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居日记
2022-01-12经典散文
[db:简介]
乡居日记
阳夏村夫
挑灯翻捡并整理日记旧稿,所记者不过是早年乡间劳作、近年还乡小住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哪怕是只言片语,也随手记录在草稿上或纸片上,等到闲时,再誊写到日记本上,以备他日用作创作素材。近日重读,很多被淡忘的陈年旧事又都重新浮现在眼前,忽觉虽无诗情画意,却也篇篇真实。兹选择其中三则,稍加润色,以飨读者。文不长,爰录之——
1972.6.10.(壬子年四月二十九) 星期六
东方还没有发白,“吃杯茶”(鹎鵊,似鸠,身黑尾长而有冠。春分始见,凌晨先鸡而鸣)就在村中大树上“答丢——答丢!”嘹亮地鸣叫着,第一声“答丢”拖着长音儿,舒缓悠扬;第二声“答丢”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吃杯茶”一来,青黄不接的春荒过去了,欢乐繁忙的麦收时节到来了。
这个时候,我就起床揉着惺忪的眼睛喊母亲去拾麦:“妈,东南地的那一块麦该放了,咱去拾吧?”生产队男女劳力用镰刀割下麦子,用太平车拉到场里,因为是集体大呼隆干活,地里难免会丢弃一些麦棵子,任人捡拾,这地方儿称之为“放”。
我和母亲一走进收割过的麦地,就会全神贯注,低头寻觅。每发现一棵麦穗儿,都很欣喜。清早因为夜间下露水,麦棵子返潮,就用竹筢顺住麦垄子搂。半晌,露水下去,麦棵子焦了,麦穗容易折,就一个麦穗一个麦穗地捡。有些秕麦穗儿看不清,拾到麦穗儿要捏一捏,麦穗儿发硬,就放进布袋里,发软就不要了。带芒的麦穗占地方儿,当布袋快盛满了,母亲把麦穗儿搓搓, 扬去麦糠,留下麦子,再接着拾。直到半晌,太阳热辣辣的,汗珠子滚瓜一样顺着脸颊淌下来,湿透的衣服粘在脊背,才知道饿了,蹲在老河(小新沟,俗称老河)的水边洗洗手,用衣襟擦擦,在河边柳树下席地而坐,啃一口干馍,就一口咸鸭蛋,然后双手掬起一捧清凌凌的河水,“咕咚咕咚”喝上一饮子,甜丝丝的。
学校每到农忙总会放假,短者三五天,长者十天半月,一来让学生回家帮忙,二来又可以体验劳动生活。麦忙假里,虽然一双布鞋被麦茬子戳成窟窿,手臂、指头布满血红的印子和刺痛的口子,我还是很高兴,拾七八十斤小麦,用来贴补口粮——麦子掺和着秫秫(方言,高粱)或红薯干子磨面吃,因为生产队里分了不多的粮食,吃不到接新麦。我也因此变得勇敢、懂事,真正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
1986.6 6.(丙寅年四月二十九) 星期五
今日芒种。
小满过后,天气越来越热,连续几个晴天,一场小南风吹来,漫坡遍野的小麦一片金黄。这个时候,街坊邻居有事没事都爱到责任田,看看属于自己的庄稼,不管庄稼长得好与坏,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等不到小麦完全成熟,不少人家就迫不及待地掐上一些麦穗,放到锅里蒸熟,趁热在簸箕里搓揉,吹去浮糠,用石磨碾起碾转来。碾转,是青黄不接,把尚未完全成熟的小麦,经过蒸熟后在石磨上碾出的淡青色像柳絮一样的食物。若拌上蒜苗、辣椒、香油等各种调料,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儿。在荒年,这叫“青黄相接”,在丰年就叫“尝新”。
