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道上
2022-01-12抒情散文孙光利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7 编辑
前头道上绝对是个人场。饭后,没事了,都爱往那儿凑。去了,也无非是聊聊天说说闲话。有的人才刚在那里站了几分钟,自家的娘们就远远地扯开嗓门招呼他回家了。……
前头道上绝对是个人场。饭后,没事了,都爱往那儿凑。去了,也无非是聊聊天说说闲话。有的人才刚在那里站了几分钟,自家的娘们就远远地扯开嗓门招呼他回家了。……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3:07 编辑 <br /><br /> 前头道上绝对是个人场。饭后,没事了,都爱往那儿凑。去了,也无非是聊聊天说说闲话。有的人才刚在那里站了几分钟,自家的娘们就远远地扯开嗓门招呼他回家了。他边往回走,前头道上的人边打趣他说,是爷们不?你不回家还能咋地!那回家的人就回过头来回敬道,等你娘们喊你时你试试看。
最早的时候,我家还在前边住着,出门几步就是前头道上。当时家里喂了两头猪,猪圈就垒在紧挨着前头道上南边自家的小树林边上。趁着去喂猪的空闲,我也在前头道上站上几分钟,听大人们说说话。等着母亲出门喊一声回家吃饭了,便匆匆回去。
村中间的东西路和南北路正好将前头道上推到了风口上。因此,这里正是夏天凉快的好去处。最是羡慕连才大爷和老给生家了,你看他们家紧贴着前头道上住着。在院子里吃饭时隔着院墙就能听见前头道上的人说话。可不是咋的?来前头道上说话的人都倚在他们家的院墙边上或坐或站。前头道上的南边就是曾祥大爷和我家的猪圈了。我家的猪圈是东西走向的,曾祥大爷家的猪圈是南北走向的,首尾相连,正好在中间形成一个空场供我们这些下里巴人说话聊天解闷乘凉。空场东边还有一个猪圈,是春喜伯伯家的。这种地方自然是没什么好味道了。奇怪的是,我们都不曾说这里有什么臭味,偏偏还搬个马扎要在那里坐着说话。若是夏天晚上,干脆就拿个化肥袋子躺了,听人说话,有时也搭上几句,困了就慢慢地眯着眼睡了,岂不美哉!
我家往北搬了后,就离前头道上远点了。远点也是来。人场嘛,热闹。干了一天的活,饭后来前头道上听大家说说话比闷在家里解乏多了。
那时候,前头道上的主角有这么几位,和爷爷、我大爷爷,常增大爷等。他们几个都会讲故事说评书。特别是一些评书,比如《杨家将》、《岳飞传》、《明英烈》、《大八义》、《小八义》等,他们说的与收音机里听来的很有出入,我们听得就是这出入呢。现在叫什么来着,对,版本不同。
和爷爷这人不拘言笑,整天一脸的严肃相,人们也就不怎么喜欢他。他说时,整个场子上没人搭腔,就只有听的份。要是有人不看眼色插上一句,他就一瞪眼说,你也懂么!那人一伸舌头不做声了。现在的电视节目里主持人喜欢拉个观众上台参与互动,活跃活跃气氛。和爷爷少的就是这个。大爷爷这人每到这时就太专注了,很敬业,只可惜他不是靠这个吃饭的。听着他声情并茂的评书,大家就不好意思打断他了,说到动情处,他还要摆个动作给你看看呢,看来是他自个已经先入戏了。到那时,场子上鸦雀无声,就只他一人表演。夏天热了,干一天活下来,也累,他就也弄个化肥袋子躺着说。夜深了,大家先后进入了梦乡。等到他也困了,边说边打哈欠,渐渐就要睡了。正好有人让尿给憋醒了起来解手,就对他说,怎么不说了,大家都听着呢。