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舟曲:泥石流和太阳雨

2022-01-12叙事散文魏建军
舟曲:泥石流和太阳雨魏建军以前,我仅知道,我一位同学的媳妇是舟曲人。多年以来,我曾计划过很多要去的地方,比如去一趟80里外的兵林湾收割自垦地里种的油菜和大豆;比如去30里外的蒲麻镇集市上买二斤辣椒、打一瓶“老汉家”的醋;比如去70公里的县城……
  舟曲:泥石流和太阳雨
   魏建军
  
  以前,我仅知道,我一位同学的媳妇是舟曲人。
  多年以来,我曾计划过很多要去的地方,比如去一趟80里外的兵林湾收割自垦地里种的油菜和大豆;比如去30里外的蒲麻镇集市上买二斤辣椒、打一瓶“老汉家”的醋;比如去70公里的县城参加一次考试,登一回二郎山,看看洮河流珠……大多时候,我的脚步迈得并不是很宽,腿伸得也不是很长,我的很多人生计划似乎围着这样一个自己出生的村子来进行才觉得牢靠。
  在计划里,我并不曾把舟曲列入其中。
  没有计划的何止我一人?温家宝爷爷也许更没有想过。在我们的概念里,他是多么忙碌的一个人啊。每天,有多少国家大事在等着他,一个小小的舟曲县,怎么可能轻易出现在他的施政概念里呢?
  在中国偌大的版图上,这是多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一个点!
  但灾难让一切变为可能。
  灾难名叫“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这个国家很快被动员起来,积极救援抢险,奉献爱心。
  在官方公布的数字中,截至9月1日,舟曲“8•8”特大山洪地质灾害中遇难1471人,失踪294人。
  当更多的救援力量去了舟曲,除了在这次灾难中永远离开的人们,更多的人实际上是在经历灾后的生活。
  灾难发生后,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几乎每天都在关注灾情救援的最新进展。我也阅读了很多作家在想象中完成的报刊作品。面对亡魂,叹息和悲悯似乎都显得那么于事无补。也许,在真正的大灾难面前,残酷的现实往往大于任何一篇描述灾难的作品。我感到,文字的抚慰力量有时是很小的。我看到,很多人选择了失语。
  然而那里死了人,这就是天大的事。那里,据我的家乡岷县只有158公里,我会当地话,沟通起来更好。那里地势险峻,我是个农村人,见过很多危险,有意外情况发生也好对付一点。更为主要的是,口口声声说关怀大众、多替普通人说话,“让无力者有力,让贫弱者前行”的《散文世界》,在真正的灾难面前,这么能无动于衷呢?
  行动,只有行动。
  我想去舟曲!
  9月3日,杂志社领导给了我一封介绍信。
  然而,攥信于手中时,心却突地往下沉。我隐隐感到自己的纤弱和单薄,我的良心在提醒我,要写出像样的文章,可是我的能力在阻挡我,一些外在的环境在压抑我,无法说出自己最想说出的话。这对于我,真是一种折磨。我忽儿理解了一些单纯喊口号、唱颂歌、胡煽情的作品,那些写作者可能也和我一样遭遇过同样的困境,可是,他们最终选择了和解,而我呢?我会不会是下一个被和解的人?
  我知道,这次去舟曲,实际上是去暴露自己的弱点和怯懦的,可是,我感到一阵轻松。
  在北京,每天完成既定的稿件审定,阅读大量毫无生气的作品,面对现实的四处困境,人感觉自己是在一点一点丢失。累时,想念家里那一堆干草垛和那一块可以厚实地靠着躺一会的场院。而在这里,到处是坑蒙拐骗、尔虞我诈,到处听到、看到的是“强拆”自焚的消息,高昂的发展代价,逼死的老百姓,沦为娼妓的良女……有时沉浸在这种平庸、堕落的环境中,人心也不免阴暗起来。当我睁开或闭住双眼,一些关于久远、缓慢、干净的生活常在记忆中不期而至。有时竟不免感叹,书生何为?其实在每个时代,书生大都干不了什么的。但能不能每天这么不堵心呢?