“芒种忙,两三场。”远处传来布谷鸟“麦罢垛垛——麦罢垛垛——”一声接一声的鸣叫,叫得人心慌了,晚上磨镰,白天急忙在村边、河沿、地头,寻一块平整的开阔地,铲平,泼水,用石磙绑上扫帚样式的柳条儿把子,在土场上一圈一圈不停地来回拉动,以求场光地净,用来打麦。小麦开镰收割了,弯腰弓身,左手拢住麦棵子,右手用镰刀一垄子一垄子地割下来。装车,入场,上垛。若遇阴雨天还得用塑料布蒙住,四角用麻绳系紧,绳子一头缀上砖头块儿,以防被风刮开,被雨淋湿。遇住晴天,扒垛,摊场,碾场,翻场,起场,垛垛,拢稳子,扬场,——先用排杈扬去大糠,后用木锨扬去碎屑,干净的麦稳子拢成圆锥形。这个时候,人们便弯腰蹲下,脸儿朝北(不知道为什么脸儿总是朝向北方),用五升斗或柳条笆斗一斗一斗地装袋,然后肩膀挎住车襻儿,用架子车一步一步地拉到家里垛起来,待麦罢农闲时候,晾晒,入库——有的在屋角落里垒两道砖墙,恰与屋子角落形成四方形或长方形,两米见方,深一米七八,用麦糠铺底儿,四周用秫秸篾席子围住,在席子与砖墙之间,填上麦糠,用来隔潮,缺点是小麦容易生虫。也有的在院子里挖一个地窖,选在地势高的地方儿,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地窖小底大口,呈圆缸形。挖好后,用柴火烘干窖底、窖壁,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上铺秫秸篾席子,席子上垫麦糠后再铺席子,用来除潮、隔湿、保温。窖壁也用“席子夹糠”——两层席子夹一层糠,里面装粮食。距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席子夹糠”法覆盖,然后封土,才算完工。由于地窖存放小麦处于无氧状态,因而也就不容易发热、发芽、生虫。
祖父时常跟我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因为“跑反”(旧时指为躲避兵乱或匪患而逃往别处),大多趁夜间无人知晓的时候,他和祖母在村东老河湾儿的一片庄稼地里挖一地窖,用“席子夹糠”存放小麦。次年初春时节,祖父还在封土上栽上小树苗儿,算是记号,若麦子发热、发芽,小树苗儿就会枯黄。
2012.6.8.(壬辰年闰四月十九) 星期五
在老河东边金灿灿的麦田里,有两台大型收割机轰鸣着来来往往。邻居布袋哥说:“我种了几十年地,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轻松。十来亩地一二十分钟就收完了。要不是收割机来,我还不会往地里跑。”说着,发动一辆四轮拖拉机,一直开到收割机旁边,用拖斗接住从收割机粮仓里卸下来的小麦。几个中年人也围拢过去帮忙。原来,这地方儿的数千亩土地由串串红新农村合作社托管,从种植到管理实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不仅让托管农户能够安心外出挣钱,还有效增加了土地产出。
我看到一台台播种机在刚刚收割过的麦田里来往穿梭,趁墒播种棒子(方言,玉米);我还看到刚刚从收割机上卸下来的小麦,用一辆辆四轮拖拉机装了,随即拉到106国道上的面粉厂或收购点,存售由己,方便,省事。
记忆里麦收是农家一件大事。每当“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时候,宁静的乡村顿时喧闹起来,家家户户,磨亮铲子镰刀,备齐杈耙扫帚,整好牛具车辆,碾平脱粒场地。开镰收割,全家出动。一个棒老力,一天能割完一亩麦子就算是高手了。遇住连阴天,又是垛垛,又是用塑料布遮盖。
现在的麦收时节,机车田间走,人在地头乐。原先收麦要用半月二十天,如今轰隆一阵儿就收完了,麦茬地里也很难寻到丢弃的麦穗儿。早起和母亲下地拾麦的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现在的麦忙时节,农民不再忙碌,反而变得轻松。社会发展使家乡的农民演变成多种成分的现代人,种地已不是唯一的要务,有的外出打工,成了农民工;有的坚守家园,亦农亦商。行业多了,挣钱的门路自然也多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阳夏村夫
