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澜沧江那边的寨子
2022-01-12叙事散文李智红
澜沧江那边的寨子李智红/文 在曲折迂回的博南古道旁,在陡峭如斧砍刀削的澜沧江峡谷深处,像打等坪这样的寨子,在澜沧江的中上游地区,几乎随处可见。打等是彝族土语,也就是汉语“打歌”的意思。我挂钩扶贫的锁水寨,正好与打等坪隔江相对。乍一看,……
澜沧江那边的寨子
李智红/文
在曲折迂回的博南古道旁,在陡峭如斧砍刀削的澜沧江峡谷深处,像打等坪这样的寨子,在澜沧江的中上游地区,几乎随处可见。
打等是彝族土语,也就是汉语“打歌”的意思。
我挂钩扶贫的锁水寨,正好与打等坪隔江相对。乍一看,就好像是两个情深意笃的恋人,两相爱悦,长久守望却又始终难以聚首相依。
站在锁水寨的吊脚楼上,能够清楚地看见江那边的打等坪。 这座由垛木和茅草建造的寨子,总是被雾岚长年累月地牵着,被白云春夏秋冬地吊着。那些散落于坡地坎子间的木头房子,就像是砍火山的山民随意撒播下的苦荞籽,懒散而随意地分布着。星散的人家四周,除了几块赖以维持生计的火山地外,多是些黑乎乎的石岩子和齐腰深的蛮子草。 一条瘦瘦的山路,弯了九曲十八盘,终于硬生生地被扯拽到了山脚下那个冷清的渡口。一代一代的打等坪人,就是沿着这条窄窄瘦瘦的山路,把平时俭省节余的苦荞、洋芋、还有手织的麻布,牢实的竹编以及兽皮、药材背下山来,再从江边的小卖部里,背回盐巴、火柴、煤油、电池以及砍山的弯刀,铲地的板锄等生产生活必需的用品用具。
一年中总有那么几个月,打等坪的那几块火山地,总显现得格外的引人注目。 每块山地,都会开满白茫茫的荞籽花,像大片大片醒目的鹅毛雪。再过一些时候,荞籽花开始谢落,慢慢地便生出些浅黄,渐儿金黄。这对打等坪人而言,是一年中最灿烂的美好时光。丰收的喜悦,使每个人的脸庞,都洋溢出了一种满足的笑意。连晃晃悠悠的炊烟,也都散发出了一种若浓若淡的,新荞饭的清香。
待所有的收成都颗粒归仓,新打的苦荞酿煮出第一坛美酒的时候,打等坪人便要举行盛大的“打歌”,这已经是几十代人沿袭下来的风俗。 打等坪人早就习惯了用最朴素的歌声,表达出丰收的喜悦。用源发于心底的歌声,倾诉对生活的期盼。 在“打歌会”上,老人唱,年轻人唱,娃崽们也唱,一唱就要唱上整整三天,要唱得过瘾,要唱得尽兴,要唱得愁苦烟消心静如水。虽然他们抛洒下了成吨的汗水,而这块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所回报给他们的,不过仅仅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收获,但他们一样感到满足,感到开心。 一代又一代传袭下来的那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像山鹰一样自满自足。尽管辛勤的劳作,所获得的回报,仅仅只是一些卑贱的荞籽,但面对着丰收的果实,他们怎能不满怀着感恩的心情,尽情敌歌唱,歌唱阳光和雨水,歌唱土地的恩惠,歌唱生命的坚忍不拔和生生不息。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境遇无疑是贫寒的,艰难的,甚至是苦楚的,但对他们而言,爬惯了的山坡不嫌陡,住惯了箐窝不厌深。他们信赖脚下的土地,就像是信赖他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善良的心灵。 我始终认为,他们的歌声,才是人世间最真挚也最动人的歌声,那时源自心灵的歌唱,那是生命最本真的愉快与幸福的宣泄。他们的歌声,与时尚流行的那些无病呻吟的歌声有着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是在为自己歌唱,为大地歌唱,为生命的百折不挠歌唱。
打我记事开始,就有老人告诉我说,沿着博南古道往西走,会看见一条日夜奔腾的大江,大江那边,居住着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他们的歌声,像叫天雀的歌声一样响亮而动听。 当我来到锁水寨后,这里的人们又告诉我,江那边的寨子,是被歌仙世代看护和眷顾着的,幸福而又快乐的寨子。寨子里的姑娘,都像山栀子一样漂亮,寨子里的小伙,都像麻栎树一样壮实。 这些神话般的传闻,使得我长久地对打等坪满怀着一种深远的神往,总希望有一天能够爬上那块仿佛是悬挂在白云之上的,美丽而朴素的寨子,去走走,去看看,去亲身领略一下它的苍凉或妩媚。
眼见着打等坪的苦荞都一块一块地在收割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邀约了几个前来锁水寨采风写生的朋友,划起挖巴(竹筏)渡过江流,踏上了那条窄窄瘦瘦的山路。
事实上,这是一块显得有些潦草而毛糙的土地。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打等坪人,无疑显得有些悲怆。不过,从他们的生活态度中,我所感觉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坚韧,一种倔强,一种生命的坦荡和安详。 他们深刻地热爱着脚下的土地,坚信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总能够使生活有些改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一种朴素而又高贵的人生理念。 事实也的确如打等坪人所期望的那样,一切都在随着时代而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打等坪人在先前只生长苦荞的土地上,已经播种上了数以万计的核桃和大片的三七。在那些陡峭巍峨的峰峦深处,甚至还开凿出了梯级而上的茶带,栽种上了玉色剔透的好茶。 因而,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打等坪人的明天,会和我们一样的美好,打等坪人的歌声,会比我们的歌声更为嘹亮更为动人。
