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经典散文

经典散文

印象哈尔滨

2022-01-12经典散文
[db:简介]


文/李晓萍

    飞机到达太平国际机场时已近傍晚,有直接入机场的大巴,乘坐不到几站就到了中央大街附近。临近城市,街道两边是风格各异的建筑:欧式建筑,中式古典建筑、俄式建筑。恍惚间像是到了异国他乡,一种异国情调直入眼前。

    穿过马路往街边走,不多一会儿就到了中央大街,街市已亮起了灯火。我们找好在网上定下的旅馆,放下行李,再出来吃东西。 用手机搜索一家比较有地方特色的老店,名字已记不详。店铺下面就有一家卖锅包肉的小店,三两人站在锅边,我也加入了站队的行列。出一份用纸碗乘起,十元一份,锅包肉上插着牙签。餐厅在二楼,砖木结构,门上挂着匾额,走道边摆着上年份的旧时皮箱,木椅等。排队,拿了单在座位等。一位漂亮大学生模样的女生在我右侧坐下,她拿出单指给我看,却又沉默不语,我实在看不出什么端倪。把问题推给阿C,他用英语作问,他们一问一答地聊了起来。原来她是韩国人,利用暑假出来旅游,她不知道单上面写的什么,阿C告诉她前面还有几人在等。

    等到叫号,服务员把我们带到座位,点单上菜。但见一碗碗菜的分量足有我们平日吃的两三份多。都说东北人实诚,从我们吃的菜品分量里,我们见识了东北人的大气与豪爽。

    下得楼来,中央大街已是热闹非凡。店铺林立,酒吧咖啡馆酒店餐馆,街道人流川流不息。马迭尔冰棍前排了长长的队。到处是长裙短裤,摩登时尚,帅男靓女,结伴结对。一队人马敲锣打鼓从街道中心飘过,原来是庆祝哈尔滨啤酒节开幕,演员浓妆艳抹,旗鼓相对。跟随的人群高高地举起相机从各个人头顶拍去。前面不远处又围聚了一大群人,纷纷向楼上望去,楼的四层阳台有一位吉他手在弹奏曲子,俗称阳台音乐。人浪一丛丛地涌过来,又一波波地赶过去。如此场景,此起彼伏,多像松花江的潮水,经久不息。

    夜被淹没在种种热闹非凡的场景里,又被色彩各异的灯光刺破,夜的寂静让位于喧嚣的闹市。我们捡起被年轻抛弃的安宁,回到旅馆休息。

    次日凌晨,吃早餐时经过一家咖啡馆,特色醒目。就像一截完整的绿皮火车头,固定地停摆在二楼,仿佛人生的某个段落,充满了怀旧的元素。好想去这样的咖啡馆坐一坐,感受一下屋主营造的氛围,苦于没有时间让我挥霍。右边的一家咖啡店,则掩映在爬满绿藤的植物中,充满了浪漫与清新的文艺气息。

    站在松花江畔,眼望对岸的太阳岛,一片苍翠的绿中几栋尖顶的俄式建筑很是醒目。白色的墙壁,圆筒似的棕红塔尖,仿佛一下让人回想到格林童话里的世界。

    乘船过松花江,人多拥挤,虽然七月的天气,却不酷热。江面上频频吹过的风,让人倍感舒爽惬意。踏上太阳岛,踩着青青的草地,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太阳岛上,七月的风和着松花江水的柔曼,驱散了我们从南国带来的躁热 。南北气温差异如此巨大,在炎炎之夏,也是我们选择从哈尔滨去呼伦贝尓的目的之一。

    因为仅一天时间,晚上就要去赶火车,票还没有拿到手,我们把剩余时间留给了去车站拿票。在出租车返回旅馆途中,一座古堡式的教堂忽然呈现在我的右前方,我连忙招呼司机停车。

    上层是油绿色的几座圆形屋顶,下层是土红色的墙面,仿佛经过岁月的烧制、泛着厚重釉彩的光芒。远看富丽堂皇,典雅肃穆。这就是哈尔滨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白色和平鸽成群起舞,在人群中自由穿梭,又"噗”的一声成群飞上屋顶。

    这座拜占庭式的建筑,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建成通车,沙俄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侵入哈尔滨。沙俄为了稳定远离家乡士兵的军心,于1907年破土动工建造了一座全木结构的圣索菲亚教堂,用于该步兵师的随军教堂。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又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富丽堂皇、典雅超俗的建筑精品终于竣工落成。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穹顶,统率着四个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正门顶部为钟楼,可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想象着安静的时刻,钟声划过空茫,穿越夜空,那沉重的调子,仿佛让人一瞬间回到了旧时旧景......

    正是这座巍峨壮美的圣索菲亚教堂,构成了哈尔滨独具异国情调的人文景观和城市风情。

    哈尔滨旧时被称为“东方小巴黎”。自中东铁路开通后,大批欧洲移民陆续来到哈尔滨,他们将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带到了哈尔滨。如基督教路德教堂属哥特式风格建筑,而阿列克谢耶夫天主堂则为巴落克风格;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省博物馆、马迭尔宾馆、秋林公司等建筑又是在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影响下建成的;而东北烈士纪念馆和道里区的黑龙江省美术馆则属于古典复兴式建筑风格;包括还有一些早期建筑是欧洲古堡式建筑风格,为现在的和平屯宾馆、红霞幼儿园等,是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一种建筑风格。哈尔滨曾居住过众多的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建筑史中也留下了他们的建筑风格,如那座建筑顶端穹隆上的六角星符号,就在我们坐车经过市中心的路边,像一道魔咒或佛语,镶嵌在屋顶的边缘;伪统治时期,哈尔滨还出现了一批日本“和式”风格的建筑......

    因为时间紧凑,我们只能匆匆的眼观,并没有进入教堂里面。 也许因为历史等诸多的因素,才让这座城市散发出极具魅力的异国情调之感吧!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