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董素芝的散文
2022-01-11经典散文
[db:简介]
读董素芝的散文
围庭
《阳光来了》是素芝新出的散文集。书中收录了近几年她的一些作品。有散文,也有随笔。集子装帧素色,有点淡淡的古雅,是我喜欢的那种风格。素芝将她的新作寄赠予我,显然是要让我分享一下她出书的喜悦,同时也想听听我,作为一个读者的感想。这对我是一个难题,读一本书有不一样的感觉,但要说出来、说到位很难。
素芝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宣传部是地方党组织的喉舌,人待在那种地方,容易或者习惯于步调一致地说话。素芝在那里工作,我有点担心她的文字会否烙上党报宣传的色彩,然而在读了她的这本书后,我没有在字里行间找出这方面的蛛丝马迹。这或许成为我读她文字时最让我惊喜的地方。作家是种自说自话的职业,自说自话是指作家得用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的嘴巴。素芝以我嘴道我心,她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
素芝的文字厚重大气。这一点对女人而言尤其难能可贵。女人写散文,易流于把自己打扮成花花绿绿的旦角。虽然玲珑,不乏雅致,但终归小巧有余,气魄方面显得不足。素芝的散文很特别,她的口吻,或称她的嗓门,起调很高。听她叙说历史,听她讲与友人交往的故事,听她对时局的评论,她好像更像一个唱花脸的,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大开大阖。作为读者,我通常会陶醉在她那有点沙哑却不失铿锵的唱腔里。素芝文字掌握能力很强,动辄洋洋万言,但在结构表达上,前后呼应得滴水不漏,行文里弥漫着一种诡谲,也散发着勃勃向上的劲头。一般女性作家少有这种精神气。素芝也有一些写得较为灵性的文字,但在我看来,那只是她出门时戴上的花色围巾,起着点缀和调剂心情的作用。她身上那件大衣,依旧是深沉的色彩。
散文是作者生活经历和气质的体现,基于这,散文比较其它文字,更直接展露作者的心思。然而有些一味追求题旨玄奥深奇,兜着圈子不说人话的散文居然也受到追捧,这就让人看不懂了。素芝的散文很直接,几乎篇篇都以第一人称开言,笔笔写自己,句句道人生。她在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很大的震撼:“在这样一个盛行鸡鸣狗盗的时代,活在一个个失魂落魄却个个装扮得优雅的人群里,看着绝大多数文人学者的自说自话或风花雪月的散文小品和一地鸡毛般琐屑无聊的小说,我的内心早已一片荒芜。倒更像煮蛙效应中的青蛙,早年还有在沸水中逃生的想法,想努力挣扎一下,而今在温水中煮了这么多年后,哪里还有起跳的力量?”这与其说是她的心灵碎语,倒不如说是一个作家直面人生的胸臆之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成就,但物质文明的丰富似乎并没有使得我们这个社会在精神方面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对于这,一个有良知的作家必定会以自己的方式从内心发出呐喊。素芝的一些文字,便是这种抗争的提炼,因为这个,它真实,它是可些触摸的,同时也是感人的。文字因真实可贵,可真实却并非人皆具备的品质。素芝的文字是用她心灵之火煎熬的一剂药汤,味儿也许有点苦涩,但她不忽悠自己,当然也就不可能去糊弄读者。
素芝系中国作协会员。在读《阳光来了》前,我在网上购买了上海一位也是挂着国字号作家头衔的人写的书。相比素芝的《阳光来了》,那本书真的让我失望,当下便生出花冤枉钱的感觉,我自己写东西一塌糊涂,看别人的东西却有点挑剔,一般不称意的,就扔在一边,从此不再翻阅。素芝这本书,我或者放在枕边,或者搁在沙发上,断断续续,翻翻读读了好几天。读完我和素芝飞纸条说,你的国字作家头衔不是虚挂的。素芝听完,孩子般的飞还纸条,说:“有围庭兄这话,我就放下心来了。”
我与素芝从未谋面,接触亦少。我之所以在这里直呼素芝,好像显得挺熟悉挺亲切,这是因为我们以前在点评彼此文字时有过约定。素芝说彼此叫老师,她不好意思,太别扭了,要我叫她素芝。我年长于她,她亦改称我为兄。从这点看出,素芝是一个随性的人,她似乎不喜欢那种板着面孔说话的腔调。不板着面孔说话,正是这本书流露出来的最基本的精神或叫气韵。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