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火把节
2022-01-12抒情散文罗忠继
今昔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传统的节日,不仅彝人隆重欢庆,其他族人也以各种方式庆祝,庆祝这越来越红红火火的日子。因为离家较远和工作的关系,在告诉父母今年不能回家与他们同庆火把节后,妻子便忙开了,逛菜场,进商店,下厨房,忙活了一天,总算把……
今昔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传统的节日,不仅彝人隆重欢庆,其他族人也以各种方式庆祝,庆祝这越来越红红火火的日子。
因为离家较远和工作的关系,在告诉父母今年不能回家与他们同庆火把节后,妻子便忙开了,逛菜场,进商店,下厨房,忙活了一天,总算把几样她认为是“拿手菜”的菜肴端上了桌,硬是把我这个“大厨”晾在一旁。
其实,菜肴只是比平时多一两个、好一点而已,现在生活蒸蒸日上,每天似乎都在过节。吃什么?吃好一点和吃坏一点倒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享受节日里那浓浓的氛围,甚至有的人提出了“节日素食”的理念。
面对一大桌菜肴,妻吃的满头大汗,嘴里直说“过瘾”不时的往我碗里夹菜,见我兴致低落,装作生气:“我做的菜就那么不好吃吗?爱吃不吃?”然后把菜夹到她碗里,脸朝一边去了,故意做着滑稽的吃相。我不禁大笑,饭差点从嘴里喷出来,连忙灌了一大口酒下去。
我在想,怎么父母不在身边这节日就少了些味道,多了一份回忆中绵延的幸福。
火把节于我而言即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我并没有在真正的彝族家里庆祝过节日,对火把节的真正寓意、由来等并不清楚。熟悉的是火把节陪伴我渡过了许多幸福的时光,享受了浓浓的亲情,更感受到了父爱、母爱的伟大。
那时候,山村贫穷落后,生活艰辛,物质匮乏。但为了过一个像样的火把节,父母亲总是像变魔法一样,把平时桌上的玉米饭、素菜肴换成了喷香可口的白米饭、腊肉炖鸡肉,或其它更好的东西。只等奶奶、外公(爷爷、外婆已逝世)“驾”到,一大家子人就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的吃喝起来。
父亲喜欢喝一点酒,也只这天他才痛快的喝一次酒,我们吃饭时,他就边喝酒边看我们吃,偶尔吃上一两块肥肉,有时还会给我们讲故事,等我们吃饱喝够,他和母亲才真正吃起来,母亲先前要喂好年幼的弟弟。
就是在这样的节日里,有时候还是僧多粥少,我们姐弟六人除两个年幼的弟弟外都很懂事,总是把好的让给奶奶、外公和弟弟,但奶奶、外公又把菜往我们碗里夹,大家就这样“游击战”似的吃着,但心里是暖融融的。后来还是聪明的父亲解决了“尴尬”的吃法,他根据鸡肉的性质和人的年龄把鸡肉分到每个人,鸡腿自然分给弟弟,鸡肝、鸡白肉等分给奶奶、外公,剩下的就根据爱好分配了。而父母亲则把最差的留给自己,甚至还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转移到我们的碗里。而父亲却总不吃鸡肉,只喜欢吃肥肉和喝酒。
饭后,就会有来串门的人,大家就坐在火塘旁唠唠嗑、话话家常,接受撒火把人的祝福和瞬间火光的洗礼,让火光带走所有的灾难,燃起新的希望,祁祷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然,最快乐的莫过于我们孩子,等不及夜幕完全黑透,就迫不及待的拿出火把和松香,在每间房里,房前屋后,猪、牛圈里撒开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一把松香撒出,火把外焰上瞬间腾起一团火光,煞是壮观。
为这火把外焰上瞬间腾起的一团团火光,我们已等待了好多天,亲自采好松香和火把。采松香的过程是辛苦的,要到山上松树林里寻找半腐化的老松树根,取回家来焙干,然后在火把节这天把它磨成粉末备用;火把相对好找,只要到荒山地里取一些干青蒿杆(或把竹子破细)捆扎成一定大小就可以了。
火把节里,父母潜移默化的教会我谦让、尊老爱幼的品质,享受着火光里那份天真活泼尽情挥洒的幸福,让我知道幸福的种种。我就在一年又一年的火光中逐渐成长,慢慢的走出大山,走出我艰辛而又幸福的童年,山村的生活也在一年比一年稀少的火光中越来越红火起来。
现代文明闯进了大山深处的故乡,火把节日里的菜肴应有尽有,庆祝样式多样,那充满着种种安全隐患的火把外焰上瞬间腾起的团团火光消逝了,但大家的心是快乐的、幸福的。
今夜,我坐在书房里,一杯苦茶,几页信笺,聆听窗外沙沙雨声,笔走书笺,忆苦思甜,忆古惜今,展望未来,庆祝火把节之夜。
只是,在我落笔时,脑海瞬间闪过一幅画面:就在我参加工作那年的火把节,全家团聚,菜香人和,杯来杯往,从不吃鸡肉的父亲吃起了鸡肉,母亲说其实父亲最爱吃鸡肉,从不叫我喝酒的父亲第一次向我敬起酒,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我为他实现了,以后的日子有奔头了……
