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

花开二度分外香  

2022-01-12叙事散文于文华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00 编辑

           花开二度分外香             □文/于文华洁白、小巧、清香、朴质的槐花,在八九月间,在我的家乡,在菊花艳丽,瓜果飘香之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4:00 编辑 <br /><br />           花开二度分外香             
             


                  □文/于文华

   洁白、小巧、清香、朴质的槐花,在八九月间,在我的家乡,在菊花艳丽,瓜果飘香之际再次绽放,小巧玲珑的花朵,随风如微雨般悄然飘落,摇曳着生活的纯美与平实,让怜香惜玉之人不忍践踏。

  我清楚地记得,在春末夏初的五六月里,浓绿的树冠上,翠绿的枝叶间,闪烁着似白玉镶嵌着翡翠的花朵,花瓣一串串,像是风铃般串联在一起,只是听不见响声,只能闻见淡淡的清香。每一串,细细观赏,都成双成对,洁白无暇的花瓣,可真称得上“珍珠冠”,在晨光里阳光下晶莹剔透,宛如挂满了水晶串儿的圣诞树,显得光彩夺目,朴素大方。用自己独具魅力的大方、清爽、清香,装点着家乡的美丽。数万朵花竞相开放,给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一串串,一簇簇,香气四溢,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槐树叶。?
   而今,这些花朵再次以清亮的容颜,娇艳的姿态,深深打动了我,震撼了我的灵魂。采了一枝花细看,那上面缀着一串串的洋槐花。每一朵都两两相连,像是成双成对的恋人,一刻也不想分离,又像是鸳鸯蝴蝶般,一朵微微张开了芳唇,一朵娇羞如假寐的女子。抬头看,翠绿的枝叶间,白里透着淡绿、泛着细碎银光的花朵,就像繁花似锦的花树,叫人心生羡慕之情——在万物凋零、生命不再茁壮之际,它们以执着与灿烂的心境,给大地给人间独特的视觉盛宴。那股股幽香,一点一滴悄然而执拗地钻入了我的心扉。花儿抑扬相交,似乎那些小花和碎叶也随风一起飘荡。它们质朴,不张扬,不炫目,但照样使人感受到质朴的美、执著的美。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洋槐树都开花,有些只是展露着翠绿的叶子。树下,摆满了从乡下走进城市贩卖蔬菜的农民,他们在五月槐花怒放的时节就运来辣子、黄瓜、茄子等各种新鲜菜蔬,为市民的餐桌提供水灵灵的丰富菜源。到秋天了,依然坚守着各自的摊位,伴随着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接的槐树,和那些随风摇曳的槐花情同手足,一起感知生命的潮涨潮落、荣荣枯枯。他们的命运何许是卑微的微不足道的,但有一天设若离开了他们的劳动,市民的生活会变得寸步难行与十分困难。?
  我爱槐花。爱它那洁白如玉的花色、香甜清淡的花香。更爱它那种质朴的美丽。在大西北,能够两次开花的,还有普通而平凡、繁华而绚烂、张扬而不轻狂的油菜花。五六月里,麦子长势正旺,有的扬花,有的吐穗,有的绽叶……镶嵌其间的油菜花,金黄碧眼,格外招人眼目,成为乡村一道美丽风景线。而到了七八月,有勤劳的乡民,很利索地割了麦子,浇一场透水,浸泡几天,使麦根变烂腐朽。待地层干硬了,开拖拉机一犁铧一犁铧仔仔细细犁的不剩一寸土地。过几天,均匀地撒播下籽粒饱满的油菜籽。到九、十月,秋庄稼像玉米、土豆、高粱长的茁壮喜人之时,油菜花再次盛装上场,以黄艳艳、金灿灿的靓丽,不仅仅装点了田野,更多的是能够让农民收获沉甸甸的菜籽,榨出芳香四溢的菜籽油,充实乡民的腰包,装点人民的生活。

  还有红艳艳的荞麦。春天播种,夏天收割,打下粒粒滚圆的荞麦。而到秋天,要是雨水多,勤劳的人会趁地皮湿湿的,再种三两亩荞麦,赶霜落时节,收获一次额外的收成。荞麦花开在深秋,在麦子收割,百花凋零时节,显得格外娇艳、格外好看、格外迷人。那一次,乡下教书的我,去朋友家吃饭,走在窄窄的田埂上,虽有寒风吹拂,但看到大地之上,蓝天之下,一块块像晚霞一样红润灿烂的荞麦花,又像是艳丽好看的织女遗落的织锦,心中感到温馨一片。我曾经一根一根亲手拔过荞麦。那秆显得阡弱而细脆,稍不注意就会掐断枝干,有些甚至经受不住穗头的重量而匍匐在地。但更多的则是直立在地,经受风雨的考验。我蹲在地上,双手同时用力,双脚向前挪动着,一根根拔下来,收拢在一起。晒干,打碾了,推成细腻滑滑的荞麦面,成为家里改善生活的面食。