挑灯翻捡并整理日记旧稿,所记者不过是早年乡间劳作、近年还乡小住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哪怕是只言片语,也随手记录在草稿上或纸片上,等到闲时,再誊写到日记本上,以备他日用作创作素材。近日重读,很多被淡忘的陈年旧事又都重新浮现在眼前,忽觉虽无诗情画意,却也篇篇真实。兹选择其中三则,稍加润色,以飨读者。文不长,爰录之——
1972.6.10.(壬子年四月二十九) 星期六
东方还没有发白,“吃杯茶”(鹎鵊,似鸠,身黑尾长而有冠。春分始见,凌晨先鸡而鸣)就在村中大树上“答丢——答丢!”嘹亮地鸣叫着,第一声“答丢”拖着长音儿,舒缓悠扬;第二声“答丢”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吃杯茶”一来,青黄不接的春荒过去了,欢乐繁忙的麦收时节到来了。
这个时候,我就起床揉着惺忪的眼睛喊母亲去拾麦:“妈,东南地的那一块麦该放了,咱去拾吧?”生产队男女劳力用镰刀割下麦子,用太平车拉到场里,因为是集体大呼隆干活,地里难免会丢弃一些麦棵子,任人捡拾,这地方儿称之为“放”。
我和母亲一走进收割过的麦地,就会全神贯注,低头寻觅。每发现一棵麦穗儿,都很欣喜。清早因为夜间下露水,麦棵子返潮,就用竹筢顺住麦垄子搂。半晌,露水下去,麦棵子焦了,麦穗容易折,就一个麦穗一个麦穗地捡。有些秕麦穗儿看不清,拾到麦穗儿要捏一捏,麦穗儿发硬,就放进布袋里,发软就不要了。带芒的麦穗占地方儿,当布袋快盛满了,母亲把麦穗儿搓搓, 扬去麦糠,留下麦子,再接着拾。直到半晌,太阳热辣辣的,汗珠子滚瓜一样顺着脸颊淌下来,湿透的衣服粘在脊背,才知道饿了,蹲在老河(小新沟,俗称老河)的水边洗洗手,用衣襟擦擦,在河边柳树下席地而坐,啃一口干馍,就一口咸鸭蛋,然后双手掬起一捧清凌凌的河水,“咕咚咕咚”喝上一饮子,甜丝丝的。
学校每到农忙总会放假,短者三五天,长者十天半月,一来让学生回家帮忙,二来又可以体验劳动生活。麦忙假里,虽然一双布鞋被麦茬子戳成窟窿,手臂、指头布满血红的印子和刺痛的口子,我还是很高兴,拾七八十斤小麦,用来贴补口粮——麦子掺和着秫秫(方言,高粱)或红薯干子磨面吃,因为生产队里分了不多的粮食,吃不到接新麦。我也因此变得勇敢、懂事,真正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
1986.6 6.(丙寅年四月二十九) 星期五
今日芒种。
小满过后,天气越来越热,连续几个晴天,一场小南风吹来,漫坡遍野的小麦一片金黄。这个时候,街坊邻居有事没事都爱到责任田,看看属于自己的庄稼,不管庄稼长得好与坏,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等不到小麦完全成熟,不少人家就迫不及待地掐上一些麦穗,放到锅里蒸熟,趁热在簸箕里搓揉,吹去浮糠,用石磨碾起碾转来。碾转,是青黄不接,把尚未完全成熟的小麦,经过蒸熟后在石磨上碾出的淡青色像柳絮一样的食物。若拌上蒜苗、辣椒、香油等各种调料,吃起来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味儿。在荒年,这叫“青黄相接”,在丰年就叫“尝新”。
