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脚下的路
2022-01-12叙事散文雨潇凌
文/雨潇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某个荒僻贫穷的村庄里,有一个年轻人在繁华城市漂泊多年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于是他询问村里的长者,希冀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长者告诉他,到千里之外的流光寺去,那里有治疗疾病……
文/雨潇凌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某个荒僻贫穷的村庄里,有一个年轻人在繁华城市漂泊多年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于是他询问村里的长者,希冀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长者告诉他,到千里之外的流光寺去,那里有治疗疾病的良药。年轻人听从长者的指引,只身前往。在朝觐佛祖的路上,他翻山越岭,趟过河流、越过戈壁,接连遭遇冗长沉闷的阴雨天气,而且有好几次险些葬身万丈深渊。某一天,他冒着大雨穿过险峻的西陵山,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不远处奔腾不息的河流,和河流对岸散落的村庄。这时候,天空突然阴霾散去,灿烂的晨光倾泻而下。他隐隐约约听见寺庙里的钟声顺着阳光腾起的方向扑面而来,浑身浸染着某种渴望已久的激动。他抬头仰望苍穹,眼泪径直流下来。他知道,流光寺就在村庄背后,距此不过百里之遥。
他说,看见了长者口中所说的流光寺,也见到了内心觉悟的佛,生命赖以生存的根从来没有像当时一样明了,灵魂从此不再漂泊无依。然后他头也不回的踏上归途,在村庄上安住下来。
这个年轻人,并非故事虚构而来,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我认识他,是我曾经熟识的一个朋友。他回到村庄后,在废墟上建起学校,教孩子们读书,年复一年。
这么多年来,我和他一直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联络。遇到生活、工作上的困境时,我时常写信向他救助,就像当初他求教于村里长者一样。和他的淡定从容相比,我显得浮躁而空洞。但是从我们之间频繁的书信来往当中,我确乎发现某些东西开始尘埃落定。
很多时候,我常常在想他跟我说起的这段神乎其神的经历。到底朝觐之旅给予了他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他彻底归于沉寂。当那一束阳光照耀下来,他身体和心里究竟又发生了怎样不为人知的骤变。这些臆想,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站在当时特殊的情境,他跳出繁华城市的意识形态,回归到一种本我的状态,窥见了某种门道。这正是我们一直寻寻觅觅而不得的“窄门”。
他在一封信中说,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存,得活下来;一个是发展,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这两个问题很多人都明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明白。这里存在一个想得究竟和证得究竟的问题,即是佛家所说的修行和顿悟。我遇见一些人,他们天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用不着撞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后才开悟;而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走着一条渐行渐悟的道。虽然过程千差万别,但是目的都一样。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容易被生活中的细节所左右,这是感性之人的天性。这种情绪波动表现在工作或者其他方面,影响不言而喻。那些天生了悟的人,内心通常异常坚定,始终有自己的道,遵循着这种道,了然安定,自在如来。而我们诉求的恰恰就是这种可悟不可求的“道”。我们每天遇见人来人往,发生的种种交际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寻常态,只是我们自己不入法门。事物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我们忽视或者游离在这种规律之外,本来就是我们主观判断和认识上的失误,不能怨天尤人。很多时候,还是要沉下心来,想一想其中究竟。
无论生活也好,工作也罢,自有它固定的“道”。这种“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探究清楚了道的内涵,就能解很多解不了的惑,泰然处之,给自己及身边人一片无上清凉。
[ 本帖最后由 雨潇凌 于 2010-10-22 12:19 编辑 ]
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某个荒僻贫穷的村庄里,有一个年轻人在繁华城市漂泊多年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家乡,却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于是他询问村里的长者,希冀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长者告诉他,到千里之外的流光寺去,那里有治疗疾病的良药。年轻人听从长者的指引,只身前往。在朝觐佛祖的路上,他翻山越岭,趟过河流、越过戈壁,接连遭遇冗长沉闷的阴雨天气,而且有好几次险些葬身万丈深渊。某一天,他冒着大雨穿过险峻的西陵山,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不远处奔腾不息的河流,和河流对岸散落的村庄。这时候,天空突然阴霾散去,灿烂的晨光倾泻而下。他隐隐约约听见寺庙里的钟声顺着阳光腾起的方向扑面而来,浑身浸染着某种渴望已久的激动。他抬头仰望苍穹,眼泪径直流下来。他知道,流光寺就在村庄背后,距此不过百里之遥。
他说,看见了长者口中所说的流光寺,也见到了内心觉悟的佛,生命赖以生存的根从来没有像当时一样明了,灵魂从此不再漂泊无依。然后他头也不回的踏上归途,在村庄上安住下来。
这个年轻人,并非故事虚构而来,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我认识他,是我曾经熟识的一个朋友。他回到村庄后,在废墟上建起学校,教孩子们读书,年复一年。
这么多年来,我和他一直断断续续地保持着联络。遇到生活、工作上的困境时,我时常写信向他救助,就像当初他求教于村里长者一样。和他的淡定从容相比,我显得浮躁而空洞。但是从我们之间频繁的书信来往当中,我确乎发现某些东西开始尘埃落定。
很多时候,我常常在想他跟我说起的这段神乎其神的经历。到底朝觐之旅给予了他一种怎样神奇的力量,能够让他彻底归于沉寂。当那一束阳光照耀下来,他身体和心里究竟又发生了怎样不为人知的骤变。这些臆想,我从来没有问过他。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站在当时特殊的情境,他跳出繁华城市的意识形态,回归到一种本我的状态,窥见了某种门道。这正是我们一直寻寻觅觅而不得的“窄门”。
他在一封信中说,人从根本上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生存,得活下来;一个是发展,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住。这两个问题很多人都明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真明白。这里存在一个想得究竟和证得究竟的问题,即是佛家所说的修行和顿悟。我遇见一些人,他们天生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用不着撞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后才开悟;而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走着一条渐行渐悟的道。虽然过程千差万别,但是目的都一样。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容易被生活中的细节所左右,这是感性之人的天性。这种情绪波动表现在工作或者其他方面,影响不言而喻。那些天生了悟的人,内心通常异常坚定,始终有自己的道,遵循着这种道,了然安定,自在如来。而我们诉求的恰恰就是这种可悟不可求的“道”。我们每天遇见人来人往,发生的种种交际关系,本来就是一种寻常态,只是我们自己不入法门。事物按照自身规律不断发展,我们忽视或者游离在这种规律之外,本来就是我们主观判断和认识上的失误,不能怨天尤人。很多时候,还是要沉下心来,想一想其中究竟。
无论生活也好,工作也罢,自有它固定的“道”。这种“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探究清楚了道的内涵,就能解很多解不了的惑,泰然处之,给自己及身边人一片无上清凉。
[ 本帖最后由 雨潇凌 于 2010-10-22 12:19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