  有些人也像槐花、油菜花、荞麦花一样,在人生中会两次开花,(一次在风华正茂之时,一次再人生暮年)怒放出璀璨光华,折射出人性的光辉。生活的小县城里,有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的退休干部,从青年时节就爱好文学,但文革中因为几首小诗,被关过牛棚,全家下放农村改造。后来平反了,他孜孜研究水利事业,为全县水的命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闲暇时节不改初衷,不时有新闻、通讯、报道与摄影发表。退休后,他再次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不顾年老多病,在许多退休干部下棋、打牌、玩门球麻将闲得无聊不知道怎么打发光阴之时,仔细研读,广泛涉猎,笔耕不辍,屡屡有新作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并且参于编辑主编了《古浪县水利电力志》、《景电工程古浪灌区志》、《咏景电工程诗词集》(景电工程为引黄入古水利工程)、《古浪文史》等几本书籍,自费出版了《丽水行》、《昌松情》、《回眸岁月》(其中后一本为古浪水文资料汇编)等三本文集。并且他虚怀若谷,关心我的创作情况,只要在各种场合碰见,总要询问、鼓励,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年代,满头华发,一身疾病,已经87岁高龄的田国治老人,始终是我仰之弥高的学习榜样——有些人并不真正教育、帮助了你什么,他以他自身的德行与行为教导、影响、感召着人们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一种花朵的力量、不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反观有些人在退休前也许兢兢业业,工作出色。但一退休就无所事事,找不到感觉与事情,无法发挥余热,人一下子便苍老了起来。人的生存,不仅仅靠物质生活,精神需求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营养,尤其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

  20多年前,在家乡古浪二中上学时,步入校门,就会听见“咚咚咚咚”铿锵有力的跑步声,那么悠扬,那么悦耳。我听说:是患有神经失眠症的朱芳华老师,无法安然甜睡,只好早早爬起来(有时甚至在深更半夜),边锻炼身体,边揣摩教案。上课总是精神焕发、器宇轩昂,声音洪亮,句句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心扉。记得老师将我们的习作,一字一字用大字抄写在大白纸上,张贴在教室墙壁上,逐字逐句地分析,从病句到语法,从逻辑思维到遣词造句,从布局谋篇到段落层次,分析的头头是道,感觉新颖,听起来带劲。尤其是古文课,被誉为全县一绝。他不但讲的清晰、明朗,且带着感情与人物角色赋予的腔调、性格特点与特有的表情,脑海里清楚地记得讲《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讲到秦王的刚愎自用时,那种不可一世、盛气凌人的架势我仿佛历历在目,而蔺相如拿起和氏璧“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朱老师边做着“倚柱”的姿势,头发似乎根根竖起,让我们大张着口,边模仿蔺相如说着“臣头与璧俱碎于柱” ,话语义正辞严,又是那么的正气凌然,刚烈硬朗的人物特性叫人破案叫绝。讲的精彩,学生自然受益匪浅,一生受用。而有谁知道其中老师付出了多少汗水,为了讲解一个词,翻阅了多少资料,书写了几回教案。作文本发下来后,我写的辜负的“辜”写成了别字,问老师,他张口就说:上古下辛”,一下子让我一辈子记住了这个字。后来,老师被选调如教师进修学校,给全县的语文教师当教员。而那时我恰好暂借在教校的学生宿舍就住,时常有机会聆听老师的讲课,感觉越发的动听入味。

  时光匆匆,转眼老师已转入人生暮年,霜鬓花白,一脸马克思般的大胡子,颇具威严,走路依旧腾腾腾,就像年轻人一样。退休后的老师信心更大,干劲更足,在人生暮年仍壮心不已,也像槐花一样,两次开花,依然发挥着余热,致力于地方志的编纂与挖掘、整理,在他的辛勤努力与夜以继日的勤奋编著下,先后有几本志书如期出版,得到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与赞扬。
  岁月的砥砺与生活的风雨冲刷下,朱老师不再年轻,但他还雄心勃勃计划编辑、书写《古浪教育志》一书,将一辈子积累下的教育教学与全县教育发展的资料整理出来,留给后人智慧的芳香。
  随着晚风吹拂,点点滴滴娇小洁白的槐花洒落在人的肩膀与头顶,四处走动着消遣避暑锻炼闲适的居民——他们也像槐花一样,平静随和地悠然生活,自得其乐地享受着风轻云淡。

84e8e239a29f4554a5167753f2c9b7c7.jpg (179.08 KB, 下载次数: 244)

2009-8-23 21:52 上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