于是,他就打起精神再说下去。如此三番,不知他的评书要说到夜里几时。反正我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时是我自己醒来回家的,有时是他叫醒我回家的。听常增大爷的评书最开心了。他这个人爱开玩笑,所以听他讲时大家都爱插嘴,调侃几句,互动性特强。有一回他说的是《明英烈》,说朱元璋在庆功楼摆鸿门宴要害自己的结义兄弟,他说朱元璋在楼下埋好了地雷炸弹,就等着他下来后拉响呢。这时,胜利就笑着插话了,老哥,那地雷炸弹是啥时候的事了,朱元璋总不能跑到现在拿了再跑回明朝吧?常增大爷一听,知道自己发挥过头了,也就笑着对胜利说,就你嘴犟乱打岔,没见大伙正听得入耳吗?大家都笑了。可是,常增大爷并没错呀,你看,现在的影视剧不是动不动就要穿越吗?他这也是在搞穿越呀。常增大爷去世已有二十多年了,你说那时候的作家写手知道穿越是啥吗?这么一想,他的穿越可比如今的这些影视剧早多了,应该说是老前辈了。常增大爷前卫着呢。
雨后,看看不能下地干活,也都踩着一路的泥水来前头道上说话解闷。冬天的雪后就更好了,不管是大人小孩,穿戴的笨狗熊一般,手都抄在棉袄袖子里,就在这风口处说话,一点也不觉冷。
冬天的前头道上的确是不错的。冬闲嘛,人就更多了。那时候,还没有出去打工这事。大冬天里,就知道两手往棉袄袖子里一抄,走!前头道上晒太阳去。连才大爷和老给生他们家的院墙外边都堆满了柴禾垛。大家就依着柴禾垛坐了,在太阳下眯缝着眼说话,说着说着就有睡着了的。有几个老头就在地上按方或者下象棋。仔细想想,在乡间这大好的天里,不这样度过岂不就可惜了,这才叫享受呢。你看现在,天天就知道忙忙忙,可忙到头来,你都忙了些啥?事业?功名?金钱?最后,你不是还不满意吗?活得好累,生活压力大,就是我们时下的生活状态。想想那时,我不知道这生活究竟是怎么了?
上了初中后,就开始住校了。我也只有在暑假里能去前头道上了。因为学习,父亲还不让去。饭后,只要一拿化肥袋子,父亲就说,别出去了,还是在家看看书吧。我说,太热了,出去凉快凉快,一会儿就家来的。那时候,村里已经已经通了电有了电视,去前头道上的人比先前少多了。人少,倒也更凉快、安静。有一年的冬天,正是数九天寒。晚上,我在家里闲得实在无聊,就信步走了出去,去哪儿呢?不自觉就走到了前头道上。那地方正是个风口,风一吹,真冷!我看见曾祥大爷,黎明、洪亮他们几个正站在那里紧裹着棉大衣闲聊呢。
初中之后就是高中,寸亮找我父亲与增祥大爷用地换了前头道上两家子的猪圈和我家的小树林,说是要在那里盖屋。果然,第二年,那里就成了寸亮家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了。自然,环境好多了。环境好是好了,只是由于大家都忙着外出打工挣钱,与先前相比,这前头道上到底是冷清了下来。这几年,连寸亮家也都成年关门闭户的,听说是去城市里给他开饭店的儿子帮忙了。
村里终于要通公路了,多年的泥水土路要变平整的水泥路了。这可是一村人多年的梦想啊。春上,我回去时,就听见村部里的大喇叭在吆喝说路两边那些碍事的破屋烂墙、柴禾垛以及小树林都得限期处理掉。上一次,麦收时节,我回去给父母收麦子时,看见公路已经修好了。早收了的已经在公路上晒麦子了,真方便。前头道上那地方也大变了样,原先的空场现在成了娱乐场,有健身器材,篮球档。我回家经过那里时,见娱乐场上有老人、妇女、孩子,还有几个中学生在打篮球呢。挺热闹的。在寸亮家的门边上,也有几个人在说话。现在看看,这前头道上的确是比先前好多了。