“芒种忙,两三场。”远处传来布谷鸟“麦罢垛垛——麦罢垛垛——”一声接一声的鸣叫,叫得人心慌了,晚上磨镰,白天急忙在村边、河沿、地头,寻一块平整的开阔地,铲平,泼水,用石磙绑上扫帚样式的柳条儿把子,在土场上一圈一圈不停地来回拉动,以求场光地净,用来打麦。小麦开镰收割了,弯腰弓身,左手拢住麦棵子,右手用镰刀一垄子一垄子地割下来。装车,入场,上垛。若遇阴雨天还得用塑料布蒙住,四角用麻绳系紧,绳子一头缀上砖头块儿,以防被风刮开,被雨淋湿。遇住晴天,扒垛,摊场,碾场,翻场,起场,垛垛,拢稳子,扬场,——先用排杈扬去大糠,后用木锨扬去碎屑,干净的麦稳子拢成圆锥形。这个时候,人们便弯腰蹲下,脸儿朝北(不知道为什么脸儿总是朝向北方),用五升斗或柳条笆斗一斗一斗地装袋,然后肩膀挎住车襻儿,用架子车一步一步地拉到家里垛起来,待麦罢农闲时候,晾晒,入库——有的在屋角落里垒两道砖墙,恰与屋子角落形成四方形或长方形,两米见方,深一米七八,用麦糠铺底儿,四周用秫秸篾席子围住,在席子与砖墙之间,填上麦糠,用来隔潮,缺点是小麦容易生虫。也有的在院子里挖一个地窖,选在地势高的地方儿,土质干燥,水位低,利于储粮。地窖小底大口,呈圆缸形。挖好后,用柴火烘干窖底、窖壁,把草木灰顺势摊在窖底,上铺木板,木板上铺秫秸篾席子,席子上垫麦糠后再铺席子,用来除潮、隔湿、保温。窖壁也用“席子夹糠”——两层席子夹一层糠,里面装粮食。距离地面半米处,同样用“席子夹糠”法覆盖,然后封土,才算完工。由于地窖存放小麦处于无氧状态,因而也就不容易发热、发芽、生虫。
祖父时常跟我说,在兵荒马乱的岁月,因为“跑反”(旧时指为躲避兵乱或匪患而逃往别处),大多趁夜间无人知晓的时候,他和祖母在村东老河湾儿的一片庄稼地里挖一地窖,用“席子夹糠”存放小麦。次年初春时节,祖父还在封土上栽上小树苗儿,算是记号,若麦子发热、发芽,小树苗儿就会枯黄。
2012.6.8.(壬辰年闰四月十九) 星期五
在老河东边金灿灿的麦田里,有两台大型收割机轰鸣着来来往往。邻居布袋哥说:“我种了几十年地,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轻松。十来亩地一二十分钟就收完了。要不是收割机来,我还不会往地里跑。”说着,发动一辆四轮拖拉机,一直开到收割机旁边,用拖斗接住从收割机粮仓里卸下来的小麦。几个中年人也围拢过去帮忙。原来,这地方儿的数千亩土地由串串红新农村合作社托管,从种植到管理实行“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统一收割),不仅让托管农户能够安心外出挣钱,还有效增加了土地产出。
我看到一台台播种机在刚刚收割过的麦田里来往穿梭,趁墒播种棒子(方言,玉米);我还看到刚刚从收割机上卸下来的小麦,用一辆辆四轮拖拉机装了,随即拉到106国道上的面粉厂或收购点,存售由己,方便,省事。
记忆里麦收是农家一件大事。每当“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的时候,宁静的乡村顿时喧闹起来,家家户户,磨亮铲子镰刀,备齐杈耙扫帚,整好牛具车辆,碾平脱粒场地。开镰收割,全家出动。一个棒老力,一天能割完一亩麦子就算是高手了。遇住连阴天,又是垛垛,又是用塑料布遮盖。
现在的麦收时节,机车田间走,人在地头乐。原先收麦要用半月二十天,如今轰隆一阵儿就收完了,麦茬地里也很难寻到丢弃的麦穗儿。早起和母亲下地拾麦的情景,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现在的麦忙时节,农民不再忙碌,反而变得轻松。社会发展使家乡的农民演变成多种成分的现代人,种地已不是唯一的要务,有的外出打工,成了农民工;有的坚守家园,亦农亦商。行业多了,挣钱的门路自然也多了,日子也越来越红火。
很赞哦! ()