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阅读印象及其它
2020-09-24叙事散文和和呵呵
《城市中心》这篇字写的是一方大杂院,说的是些市井里的闲常事,流露出的确是人生之一种情怀。人生情怀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但这篇字的作者,其骨子里燃起的东西在于一种向往,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向往,那便是向往日子中曾经有过的某种元素,只是那种元素现在却
《城市中心》这篇字写的是一方大杂院,说的是些市井里的闲常事,流露出的确是人生之一种情怀。人生情怀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但这篇字的作者,其骨子里燃起的东西在于一种向往,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向往,那便是向往日子中曾经有过的某种元素,只是那种元素现在却贫乏了,于是作者内心所流淌的情怀中,自然地冒出了一种念旧的情绪。
作者所向往“可以遮风避雨过日子,可以把日子过得踏实和温暖的地方~~”说来,就是一方大杂院,当然,大杂院只可以视为是一种认识论中的参照物罢了,作者怀念的何止是一处大杂院?历史深处的大杂院,作为原汁原味的人文景观,如今已然很难觅得了。于是,作者从“盖起了无数的高楼大厦”的地方,寻到了一方市井味浓重但也多少染上了一点现代色彩的大杂院,进而去寄托、去释放自己的人生情怀,这件事,从议论的切入口上看,不显山,不露水,从从容容地展开话题,看不出丝毫先入为主的说教痕迹。通常杜撰一个话题也不是太难的事,但是从红尘万象中,尤其是从简单的日子中去铺开一个不乏哲理,也富于人生情怀的话题,则对眼前的世界,还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对事物具有一种明锐的触角,于一个思考者应该是最重要的。认真地说,读完这篇字,首先是文字的立意,从人文思考上给了我若干启迪,当然,其文字创作上的一些特色,也给我留下了值得称道的印象。
“路人把商场当成过道或者排解无聊的场所,酒鬼把长椅边的草坪当成了痰盂,恋人把茶庄舞厅酒吧当成了公园。只有到了清明节前后,才有大爷太婆和几个善男信女胳肢窝下夹了大把的香条,把市中心当成郊区,穿过楼群间的缝缝,去寺庙里烧香祭拜祖先。”
我录下这段印象极深的来自文章中的话,是因为作者笔下的这段描写,其不光给出了当代都市的某些侧影,从其不乏调侃的语言中,也可不太困难地感觉出作者流露出了若干的“情绪”。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铺垫,文中随后关于大杂院的充分描述,便给阅读带来了充分的想像和思考空间。一般来说,有些生活阅历的读者,都会透过自己眼前那个繁华都市中之五光十色,去极力寻找自己身边曾经的那个淹没于尘世中的小小院落。不用怀疑,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会油然而生的。因为人都是来自于日子,往日的那些朴实的人们,那些温馨的院落,那些尘世中的黑白剪影,不只是让作者“感到亲切,感到自己还有存在的价值,感到生活的实在。”其实,读者也是会从作者笔下的那方大杂院中,去审视日子中的价值观,去感受来自天地之间的诸多美好事物,以及,面对自己身边那座城市的过往,也会去感悟自己灵魂深处的、充满了善良和美意的、难以割舍的那种“蛊”一般的情结。
我是第一次读《城市中心》一文的作者的作品,其文字的特色留给我之印象最深者是:
之一、语言极具市井气息,但一点也不流俗,甚而极富韵味。例:“把话说圆转,在一个大杂院里不是世故而是人之常情。”
之二、语汇丰富,语言中既有轻松幽默的表述,也含深沉冷峻的思维,文字的质感厚重。例:“说起来这些情形虽然有哥们义气和包庇的成分,但耿直仗义和忠于情感的元素,在缺乏诚信的今天,还是难能可贵的。”
之三、文字本身的思维高度和留给读者的思维空间,都兼而有之,不缺思维审美。例:“西斜的阳光在巷子里拖出来的尾巴,川流不息准备晚饭的买菜人,还有嘈杂的叫卖吆喝,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暗暗助长了怀旧念情的冲动。酒是忧伤的。当它被人喝进嘴巴的那一刻,就昭示了一个人的生命可量性。我常听人说用一杯酒一盏茶的工夫来形容时间的短暂。这样的比喻是哲学的,是入得画面的。”