晚上,我和来家里玩的小叔说了回家后的感受。他也表示赞同。我问,现在前头道上晚上的人多不多。他说,多什么多?早在几年前那里的人就不多了,这几年都外出挣钱去了,正当往年的,谁还在家闲着?你白天来时没见前头道上那里的老头、妇女、孩子吗?就这些闲人才有功夫去前头道上玩呢。看来,前头道上从前的热闹景象已成为一段往事只能留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里了。
最早的时候,我家还在前边住着,出门几步就是前头道上。当时家里喂了两头猪,猪圈就垒在紧挨着前头道上南边自家的小树林边上。趁着去喂猪的空闲,我也在前头道上站上几分钟,听大人们说说话。等着母亲出门喊一声回家吃饭了,便匆匆回去。
村中间的东西路和南北路正好将前头道上推到了风口上。因此,这里正是夏天凉快的好去处。最是羡慕连才大爷和老给生家了,你看他们家紧贴着前头道上住着。在院子里吃饭时隔着院墙就能听见前头道上的人说话。可不是咋的?来前头道上说话的人都倚在他们家的院墙边上或坐或站。前头道上的南边就是曾祥大爷和我家的猪圈了。我家的猪圈是东西走向的,曾祥大爷家的猪圈是南北走向的,首尾相连,正好在中间形成一个空场供我们这些下里巴人说话聊天解闷乘凉。空场东边还有一个猪圈,是春喜伯伯家的。这种地方自然是没什么好味道了。奇怪的是,我们都不曾说这里有什么臭味,偏偏还搬个马扎要在那里坐着说话。若是夏天晚上,干脆就拿个化肥袋子躺了,听人说话,有时也搭上几句,困了就慢慢地眯着眼睡了,岂不美哉!
我家往北搬了后,就离前头道上远点了。远点也是来。人场嘛,热闹。干了一天的活,饭后来前头道上听大家说说话比闷在家里解乏多了。
那时候,前头道上的主角有这么几位,和爷爷、我大爷爷,常增大爷等。他们几个都会讲故事说评书。特别是一些评书,比如《杨家将》、《岳飞传》、《明英烈》、《大八义》、《小八义》等,他们说的与收音机里听来的很有出入,我们听得就是这出入呢。现在叫什么来着,对,版本不同。
和爷爷这人不拘言笑,整天一脸的严肃相,人们也就不怎么喜欢他。他说时,整个场子上没人搭腔,就只有听的份。要是有人不看眼色插上一句,他就一瞪眼说,你也懂么!那人一伸舌头不做声了。现在的电视节目里主持人喜欢拉个观众上台参与互动,活跃活跃气氛。和爷爷少的就是这个。大爷爷这人每到这时就太专注了,很敬业,只可惜他不是靠这个吃饭的。听着他声情并茂的评书,大家就不好意思打断他了,说到动情处,他还要摆个动作给你看看呢,看来是他自个已经先入戏了。到那时,场子上鸦雀无声,就只他一人表演。夏天热了,干一天活下来,也累,他就也弄个化肥袋子躺着说。夜深了,大家先后进入了梦乡。等到他也困了,边说边打哈欠,渐渐就要睡了。正好有人让尿给憋醒了起来解手,就对他说,怎么不说了,大家都听着呢。于是,他就打起精神再说下去。如此三番,不知他的评书要说到夜里几时。反正我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有时是我自己醒来回家的,有时是他叫醒我回家的。听常增大爷的评书最开心了。他这个人爱开玩笑,所以听他讲时大家都爱插嘴,调侃几句,互动性特强。有一回他说的是《明英烈》,说朱元璋在庆功楼摆鸿门宴要害自己的结义兄弟,他说朱元璋在楼下埋好了地雷炸弹,就等着他下来后拉响呢。这时,胜利就笑着插话了,老哥,那地雷炸弹是啥时候的事了,朱元璋总不能跑到现在拿了再跑回明朝吧?常增大爷一听,知道自己发挥过头了,也就笑着对胜利说,就你嘴犟乱打岔,没见大伙正听得入耳吗?大家都笑了。可是,常增大爷并没错呀,你看,现在的影视剧不是动不动就要穿越吗?他这也是在搞穿越呀。常增大爷去世已有二十多年了,你说那时候的作家写手知道穿越是啥吗?这么一想,他的穿越可比如今的这些影视剧早多了,应该说是老前辈了。常增大爷前卫着呢。