  这样一想,回老家、去舟曲也是一种自我拯救的方法。
  从兰州到岷县的路上,看到省上组织的转送舟曲学生的车,一路有警车开道,开的飞快。我的镜头像是很难适应这种飞快的节奏,只拍下一些模糊的、转瞬的、像风一样的影子。
  到岷县后,我打算先休整两天,顺便也听听大家对灾情的反映。朋友们知道我回来了,以为我回老家,纷纷设酒聚宴。
  当我在酒桌旁坐下来,看着他们早已经历过很多世事的带着风尘的笑脸,心不免感慨起来,冥冥中,似乎有一把大手在不断地推着每个人的命运。见到彼此,像是找到了一种可靠地寄托。在那里,此刻,每个人像是找到了一个心情释然的出口,突地都无比轻松。
  谈兴很浓,大家划拳、劝酒,而我已经好几年不喝酒了。可大家自我说出后天要去舟曲时,他们突然间冷下来。有人竟过来摸我肩,然后竟一齐举杯,有谁给过来一杯酒,我忙稳稳接住。
  “就喝这一杯,为你壮行!”
  这阵势让我有点害怕,舟曲那地方怎么了,弄得我像是有去无回了似的。
  “建军啊,那边路很不好走,听说还有疫情,你要非去不可,一定要有防范,保重啊。”
  我说,你听谁说的。他说是传说。传说也信?
  不过这传说还真能吓人。
  第二天醒来,我却想到各亲戚家走走。最后特地看了我爷爷和奶奶。他们的一场大病刚刚过去,我认真地看了看家中的陈设,和我离家时相比,物件上已经蒙上了太多的灰尘,好多东西也不知丢在了何处?爷爷每天笼火喝罐罐茶,奶奶不仅耳背还患有白内障,对于身边的灰尘他们早已看不清楚,甚至他们有时就是灰尘的一部分。墙壁上糊的报纸还是1993年出版的,已被烟熏得快辨认不清字迹了。这么多年我到哪儿去了呢?失去媳妇和儿子的二叔去哪儿了?父亲一直在忙什么呢?我的爷爷和奶奶,他们守着这个屋子多少年,用烟熏了多少年,在这里做了多少顿饭,目送了多少子女和孙子。那一年,我7岁的堂弟就是在这个屋子咽下最后一口气的。爷爷就是在这个屋子患上腿疼病的,有一天他听见堂弟在外面喊他,出门查看,浑身感觉突然一盘磨扇打下来,就重重摔了一跤,再也追不上堂弟了。奶奶就是这时患上白内障的,虽然后来做过一次手术,但是可能因为她的泪水一直没有停下来,常一个人时偷偷抹的缘故,反而更加重了。
  我看着他们,想告诉我要去舟曲的消息,想了想,打住了。
  晚上,在一个亲戚家见到一位警察,刚从混混考为正式人员。在老家,大家常叫此类人为“警狗”。他不知从哪儿听说我要去舟曲,一下子兴致勃勃地和我谈舟曲。说舟曲现在的情况是活下来的人高兴懵了,死的人白死了,啥好政策也享受不了。我一下子来气了,怎么活下来的人就高兴懵了?看着他,有一种想打架的感觉。
  一会从亲戚家出来看天,天竟很黑。走在路上,也没有了城市的灯光彻照。四周寂然,手电筒的光向远处扫射一下,只感到微小的震颤,就仿佛是被什么东西截走了。
  第三天醒来,从街道上买了一把手电和一双泥鞋。在朋友建议下,还买了一些药品、锅盔和水。
  去县城的路上,看见岷县“中国当归城”已经成为周转舟曲救援物资和车辆的重要基地。
  我问一位执勤的士兵,舟曲现在怎么样了?他说:“现在好多了。你要是想探亲的话可以去,一般要是没有什么事就不要去了,政府都顾不过来,吃住也不方便。”
  中午,去见一位医生朋友。向他谈起要去舟曲的事。他说,你要真有心,就不要拿什么介绍信,个人去就行了,少写官样文章。没想旁边一位患者听说谈舟曲,也加入进来。说舟曲这次整大了,把中央都给惊动了。我们在岷县还见到了温家宝。
  温家宝?虽在网上也多次看到此新闻,但这时一听他说,我还是一怔。
  “就是温家宝总理亲自来我们县上了。以前岷县没有来过这么大的官,这次顺道竟一下来了一位总理,在古代就是宰相。明朝时朱元璋的一个儿子本来要来当岷州王,不想半道上皇上改旨了……”他说得兴高采烈。
  我说:“您真有福气。见到温家宝高兴吗?”