打等是彝族土语,也就是汉语“打歌”的意思。
我挂钩扶贫的锁水寨,正好与打等坪隔江相对。乍一看,就好像是两个情深意笃的恋人,两相爱悦,长久守望却又始终难以聚首相依。
站在锁水寨的吊脚楼上,能够清楚地看见江那边的打等坪。 这座由垛木和茅草建造的寨子,总是被雾岚长年累月地牵着,被白云春夏秋冬地吊着。那些散落于坡地坎子间的木头房子,就像是砍火山的山民随意撒播下的苦荞籽,懒散而随意地分布着。星散的人家四周,除了几块赖以维持生计的火山地外,多是些黑乎乎的石岩子和齐腰深的蛮子草。 一条瘦瘦的山路,弯了九曲十八盘,终于硬生生地被扯拽到了山脚下那个冷清的渡口。一代一代的打等坪人,就是沿着这条窄窄瘦瘦的山路,把平时俭省节余的苦荞、洋芋、还有手织的麻布,牢实的竹编以及兽皮、药材背下山来,再从江边的小卖部里,背回盐巴、火柴、煤油、电池以及砍山的弯刀,铲地的板锄等生产生活必需的用品用具。
一年中总有那么几个月,打等坪的那几块火山地,总显现得格外的引人注目。 每块山地,都会开满白茫茫的荞籽花,像大片大片醒目的鹅毛雪。再过一些时候,荞籽花开始谢落,慢慢地便生出些浅黄,渐儿金黄。这对打等坪人而言,是一年中最灿烂的美好时光。丰收的喜悦,使每个人的脸庞,都洋溢出了一种满足的笑意。连晃晃悠悠的炊烟,也都散发出了一种若浓若淡的,新荞饭的清香。
待所有的收成都颗粒归仓,新打的苦荞酿煮出第一坛美酒的时候,打等坪人便要举行盛大的“打歌”,这已经是几十代人沿袭下来的风俗。 打等坪人早就习惯了用最朴素的歌声,表达出丰收的喜悦。用源发于心底的歌声,倾诉对生活的期盼。 在“打歌会”上,老人唱,年轻人唱,娃崽们也唱,一唱就要唱上整整三天,要唱得过瘾,要唱得尽兴,要唱得愁苦烟消心静如水。虽然他们抛洒下了成吨的汗水,而这块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所回报给他们的,不过仅仅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收获,但他们一样感到满足,感到开心。 一代又一代传袭下来的那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隐忍,学会了像山鹰一样自满自足。尽管辛勤的劳作,所获得的回报,仅仅只是一些卑贱的荞籽,但面对着丰收的果实,他们怎能不满怀着感恩的心情,尽情敌歌唱,歌唱阳光和雨水,歌唱土地的恩惠,歌唱生命的坚忍不拔和生生不息。
在外人看来,他们的生活境遇无疑是贫寒的,艰难的,甚至是苦楚的,但对他们而言,爬惯了的山坡不嫌陡,住惯了箐窝不厌深。他们信赖脚下的土地,就像是信赖他们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善良的心灵。 我始终认为,他们的歌声,才是人世间最真挚也最动人的歌声,那时源自心灵的歌唱,那是生命最本真的愉快与幸福的宣泄。他们的歌声,与时尚流行的那些无病呻吟的歌声有着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他们是在为自己歌唱,为大地歌唱,为生命的百折不挠歌唱。
打我记事开始,就有老人告诉我说,沿着博南古道往西走,会看见一条日夜奔腾的大江,大江那边,居住着一个爱唱歌的民族,他们的歌声,像叫天雀的歌声一样响亮而动听。 当我来到锁水寨后,这里的人们又告诉我,江那边的寨子,是被歌仙世代看护和眷顾着的,幸福而又快乐的寨子。寨子里的姑娘,都像山栀子一样漂亮,寨子里的小伙,都像麻栎树一样壮实。 这些神话般的传闻,使得我长久地对打等坪满怀着一种深远的神往,总希望有一天能够爬上那块仿佛是悬挂在白云之上的,美丽而朴素的寨子,去走走,去看看,去亲身领略一下它的苍凉或妩媚。
眼见着打等坪的苦荞都一块一块地在收割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邀约了几个前来锁水寨采风写生的朋友,划起挖巴(竹筏)渡过江流,踏上了那条窄窄瘦瘦的山路。
事实上,这是一块显得有些潦草而毛糙的土地。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打等坪人,无疑显得有些悲怆。不过,从他们的生活态度中,我所感觉到的,更多的是一种坚韧,一种倔强,一种生命的坦荡和安详。 他们深刻地热爱着脚下的土地,坚信凭借着自己的勤劳,总能够使生活有些改变。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一种朴素而又高贵的人生理念。 事实也的确如打等坪人所期望的那样,一切都在随着时代而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打等坪人在先前只生长苦荞的土地上,已经播种上了数以万计的核桃和大片的三七。在那些陡峭巍峨的峰峦深处,甚至还开凿出了梯级而上的茶带,栽种上了玉色剔透的好茶。 因而,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打等坪人的明天,会和我们一样的美好,打等坪人的歌声,会比我们的歌声更为嘹亮更为动人。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