄泥墙,我是爱极了这种感觉的,我忍不住想要与它们合影,却找不到一个为我拍照的人。我左右张望,远远地看到一个小伙子,他穿着土黄色布衣,我向他挥挥手,他便立马小跑着走来,我把相机给他,他按下快门键。小伙子有张率真朴实的笑脸,我向他致谢,他笑笑,在我身边和我一起走着。
他像是不爱说话,默默地走在我的身边,但只要我向他问起,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花,他才会和我说话。他说,法云村里最多的是茶树,还有好几个茶园。有桃树、樱花树、还有玉兰、樟树和桂花树。那里墙角边的是鸡冠花,前面还有用松木搭建的葡萄架。
穿过竹林,走过一个又一个斜坡,经过一间门窗紧闭的草舍,突然,一大片一大片白色的小花在眼前盛开。这时,路边的街灯亮了,照着青石板路,照着这些白色的小花。一种温软悄无声息地涌来。我站在那里,不知不觉中,眼眶有微微的湿润。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想起这一组词,说的便是清素简静的法云古村吧。
法云古村遁世了经年,在江南恬淡的水色中、在西湖幽静的山谷间,静绝尘氛。最自然的才是最清净的,最源始的就是最禅意的,在法云村,禅意是无处不在的。在法云村,无需轮回也不必穿越,灵隐的风会消弭堆积在内心的尘烟。入夜后,夜空上高高悬挂的明月会让我们看到自己前生的模样。
已经过了饭点了,你一定是饿了。真是不好意思,我刚刚才忙完。走,我带你去用餐。你不知何时又出现在我眼前,许是在我刚才的恍惚时。被你一说,想起自己将下午美好的时光都用在了睡眠上,不觉有些懊悔。
到了,这里就是素菜馆。我朝着你手指的方向望去,你说的素菜馆竟是一间普通的木屋,棕黑色的木门,棕黑色的木格子窗,从外面望去,素菜馆里灯光幽暗,像极了儿时乡村的夜晚,没有明亮好看的灯,每每入夜,祖母便会点亮油灯蜡烛,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前吃饭,唠唠家常。
素菜馆里有不少用餐的人,每张桌子都点着一支蜡烛,晃动的烛火传递着一种可以亲近的暖意,将脸照得极为好看。这里的菜做得极为精致,一碟碟菜端上桌,我愣愣地看着,竟然很快便忘了菜名,竟然会舍不得动筷子。我说,我不吃了,好舍不得吃。
要吃的,很不错的味道,你尝尝。我无法拒绝你的温言软语,实则我的胃也唱了一天的空城计了,于是便和你一起,享受着碟中的美味。
晚餐后还有一份甜点……你说,你好像看出我的小心事,便又笑着说,放心,这虽是甜点但脂肪热量都极低,放心吃,不会长胖哦。
你带我走过一间一间的院落,它们分布在法云村的山水之间,每个院落都是独立的,但又彼此依存。你说,这些院子都一个名字,像法云舍,藏花楼,清秋居,还有沧月、沐泉、古越、汲青、锦画、禅雨等,每个名字都有不同的蕴意。我们步入一间院子。你说,今晚你就住在这儿。往前面再走一段路,是法云村的会所,二楼有图书馆,馆中藏书多为古籍,如果你不想睡,可以去那里看书。你与我告辞,将一枚竹子做的钥匙圈放在我的手心,一张竹片上写着房间的门牌号和名字,还有一把看上去古旧的钥匙。继而又转身说道,愿你在这儿安睡到天亮。
沏一壶西湖龙井,手捧惠特曼的《草叶集》,就像坐在自家的庭院里喝茶,时不时会传来树枝相互触碰时发出的沙沙声,还有从远处传来的钟鼓声……那种恍惚感又寻来了,我不知自己究竟身在何处,仿若时光倒转,回到几百年之前。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电脑,人们不用手机,更不用微信交流情感。他们用笔蘸着墨汁写信,空闲时聚在一起饮酒赋诗,去和山林草木亲近,去深谷聆听鸟语,过的是悠然自在的生活。在法云古村,客房里是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慕名而来的人在这里找寻的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慢生活。
法云古村,隐匿在灵隐绵远的禅韵中。一座古村于红尘中隐匿了多少年?我不得而知。我喜欢法云古村的禅意,它遗落于万丈红尘,却无处不在。法云古村的古字,传达的是一种古老的灵明,在当今繁华时代中,它遁形在江南,隐身在深谷中,在飘忽的禅韵中,我仿若看到了法云古村前生的模样。许是终日听着灵隐的钟鼓声,灵隐的泉水流经它,灵隐的风吹向它,灵隐的香火日日将它熏染,年月长长,法云村的禅意自是芬芳。
又一个清晨,日光熹微,寺院里的钟鼓声响起。早上七点钟,我即将离开这个村子,我放慢脚步,唯恐惊扰了还在安睡中的你。溪涧里的水醒了,它絮絮低语,它潺潺流淌,向前再向前,终将与另一条溪水相遇,汇合成一条更深的更有力的水流。山径两边的草木沾着春天的露珠,露珠滚落下来,脆脆的声音,和风声一起,组成一曲春天的交响乐。
山径的另一头走来两三个僧人,他们从我身边走过,不曾留下一丝动静。一片片树叶飘落下来,落在黑色的屋瓦顶上,落在弯弯曲曲的山径上,落在我脚边,我一个人来,又一个人离去。我带走了其中的一片叶子,哦,多么幸运的叶子,它生长在法云村无边的寂静中,灵隐的禅韵,古村的气息平添了它的灵性,它是我遗落在前生的一个梦。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