再说几句其他?文章说到底,还是由个体文字和各种语素堆积而成。所以,对一篇文章最直接的印象还是来自字儿、词儿和句子。但是,我下面的议论并非针对《城市中心》这篇文字,只是用到了文中的一些素材而已。
关于字儿:客观地说来,在我首次阅读《城市中心》这篇字时,其中确实存在若干写错了、写白了的字。对我指出来的若干瑕疵,作者雷厉风行,即刻纠正了过来,这让我已经感觉到了作者对文字的追求是极认真的。敬畏文字总是没错的!这种姿态值得我仰视!其实,看似我在这儿指指点点,我自己也是有写错字的日子的,这件事于论坛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例外!我想说的是,还是尽量少点错别字。有时我确实不解,遇上一篇千余字的文章,也有成把抓的错别字,那样的帖子还指望披红挂彩甚至换银子?尤其本质上是在一个讲究文字的地方过招,则把字首先写对,是第一要紧的!可以想像,一万个人喝彩以后,一当有他人指出了那些不容置疑的错别字来,帖主是会很不安的!
当然,希望一篇三四千字,甚至四五千字的帖子,个个字儿写得不失毫厘,句句话儿说得滴水不漏,每个词儿都安放得恰到好处,整篇文字写得严丝合缝,字正腔圆,那是不现实的!写字的人如何能成为“字典”呢?否则文字编辑们哪儿去找饭碗?只是论坛上没有编辑、校对这些行当,写字的人只好自己辛苦一点了!写好的字无须匆匆出笼,沉淀两日无妨的!沉淀的过程,可以通过自己的反复阅读和逐字逐句的推敲、检查,文字的差错是可以达到最低程度的。当然也有无奈的时候,即写字的人前前后后检查了好多次,但由于对某“字”的正或误,没有分辨的能力,在那种情形下,则就不能责怪写字的人了!那一刻,也唯有旁观者清了。
我上文中用到了“严丝合缝”一词,也注意到《城市中心》一文中出现了“青丝严缝”一词,但于我的感觉,“严丝合缝”一词才是固定搭配,是正解。文中所用之“青丝严缝”应该是“严丝合缝”的变种。觉得,口语中不甚严谨的说法在书面文字中还是应该尽量杜绝的。我印象中,“青丝严缝”绝不是“严丝合缝”唯一的变种,上网查了一下,哈哈,一大堆的变种都跳出来了!诸如,严合丝缝、严缝丝合、轻丝严缝、紧丝严缝、清丝严缝、精丝严缝、丝严缝密、丝严缝密,等等等等,看得出,它们其实都是“严丝合缝”经过变形以后所产生出来的不规范的文字搭配。事实上,“严丝合缝”是形如A+B的联合式,其中,A和B中的语素应该是平行的,而“严丝”和“合缝”当然是平行的。不过“青丝严缝”中的“青”和“严”,则是不平行的。
再说点关于词儿的话:词儿的掌握比之字儿的掌握要困难许多,因为字儿通常是死的,而词儿却往往是活的。死东西容易记,而活东西就难得掌握了。文章中存在适当的、丰富的词汇和成语,是文字出彩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对《城市中心》这篇文字中所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词汇和成语,印象特别深,再加上作者老到的写字功底,则这篇文字在我和大家的眼中出彩就不奇怪了。富于变化的词汇和成语穿插于语言中,无疑会增加语言的鲜活度,当然,前提是正确运用词汇和成语,否则,文章也是难以出彩的。
也注意到了文中“偷牌换牌码登子”的说法,便感觉其中“登子”之说系“墩子”之误,因为从语境上来看,“登子”是没法理解的,至少我印象中也是没有“登子”这词儿的。事实上,17墩牌或17登牌,其正误之分是一目了然的!一般,上了几千字的文章,偶尔有一两处词语上的“差池”还是可以理解的。如这儿的“登子”或是模糊拼音惹的祸?也或是方言就是如此,总之,这类些微的毛病,作者自己在仔细的阅读中还是可以发现的。
在语言的运用中,还有一种忌讳,那便是某个词汇反复出现。这种忌讳是主观上的刻意性,但也非是必需的!只是写作中通常默认词汇的不重复性。对于考虑到写作上的某种需要而得反复露脸的词汇,那是另外,否则,一个词儿不停地冒出来,是会让阅读索然寡味的。尤其是在称不上长篇的作品中,这种情形要尽量避免!不过这件事并不反映词汇量丰富与否,因为写作的过程很难把自己写过的词儿都统统记住。欲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够在自己对文字的多次阅读中去察觉,然后再进行适当处理。这儿我录下文中的两句话,其中之“格格不入”的重复使用,应该属于可以回避的情形。不过实说,这两个例句在文中相距较远,几乎是不影响语感了,只能说我的语言尺度严格了一点?