眼角再次涌出泪水,原来父爱也可以这样!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代表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有限公司授权,其它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传统的节日,不仅彝人隆重欢庆,其他族人也以各种方式庆祝,庆祝这越来越红红火火的日子。
因为离家较远和工作的关系,在告诉父母今年不能回家与他们同庆火把节后,妻子便忙开了,逛菜场,进商店,下厨房,忙活了一天,总算把几样她认为是“拿手菜”的菜肴端上了桌,硬是把我这个“大厨”晾在一旁。
其实,菜肴只是比平时多一两个、好一点而已,现在生活蒸蒸日上,每天似乎都在过节。吃什么?吃好一点和吃坏一点倒无所谓了,重要的是享受节日里那浓浓的氛围,甚至有的人提出了“节日素食”的理念。
面对一大桌菜肴,妻吃的满头大汗,嘴里直说“过瘾”不时的往我碗里夹菜,见我兴致低落,装作生气:“我做的菜就那么不好吃吗?爱吃不吃?”然后把菜夹到她碗里,脸朝一边去了,故意做着滑稽的吃相。我不禁大笑,饭差点从嘴里喷出来,连忙灌了一大口酒下去。
我在想,怎么父母不在身边这节日就少了些味道,多了一份回忆中绵延的幸福。
火把节于我而言即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我并没有在真正的彝族家里庆祝过节日,对火把节的真正寓意、由来等并不清楚。熟悉的是火把节陪伴我渡过了许多幸福的时光,享受了浓浓的亲情,更感受到了父爱、母爱的伟大。
那时候,山村贫穷落后,生活艰辛,物质匮乏。但为了过一个像样的火把节,父母亲总是像变魔法一样,把平时桌上的玉米饭、素菜肴换成了喷香可口的白米饭、腊肉炖鸡肉,或其它更好的东西。只等奶奶、外公(爷爷、外婆已逝世)“驾”到,一大家子人就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的吃喝起来。
父亲喜欢喝一点酒,也只这天他才痛快的喝一次酒,我们吃饭时,他就边喝酒边看我们吃,偶尔吃上一两块肥肉,有时还会给我们讲故事,等我们吃饱喝够,他和母亲才真正吃起来,母亲先前要喂好年幼的弟弟。
就是在这样的节日里,有时候还是僧多粥少,我们姐弟六人除两个年幼的弟弟外都很懂事,总是把好的让给奶奶、外公和弟弟,但奶奶、外公又把菜往我们碗里夹,大家就这样“游击战”似的吃着,但心里是暖融融的。后来还是聪明的父亲解决了“尴尬”的吃法,他根据鸡肉的性质和人的年龄把鸡肉分到每个人,鸡腿自然分给弟弟,鸡肝、鸡白肉等分给奶奶、外公,剩下的就根据爱好分配了。而父母亲则把最差的留给自己,甚至还会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不知不觉转移到我们的碗里。而父亲却总不吃鸡肉,只喜欢吃肥肉和喝酒。
饭后,就会有来串门的人,大家就坐在火塘旁唠唠嗑、话话家常,接受撒火把人的祝福和瞬间火光的洗礼,让火光带走所有的灾难,燃起新的希望,祁祷以后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当然,最快乐的莫过于我们孩子,等不及夜幕完全黑透,就迫不及待的拿出火把和松香,在每间房里,房前屋后,猪、牛圈里撒开了,学着大人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一把松香撒出,火把外焰上瞬间腾起一团火光,煞是壮观。
为这火把外焰上瞬间腾起的一团团火光,我们已等待了好多天,亲自采好松香和火把。采松香的过程是辛苦的,要到山上松树林里寻找半腐化的老松树根,取回家来焙干,然后在火把节这天把它磨成粉末备用;火把相对好找,只要到荒山地里取一些干青蒿杆(或把竹子破细)捆扎成一定大小就可以了。
火把节里,父母潜移默化的教会我谦让、尊老爱幼的品质,享受着火光里那份天真活泼尽情挥洒的幸福,让我知道幸福的种种。我就在一年又一年的火光中逐渐成长,慢慢的走出大山,走出我艰辛而又幸福的童年,山村的生活也在一年比一年稀少的火光中越来越红火起来。
现代文明闯进了大山深处的故乡,火把节日里的菜肴应有尽有,庆祝样式多样,那充满着种种安全隐患的火把外焰上瞬间腾起的团团火光消逝了,但大家的心是快乐的、幸福的。
今夜,我坐在书房里,一杯苦茶,几页信笺,聆听窗外沙沙雨声,笔走书笺,忆苦思甜,忆古惜今,展望未来,庆祝火把节之夜。
只是,在我落笔时,脑海瞬间闪过一幅画面:就在我参加工作那年的火把节,全家团聚,菜香人和,杯来杯往,从不吃鸡肉的父亲吃起了鸡肉,母亲说其实父亲最爱吃鸡肉,从不叫我喝酒的父亲第一次向我敬起酒,他说他最大的愿望我为他实现了,以后的日子有奔头了……
眼角再次涌出泪水,原来父爱也可以这样!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代表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有限公司授权,其它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