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读诗如看电影
○1994年,我读《流沙河诗话》。他说:一首诗就其结构而言,可以分成描写和叙述两部分。所谓描写,就是画。所谓叙述,就是说。画一画,说一说,一首诗就出来了。
他这里主要说的是古代诗歌,比如大漠孤烟直是画,更上一层楼是说。红掌拨清波是画,低头思故乡是说。先说后画,更易有余韵。那时也晓得现代诗运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如庞德著名的地铁车站,即是所谓意象叠加。
但直到今天,我才反应过来,杜甫的三吏三别、《丽人行》,白居易的《卖炭翁》《长恨歌》《琵笆行》,此类长诗,其实都可当电影看。短诗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不也正是电影以景物空镜头做结尾吗。
简单拉个片子吧:
卖炭翁
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几句是画。拍成电影可以远景到特写。再出几个烧炭的工作场面。卖炭翁我比较中意李雪健老师来担纲。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几句是说。可以用卖炭翁在卖炭路上和熟人说话,或者告别家人时,表达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这场戏要用远景和中景,镜头往后拉到车轮。再用中景介绍故事场景和人物环境。道具拟音服装会吃重。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里曾经说过“危机是故事的必备场景”。一部电影或者一部小说里,都不能忽略危机、矛盾、冲突,碰撞,他们如何发生如何展开?戏就在这里。
此节可用常规正反打,展开对话,傲慢与卑微,无耻与可怜,风雪与绝望,一层层展开,撕开。
黄衣使者可以是王研辉。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场戏要用远景主观视角看宫人远走。然后特写牛头的红绫,一步一颤,一步一颤,牛铃叮当,空空荡荡。镜头拉远,卖炭翁湮灭在苍茫的回家路上。
这时,煽情一点可以配上二胡。要拍续集呢,可以配上《雪中情》或《将军令》《小刀会序曲》之类,然后李白(不要在意年代前后)登场,镜头一转,故事转入《侠客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快意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