1、“大杂院里的生活虽然风生水起的时候不多,也绝对不会像现在的人无聊了就掏出手机翻弄,或者到电脑上折腾,越玩越孤独,越玩越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2、“他说这个城市别的地方呆着他都不习惯,格格不入或者被排斥在外的感觉让他难过又疼痛。”
前一个“格格不入”是客观造成的,而后一个“格格不入”多少有些主观上的成分,故而,对后者可以重新组织语言,用一种合适的主观想法带替代“格格不入”即可。顺便说及,语例2中的前半句,严格说来,应该添加一个介词“在”才好,当然,少了一个“在”,这儿的语境毫发无损,故而对阅读不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但是有些情形下,对阅读产生的不利影响,或还是有可能存在的。不过,对某些常用的动词,要做到不重复使用几乎没有可能,所谓的不重复性,更多的时候是对一些充当形容词或副词的语素而言的。
最后关于句子说几句话:只打算就事论事,“句子”的话题太大,这儿也无法说开去,我也没有说开去的主观想法。凡写字的人,于常用的句型都应该是了如指掌的,故而,句子中的毛病不在句型,常常是隐含在一些语素中而绝非是赤裸裸地表现出来,需要细细打量才可感觉得到。也录下文中一句话:“和神谕,灵说,招魂,甚至热带丛林里的瘴气一样,酒也是牵制他们躯体里那个灵魂的一种蛊。”这儿用到了一个基本句型:和----一样,----也是----,用得也非常严格,但神谕、灵说、招魂和瘴气这四个并列的概念所含的语素是不完全等同的!其中“招魂”是动宾结构的短语,而其他三者只是名词而已。如果把“招魂”用“魂幡”来替之,不仅在语境上是等价的,原来的那句话,在阅读中也会少了那么一点别扭。注意,“魂幡”就是用来“招魂”旗帜。记得文中好像还有一个说法“风都挡不住”,我不晓得“风都挡不住”这种说法是否来自作者方言,否则应该是“门板都挡不住”才是。其实,“风都挡不住”在语言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一般来说,句型本身确实不是问题,那也是一个“死东西”,但是在句型中出现的一些语言成分,则是活的,对文字的驾驭,重要的是如何去驾驭那些变化的、活的东西,这当然需要长期的语言锤炼,通过写作,尤其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以锻炼对语感的把握能力。特别是要留心长句子,因稍不留神,长句子即可产生前言不搭后语的情形。我也注意到了《城市中心》这篇字,不少处都是通过对长句型加以适当分解而完成的,不过最后结尾一句,读来还是有点吃力,不妨断一下句,修改为:“一个城市的中心,应该就是类似于一个大杂院那样的地方,其既能够让人遮风避雨过日子,也可以把日子过得踏实和温暖。”
毕竟于论坛不太熟悉,写了上面的这些字,多少有点惶惶,还望朋友们不吝指正!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代表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有限公司授权,其它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原文链接:http://bbs.zhongcai.com/thread-235427-1-1.html [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2-5-31 10:3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