雨后,看看不能下地干活,也都踩着一路的泥水来前头道上说话解闷。冬天的雪后就更好了,不管是大人小孩,穿戴的笨狗熊一般,手都抄在棉袄袖子里,就在这风口处说话,一点也不觉冷。
冬天的前头道上的确是不错的。冬闲嘛,人就更多了。那时候,还没有出去打工这事。大冬天里,就知道两手往棉袄袖子里一抄,走!前头道上晒太阳去。连才大爷和老给生他们家的院墙外边都堆满了柴禾垛。大家就依着柴禾垛坐了,在太阳下眯缝着眼说话,说着说着就有睡着了的。有几个老头就在地上按方或者下象棋。仔细想想,在乡间这大好的天里,不这样度过岂不就可惜了,这才叫享受呢。你看现在,天天就知道忙忙忙,可忙到头来,你都忙了些啥?事业?功名?金钱?最后,你不是还不满意吗?活得好累,生活压力大,就是我们时下的生活状态。想想那时,我不知道这生活究竟是怎么了?
上了初中后,就开始住校了。我也只有在暑假里能去前头道上了。因为学习,父亲还不让去。饭后,只要一拿化肥袋子,父亲就说,别出去了,还是在家看看书吧。我说,太热了,出去凉快凉快,一会儿就家来的。那时候,村里已经已经通了电有了电视,去前头道上的人比先前少多了。人少,倒也更凉快、安静。有一年的冬天,正是数九天寒。晚上,我在家里闲得实在无聊,就信步走了出去,去哪儿呢?不自觉就走到了前头道上。那地方正是个风口,风一吹,真冷!我看见曾祥大爷,黎明、洪亮他们几个正站在那里紧裹着棉大衣闲聊呢。
初中之后就是高中,寸亮找我父亲与增祥大爷用地换了前头道上两家子的猪圈和我家的小树林,说是要在那里盖屋。果然,第二年,那里就成了寸亮家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了。自然,环境好多了。环境好是好了,只是由于大家都忙着外出打工挣钱,与先前相比,这前头道上到底是冷清了下来。这几年,连寸亮家也都成年关门闭户的,听说是去城市里给他开饭店的儿子帮忙了。
村里终于要通公路了,多年的泥水土路要变平整的水泥路了。这可是一村人多年的梦想啊。春上,我回去时,就听见村部里的大喇叭在吆喝说路两边那些碍事的破屋烂墙、柴禾垛以及小树林都得限期处理掉。上一次,麦收时节,我回去给父母收麦子时,看见公路已经修好了。早收了的已经在公路上晒麦子了,真方便。前头道上那地方也大变了样,原先的空场现在成了娱乐场,有健身器材,篮球档。我回家经过那里时,见娱乐场上有老人、妇女、孩子,还有几个中学生在打篮球呢。挺热闹的。在寸亮家的门边上,也有几个人在说话。现在看看,这前头道上的确是比先前好多了。
晚上,我和来家里玩的小叔说了回家后的感受。他也表示赞同。我问,现在前头道上晚上的人多不多。他说,多什么多?早在几年前那里的人就不多了,这几年都外出挣钱去了,正当往年的,谁还在家闲着?你白天来时没见前头道上那里的老头、妇女、孩子吗?就这些闲人才有功夫去前头道上玩呢。看来,前头道上从前的热闹景象已成为一段往事只能留在我们那一代人的记忆里了。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