  他说:“高兴,大家都跑去看。以前省上也来过大领导,但那帮孙子,我们谁想见啊?”
  我又一怔。
  没有想到,在民间,竟然把温家宝和其他官员分离开来,还把有些官员说成孙子,他们也不分好官、坏官,竟一概而论。同时把在灾难中遇见大官视为福气,真是让人心痛。什么时候,我们平常的日子里也能见到领导的关怀呢?
  晚上,和岷县的几个文友聚会,我探问诗人郑文艺先生,有没有兴趣和我一同去舟曲?
  老郑一听来了劲,行!没有麻达(没有问题)。
  第四天,去往舟曲的班车上,载着很多去舟曲探亲的人。一车人很少有说笑的,车里的空气有点闷。我看看老郑,他看看车外的山,每一块山似乎都青筋暴起。他说,你看,建军,这就是地球的肌肉。
  我的相机不断记下路上奇崛的大山,疏松的岩层,弯曲的公路。那些相片之外的艰险,还留在路上,留在大山深处。
  路上,老郑谈起他多年前上学、当兵、下岗、打工、周游世界的经历,谈诗、谈孩子和女人。在岷县所有诗人中,他是经受坎坷最重的诗人之一。大半辈子了,时间似乎并没有在他身上切割掉什么东西,他有时像个顽童。只是谈到女人时,他话不多,只是喃喃地说:遇一个好女人是一个男人的福气啊。
  车过两河口时,司机说要转车。等车的当儿,站在两河口的大桥上,看着从宕昌县方向来的江水和白龙江江水交汇起来,原本异常壮观的一景因为舟曲之灾的缘故,竟变得意味复杂起来。浩大混沌的江水,像是裹挟着千万个亡魂在那儿低徊不前,其势之状,其情之悲,其心之痛,又被无数的浪花一下一下地扑灭了。
  一会儿,像是有一阵大风吹来,我仿佛看见大桥上的栏杆骤然剧烈摇晃起来,我猛地打了一个寒颤。看身旁的老郑,他竟直直地站在桥上,神色凝重。随后,我向他说刮风的事,他说,哪儿有风?
  难道风仅仅是针对我一个人的?
  半小时后,车终于到了舟曲。
  下了车,一股腐败的气息扑面而来,顿时把人重重地呛了一下。到处能闻到消毒药水和腐水的味道。当然,大约还有尸体腐烂的味道。那些还深深埋在地下没有完全挖掘出的甚至没有名姓的人,生时没有好好地显示自己的存在,死了,也被重重地埋下。连周围的空气都是浑浊的,往后怎么能让他们的呼吸变得清爽一些呢?难道似乎只有腐烂,才能将自己的气味传到人间吗?
  和老郑向前走,碰见一队特种防化军团,他们像是刚刚完成了一个消灭细菌的战争,带着一种凯旋的样子,但疲惫却藏在他们带着的防毒面具下面,我问其中的一个队员,他们已经整整战斗一月了。
  对于生人,喷洒药水确实是一种有效的防护,但对于那些逝去的人呢?他们会喜欢这种味道嘛?他们生前发出的味道这个世界看不见,死后发出的腐烂气息也快要从大地上消失了。我反复在内心诘问,有些人是不是生活的太苦了?
  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大地上,我们有多少人的一生不是这样卑微、这样悄无声息、这样默默地出生,默默地老去的?平时生活中的一块肉、一碗菜,我们都在几经周折地努力,何况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的灾难,我们又有多少免疫力呢?逝去的亡魂啊,我们还得安顿在这场灾难中有幸活下来的人们,愿您们安息!
  和老郑一路跌跌撞撞地走,准备的泥鞋发现没有用场,路面已被军队清理得不是很泥泞了。如果不亲自来现场,就不会发现我们的想象有时多么可笑。在我拍照的瞬间,老郑忽然感到头晕,我想这怎么办呢?老郑却说,哪儿有酒?
  循一家店铺进去,里面很窄,老郑要了一瓶啤酒,给我说,感觉犯困,喝点酒就好了。
  老郑啊老郑。他呵呵笑。
  我们想把一些行装寄存在店里,老人却说,他家里刚来亲戚了,他得走。这半天还是政府让店铺开门呢,没法子。我问这次他家好吗?他一时语塞,我忙打住。
  出了店铺,我和老郑分开走。我去舟曲县政府所在的那条街,看见中国卫生应急的相关人员和一些媒体朋友在忙碌。途中看到一些蔬菜摊、肉摊在向人们出售生活品。只是买菜的人并不是很多,卖菜的人倒是排的很整齐,卖肉的案板我发现只有一块肉。问他们一些情况,他们都说政府好,一切都好!其他的话也不说,等你不问了,也会给你一个歉意的微笑。
  我突然觉得自己处在一种很亲切却也很隔膜的境地中,后来我想,大家已经顾不过来眼前的事情了,哪儿还会和你从容叙述一些事情呢。很多人在这场灾难中死去,很多人受伤,他们中的人不是离开这个世界,就是已经被周转到了别处。留下来的人们除了获得一些经济上的帮助外,其他沉重的话题也许最好是忘掉。
  路上,看到一位申请临时补助的女孩,她拿着表格,字写得很秀,正急匆匆地像是要到某个部门上交。听到我问一些问题,她说,没有啥采访的,你问大家也不会说啥的,你要想知道一些真实的情况,自己可以去重灾区看看。听说那儿已经戒严了。你是记者,你也许能进去。
  看她急切的样子,我也不好再打扰他。我想给她的表格拍一张照片,她说不敢让我拍,怕有人知道了取消她的资格。我也只好作罢,对她说谢谢。
  拍了几张照片后,我对依靠采访官员和当地人得到一些叙述的打算不再感兴趣了。我下来找老郑,他正站在桥上看白龙江畔挖掘、清理灾后淤沙的大型机器,机器上挂着“邱少云部队”等标副。
  尔后我和老郑来到重灾区,真像那位女孩所说,周围已经被军队戒严。和几位军人交谈后,他们同意我远距离地看一下。旁边一位当地帮助治安的村民领着我,拍了几张照片后,他说,这儿再不能上去了,再上去就违反规定了,领导知道后要骂的。我当即表示理解。
  那些我的照片触及不到的地方,也许永远会变成一个死角,成为提醒人们灾难印记的所在。在那里,一些叙述也许永远不能到达,无论他们曾经活着还是死去,灾难告诉给我们的,不仅是环境破坏、人生艰苦、奉献爱心、感恩图报这样一些基本的事,还有冥冥中的一些安排,还有世界呈献给我们的无奈的选择和绝望的呼吸。
  从重灾区下来,天上还有很大的太阳,雨却落下来了。我和老郑站在雨中,走向白龙江大桥,老郑说,这是太阳雨。
  太阳雨?只是下的不是很大。
  站在白龙江大桥上,老郑忽然做了一个仰天的姿势,双唇似乎很颤,急切地想大声喊出什么东西,最后竟什么话也没有说。他看了看我,我们共同把目光投向那滚滚的白龙江水,顺着水,像是要把什么期待寄托到遥远的地方。
  

泥石流, 太阳雨, 魏建军, 舟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